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法国干预,美国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吗?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人的处境会比实际情况艰难得多。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十三殖民地虽然拥有数量可观但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的民兵和少量正规军,但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英帝国。英国拥有训练有素的陆军、强大的海军以及丰富的战争经验和资源。

在经济和军事资源上的巨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能够持续地输送军队、火炮、弹药和补给,并利用其海军优势在海上自由调动兵力,封锁港口,切断殖民地的贸易。而大陆军,即便在华盛顿的领导下,也常常面临着食物短缺、衣衫褴褛、军饷拖欠等严峻问题。武器弹药的匮乏更是限制了他们作战的规模和效率。

法国的援助,犹如及时雨,极大地改变了这种不对等的局面。

海军优势的改变: 法国海军的参战,尤其是1781年切萨皮克湾海战的胜利,有效地阻止了英军从海上获得增援和撤退。正是这次海战的胜利,为约克镇战役中康华利(Cornwallis)将军的投降创造了关键的条件。没有法国海军的封锁,康华利很可能能够获得英军的增援,从而避免被围歼的命运。如果英国能够保住约克镇这支重要的陆军力量,战争的走向将截然不同。
军事援助和财政支持: 法国不仅派遣了包括罗尚博(Rochambeau)元帅在内的数万陆军精锐部队,还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火炮以及关键的军事物资。这些援助直接提升了大陆军的作战能力。此外,法国的财政支持,包括贷款和赠款,对于饱受经济困扰的大陆政府来说,是维持战争运转的生命线。没有这些资金,许多军事行动和士兵的维持都将难以为继。
战略协同和士气鼓舞: 法国军队的加入,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专业军事力量的注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战术和指挥经验,与美军协同作战,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作战效能。同时,法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参战,也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士气,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并吸引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大陆军。

那么,如果剔除法国的干预,美国人还能靠什么赢得胜利?

持久战和消耗战: 理论上,美军可以通过采取“不败即胜”的战略,利用北美大陆广阔的地理环境,进行游击战和消耗战,不断消耗英国的兵力、财力和战争意志。华盛顿的耐心和坚韧,以及大陆军在特伦顿、普林斯顿等战役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都证明了他们有能力进行持久的抵抗。英国的补给线漫长且脆弱,如果在北美战场陷入泥潭,耗费巨大却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其国内的政治压力和经济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最终可能迫使英国寻求和平。
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英国国内对于独立战争的支持并非铁板一块。战争的持续、高昂的成本以及不断传来的坏消息,都会加剧国内的反对声音。如果战争旷日持久,英国政府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国内政治动荡,甚至可能因此改变其战争策略。
其他欧洲列强的潜在介入(可能性较低): 虽然法国的介入是直接且决定性的,但理论上,如果英国在战争中显得过于强大,或者美军的抵抗得到了欧洲其他对英国不满的国家(如西班牙、荷兰)的间接或直接支持,也可能改变一些局面。但这种可能性在当时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实力也受到制约。

但是,这些“如果”的支撑都相对薄弱,而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消耗战的代价: 持续的消耗战对于刚刚建立的、经济基础薄弱的美国来说,其代价是难以承受的。饥饿、疾病、缺乏物资,这些都是困扰大陆军的常态。如果战争再延长数年,而没有外部援助,大陆军很可能因为士气崩溃或物资耗尽而瓦解。
英国军队的实力: 尽管英国面临困难,但其陆军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依然远超大陆军。一旦英国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或者在某个关键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例如在约克镇成功解围,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朝着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倾斜。
战略地理的限制: 美国人虽然熟悉地形,但缺乏海军力量,使得他们在与英国海军的对抗中处于绝对劣势。英国海军不仅能封锁港口,还能在内陆河道运输物资和兵力,这使得美军的许多战略选择受到限制。

结论:

总体而言,如果没有法国的军事和财政援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法国的介入,不仅解决了美国在海军、陆军装备、资金等方面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在战略层面上改变了战争的平衡。尤其是海军对英国海军的牵制,以及陆军对英军的正面支援,使得美军能够抓住关键战机,实现战略目标。

法国的帮助,可以说是将一场可能以失败告终的起义,变成了一场最终成功的独立战争。这并非否定美国人的勇气、毅力和华盛顿卓越的领导才能,而是强调了在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外部力量的介入是如何能够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扭转乾坤。如果法国袖手旁观,即便美国能继续抵抗,也更可能陷入漫长的消耗战,其最终结局很可能是被迫接受一个不利的和平协议,或者以失败告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银质奖章叫做“Libertas Americana”(解放美利坚)

据传由美国开国元勋+一代目雷引——本杰明·富兰克林——授意法国银币雕刻师Augustin Dupré制作。

正面是自由女神和这个银币的名称,背面是象征英国的狮子袭击象征美国的婴儿赫拉克勒斯,而象征法国的女神雅典娜手持鸢尾花(法国国花)盾牌和尖矛保护了美国。

上面的文字:NON SINE DIIS ANIMOSUS INFANS,来自Horace的颂歌“Descende coelo”,意思是“没有神的帮助,初生的婴儿怎敢冒险”("The infant is not bold without the aide of the gods")

2018年,这个奖章在美国一档鉴宝节目中以15w刀成交。(油管通道

多么感人和值钱的情谊,时隔200多年,我都要感动哭了,那么为什么富兰克林会把法国比作女神雅典娜来舔呢?一方面因为当时他在巴黎寄人篱下不得不舔。

另一方面法国真的是美国的爹。


历史上《巴黎和约》有很多个版本,1763年这版结束了英法带头的七年战争。也让英国将法国经营多年的海外殖民地撕得粉碎。

加拿大没了,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以东没了,印度也没了(只剩5个据点)。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以及多巴哥,也全归英狗了。

法鸡家底都被掏空了,简直是奇耻大辱!

好在路易十五用最后的智商留下了瓜德罗普、圣多明各等热带小岛,这里有蔗糖、咖啡、可可,黑奴。因此法鸡苟住了殖民地贸易,波尔多、南特、马赛、勒阿弗尔等港口繁荣起来,也让路易十五的裤裆里还能有几个钢镚搞军备。

七年战争结束时法国仅有40艘战列舰,到1780年搞出来80艘驱逐舰和79艘战列舰。同时还在洛里昂,罗亚尔堡、瑟堡、敦刻尔克等地建立了海军基地。步兵从9万增加到了17万,炮兵从2.5万增加到4.6万。

欧陆第一不是说说而已!

这个力量,为英格兰量身打造,这个力量,必须发泄在英狗身上!


天不遂人愿,路易十五没等到机会就挂了,但他的孙子路易十六“运气不错”——登基的第二年(1775年)机会就来了。

英国虽然赢了法国,但打了七年就累积了七年的债务,单单利息就要吃掉英国40%的财政收入。年年还债不堪重负,但他们有说法:“这七年都是为了保护北美殖民地利益,那么被保护者交保护费是不是天经地义?”

于是从1764年开始,各种税费空降北美殖民地——而对殖民地来说,税费本身恐怕只是其次,主要是这些税费显示英格兰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实施霸凌。

于是在英国霍霍了北美10来年后,饱受压迫的北美殖民地终于在1775年4月向主子英格兰开火了。


1775年4月虽然现在来看拉开了独立战争序幕,但这绝非殖民地第一次闹事。能闹到什么程度恐怕只取决于英军的压制速度,毕竟当时北美无法批量生产火炮,连火药都是难题,部队又以民兵为主。换言之,一群手无寸铁的杂牌军能指望啥?

好在殖民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具备一定和欧洲交易火器的财富和物产。

然而,如果皇家海军给你上一个海运封印咋办?大陆上能掏出人命来拼,但在需要舰船的大西洋上,北美只有一些装配6磅、9磅,最最多到12磅火炮的“战舰”。反观大阴皇家海军,18磅黑又硬的大火炮只是标配,相比之下北美那些最多算破铜烂铁。

因此北美那几个带头闹事也知道:“如果没有海上强国的支持,北美根本无法自卫。”

那么哪里有能够和英国皇家海军一决雌雄的海上强国呢?

这不巧了?

战列舰翻倍的法鸡完全有心给英狗添堵。


有心归有心,但不能鲁莽行事。法国时任外交大臣韦尔热讷确实一开始就非常关注北美局势,不过他并未轻举妄动。

1775年他一方面考虑如何通过援助北美牵制英国,另一方面又保持极端谨慎,或者说是极度猥琐。针对前者,韦尔热讷及板鸭通过剧作家博马舍搞了个皮包公司,准备同北美交易烟草以“秘密”提供物资援助,若一切顺利法国理论上就可以在不亏本不公开的情况下至少拖延住北美局势,只要英狗不能在北美速胜,对法国来说就是正收益。

但推进下去之前,韦尔热讷需要掌握北美更详细的情况:如果北美没有决心和英狗撕出新高度,任何动作都是白给。

于是1775年12月,韦尔热讷的秘密特使,邦沃勒尔——贵族出身、年仅24岁(或说26)、残疾、跛脚、毁容、英语歪理poor,最大优势是曾遍访北美十三州——经过三个月的旅程,来到了费城。

韦尔热讷表面上叮嘱邦沃勒尔:

不得以官方特使身份开展活动,更不得透露我方态度和看法,只能忠实记录事件经过以及北美民众的相关民意。

恰逢此时,英国议会刚刚通过了《北美贸易禁止法案》,看海上封锁就来了。12月围攻魁北克的北美军又遭重创:理查德·蒙哥马利将军战死沙场、本尼迪特克·阿诺德将军身负重伤。

就这状态,法鸡就算有上车的心也没上车的胆啊~


北美搞了个有5名成员的“秘密通信委员会”,其实就是专门对接法鸡和板鸭的摇人机关,这5名成员就包括富兰克林。

跛脚贵族邦沃勒尔通过中间人联系上了富兰克林。于是,两人以及委员会在费城进行了3次深夜多人长交流。起初北美方面唯唯诺诺,一开始他们只是询问:向法国方面派遣使团以直接请求支援的做法,是否合适?法鸡答复:想屁吃。

显然,如果邦沃勒尔谨守外交大臣的叮嘱,整体进展应该是比较困难的,但“不得以官方特使身份开展活动”又像是一句废话——都和富兰克林面对面交流了,还怎么“非官方”?所以邦沃勒尔直言:

“只要你们能让法国领导人体察北美将独立进行到底的决心……需要武器、弹药或者军饷,只要跟法国政府开口,便可悉数获得。

富兰克林心领神会,开始一波疯狂输出……

于是1776年2月27日,韦尔热讷就收到了邦沃勒尔“忠实记录”的报告:“北美人民斗志昂扬、意志坚决、领导卓越,非常有机会在这场冲突中取胜”;“他们不惜让自己的城市华为瓦砾、让自己的家园焚于战火”;“他们一致表示将不惜代价争取最终的胜利与自由,他们歃血为盟、团结奋战、宁死不屈”。

同时还有一份报告来自筹备皮包公司的博马舍:“英美这场争端将重新划分世界版图……法国必须支持北美”。

看过这些比博燃的报告,韦尔热讷难掩心中沸腾热血,他悄悄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写道:

“英格兰蒙羞的时刻来临了,此乃天意!”

确实是天意,就不知道是谁的什么天意了~


这之后,博马舍的皮包公司就领到法鸡板鸭各100w里弗开始运作,法国和西班牙的物资通过各种方式运往北美,作用之大无需赘述。

韦尔热讷依然保持猥琐,不过他只是在等待时机,干英狗一大炮已经刻进法鸡DNA。

当然法鸡绝非全员上头,财政总监杜尔哥早就告诫过路易十六:“第一声枪响将把国家打入破产深渊。”因此虽然法国并没有什么台面上的大动静,却可能只有杜哥一人是彻底的反战派。而且长远来看,杜哥才是唯一正确的人。

然而他面对的财政问题远比外交局面错综复杂,所以到1776年10月,杜尔哥因未能改善财政状况被迫下台。唯一反战的已经下课,瑞士银行家内克尔走马上任:

陛下没钱?第三等级身上已经很难再加税了?我们借就是了!


说到北美殖民地的决心,一个是宣布独立,另一个是能打胜仗。对法国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你喊了独立,结果一路挨毒打,我的物资、里弗、金路易不是打水漂?你一顿操作猛如虎,又不彻底划清界限,那最多算内战,我掺和个鸟?

本身1776年3月和6月,北美在获得物资支援的情况下,在波士顿和南卡罗莱纳都有不错表现,7月4日北美十三州更是高调宣布独立。

我们一直在强调,法鸡必须要搞一波英狗。杜哥下台前4个月,法国军费就已经上涨1/3达到2600万里弗。而且独立宣言过后韦尔热讷都有点脑子发热,他甚至提出一个直接登陆英国本土偷基地的大胆建议,这个建议甚至还被内阁接受,可见当时法鸡多么痛恨英狗。而正当他等待板鸭回复是否一起上车的小小间歇。

战五渣——奴隶主乔治·华盛顿——转手就把纽约送了。

这种过山车行情对多少有点rnm退钱的感觉,正准备脱裤子了你给我来这个?韦尔热讷又迅速进入猥琐状态。所以即便10月法国清除了内部阻碍杜哥之后也依然按兵不动。

美狗急了,尼玛决心也表了,也没纯粹挨毒打,法爷您还不发车?于是1776年12月,富兰克林亲自来到法国,他在书信中提到过此行的目的:

“我们只企盼得到老天及法国的拯救”(We look only to heaven and France succor)


富兰克林向法方提出签订通商条约的要求,韦尔热讷直接拒绝。理由其一是这个条约等同于向英国宣战,因为一年前英国才下了《北美贸易禁止法案》;其次波旁舰队要等到1778年才能整备完成。这也不是假话,毕竟内克尔上台之后才开始疯狂举债。

另外法鸡十分希望同亲戚西班牙一起行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英国海军技术领先不少,即便法国海军已有大幅提升也最顶多苟个平手。要压制住英国海军,必须联合板鸭得到火力和数量优势。

但当时板鸭又正和葡萄牙在南美拉扯。在这个节骨眼上,法国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把本土拖下水,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此时此刻的富兰克林对于和法国建立联盟起不到什么直接作用。

但他也不闲着,除了流连各种科学院学术院艺术展,还疯狂借钱、和英国通信交换战俘、口嗨夸大胜仗淡化败仗,另外最重要的是帮美军司令华盛顿寻觅——工兵及炮兵人才。

华盛顿就任总司令不久就向大陆会议有过抱怨:“目前我们遭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技术熟练的工兵以及指挥官……对军事工程人才的满足,恐怕无法在北美内部得到解决。”

华盛顿此时的炮兵负责人——亨利·诺克斯——从军前只是一介书商。所以这人无非就是比其他人多些机会读到工程方面的书籍。实操中他运用书本上的工程知识成功崩掉了自己的手指~

就这水平,导致北美一度饥渴到只需展示一点几何知识就能拿着军官推荐信的程度。

那么哪里才有这些人才呢?

这不又巧了吗!

法鸡的“工兵军官团”以及“炮兵军官团”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就在欧洲所向披靡了!法国人可以说是现代工程兵的祖师爷啊!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了解一下~

真是美狗想要啥,它法爹就有啥啊!

这个情况下,寻求到北美扬名立万顺便干英国佬的法国人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含着银汤匙出生,十三岁官拜火枪营少尉十四岁成为炮兵中尉,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热血小年轻——拉法耶特侯爵。

1777年6月,拉法抵达美国,很快就和华盛顿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也许是拉法比较笨(拿破仑说的)比较容易忽悠。不管怎样,拉法耶特声称华盛顿对他而言是“亦父亦友”。这么看来,拉法确实笨,他搞反了父子关系~

没有法国军官助阵,华盛顿这战五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


实际在1777年3月西葡缓和之后,韦尔热讷就点燃了已经隐忍一年多的热血,于是他开始不断给西班牙通信叫兄弟赶快上车。虽然和水果牙消停了,但板鸭依然是个事儿逼,他们又要等两支运输大舰队回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以免被英狗在海上截了。

无奈之际,不断发往北美的装备和人才逐步开始发挥作用。虽然9月战五渣华盛顿又一次白给了费城,但仅仅一个月后美军(不是华盛顿带队)就打出反击战拿下萨拉托加大捷,同时苟在福吉谷的华盛顿杂牌军在法国军官的帮助下也在不断进步。

时机正好,即便没有板鸭也该发车了。因为如果来年北美继续跟着华盛顿混继续挨打,重画世界版图的工作就全归英狗了。

于是1778年2月6日,富兰克林在巴黎和法国签字结盟,美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通商权利。但同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际针对美方的条件:“在未得到盟友正式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媾和或休战。”


1778年,法美结盟,法国正式承认美国

1779年,板鸭终于腾出手来上了车

1780年,就连荷兰都赶了趟末班车

北美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实际在1781年底,由拉法耶特(及其他法国军官)参与指挥的约克镇大捷之后,时任英国首相诺斯就已确信“一切都结束了”,1782年4月,前来议和的英国人就敲开了富兰克林在巴黎的大门。

总的来说:

北美90%的枪炮火器是法国牵头搞来的。不是法国,北美每10个民兵有1支鸟枪都算富裕仗了;各种军事人才都是法国千里迢迢送来。不是法国,北美火炮长官打出去的炮崩谁都不一定;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两代人的心血建立的舰队都给美国做了嫁衣。不是法国(和板鸭),东海岸和加勒比海都是英狗的天下。

对美军来说,英军就是这样一个外挂bug:英军本来在波士顿,突然英军就从地图上消失了!过了几天,美军眼睁睁的看着同一支英军随机出现在:纽约/萨凡纳/威明顿/约克镇/查尔斯顿等地。人家能在你地图外移动,你还打个锤子?

这一切还让路易十六还搭上一堆意识形态风险:

如果法国国王在美国的行动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国内的做法就完全是错误的。如果美国的行动是正当的、理由充分的,那么这个理由在法国至少充分一百倍。

这不是爹,什么才是爹?这不是父爱如山,什么是父爱如山?

1782年法国又双叒叕为北美提供一笔贷款后,富兰克林在一封书信中这样说道:“路易十六对我方持续不断做的好事,使我将他视为我们的父亲,并给予尊敬、爱戴。”但事实证明,法鸡做了这么多,也不过是后爹待遇。

1782年英法美西准备谈判结束战争之初,韦尔热讷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君子协定”,美方可以单独和英方协商,但必须是在和法国的合作前提下,且法美两国必须在同一天签署合约。意思就是说,儿砸你可以去和英狗谈,但最终必须爹爹在场才能签字。

这也符合结盟之初的条件:“在未得到盟友正式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媾和或休战。

结果美国从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就只认利益——英美这对事实亲生父子,在法国和英国谈判的间歇,不约而同的发现,于美国来说法国后爹肯定要分一杯羹,于英国来说好处给逆子也比给仇家好一万倍,所以两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跳过法国就签了份和约初稿(同时被跳的还有板鸭,实际英国都已经准备放弃直布罗陀了,结果这一跳板鸭一直心心念念的直布罗陀也黄了)。

韦尔热讷得知此事的时候简直都懵逼了!他看得懂那份和约初稿,同时大受震撼。是的,千算万算、谨慎有谨慎、猥琐又猥琐的法国外交大臣,在巴黎家门口,吃了一记闷棍。


历史上《巴黎和约》有很多个版本,1783年这版,结束了英法在北美服务器上的战争。结果又当后爹又当后妈的法国,除了恶心了一把英国,毛都没捞到。名义上削弱了英国,但英美双狗实际上从1781年局势基本确定之后,贸易就开始走上反弹之路,并且没用多久就恢复了战前水平,更后来的事情不用多说了。

还记得那个搞皮包公司的博马舍吗?法国对美国的贷款通过这个皮包公司源源不断的运往北美。结果《1783年巴黎和约》之后美国瞬间翻脸就不认账,大陆会议宣称:“法国政府提供的所有援助其实都是无偿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结果直到1837年(美国建国60年之后),博马舍的后人才从美国讨回大约十分之一的欠款。

反观法国,1783年在首都巴黎和各方签了没屁用的战胜国和约之后:

1788年——宣告破产。

1789年——爆发大革命。

1792年——富兰克林银币上的雅典娜——法兰西王国——共了和;富兰克林笔下的慈父——路易十六——没了头。

美国的老父亲,被人民强迫躺在“跷跷板”上的时候,上身只穿着一件衬衫和一件被虫蛀过的短袄,下身一条灰绒裤子和灰色的丝袜,甚至都没有鞋子。


参考:

《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法国大革命讲稿》《九三年》《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法国军队》《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友军——法国救星、西班牙援兵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富兰克林传》《法国大革命人物传》《美国人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如果欧洲没有法国大革命,而是继续沿着18世纪后期开明专制的道路发展,是否会“更好”。首先,理解“开明专制”及其在18世纪后期的特征:开明专制(Enlightened Absolut.............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它让我们有机会探索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如果科西嘉没有被法国夺走,拿破仑的成长轨迹、政治背景以及他在意大利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西嘉没有被法国夺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科西嘉在拿破仑出生前(1769年)或出生后.............
  • 回答
    关于法国在二战前修建马奇诺防线是否浪费以及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能否守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是否能守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马奇诺防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首先,理解马奇诺防线的初衷至.............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核心。如果没有法律约束,搏击运动员或者爱好者对挑衅的路人的态度,很难说会一成不变地“包容”。这其中会涉及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个体性格的差异仍然存在。 并不是所有搏击运动员或爱好者都是天生的好斗分子。许多人参与搏击是因为热爱这项运动本身,享受训练带来的挑战.............
  • 回答
    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在法庭上是否必须出示原件,以及在没有原件的情况下法官是否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简单地说,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出示“原件”才能被采信,但真实性确实是法官审查的重点。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微信聊天记录原件”,.............
  • 回答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没有道德的罗盘,没有法律的铁腕。一个纯粹的、不受羁绊的、原始的人类社会。这画面,说实话,挺让人心头一颤的。抛开一切既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人类会走向何方?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抢到吃谁”就能概括的,其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脉络会更加复杂,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后果.............
  • 回答
    两位法师的遭遇战,这就像是棋盘上的两颗顶尖棋子,一旦落下,便立刻展开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较量。没有体术的限制,他们完全依赖于手中的法器和自身对魔法的理解。实力相差不大,意味着这场战斗不会是一面倒的碾压,而是充满了策略、预判和心理博弈。开局的瞬间:感知与试探战斗的开端往往是最为紧张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在遭遇.............
  • 回答
    关于间谍是否拥有法律保障以及被捕后的可能后果,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国际法以及各国不同的法律体系。笼统地说,间谍活动本身是违反绝大多数国家法律的行为,因此,一旦被抓捕,他们获得的“法律保障”与普通公民或合法公民是截然不同的。间谍的法律保障——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仙人”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仙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背后承载着一套关于生命、修为、境界的深刻理解。仙人嘛,顾名思义,就是“升仙的人”。“升”这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脱胎换骨。从凡人到仙人,这中间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修炼,.............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禁烟的法律和法规是存在的,而且在不断完善中。所以,并非“如果没有”。 对待公共场合的“禁止吸烟”告示,也不能简单地忽略。即使我们暂时排除道德层面的考量,也需要从法律和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中国的禁烟法律和法规现状:中国并非没有禁烟的法律或法规。事实上,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相关.............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认知。如果中国历史没有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而是选择了法家或道家,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无论是中国自身还是全球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深层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模式、文化价值以及个体行为模式.............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学法语一年,却觉得发音有点“英式”,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很正常,因为法语和英语在很多发音规则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单凭书本和课文理解起来确实不够直观。至于你提到的“每天跟读课文音频”,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而且可以有效纠正发音,但关键在于如何去做。我来给你详细说道.............
  • 回答
    坦白说,如果法硕(非法学)毕业,但没能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就业前景确实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而且差距可能比想象中要大。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由法硕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及法律行业对从业资格的刚性要求决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一、 法硕(非法学)的定位与期望首先,要明.............
  • 回答
    法国外长此番言论,无疑是当前法国与英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也触及到了国际关系中“机会主义”这一敏感且颇具挑战性的概念。要理解这番话的深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知道该国的机会主义政策”,这是一种相当直白且带有一丝不屑的评价。在外交场合,直接点名批评对.............
  • 回答
    关于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法是否还有用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讨论,它涉及到国际法、道德伦理、地缘政治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 与其说战争法有没有用,不如说它在怎样的语境下、以怎样的方式依然能够发挥作用,或者说它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局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战争法(主要指《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
  • 回答
    别说你没有法律基础,我当年備考的時候,也是一脸茫然,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不過,既然國家把這個機會擺在面前,咱就得抓住。其實,沒有法律基礎並不是世界末日,反而可能是個優勢,因為你沒有那些固有觀念的束縛,可以從頭開始,建立起自己對法律的理解。下面我就把我當年摸爬滾打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希.............
  • 回答
    环法自行车赛,这项享有盛誉的自行车盛事,在观众体验和赛事安全之间,似乎总是在走钢丝。特别是今年,第八赛段出现车手与观众的肢体冲突,以及第十二赛段的严重摔车事故,都让人们对赛事组织和观众管理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审视。首先,我们来谈谈观众站位不设限制这一问题。环法赛事的魅力之一,正是那种全民参与、近距.............
  • 回答
    章莹颖案在美国法律体系下的判决,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案例,它触及了美国刑法中的死刑制度以及判例法的运作方式。对于您提出的“此次没判死刑,是否意味着以后杀人碎尸也不会判死刑”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美国法律的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法律的核心特点之一:判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