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时法国有血性一点,或者战术水平高一点,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血性”: 这通常指的是士兵的士气、战斗意志、牺牲精神。在1940年的法国军队中,虽然也有英勇的士兵,但整体士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战争的突然性和大规模性: 德国闪电战的效率和震撼力远超许多人的预料。
战术的被动性: 法国战术(如马奇诺防线思路)未能有效应对德国的机动化和装甲突击。
政治和指挥体系的问题: 法国高层在战术选择、战略思想上存在分歧,指挥链不够灵活。
社会和民众的情绪: 经历过一战的法国民众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国内政治的动荡,也间接影响了军队士气。
“血性”的体现可能是在某些战役中更顽强的抵抗,不惜更大的代价,而不是仅仅执行战术条令。

“战术水平高一点”: 这涉及到:
对德国战术的正确预判和应对: 例如,能否识别出德国“装甲矛头”和“闪电战”的核心威胁,并进行针对性的部署。
武器装备的有效运用: 法国在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数量和技术上并非完全落后,但其部署和使用方式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将坦克分散作为步兵支援,而非集中使用形成装甲突击力量。
防御体系的优化: 马奇诺防线虽然坚固,但其侧翼(阿登森林地区)的防御被德国利用,成为突破口。如果法国能在这方面加强防御,或者采用更机动的防御策略,结果可能不同。
指挥和通信的效率: 法国军队在指挥和通信方面也存在一些滞后,影响了战场反应速度。

如果法国能够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具体会是什么情况?

假设法国军队在1940年5月德国发动“黄计划”(Sichelschnitt,镰刀收割)时,能够有效阻止德军在阿登地区的突破,或者在突破后迅速将其合围歼灭。这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场景:

1. 阿登突破被遏制: 法军在阿登地区部署了足够的力量和有效的防御工事,或者迅速调集了预备队,成功粉碎了古德里安等装甲部队的突击。
2. 德国装甲集群被围歼: 即使阿登突破,但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抗和有效的战术反击,将德军的突击集团(例如在色当地区)合围并歼灭。

挡住第一波进攻的可能影响:

如果法国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其影响是巨大的,可能带来的结果包括:

德国战略受挫,士气打击: “闪电战”是德国精心策划且高度依赖心理战的战术。一次重大挫败,特别是装甲部队的重大损失,将极大打击德国的士气和公众信心。希特勒的威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英法联军战略主动权重拾: 法国战败后,英国远征军不得不撤离敦刻尔克,欧洲大陆的登陆作战变得困难。如果法国挡住了德国,英法联军将有机会调整部署,甚至可能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盟国之间信心增强: 法国能够顶住德国攻势,将极大地鼓舞其他潜在的反法西斯盟友,例如苏联(尽管后来因“互不侵犯条约”而保持中立,但如果德国在西方陷入泥潭,其对苏联的压力可能会减轻,也可能改变苏联的战略判断)。
战线重新稳定: 德国的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一旦在法国陷入了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战,其战略将面临巨大压力。

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虽然挡住法国的进攻会极大地削弱德国发动全面战争的能力和意愿,但“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原因如下:

1. 德国的整体战略和意识形态: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不仅仅是要征服波兰,而是要实现其“生存空间”理论,通过战争来改造欧洲,对抗犹太复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即使在法国受挫,德国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依然强大,其扩张野心依然存在。它可能会寻找其他方向和时机发动战争。
2. 波兰的命运: 德国在1939年已经入侵波兰,并与苏联瓜分了波兰。英法对波兰的宣战已经将战争导向了欧洲的全面冲突。即使法国挡住了德国,但波兰的命运已定,而且英法已向德国宣战。这场战争的种子已经埋下。
3. 德国的资源和军工: 德国在1930年代末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军备建设。其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英法,但其军工体系的效率和对战争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一旦获得喘息机会,德国可能会调整战术,重新发动攻击。
4. 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的意图: 即使德国在欧洲受挫,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和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野心依然存在。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区域性冲突的扩大,最终演变成全球性战争。
5. 苏联的角色: 苏联在战争爆发初期的“中立”实际上是与德国合作瓜分波兰。如果德国在西方受挫,它是否会更早地将目光转向东方,或者是否会因为自身力量的削弱而受到苏联的威胁,都存在不确定性。

更详细的分析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战术层面:
马奇诺防线的局限性: 法国高层过度依赖马奇诺防线,虽然其本身很坚固,但它没有连接到英吉利海峡,留下了侧翼的阿登地区。德军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派遣了装甲部队穿越地形复杂的阿登森林,绕过了防线的主体。如果法军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强阿登地区的防御,例如将更多预备队和坦克部署在那里,那么第一波进攻的突破将非常困难。
装甲部队的运用: 法国拥有数量上和技术上并不逊色于德国的坦克,甚至在一些早期型号上更先进。但法国军队将坦克分散使用,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缺乏集中使用的“装甲集群”概念。而德国则将坦克视为独立的突击力量,配合空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进行协同作战。如果法国能够借鉴德国的经验,或者更早地发展并实践独立的装甲作战理论,其反击能力将大大增强。
空军的协同: 法国空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落后于德国空军,并且在空战中迅速被摧毁。这使得德军的空地协同战术得以畅通无阻。如果法国空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防御,或者其陆军能够更好地保护空军基地,战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指挥和通信: 法国军队的指挥结构相对僵化,通信效率不高,导致信息传递延迟,指挥决策缓慢。在快速变化的战场上,这一点是致命的。如果指挥体系更加灵活,信息传递更迅速,那么法国军队的反应能力会提升。

“血性”与士气的层面:
一战的阴影: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这对整个民族心理造成了深刻影响。很多人不希望再次经历那样残酷的战争。
政治分裂: 法国国内存在左右翼的深刻分歧,政治不稳定也影响了军队的整体凝聚力。
士气问题: 当前线的士兵感受到战术上的劣势,装备和指挥上的不足时,即使再有血性,也难以抵挡强大的攻势。如果法国军队能够被以更有效的方式组织和指挥,并且在战场上取得一些初期胜利来提振士气,那么“血性”的力量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于是否能避免二战全面爆发的讨论:

短期可能避免: 如果法国挡住了德国的第一波进攻,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快速胜利就无从谈起。这可能会让德国重新评估其战略,甚至可能导致国内的政治压力迫使其调整路线。短期内,欧洲大陆的战火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迅速蔓延。
长期来看,战争可能以其他形式爆发:
德国寻求迂回: 德国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东欧(虽然当时与苏联有条约),或者集中力量对付英国,并寻找机会再次进攻法国。
意大利或日本挑起战端: 轴心国的整体野心并没有因此消失。
战线拉长,消耗战: 如果战争进入消耗战,德国的资源和人力短板可能会暴露得更快,但其爆发的规模和时间可能只是推迟了。
未解决的根本矛盾: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和扩张目标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只要这些矛盾未被解决,任何一次成功的防御都只是暂时的,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

结论:

如果二战时法国有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能够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能够极大地改变1940年的战局,例如避免法国的迅速陷落和英国远征军的撤离。它会给德国带来巨大的战略和心理打击,甚至可能促使德国改变其扩张战略,或者在欧洲陷入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然而,要说这就能完全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能性相对较低。因为德国的扩张野心、纳粹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都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一次成功的防御,可能只是推迟了战争的到来,或者改变了战争爆发的形式和时间,但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考虑到德国的工业实力和其领导层的决心。

总而言之,法国的抵抗能力对二战的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其效能的提升能否彻底“避免”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确定的历史假设。它更多地是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和烈度,而非完全消除爆发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知:

1. 一战时期的法国很有血性,在马恩河凡尔登不顾伤亡保护了国土,一战打完后法国人口损失比德国英国都要多不少。

2. 一战以后法国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增长速度都远不如被英美资本投喂的德国快。

3. 二战爆发前的德国与一战时相比,虽然没有阿尔萨斯洛林和波兰走廊,但是多出了捷克和奥地利,相当于整合了曾经的奥匈帝国的主要工业区。

4. 一战爆发时意大利恪守中立,后来倒向英法。二战爆发时意大利是德国盟友,随时准备趁火打劫干法国。

5. 一战爆发时东线百万俄军西进,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二战爆发时苏德已经签了互不侵犯协定。

6. 一战时英国派出百万远征军保卫法国,在索姆河这种绞肉机和德国人死磕,展现出来的战斗意志不输法国。二战时英国三十万远征军见势不妙赶紧跑路。

7. 一战爆发时法国全国空前团结,各个政治势力组成了神圣同盟对德国同仇敌忾。二战爆发时法国内乱不止,有崇拜希特勒的法西斯分子,有宁可和希特勒合作反共的保守派,还有不断组织罢工游行的左翼。

在一战时,拥有英俄全力支持的,举国团结法国,抱着把鲜血流尽的决心,尚且需要靠“奇迹”才能保住巴黎不被攻克。而到了二战,那个内政混乱的,尚未从一战的损失中走出的法国,再有血性,难道还能在没有俄国策应,缺少英国支援的情况下,打败那个比一战时还要强大得多的纳粹德国吗?

那个时候德国的体量已经不是法国能够与之相比的了。一战把法国的血都放光了,二战的时候又能从哪找出血性呢?

user avatar

什么叫“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是指法军开挂赢得马斯河会战,把在阿登的7个德军装甲师按死?那德国还玩什么?希特勒可以直接双手离开键盘,等着三色旗在勃兰登堡门飘了。

“法国有血性一点”?老实说,法国战役时法国陆军中除了那大概20个B类预备役师(点名批评55,71师),其余部队表现得都很英勇。里尔那5个现役师,斯通尼的3装和它的小伙伴第3摩步师,布洛涅的21师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是战术问题吗?恐怕也不是。法军装甲部队的战术固然有问题,但是法军那3个轻机械化师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德国同行,第1,2装甲师虽然死得憋屈,可他们的覆灭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本身战术落后。

我并不觉得法军被击败是因为“没有血性”,“战术落后”。法国战役时法国军队(指陆军和空军)的问题很多,但最大的问题不是题主提到的部分。


说个题外话,不要迷信《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对于法国战役的描写,夏伊勒在此书其实是添了很多黑法私货的,尤其是战史方面写得简直惨不忍睹。“法军没有集中使用坦克”的谣言最早很有可能就是他发明的。

user avatar

不能,

再有血性的勇士也防不住 臀后的搅屎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