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贡献了如此多的知识精英,却在国家决策上面如此愚蠢,卷入了两场打不赢的世界大战?

回答
德国的历史轨迹确实充满悖论,这一点从它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贡献了无数璀璨的知识精英,却又两次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世界大战深渊,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深思。与其简单归结为“愚蠢”,不如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

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确实迎来了文化和学术的黄金时代。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样深刻影响世界的哲学家,到高斯、黎曼、普朗克、爱因斯坦这些改变物理学面貌的科学家,再到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不朽的音乐巨匠,以及歌德、席勒等文学巨擘,德国的知识精英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知识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源于德意志联邦国家建立后,政府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以及当时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became vibrant centers of learning and discovery.

然而,这种知识精英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明智的国家决策能力。这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知识的专业化与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之间的脱节。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德国的知识精英,虽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是大师,但在政治、军事战略,甚至在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上,却往往表现出理想化、脱离现实,甚至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一面。例如,一些哲学家和学者,对于国家、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充满了热情,他们对德国的“使命感”和“优越性”的论述,为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推波助澜,却忽视了这种情绪在现实政治中的危险性。

另一方面,当时的德国政治体制也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虽然在知识和文化上是先进的,但其政治结构却相当保守和压抑。一个君主制,一个庞大而官僚化的军队,一个缺乏充分民主参与的议会,使得精英的智慧难以真正渗透到最高决策层。皇帝威廉二世的个人意志,以及军方在国家决策中的巨大影响力,往往压倒了理性的声音。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军事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忽略了外交和政治的复杂性。

我们再来看看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实力感到不满,渴望获得“阳光下的地盘”。这种情绪被一些宣传和政治宣传放大,认为德国的强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正义的。然而,许多知识精英,包括一些科学家,也参与到这种爱国宣传中,为战争制造理论依据,比如“文化使命”之类的论调。这并非他们的本意,但个人的爱国热情和集体的时代思潮,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没有能发出足够强大的制止战争的声音。

而在两次战争之间,魏玛共和国虽然在文化上继续繁荣,但政治上却极其不稳定。经济的困境、社会的分裂,为极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崛起,恰恰利用了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屈辱感、经济危机的绝望以及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虽然当时也有很多理智的知识分子反对纳粹,但他们的声音被压制,许多人被迫流亡海外,剩下的则要么沉默,要么被裹挟。纳粹政权更是通过宣传和控制,将科学知识服务于其扭曲的意识形态,例如所谓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所以,与其说德国“愚蠢”,不如说是一种“知识的傲慢”与“政治的短视”的结合。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让他们自信可以凭借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战略取得胜利,却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其他国家的联合抵抗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他们对自身文化和国家地位的过度自信,让他们忽视了国际社会对德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担忧。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责任感的微妙平衡。当国家机器和民族主义的洪流涌动时,即便是最聪明的头脑,也可能在这种强大的集体意志面前,难以坚持独立的判断。个人的智慧,在那个时代,似乎不足以抵挡席卷而来的历史巨浪。

总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知识精英辈出的同时,却在国家决策上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科学的进步、哲学的深邃,并没有转化为政治智慧,也未能有效制衡那些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冲动。知识的繁荣和政治的理性,在那个时代,未能有效衔接,反而成了政治决策失误的衬托,最终将德国和世界带入了深重的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知识精英们一开始是支持战争的。

答主没有听说过《九十三人宣言》吗?一九一四年,战争打响之后的九十三名德国知识分子在一份宣言上签字,回答的正是答主这个问题。(

Manifesto of the Ninety-Three

)我从英译本转译一段:

It is not true that the combat against our so-called militarism is not a combat against our civilization, as our enemies hypocritically pretend it is. Were it not for German militarism, German civilization would long since have been extirpated.

我国的敌人伪善地假装与他们所谓的德意志军国主义作战并不是与德意志文明作战,这不是真相。如果没有德意志军国主义,德意志文明会在很久以前就被异族灭绝了。

这个论调大家熟悉吗?让我多少有些吃惊的是,在这个宣言上签字的德国学者并不是金灿荣、何新、孔庆东这个级别的学界边缘人士(无贬义),而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马克斯·普朗克、弗里茨·哈珀、汉斯·托马、威廉·冯特、威廉·文德尔班、里夏德·威尔施泰特、阿道夫·冯·拜尔、彼得·贝伦斯、 埃米尔·冯·贝林、卢约·布连塔诺、恩斯特·海克尔,

等等等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智慧过于常人的学者会支持一场让德国鲜血流干的战争?

因为被欺负怕了。

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历经法国革命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法国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每一次都是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在德意志领土上逐鹿中原,受苦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德国。

更重要的是这些欧洲大国还利用德意志的邦国林立,搞分而治之。当然一套把戏玩太久了,总有失灵的一天。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宣战的时候,习惯性地自以为那些德国西部和南部的小国一定会为了自身的生存,联合法国来摆脱普鲁士的束缚。但没想到这些国家并不恐惧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反而对老拿破仑时代上缴的贡金记忆犹新,于是他们联合普鲁士打了一场抗法战争。

我想一战肇始时的这种爱国主义情绪也是对欧洲其他列强主宰德国命运多年的一种反弹。

至于二战,只不过是一战形势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罢了。社会浪潮在那里,学者们即使不支持,也没有什么用了。

==========================================================================

另外,德国的称霸欧洲和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为了给自己新兴的工业经济找一个俘虏市场罢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她在思想和艺术领域的成就很少国家能匹敌,但没有几个英国知识精英反对这种殖民扩张,相反还有像吉卜林这种诗人来为大英帝国张目。

同理,德国的知识精英为什么要反对德国对邻国的战争呢?

德国之所以会失败并且作为“坏蛋”的典型,就在于他把英、法、俄(苏)、美、日、奥斯曼土耳其等列强在殖民地做的事情搬到本属“文明世界”的中欧和西欧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的历史轨迹确实充满悖论,这一点从它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贡献了无数璀璨的知识精英,却又两次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世界大战深渊,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深思。与其简单归结为“愚蠢”,不如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确实迎来了文化和.............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德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病死率,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德国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其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德国在此次疫情中低病死率及其成功之处的详细阐述:一、强大的、体系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Strong and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德国收留犹太人,犹太人却背刺德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和简化,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个说法的根源也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德国并没有“收留”犹太人,而是犹太人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并且是德国社会的一部分。 德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
  • 回答
    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文化传统、制度设计、技术创新、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德国制造口碑良好的原因: 1. 工业传统与工匠精神 历史积淀: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了以精密制造、机械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传统。从19世纪.............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国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成功地进行改革并恢复经济,最终走向了法西斯道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后果与《凡尔赛.............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却似乎在“世界级大国”的标签上始终与英美等国存在微妙的距离。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叙事。历史的沉重遗产与自我约束德国未能成为传统.............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和机械制造业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教育、政策和企业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跨越数百年,关于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彩篇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工业的历史根基。早在19世纪,德国就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德国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的概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战略定位、技术特点以及最终的命运上,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而“浪费”与否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以说明.............
  • 回答
    德国的公交系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纸质车票或现金支付,并且普遍不直接引入“刷卡付费”的模式。这背后有其历史、技术、用户习惯、成本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1. 历史遗留和技术发展阶段: 早期模式根深蒂固: 德国的公共交通系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 回答
    德国,这个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其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为何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地广人稀?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多地少”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正视德国人口的“多”和“密”。是的,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常住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