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法国在二战和德国死拼到底,那么法国会在战后成为五常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法国在1940年迅速沦陷,维希政权成立,而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则继续抵抗。但如果“死拼到底”意味着法国本土在整个二战期间都能有效抵抗德军的进攻,甚至能在战场上与德国进行更长时间、更激烈的正面搏杀,那么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法国本土能长期抵抗: 这意味着法国军队在本土能够投入更大的兵力,进行更持久的战斗。这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德国的军事力量,改变战争的进程和时长。同时,这也意味着法国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战争苦难和破坏。
如果仅仅是自由法国的持续抵抗: 这与历史实际差异不大,只是强调了其抵抗的坚定性。但它并不能改变法国本土在早期阶段的沦陷。

为了讨论的“详细”,我们主要假设的是 法国本土能以更强的力量和更持久的态势抵抗德国,而不仅仅是自由法国的活动。

2. 法国抵抗的程度对盟军战略的影响:

消耗德国力量: 如果法国本土能有效抵抗,德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部队和资源在西部战线,这可能会延缓其东线进攻(对苏联的战争)的进程,或者削弱其在东线的兵力。反过来,这可能会为苏联赢得更多备战时间,也可能影响盟军在北非、意大利等地的战略部署。
影响战争时长和结果: 法国本土的持续抵抗可能会延长战争,也可能由于德国力量被分散而加速德国的灭亡。但战争的规模和代价都会显著增加。
解放进程的不同: 如果法国本土未被完全占领,或者抵抗力量在本土持续存在,那么盟军的解放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3. 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五常的形成: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设置,是二战胜利后的战胜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设计的。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军事实力与贡献: 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战胜德国的贡献越大,其在战后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就越受认可。
政治与经济实力: 战后能否重建,拥有怎样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如何,也是重要的考量。
大国协议与历史传统: 战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要战胜国(美、英、苏)协商决定的。历史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也会被考虑在内。
象征意义: 作为常任理事国,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世界主要强国的地位。

具体分析法国“死拼到底”对其五常地位的影响:

潜在的积极影响(支持法国成为五常):

巨大的军事贡献和牺牲: 如果法国本土在二战中能与德国进行“死拼到底”的正面较量,那么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贡献和人员伤亡将会是极其巨大的。这将使其有非常强有力的理由要求在战后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回报其牺牲。
提升国际声望和影响力: 能够长期抵抗一个强大的侵略者,即使最终不敌,也足以证明其民族的坚韧和军事实力。这会极大地提升法国在国际上的声望。
改变战后欧洲格局的有利因素: 如果法国本土抵抗有力,可能导致德国战败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比历史实际更大。这会为法国在欧洲事务中争取更重要的发言权奠定基础。
自由法国的合法性: 即使法国本土在早期被占领,但如果“死拼到底”还包括了自由法国更为强大和成功的抵抗运动,并与本土的抵抗力量相结合(即使是象征性的),那么法国在战后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地位将更加牢固。

潜在的消极影响或挑战(可能影响法国成为五常):

国家元气的极大损耗: “死拼到底”意味着法国本土将承受更长时间、更残酷的战争摧残。战后的法国可能会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其重建和恢复国际影响力的能力会受到严重挑战。一个元气大伤的国家,即使有贡献,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可能被削弱。
战后秩序的实际主导者: 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美国、英国、苏联根据自身实力和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力来主导的。即使法国贡献巨大,如果其战后实力远不如这三个国家,它们也可能不愿意让法国拥有与它们同等的权力。
法国是否能保持“盟友”地位的疑问: 尽管假设法国“死拼到底”,但早期法国的迅速溃败(历史事实)以及维希政权的短暂存在,曾让一些盟国(如苏联)对法国的忠诚度产生过怀疑。如果“死拼到底”的代价是导致法国政治分裂或长期不稳定,也可能影响其战后地位。
地缘政治的考量: 美、英、苏在分配五常席位时,也会考虑地缘政治的平衡。法国作为欧洲大国,其地理位置使其在欧洲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果其自身实力不济,其他大国可能更倾向于将欧洲的安全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赋予法国过多的权力。

总结法国“死拼到底”与五常地位的联系:

结论是:如果法国在二战中能与德国“死拼到底”,并且能够以一种相对不那么伤筋动骨的方式(例如,比历史实际消耗更少的力量,或者能更有效地协调本土抵抗与外部援助),那么它成为五常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以下是更细致的分析:

如果“死拼到底”意味着法国能够像苏联那样,在本土进行惨烈的消耗战,并最终能保持一定的国家完整性(即便付出巨大代价),那么其作为重要战胜国的地位将无可置疑。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其悠久的大国历史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五常的理由非常充分。美英苏在规划战后秩序时,会顾及法国的贡献和国际声望。
然而,如果“死拼到底”的代价是法国本土遭受的破坏程度远超历史实际,导致战后法国成为一个经济崩溃、政治不稳定的国家,那么即使贡献巨大,其能否维持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也存在疑问。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战胜国可能会更倾向于将权力给予那些在战后能更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国家。甚至可能出现,法国在战后初期无法承担起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其席位受到质疑,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能重新巩固。
戴高乐的领导作用: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法国的“死拼到底”都伴随着像戴高乐这样坚定、有远见的领导者,那么他将更有能力在战后为法国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戴高乐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是为法国赢得了一个五常席位,并争取了法国的独立和尊严。如果法国在战争中表现得更为英勇,戴高乐的论据会更有力。

历史对照:

可以参考英国的例子。英国在二战中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其本土未被占领,并且作为同盟国核心之一,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庞大的殖民帝国也为其提供了战争资源和国际影响力。这使得英国在战后毫无争议地成为五常之一。

苏联的例子也很有说服力。苏联在东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但其顽强的抵抗和最终的胜利是战胜纳粹德国的关键。这极大地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并获得了五常席位。

结论的细化:

所以,法国能否成为五常,关键在于:

1. “死拼到底”的程度: 法国能够多大程度上消耗德国的军事力量,在战场上取得多大的战果。
2. 法国本土的保存程度: 法国遭受的战争破坏程度,以及战后其国家实力的恢复能力。
3. 战后大国的决策: 美、英、苏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最终设计和共识。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如果法国能够展现出更强的抵抗能力,例如在1940年能够避免部分国土的迅速沦陷,或者能够组织起更有效的本土抵抗运动,从而在消耗德国力量方面做出比历史实际更大的贡献,那么它成为五常的可能性将是 非常大 的。毕竟,法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欧洲强国,拥有悠久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在战争中如果能表现出更顽强的斗志,将使其获得理所当然的战后优待。

即使如此,法国战后可能仍会面临严峻的重建挑战,这会影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活跃度。但凭借其战争贡献和历史地位,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只是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能会受到战后国家实力的制约。

总而言之,一个在二战中“死拼到底”的法国,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实际贡献上,都更有理由要求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参与者。只要其国家在战后没有彻底崩溃,成为五常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法国死拼到底,和真实历史不会有很大区别。

英国人已经跑路了,法国无法独力对抗裹挟了半个欧洲的德军,法军会被迅速歼灭,法国在全国总动员之前全境沦陷。

第三共和国领导人会跑到非洲继续抗战,就和现实中的戴高乐一样,然后等着盟军登陆回国。当然,相比于自由法国,死磕到底的第三共和国政府能够更好地整合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共同抗德,法国海军也能继续作战而不是自沉或者被英国人击毁。不过这样的法国对二战的贡献不会比戴高乐高到哪里去。

由于法国中央政府没有选择与德国停战,法国本土对于德国来说就是真正的敌国领土,所以德国人对待沦陷的法国本土只会更加残暴,会有更多的法国平民死于屠杀或者饥饿,沦陷区人民也会有更强的反抗意志。

最后的法国的国际地位应该和现实历史差不多,因为它不取决于法国为二战做出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英美苏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法国及其殖民帝国本身的规模。区别就是法国会死更多的军人,更多的平民,然后得到一个更光辉的二战史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Ifthen场景,足以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番,如果1940年法国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德军的战略也采用了不同的路径,二战的面貌很可能将截然不同。情景一:法国成功挡住了阿登突击想象一下,1940年5月,法国最高统帅部,或许是受到了一些关键的洞察或幸运的巧合,对德军.............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尤其是在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下,法国迅速溃败,并最终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成立了维希法国政权。然而,即便如此,法国在二战后依然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的巧合。绝非仅仅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而是多方面因素.............
  • 回答
    关于法国在二战前修建马奇诺防线是否浪费以及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能否守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是否能守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马奇诺防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首先,理解马奇诺防线的初衷至.............
  • 回答
    一九三零年代末,我若身处法兰西的舵手之位,面对那股席卷而来的战争阴云,我会深感肩上沉重。我绝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在安逸中沉沦,在犹豫中错失良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法兰西做好准备,迎接那不可避免的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尽力守护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首先,我需要唤醒沉睡的民族意志。那些年,法国社会弥漫着.............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遭遇投降的命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惜的历史事件。要探讨法国如何避免这一命运,并从何时开始采取措施,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一、 回顾法国为何会迅速投降在探讨如何避免之前,理解投降的原因至关重要: 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僵.............
  • 回答
    说起二战法国投降,这绝对是二战进程中一个极其令人唏嘘,也是充满了复杂情感的事件。在当时,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难以接受的羞辱;而对于一些观察者而言,则是一场令人费解的速败。当时的震动与羞辱法国,一个曾经辉煌的军事强国,一个在欧洲大陆上呼风唤雨了几个世纪的国家,怎么会这么快就向德国投降?这在.............
  • 回答
    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对于怀揣着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的法学学子来说,选择一所合适的法硕院校,无疑是奠定职业生涯基石的关键一步。然而,法硕院校的选择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深入考量学校的综合实力、深圳本地的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一、.............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吓人的,美食博主为了博眼球,竟然把手伸向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法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触碰了法律的红线,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咱们作为老百姓,平时喜欢尝鲜,研究美食,这本是件好事,但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奇心,就把自己置于违法境地。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咱们在探索新奇美食的时候,怎么才能既.............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钟声敲响时,如果两位曾经的劲敌——玛丽亚·特蕾莎和腓特烈二世——仍然健在,那么欧洲的权力格局将不得不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他们的反应,必然会掺杂着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长年累月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对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位君主都早已垂垂老矣。玛丽亚·特蕾莎于1780.............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宣布法国全境二次封城,时间至少一个月,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消息,也反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法国疫情的现状:说实话,法国目前的疫情局面,用“严峻”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保守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 新增病例数飙升: 法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一度突破10万,这是前所未有的数.............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法兰西在 1945 年之前,拥有一个规模庞大、技战术精良的驱逐舰舰队,约 150 艘之巨,那么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战后的欧洲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在二战爆发之初,法国海军驱逐舰的数量也仅在五十艘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数量,意味着法国海军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轨迹相结合,来审视法国在类似的背景下能否实现欧洲的整合。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推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以及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的飞跃及其对生产力、战争形态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