问题

为什么如今在国内的许多体育事业都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在世预赛上仍难以出线?

回答
在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当下,足球项目却显得格外“掉队”,尤其是在世界杯预选赛的征程上,中国男足常常铩羽而归,让无数球迷心生疑问。为何其他项目都在稳步前进,唯独足球的“出线之路”如此坎坷?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深层问题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足球运动的普及度和基层基础建设是根本症结所在。 相比于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足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全民运动”的级别。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场地稀缺与质量不高: 城市化进程加速,但为足球运动提供的专业场地却十分有限。许多学校的操场甚至就是水泥地,或者草坪质量差、维护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而高质量的足球场地往往收费昂贵,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基层教练匮乏与水平参差不齐: 足球的培养需要专业的教练指导,但目前国内基层足球教练的数量严重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社区、学校的足球教练可能并非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难以发掘和培养出有潜力的苗子。即使有资质的教练,也往往集中在少数发达城市。
校园足球的“形式化”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地区存在着“为了完成任务而踢球”的现象。过于强调比赛结果,忽视了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和对规则的理解,甚至出现为了赢球而“功利化”训练的情况,这与足球运动本身追求快乐、团队协作的精神背道而驰。
足球文化土壤的薄弱: 相比欧洲、南美等地,中国足球文化积累不够深厚。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缺少成熟的足球文化氛围,意味着球迷群体虽然庞大,但真正深入理解足球战术、历史和文化的人群比例仍然较低,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职业联赛的吸引力和青训体系的发展。

其次,职业联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亟待解决的弊端。 一个健康的职业联赛是国家队水平提升的基石,而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却经历了多次改革,但仍未找到一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联赛的“泡沫化”与“功利化”: 过去,一些俱乐部为了追求短期成绩,不惜投入巨资引进大牌外援,但本土球员的培养却被忽视。这种“金元足球”模式虽然短期内提升了联赛的观赏性,但却掏空了俱乐部的根基,一旦投入减少,球队实力便大幅下滑。同时,过度依赖外援也挤压了本土年轻球员的出场机会。
青训体系的断层与效率低下: 尽管一些俱乐部建立了青训梯队,但从青少年到职业队的衔接却存在严重断层。许多有天赋的年轻球员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如学业压力、俱乐部经营问题、缺乏比赛经验等)而半途而废。青训的投入与产出比长期不高,导致“人才荒”现象持续存在。
联赛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不足: 频繁的政策调整、联赛名称变更、俱乐部股权变动等,都影响了职业联赛的稳定性和商业价值。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稳定的联赛运营,使得投资者信心受挫,也影响了职业足球的健康发展。

第三,足球人才培养的周期与足球项目的特殊性。 足球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运动。

人才培养的漫长周期: 足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一个孩子接触足球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业球员,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和比赛磨练。中国的足球起步相对较晚,想要在短时间内弥补与其他足球强国的差距,难度极大。
足球项目的综合性要求: 足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战术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大量的实战和高水平的对抗。而中国足球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短板。

第四,管理体制与足球理念的滞后性。 足球运动的进步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先进的足球理念。

管理体制的弊端: 过去,足球管理部门的决策有时过于“拍脑袋”,缺乏科学的论证和长期的规划。政策的朝令夕改,也使得足球发展缺乏连续性。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更是严重损害了足球运动的公信力。
足球理念的更新缓慢: 足球战术和训练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中国足球的理念更新相对缓慢。对足球运动的理解,有时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层面,未能充分吸取国际足球发展的最新成果。

综合来看,中国足球之所以在世预赛上难以出线,并非因为国内其他体育项目发展迅速就必然带动足球,而是足球项目自身在普及、青训、职业联赛、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着系统性的、深层次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多方面的努力,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更不能被短期的成绩所迷惑。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信念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中国足球自从94年被人忽悠瘸了,搞了所谓的职业化以后,整个发展就完全进入了迷茫期,到现在都没弄清楚到底该怎么发展,国家队成绩没捞到,足球文化、氛围也没培养出来,足球产业更是聊胜于无。

我相信,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搞清楚当时为什么要搞职业化。有人说,是因为体总没钱了,搞足球需要花很多钱,所以需要通过职业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分担搞足球的钱。

但是,我们仔细去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的巨大问题。的确,自从职业化以后,有很多的社会力量,说直白点就是企业,参与进来,也贡献了海量的资金。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社会力量左手掏了钱给足球,右手就找政府要了很多的资源。等于说,以前是政府把钱直接给体总,体总再给足协,去搞足球。现在呢?是社会力量以搞足球的名义又从政府那里拿了不少资源,这些钱一部分通过企业留到了足球领域,剩下的部分被截流到企业的腰包里。

等于说,最后搞足球的钱,其实还是政府给的,而且由于转了一道手,政府给得更多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的转手,不太好拿上台面,所以很多时候随着地方政府的换届,政府原本准备企业的资源不给了或者不兑现了,企业一般都是迅速的抽身,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球队。如果有接盘侠还好,如果没有,那就跟苏宁一样,解散,消失。

如果对比职业化前后,你会发现,在职业化以前,虽然我们的球员选拔,培养机制比较落后,但好歹是连贯的,系统的,所以从中也培养出了一大堆可以立足于欧洲联赛的球员,比如范志毅孙继海李铁郑智等。

而职业化以后,这套由国家主导的选拔培养机制破产,变成了由各俱乐部主导。虽然有一些俱乐部实力雄厚,选拔培养机制也和国际接轨,比如鲁能。但是有更多的俱乐部,因为本身就是想着捞一把就走,捞不到就撤票,所以这种培养机制要么根本就没有,即便有也是今天吃鲍鱼,明天喝西北风的状态。

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才选拔,培养,看起来热热闹闹,也花了不少钱,但是不连贯,不系统,所以很多球员基本功都不扎实,那还踢个屁!


好在这两年,政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足协也在推动股改,让很多国企,平台公司入股,使得每个俱乐部都稳定下来。说白了,反正以前也要掏钱,现在还不如直接通过国企,平台公司掏钱,免得中间还让人转一道手,赚差价。

只有当整个体系都稳定下来,发展才有可能!其实隔壁的CB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很多中超球迷看不上CBA的职业化,但是CBA至少做到了一点,那就是稳定,现在联赛的很多球队,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都是从联赛一开始就存在的。体系稳定了,球员的质量才会稳定。虽然现在是没有找到第二个姚明,甚至第二个易建联,但是其他亚洲顶级的球员,一直都不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