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反对美国放弃新冠疫苗专利保护的提议?美德双方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

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

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转让的疑虑:
“知易行难”: 德国及其本土的生物医药公司(如BioNTech,与辉瑞合作研发了mRNA疫苗)认为,仅仅豁免专利并不能立即解决全球疫苗短缺的问题。疫苗的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技术密集的过程,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精密设备、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供应链管理。
“技术壁垒”而非“专利壁垒”: 尽管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但对德国的许多制药公司而言,真正的“壁垒”在于其掌握的核心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研发过程中积累的knowhow。即使专利被豁免,其他国家或厂商也未必能立即掌握并复制生产高质量的疫苗,尤其是mRNA技术,其生产工艺极其精细,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疫苗失效甚至产生安全问题。
对现有生产商的潜在影响: 德国的药企,特别是BioNTech,在投入巨资和人力研发并建立生产线后,正处于大规模生产和盈利的关键时期。如果其他国家能够轻易地利用其专利技术进行仿制,可能会冲击其市场份额和未来研发投入。尽管有“全球健康”的大义,但商业公司的逐利属性是无法回避的。

2. 对疫苗质量和安全性的担忧:
“一步到位”的风险: 德国非常重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这是其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地将生产技术转移给缺乏成熟监管体系和生产经验的国家,可能会导致疫苗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安全问题,这不仅会损害疫苗的整体信誉,也可能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最终反噬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整个行业。
监管能力: 德国认为,有效的监管是保障疫苗安全的关键。一些国家可能缺乏足够的监管能力来监督疫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增加风险。

3. 对现有合作模式和供应链的坚持:
成功的模式: 以BioNTech/辉瑞为代表的合作模式已经证明是成功的。德国希望维持和加强这种“合作+授权”的模式,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专利豁免来打乱现有格局。这种模式允许技术先进的公司将其技术授权给其他有能力生产的国家,并进行技术支持和质量把控。
“循序渐进”: 德国倾向于通过增加现有疫苗生产商的产能、推动技术转让和许可协议,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地生产能力等方式来逐步解决全球疫苗不平等问题,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一刀切”方式。

4. 地缘政治和经济考量:
欧洲制药业的地位: 德国是欧洲制药业的重镇,其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制药产业的利益。保护欧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优势和市场地位,是德国政府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看法: 在国际舞台上,德国也倾向于通过多边机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的强制性措施。支持专利豁免可能会被视为对现有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挑战,而德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会更加谨慎。

美国提议的考量:

美国之所以率先提出豁免新冠疫苗专利的提议,其动机也同样复杂多元,既有政治、经济的考量,也有其全球领导者角色的体现。

1. 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
提升国际形象和领导力: 在全球疫情蔓延、疫苗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美国提出此项提议,旨在重塑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将其定位为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尤其是在前任政府时期“美国优先”政策受到广泛批评之后。
应对国内外的批评: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呼吁豁免疫苗专利,以解决疫苗分配不公的问题。美国此举也是为了回应这些呼声,展现其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决心。
与盟友施压: 一方面,这是美国试图展现其“领导力”的姿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策略,通过公开提议来向其他国家(包括欧洲一些国家)施压,促使它们采取更积极的疫苗分配和生产措施。

2. 经济上的潜在利益和“竞争性专利”:
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全球经济的复苏紧密相连。如果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疫苗接种率提高,全球经济活动将更早、更全面地恢复,这对于依赖国际贸易和市场的美国经济是有利的。
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 尽管提出了豁免专利,但美国公司在研发和生产方面仍占据领先地位。即使其他国家能够生产疫苗,美国公司在技术升级、新疫苗研发等方面仍可能保持优势。同时,如果美国能在豁免提议中扮演主导角色,可能会在未来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或获取其他领域的让步。
鼓励“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 美国希望看到更多国家能够自主生产疫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中国疫苗的依赖。如果其他国家能够获得技术并生产出优质疫苗,可以形成对中国疫苗生产能力的一种“替代”或“补充”。

3. 对疫苗生产能力扩张的推动:
“产能瓶颈”的认知: 美国也清楚疫苗生产的复杂性,但其提议背后也包含着一种期望,即通过专利豁免能加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从而刺激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生产能力扩张。即使技术转移不那么顺利,这也会促使更多国家投入资源去尝试解决生产问题,从而间接增加全球疫苗总量。
对新技术的拥抱: mRNA技术代表了生物医药的未来方向。美国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们可能也认为,即使部分专利被豁免,其核心技术和未来发展优势依然稳固,并且可以从中看到推广新技术的契机。

总结来说:

德国的反对更多地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复杂性、质量安全性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制药产业利益的维护。他们认为,专利豁免并非“灵丹妙药”,反而可能带来更多不可控的风险。

而美国的提议则带有更强的政治和战略意图:在国际上展现领导力、回应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以及希望通过加速全球疫苗生产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复苏,并可能借此机会在新的全球卫生治理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都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全球疫情应对和未来科技发展中,如何平衡公共健康、经济利益、技术主导权以及国际责任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德国更倾向于“稳健渐进”的解决路径,而美国则更倾向于“激进突破”的尝试,尽管其背后有更复杂的计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登政府上台前,德国之所以支持拜登政府,核心诉求如下:

第一,取消对欧洲国家的相关关税。

第二,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提振德国的出口

第三,碳排放问题。


德国对华核心诉求:

第一,企业补贴问题,这个欧盟已经说过多次。

第二,政府采购问题,德企想获益。

第三,中国不要再插手欧洲国家事务。


拜登上台后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对欧关税没有取消,比如说钢铁关税。

第二,法国认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征收12.5%的最低公司税,在过去美国一直不同意,为什么是12.5%呢?因为爱尔兰就是12.5%,欧盟打的算盘很简单,既要最低公司税,又不对欧盟国家产生冲击,拜登上台直接说21%的最低公司税,法国都傻了。

第三,公开支持印度和南非关于放弃冠状病毒疫苗知识产权的呼吁

第四,提倡“购买美国”,排斥他国,包括盟友的企业。


欧盟在拜登上台后,希望全部落空,欧盟其实尝试找过印度,但是核心问题,例如汽车问题上谈不来,印度现在“自力更生”政策是国策,不会因为欧盟而改变。

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问题,希望我国不要急,球已经踢给他们了。欧盟爱怎么弄怎弄。

不撞南墙不回头,等他们撞一下

user avatar

德国疫苗被叫做”辉瑞疫苗“到处推广,大家都以为是个美国疫苗,面子已经丢了。

面子丢了就丢了吧,我里子总得要吧,”辉瑞疫苗“可以叫,专利使用费得给我吧。

美国:想得美!专利也给我免费放弃掉,听到没有?这疫苗都叫做”辉瑞疫苗“了,岂有向德国交专利费的道理?所以你识相点,赶紧给我放弃掉,我会大肆宣传”辉瑞疫苗研究者无私放弃专利“,好好吹一波”辉瑞疫苗“的事迹的!

user avatar

手机上看不到谁提的问题。既然观察者网有回答,那么大概就是就是观网自己提的问题。(此处我想当然了,并非观网提问)

首先这不是放弃专利,是专利的暂时豁免(vaccine patent waiver)。翻译不准确。

美国的这个提议作秀的成分大于实际的成分。可能只是嘴上太便宜,政府的提议,国会找理由不通过。

知识产权领域专家赵佑斌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利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掌握在大型药企或研究机构手中,而非美国政府手中,美国政府无法单方面要求企业放弃专利。美国也并未明确表明到底怎样“支持豁免对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而且需要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谈判,这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此外,生产新冠疫苗尤其是mRNA疫苗需要来自全球几十家供应商的几百项成分,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人员,即使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发展中国家的药企要生产出合格疫苗也难度不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决定对全球疫苗供应产生的影响有限,更多是一种道义或姿态。

或者有可能是美国真的想推动这个提议,搞一个疫苗版本的经济战。先利用暂时豁免专利来压制中国俄罗斯的疫苗。辉瑞疫苗生产成本高,即使豁免专利发展中国家也用不起,所以豁免专利辉瑞(美国)不会有大损失,而中俄疫苗成本低,如果迫于道义上的压力跟着豁免损失会很大。那么就是美国放弃了虚空中的利益,换取了中俄实实在在的损失。

同时,豁免专利对其他国家(比如欧洲国家)自己的疫苗研发是毁灭性的。当然,现在欧洲有能力研发疫苗的也就是英国德国了。所以德国反对,下文我贴了英国媒体路透社的报道,也是强调了反对意见。

所以虽然欧盟没有和德国一样反对,但是他们的表态依旧非常谨慎。

欧盟方面迅速就此作出回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四表示,对美国关于暂停疫苗专利权保护的提议持开放态度。欧盟方面愿意就一切"旨在有效而务实地应对疫情危机"的建议进行讨论。

虽然外网(其实只有美国资本控制的媒体)大吹特吹欧盟“支持”,但是欧盟实际上支持的只是“讨论”而不是放弃产权本身。

作为德(美)国媒体的德国之声根本没提默克尔的反对。倒是路透社对该提议持反对态度,除了报道美国政府的提议,路透社大篇幅描述了德国的反对意见和现实的困难。

EU supports COVID vaccine patent waiver talks, but critics say won’t solve scarcity。
欧盟支持COVID疫苗专利豁免谈判,但批评人士称这不会解决稀缺性问题
(以下为机翻)
尽管有这种热情,但如果药品生产商被剥夺了COVID-19疫苗的专利权,他们将蒙受收入损失,而其他批评家则发现该提案存在缺陷。
他们说,制造的复杂性意味着自由获取知识产权不足以立即增加疫苗的产量。Moderna于10月放弃了其专利权,并在周四指出缺乏能够快速生产类似疫苗并获得批准的公司。
辉瑞公司和莫德纳公司合并后,预计其COVID-19疫苗今年的销售额将超过450亿美元。
有人说,从长远来看,豁免将阻止制药公司通过大量的研究投资迅速应对未来的全球健康威胁。
欧盟最大的经济大国,大型制药业所在地德国拒绝了这一提议,称疫苗短缺是由于生产能力和质量标准有限,而不是专利保护问题造成的。
卫生部长詹斯·斯潘(Jens Spahn)说,他赞同拜登(Biden)为全世界提供疫苗的目标。但是政府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源泉,今后必须如此。”
此外,豁免将需要数月的时间进行谈判,并且需要WTO中164个国家之间的一致同意。制药公司敦促富国与发展中国家更慷慨地分享疫苗。
无法解决“真正的挑战”
在拜登支持放弃豁免的想法后,制药商的股价最初大幅下跌之后,制药商的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回升。Moderna在稍早下跌了12%之后下跌了1.3%,其德国合作伙伴BioNTech SE在美国的股票下跌了0.6%,此前该股一度下跌了15%。
杰富瑞(Jefferies)分析师迈克尔·耶(Michael Yee)在扩大COVID-19疫苗生产时说:“瓶颈既不是获取途径,也不是专利(或价格),而仅仅是没有足够的小瓶,原料等来制造它的瓶颈,而与专利无关。”
制药业的主要游说组织PhRMA表示:“这一决定无济于事,无法解决获得更多武器的真正挑战,包括最后一英里的分销和有限的原材料供应。”
据路透社统计,全球已确诊冠状病毒感染超过1.55亿,并且有近340万人死于COVID-19。
但是,根据《数据世界》网站的数据,在至少接受一剂疫苗的6.24亿人中,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较富裕的国家。
由世卫组织和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牵头的全球COVAX疫苗分发计划旨在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迄今已分发了约4100万剂。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他“非常赞成”开放知识产权。但是,法国政府官员说,疫苗短缺是由于缺乏生产能力和成分,而不是专利造成的。
这位官员说:“我想提醒您的是,美国没有向其他国家出口任何一剂药,现在正在谈论取消专利。”
美国已经借用了几百万剂未使用的疫苗剂量给墨西哥和加拿大。
南非和印度在10月的世贸组织中提出了最初的豁免提议,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些国家称这将使疫苗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到目前为止,欧洲联盟一直与反对该豁免的一些国家保持一致,包括英国和瑞士(大型制药公司所在地)。

中国官方暂时不用也不能发表意见。

user avatar

疫苗专利是德国的 美国公司只是生产.

然后现在全世界疫苗挂上了美国辉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二战后塑造欧洲格局、乃至全球秩序的关键一环。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渊源、现实利益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德国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并且在某些议题上表现出顺从姿态,背后并非“心甘情愿”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
  • 回答
    分析哲学,一个在20世纪思想图景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流派,其根基深植于德语世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发源于德奥,由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巨匠奠基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在它诞生的土地上,似乎并没有像后来在英语世界那样掀起惊涛骇浪。相反,它在美国找到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THAAD)反导系统,无疑触碰了中国的战略安全神经。这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考量,更是牵涉到地区力量平衡、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国家主权的敏感问题。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从多个维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对这种“不请自来”的战略压力进行有效反制。一、 战略威.............
  • 回答
    乌克兰寻求在美国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背后无疑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和安全考量,绝非简单的“希望获得保护伞”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长,从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源,到萨德系统本身的特性,再到区域军事力量的平衡,层层剖析。首先,安全困境的直接驱动。自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德国对华立场和中国民众对德国印象的反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德国对华政策的逻辑以及中国民众对德国产生好感的根源。一、 德国为何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反华”姿态?首先,需要明确“反华”这.............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成为欧洲“反华大本营”,其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事件可以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一、历史记忆与价值观的根基:对专制与侵略的警惕德国自身有过深刻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特别是对国家权力滥.............
  • 回答
    要说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省比日本更彻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点,而是一个长期的、多层面的过程。首先,从战后初期就存在的根本性差异来看: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与日本的“受降”: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德国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德国至今未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行为正式道歉,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根源、责任归属、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德国自身的历史反思进程等多方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国内义和团.............
  • 回答
    “德国和奥地利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忽略了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而且用在这里非常不恰当。我们一点点来看,为什么这个类比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关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同一祖先”。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说法。没错,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和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处理战争罪责的态度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德国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彻底的反省,而日本则显得“死不道歉”,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德国:被强制的悔罪与深植的民族反思要理解德国的彻底反省,我们必须从战后的起点说起。 .............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花了钱买了药,结果蟑螂反而更多了,这确实挺让人糟心的。别担心,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而且原因也比较容易解释。咱们来掰扯掰扯,您用了德国拜耳的蟑螂药,理论上是应该能起到灭杀作用的,但出现“四处蹦达的蟑螂反而更多”的现象,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关键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蟑螂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习以为常,但背后却有挺多门道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国家名字咱们习惯用音译,而德国、韩国、希腊这些国家的名字,我们却直接用它们自己的称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译”和“非音译”(或者说“直译/自译”)这两种方式,并非是绝对.............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需要明确说明:我没有个人情感或偏好,因此不会对任何国家、民族或群体产生“反感”这种情绪。我对所有人类都抱有平等的尊重和客观态度。不过,如果你提到的是某些人对德国人的负面刻板印象或误解,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历史与战争记忆 德国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如纳粹暴行)是许.............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郭德纲老师台上那股子机灵劲儿,那反应速度,确实是让人拍案叫绝。很多人都好奇,这到底是天生的“段子手”基因,还是后天苦练的结果?其实,这事儿没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精妙的融合,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勤奋共同雕琢出的艺术品。咱们先从先天因素上聊聊。首先,郭德纲老师可能就带着一股子“灵气”.............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