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法国1940年挡住了阿登突击,或者德军采用施里芬计划2.0的话,二战会怎么发展?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Ifthen场景,足以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番,如果1940年法国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德军的战略也采用了不同的路径,二战的面貌很可能将截然不同。

情景一:法国成功挡住了阿登突击

想象一下,1940年5月,法国最高统帅部,或许是受到了一些关键的洞察或幸运的巧合,对德军在阿登地区的企图有了更准确的预判。也许他们部署在阿登地区的力量稍微多一些,或者在关键的几个突击点上设立了更坚固的防御工事,又或者情报部门提供了更早、更明确的预警,使得法国装甲部队能够在德军突破之前进行有效的拦截和反击。

如果法国挡住了阿登突击,那么:

德国的闪电战战略受挫,士气动摇: 德国陆军以其“闪电战”的惊人效率闻名。阿登突击的成功,是其战略核心的完美体现。一旦这个核心被瓦解,德军的装甲矛头被钉在原地,甚至遭受重大损失,这不仅会消耗他们的精锐部队,更会严重打击士气。对德军士兵和指挥官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让他们怀疑其战无不胜的神话。

法国有机会重新集结和反击: 法国虽然在初期损失惨重,但其军队规模和装备在数量上仍然可观。如果阿登突破被阻,法军将有宝贵的时间重新组织防线,也许在索姆河沿岸,或者在更靠近巴黎的区域建立一道新的、更稳固的防线。甚至,如果德军突击部队被困在阿登地区,法军的装甲部队有机会从侧翼发起反击,试图将德军分割包围。

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可能被重新评估: 在真实的历史中,马奇诺防线被绕过,导致其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但如果阿登战线稳固,德国就不得不正面挑战马奇诺防线的坚固工事。虽然马奇诺防线存在一些缺点,但其设计的初衷就是抵御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如果德军不得不投入更多兵力去攻打它,即使最终能突破,付出的代价也会高昂得多,并且会拖慢其整体进攻的进度。

英国的介入将更加有力: 英国远征军在法国战役中遭受了重创,敦刻尔克撤退也损失了大量装备。但如果法国能够稳住阵脚,英国远征军就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保留更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被迫撤退。这将极大地改变英国在后续战争中的战略选择和军事部署。

战争的持续时间将大幅延长,性质可能改变: 如果法国不迅速溃败,战争就将演变成一场漫长且消耗巨大的阵地战。德国可能不得不面对来自法国北部和东部的两线作战压力(虽然当时苏联尚未参战,但法国自身的抵抗力将是德军最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资源和人力将承受巨大压力。

法国的命运: 巴黎可能不会陷落,法国政府或许不会投降,而是继续抵抗。这可能意味着在法国本土会形成一个更广泛、更持久的抵抗运动,或者法国政府流亡,继续作为盟国的伙伴进行战争。甚至可能出现一个分裂的法国,一部分被德国占领,一部分则由自由法国领导。

情景二:德军采用“施里芬计划2.0”

我们把时间倒回更早一些,在1939年或1940年初,德国的高级指挥官们对“施里芬计划”进行升级,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施里芬式”的思维方式被注入到整个战略规划中。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在西线对法国发起一次快速、决定性的进攻,同时在东线对俄国进行防御。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通过一次强大的、迂回的攻击,以速度和机动性瓦解敌人的战线,避免陷入长期的两线作战。

“施里芬计划2.0”可能意味着:

更加激进的包围和迂回: 在保留了“施里芬计划”经典思想的基础上,2.0版本可能会更加大胆地利用装甲部队和航空兵的协同,计划一次更大规模、更深远的迂回,例如直接绕过马奇诺防线,并试图包围整个法国北部和东部的盟军主力。阿登可能会被视为一个潜在的突破点,但2.0版本可能会将其作为一个“跳板”,意图在突破后迅速向海峡沿岸推进,将盟军主力推向大海。

更早、更全面地应对东线威胁: 2.0版本可能会更加警惕苏联的潜在威胁,尽管当时德苏之间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可能意味着在进攻法国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为可能到来的东线冲突做更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东线保留一支实力相对更强的预备队,或者提前储备战略物资。

更注重海空力量的协同: 施里芬计划主要强调陆军的机动性。2.0版本可能会将海军和空军更紧密地纳入计划中。例如,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空军可以提供更强大的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海军则可能承担在海峡沿岸阻击英军撤退或封锁英吉利海峡的任务,以防止英国军队向法国本土增援。

如果德军采用“施里芬计划2.0”:

进攻的规模和复杂性将大大增加: 一个更激进的施里芬计划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执行精度和协调能力。如果计划执行得当,可能对法国造成更大的战术打击。

对盟军的反应要求极高: 盟军需要有极强的预见性和反应速度才能应对如此大规模的迂回。如果他们能够及时调整部署,或者预判到德军的真正意图,就有可能挫败这一计划。例如,将预备队部署在德军迂回方向的关键节点,或者在侧翼发起反击,试图扰乱其推进的节奏。

潜在的长期后果:
如果成功: 德国可能在西线取得比真实历史更彻底的胜利,甚至可能在早期迫使英国签订一份糟糕的和平协议,或者将英国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这样一来,德国就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对付苏联。而苏联,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在早期已经消耗了部分力量但仍然强大且未被牵制在西线太久的德国,其抵抗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如果失败: 如果“施里芬计划2.0”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例如德军装甲部队被分割包围,或者补给线被切断,其后果将比真实历史中的“法国战役”失败更为灾难性。德国可能在早期就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其战争潜力将大大削弱。

综合来看,这两种情景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可能:

战争会更加漫长和血腥: 法国不会轻易倒下,英国也不会立即被迫撤离欧洲。这意味着欧洲大陆将成为一个更加持久的战场,消耗的资源和人力将是天文数字。

苏联的命运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德国在西线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它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的信心或资源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或者行动会推迟,准备会更充分。反之,如果德国因为在西线受到重创而无法发动对苏进攻,那么苏联将获得喘息之机,其在战争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英美介入的时机和方式可能改变: 如果战争持续更久,美国对欧洲局势的担忧可能会更早地转化为军事介入。而英国的战略也将围绕着如何在欧洲大陆保持持久的抵抗来调整。

历史的巨轮一旦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其后续的滚动力学将变得极其复杂和难以预测。以上这些推演,只是试图在逻辑上梳理出一些可能的方向,但真实的历史进程永远是由无数个微小因素和无数个偶然性共同塑造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微妙和难以捉摸。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法国在1940年没有迅速崩溃,或者德国采用了更具风险和深远影响的战略,二战的结局,甚至是这场战争本身的存在与否,都可能被彻底改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英法挡住了阿登,那肯定是英法主力在阿登地区,那么B集团军群就可以直接大转门,施利芬计划大成功(曼施坦因激怒)。

如果小胡子没听曼施坦因的话(曼施坦因激怒*2),继续走施利芬计划2.0,那么速度肯定是要慢很多的。不过只有3个装甲师和26个步兵师的B集团军群(其中9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1个骑兵师用于荷兰)在5月14日就已经使荷兰投降,并且在比利时推进到了鲁汶、瓦夫尔和那慕尔,这会儿A集团军群才刚渡过马斯河,古德里安还在巧立名目。如果把A集团军群跟B集团军群换位,荷兰方向保持不变,6个装甲师应该是足够撕裂推进缓慢的法国第1集团军群,最后打败法国的。但是比起冲向海峡期间彻底的机动作战,在比利时地区德军会遭受更大的伤亡,而且战果更小。所以届时巴巴罗萨时的德军装甲兵力就会大削一刀,搞不好德国不会发动巴巴罗萨,然后专心在西边和南边跟英国人玩,然后曼施坦因没机会打塞瓦斯托波尔,没有元帅军衔(曼施坦因激怒*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Ifthen场景,足以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番,如果1940年法国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德军的战略也采用了不同的路径,二战的面貌很可能将截然不同。情景一:法国成功挡住了阿登突击想象一下,1940年5月,法国最高统帅部,或许是受到了一些关键的洞察或幸运的巧合,对德军.............
  • 回答
    1940年的法兰西,命运的天平正摇摇欲坠。我,作为法军的总指挥官,肩负着捍卫祖国荣光的重责。时间紧迫,情势严峻,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存亡。我深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心理和战略上的博弈。第一步:正视现实,摒弃幻想首先,我必须旗帜鲜明地告诉全体将领和士兵,停止对“马其诺防线”的盲目迷.............
  • 回答
    法国政府对历史人物雕像的态度和反应,既受到法律框架的约束,也深受社会价值观和历史语境的影响。如果法国黑人推倒拿破仑或戴高乐的雕像,法政府的回应可能因具体情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情绪而有所不同。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法国的法律框架:雕像法与历史象征的保护法国的《雕像法》(Loi sur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法国沦陷后,希特勒强占贝当是否能反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高度假设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贝当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可能采取的反抗形式。贝当当时的处境和立场: 维希法国的建立者和元首: 贝当是1940年法国战败后,选择与纳粹德国媾和并建立维希政府的政治人物.............
  • 回答
    如果法国人口与日本相当,其综合国力能否比肩日本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人口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综合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涵盖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政治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各个维度详细分析:1. 人口因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劳动力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法国的阿尔萨斯级战列舰真的能够按照原计划建造出来,与美国的衣阿华级以及德国的H39型战列舰进行一场海上较量,那结果会非常扑朔迷离,很难一口咬定谁能胜出。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变量,就像一场复杂的国际象棋对弈,每一着棋的优劣都会影响最终的结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三.............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牵涉到军事战略、地缘政治、经济力量以及核武器的特殊属性,要仅凭法国一国之力“击溃”俄罗斯,即使是在核打击的设想下,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种可能性,并尽量剥离AI的痕迹,用更接近人类思考的逻辑来展开。一、 法国核打击俄罗斯的初步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充满了“如果”的色彩。如果法国在二战初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抵抗,那么他们能撑多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不投降”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队的继续作战,更包括了法国政府和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能够维持抵抗所需的物资、组织和国际支.............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钟声敲响时,如果两位曾经的劲敌——玛丽亚·特蕾莎和腓特烈二世——仍然健在,那么欧洲的权力格局将不得不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他们的反应,必然会掺杂着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长年累月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对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位君主都早已垂垂老矣。玛丽亚·特蕾莎于1780.............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法兰西在 1945 年之前,拥有一个规模庞大、技战术精良的驱逐舰舰队,约 150 艘之巨,那么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战后的欧洲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在二战爆发之初,法国海军驱逐舰的数量也仅在五十艘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数量,意味着法国海军在.............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法国退出欧盟可获得更优惠双边贸易协定的言论,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贸易承诺,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意图,以及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潜在影响。一、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视角: 分化瓦解欧盟战略的延续: 特朗普政府一直对欧盟持怀疑态度,认为欧盟的集.............
  • 回答
    1938年,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个叫“知乎”的平台,那么在“德国有可能进攻法国吗?如果是的话,会有多大胜率?”这个问题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充满时代气息、观点鲜明的回答,它们或许会是这样的:高赞回答 1:标题:盲目悲观要不得,但也绝不能轻敌!一位老兵的看法。匿名用户(可能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如果欧洲没有法国大革命,而是继续沿着18世纪后期开明专制的道路发展,是否会“更好”。首先,理解“开明专制”及其在18世纪后期的特征:开明专制(Enlightened Absolut.............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我真的能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并且有机会施展一下“点石成金”般的物资援助,我的选择会非常谨慎。毕竟,一吨物资,放在那个时代,足以撬动不少事情。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我不会把这“一吨”物资简单地变成金币或者稀有香料。那样的话,我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或者.............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无数的变量。如果纳粹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将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苏联完成其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之后,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全球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假想情景。德国的准备与战略调整首先,让我们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