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的二战暴行为什么当时的大部分德国人并不反对?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被动卷入的。

首先,纳粹党上台的合法性和宣传机器的强大是绕不开的关键。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是通过所谓的“民主”途径上台的。虽然过程充满了政治操纵和暴力威胁,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们至少代表了一种“秩序”的回归,尤其是在经历了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和经济萧条之后。纳粹党利用了一战后德国的民族屈辱感和经济困境,将一系列问题归咎于外部敌人(如犹太人、同盟国)和内部的“叛徒”。他们承诺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强大,这在一个经历了战败和贫困的国度里,对很多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纳粹政权建立了一个滴水不漏的宣传体系。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通过广播、报纸、电影、海报等一切可用的媒介,日复一日地灌输纳粹意识形态。他们将犹太人描绘成“寄生虫”、“疾病”和“国家公敌”,将斯拉夫人等其他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并将战争描绘成德国生存和扩张的必然选择。这种持续不断的、充满仇恨和虚假信息的宣传,成功地塑造了公众舆论和认知。对于很多信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一致的声音,这种“集体认知”的形成是相当迅速和有效的。

其次,国家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纳粹党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他们更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诸如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女孩联盟、劳工组织等团体,纳粹党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德国人进行意识形态的“再教育”。这些组织提供了归属感、目标感和集体认同感,让参与者感觉自己是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同时,纳粹党也通过改善经济(虽然是建立在掠夺和战争基础上的)、提供就业机会、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争取到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对于那些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曾感到失落的人来说,纳粹党提供了一个新的“家园”和“希望”。

更重要的是,恐惧与沉默的共存。纳粹政权是一个高度集权和严密监控的政权。盖世太保和党卫军的强大力量,以及密告制度,让任何形式的异议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被视为“敌人”或“反对派”,轻则失去工作,重则可能面临逮捕、监禁,甚至是生命危险。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即使心中有所疑虑或不满,大多数人出于生存本能选择了沉默。他们可能不赞同纳粹的某些做法,但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只能选择服从和回避。这种“不反对”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顺从,而非积极的认同。

还有一种情况是利益的驱动和“眼不见为净”的心态。在战争初期,德国军队的胜利和占领区的资源掠夺,确实给德国国内带来了一些物质上的好处,比如食品供应的相对稳定,甚至通过占领区获得了战争物资和劳动力。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纳粹政权的意识形态或其对外政策的道德问题,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当针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迫害开始时,很多人可能采取了“眼不见为净”的态度。他们可能听说了集中营或驱逐的消息,但由于信息被封锁,或者因为不愿面对真相,而选择忽略。有些人甚至可能因为财产被没收而获得某种“利益”。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集体责任感和民族主义的扭曲。纳粹主义的核心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他们将德国民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认为德国有权扩张和统治。在被剥夺了对战争和占领区真相的认识后,许多德国人也可能认为他们的军队在“保卫祖国”或“建立新的欧洲秩序”。当集中营的真相逐步暴露时,虽然很多人仍然感到震惊和恐惧,但仍然有一部分人会辩解说他们“不知道”,或者认为这是战争时期必要的“手段”。

总而言之,德国在二战期间大部分人“不反对”纳粹的暴行,不是因为他们普遍认同这些暴行,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宣传的成功洗脑
高压统治下的恐惧和沉默
经济利益和个人生存的考量
缺乏独立信息来源和批判性思维的普遍性
扭曲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荣耀感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警惕极端意识形态的传播、国家机器对个人自由的侵蚀以及信息被操纵的危险。理解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二战前,反犹在欧洲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在希特勒上台前,西欧对犹太人的侵权行为有过之无不及,所以相对而言,德国人并不认为自己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比其他国家更糟糕

德国的集中营大屠杀则是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一直到盟军解放后才为普通德国民众知晓。这也成为德国民众纷纷和纳粹划清界线的起因之一,可不是良心发现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大屠杀在内,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得到一部分甚至相当多德国人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议题。这并非是所有德国人都丧失了良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当时德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是如何被卷入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二战,希特勒在德国的历史画卷中会留下怎样的笔触,这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他在掌权初期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和他在德国社会引发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和需求。一战的战败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要说一战的德国和二战的德国谁更厉害,这就像问一个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但潜力无限的少年,谁更能打。答案其实挺复杂的,得看从哪个角度去比较,以及你衡量“厉害”的标准是什么。咱们先聊聊一战的德国。那时候的德国,可以说是在欧洲大陆上一个令人敬畏的军事强国。从政治体制上讲,德意志帝国刚统一不久,勃.............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关于一战和二战德国军官的培养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不那么广为人知的领域。它们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军事学院那样流程化,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且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咱们先从一战说起。一战时期:普鲁士传统的延续与“贵族军官团”的余晖一战时的德国军官,尤其是陆军军官,很大程度上还是继.............
  • 回答
    1933年,我是柏林郊区一个打零工的工人,名字叫卡尔。我的肺里总是喘着煤尘,肚子里常年填不满,一家老小挤在潮湿的地下室里,靠着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那天,希特勒在广播里嘶哑的演讲,就像我身体里一种莫名的亢奋剂,又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日子已经够艰难的了,再糟糕又能坏到哪.............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理解二战前德国和日本是否能通过实行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来避免走向军国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困境,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及其对症下药之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出一些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并非一套.............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能否按照您设想的“办法”取得胜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战略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办法”,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战略和战术层面,探讨德国在二战中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这些路径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是否可能导向胜利。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