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法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光速白给的话那么法国坦克科技树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

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

法国在二战前的坦克设计是相当有特色的,注重火力、装甲和机动性的平衡,虽然在一些方面(如战术思想、无线电装备)存在短板,但其技术基础是扎实的。如果战争没有迅速结束,这些技术优势更有可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1. 轻型坦克与侦察坦克:更快的迭代与实战检验

H35/H39 的改进型(例如:H39M): 1935年式和1939年式坦克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但它们生产数量多,而且在早期战争中实际使用了。如果法国继续作战,肯定会针对其弱点进行改进。
火炮升级: 可能会出现装备了改进型47毫米炮(如SA35 L/32的改进版,提高初速或弹道性能)的型号,以应对更具威胁的德军步兵战车。
引擎与悬挂: 可能会尝试换装更强劲的柴油发动机,并对悬挂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可靠性和越野能力。
装甲: 针对德军反坦克炮的穿透力,可能会增加局部装甲厚度,尤其是在炮塔正面和车体首上。
无线电: 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普及和性能进行提升,这是法军早期装备的一大短板。
R35 的发展: R35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设计也反映了法军对步兵支援坦克的理解。
炮塔改进: 可能会出现类似R40的更大、视角更好的炮塔,或者装备更佳观测设备的新型炮塔。
火炮选项: 可能会有实验性装备更长管径47毫米炮或者17磅(42毫米)反坦克炮的型号,虽然17磅炮早期是英国的,但如果法国能继续获得物资,这种想法不无可能。
更轻巧的侦察车: 类似Panhard AMD 35的轮式侦察车,可能会有更轻便、速度更快的衍生型号,装备大口径机枪或25毫米炮,专注于战场侦察和敌后袭扰。

2. 中型坦克(主战坦克):从B1 bis 的血统延续到更现代的设计

Char B1 bis 的改进与现代化(例如:Char B2): B1 bis 是一种火力强大、装甲厚重的坦克,但其设计较为老旧,机动性不高,且乘员负担重。如果继续生产和作战,改进是必然的。
改进火炮: 可能会尝试将主炮升级至57毫米(如Canon de 57mm L/43)甚至75毫米短管炮,以提升对付坚固目标的火力。副炮(47毫米)也可能升级。
引擎升级: 换装功率更大的引擎(例如:Renault 12V 或 HispanoSuiza V12),提升机动性。
车体与炮塔设计: 可能会出现重新设计、更流畅的炮塔,以容纳更大的火炮和更好的观测设备。车体装甲也可能进行倾斜化处理,以增加跳弹率。
传动系统与可靠性: 重点解决B1 bis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改进传动和悬挂系统。
“中型坦克”概念的成型(例如:Char ARL 40 系列): 很多研究指出,法国在战争爆发前已经有研发新一代中型坦克的计划。如果战争持续,这些计划将加速落地。
ARL 40 项目的延续: ARL 40 本身就是一种基于B1 bis的改进,尝试引入更现代的布局和技术。
主炮: 可能会装备75毫米长管炮(如Canon de 75mm L/32 M1938),这是当时法国陆军火炮的主力,如果能安装在坦克上,威力将大增。
装甲: 采用倾斜装甲设计,提高防护能力。
发动机: 采用更强大的柴油发动机,以匹配更高的车重和对机动性的要求。
车体布局: 可能会尝试将火炮全部集中在炮塔,以简化结构并提高射击效率。
“olidated”设计(例如:Char G1 R / G1 P): 在战争早期,法国坦克界也存在对“通用中型坦克”的设想,尝试整合不同厂商的优秀设计。
火力: 可能会尝试采用75毫米甚至90毫米炮作为主炮,以应对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威胁。
装甲: 借鉴盟友(如英国或美国)的设计理念,采用更合理的装甲布局,注重全向防护。
机动性: 强调高机动性,采用先进的发动机和悬挂系统。
乘员优化: 优化炮塔内部空间,实现三名乘员(车长、炮手、装填手)在炮塔内高效协作。

3. 重型坦克(突破坦克):继承FT17的传统,但尺寸与火力更大

Char 2C 的现代化?(不太可能,但概念可借鉴): 2C 坦克虽然是巨无霸,但其设计理念——火力压制和工事突破——是存在的。
概念转移: 可能会有更大、更重、装备巨炮(如105毫米或120毫米榴弹炮)的坦克,用于突破德军防御工事。但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运输困难,更可能是在特定战场进行部署。
基于B1 bis 发展的大型突破坦克: 可能会将B1 bis的底盘进行放大,并装备更强的火力,成为一种“步兵支援坦克”的终极形态。
105毫米炮: 可能会装备105毫米Mle 1913(Schneider)或105毫米L/20(Canon de 105 mm court modèle 1918)短管炮,作为步兵支援火炮。

4. 反坦克炮与自行反坦克炮:火炮技术的进步

25毫米反坦克炮的改进: 25毫米炮在对付德军早期坦克时效果尚可,但很快就力不从心。
国产47毫米反坦克炮: 法国本来就擅长设计47毫米炮,可能会在战争中加速其反坦克炮型号的发展,并提供更高初速、更强的穿甲弹。
引进或仿制: 如果法国能够继续与英国或美国合作,也可能获得或仿制更先进的反坦克炮。
基于现有坦克底盘的自行反坦克炮:
R35/H35 自行反坦克炮: 在R35或H35的底盘上加装长管75毫米炮或90毫米炮,形成一种简易但火力强大的反坦克支援车辆。
ARL 40 自行反坦克炮: 在ARL 40底盘上装备更强大的反坦克炮,例如100毫米炮。

5. 关键的技术改进方向:

无线电通信: 普遍安装并提高性能,确保战场通信顺畅。
火控系统: 改进观瞄设备,提高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
装甲技术: 采用倾斜装甲、焊接工艺,提高防护效能。
发动机与传动: 引入更可靠、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优化传动系统。
乘员优化: 改善炮塔布局和内部空间,减轻乘员负担,提高作战效率。
后勤与可靠性: 解决生产和维护中的瓶颈,提高坦克的出勤率。

总结:

如果法国没有“光速白给”,其坦克科技树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戛然而止,而是会朝着更现代、更强大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法国坦克可能只是一个序章,而一个持续作战的法国,其坦克设计将吸收更多实战经验和外部技术,发展出足以与德军早期中型坦克(如三号、四号)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的优秀作品。

我们可以想象,在1942年或1943年的战场上,如果法国人能够推出装备75毫米长管炮、防护更佳、机动性更好的“ARL 40”或类似型号的中型坦克,再配合改进型的步兵支援坦克,以及在侦察和反坦克领域有一定建树的特种车辆,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以及我们今天所知的坦克发展史,或许都会变得大不相同。

总而言之,法国坦克科技树不会是“没有”,而是“更早、更强、更全面的发展”,其标志性特征将是“技术积累的延续”和“对战场需求的迅速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甚合我意~

如果法军在二次大战开始后没有光速白给的话(我才不管是因为啥.jpg),那讲道理,德国佬可能会碰上非常恐怖的东西……

如果法国人没能让德军40年一路推到巴黎的话,那……估计二战里各种怪物坦克就不再是动物园专利了,而德国佬装甲部队的噩梦即将开始……

本回答将会是一个内容庞大且极度精法的故事,请慎重选择观看~


警告!本架空位面极度精法!

1940年11月4日

比利时 阿登森林

德军第7装甲师

“这该死的天气!”汉斯缓缓爬出自己38(t)型坦克的车长指挥塔,朝自己的手上哈了一口气,骂到。

从统帅部开始执行“黄色方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个月。原本早就该饮马塞纳河的德军装甲部队,此时还在马斯河北岸顿足不前,甚至几天前法军甚至发起了反击,第2装甲师与在栋什里强渡马斯河的法军大战三百回合,结果惨遭重创不得不匆匆撤退。这一撤退倒好,直接把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的侧翼暴露给了磨刀霍霍的法军,此时第1装甲师正在给几个步兵师当肉盾,和法国佬在色当绞肉。法军打得要多顽强有多顽强,法军第55步兵师在色当城里几乎是寸土必争,他们和德军的交战几乎把整个色当打成了一片废墟,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像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色当城内。第1装甲师在面对侧翼威胁时,不得不撤出巷战向侧翼展开,以防被法军装甲部队一记左勾拳打得满地找牙,这也直接导致原本城内的攻守均势被瞬间打破,法军开始一步步夺回色当城区。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原本在迪南在和法军第4后备装甲师、第5轻骑兵师对峙,结果第2装甲师败退导致的连锁反应迫使隆美尔下令后撤,第7装甲师也从马斯河边撤回了阿登山区,而汉斯所在的第25装甲团就负责作为后卫阻挡法国人的脚步。

在色当巷战中,法军的新装备让德军吃够了苦头,原本发现色当城内只有法军步兵部队的德军欣喜若狂——哈哈哈哈哈哈,法军的铁王八不在,兄弟们,跟我上!结果,刚冲进街道的德军四号C型就迎头挨了一轮75mm mle1915型穿甲弹的痛击,在1000m距离上能击穿50mm垂直均质钢装甲的穿甲弹在巷战距离上简直堪称开罐器,即使是实心的无装药弹毁伤也足够了,毕竟四号坦克车体内挤得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挨了迎头一棒的德军这才发现,原来城里的法军第55步兵师已经有了一种德棍重来木有见过的船新装备——ARL V39坦克歼击车(首辆法军战车登场)

第55步兵师每个步兵团下属的3个步兵营里有2个营各装备一个由3辆ARL V39组成的坦克歼击车小队,这些新·铁王八很快就成了德军巷战部队的噩梦——这些家伙用的可是ARL40的底盘,正面60mm带倾角的装甲,德军一票数字哥(二号、三号、四号)打上去只能听个响(真·敲门砖),而ARL V39那门改自1929年型堡垒炮的75mm炮则是瞪谁谁怀孕;不光如此,这辆坦克歼击车还装备了半自动炮闩、自动装弹机、英国的Mk.IIA比长仪、能够提高火炮射击精度的立体测距仪。主炮的炮管可以缩进车体(这样做可以减少行驶时车辆的全长,使得驾驶更加方便),低矮的车身让ARL V39可以躲进建筑物的废墟里打冷枪,而30°的最大仰角让它在巷战里也丝毫不虚高层建筑物里德军的反坦克枪——时长能看到一辆ARL V39一炮轰烂和自己对垒的德军坦克,然后带着一堆法军步兵以缓慢但无可阻挡的气势向德军阵线推来,德军反坦克枪手从高处向ARL V39开火,但往往只能换来“叮”的一声脆响,然后,只见那辆ARL V39缓缓扬起炮管,一发mle 1915型高爆弹直接送来不及转移阵地或还在装弹的德军反坦克枪组上天……几个月下来,法军唯一的损失是一辆ARL V39的车顶机枪塔被德军反坦克枪击穿,机枪手阵亡。

“别抱怨了,汉斯,谁能料到那些法国佬这么难缠……”炮手的声音从炮塔内传来,汉斯没再说什么,能活到现在已经是老天眷顾了。

他依然记得几个月前,第7装甲师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马斯河,结果却迎头撞上了法军第4后备装甲师的主力,鬼知道那些铁王八为什么不在荷兰(题主要的法国没有光速白给的原因.jpg)!更可怕的是,与情报中法军只有3个后备装甲师不同,德军截获的法军无线电通信中一下子冒出了第4~第7后备装甲师的番号,这下不光古德里安头大了,连远在柏林的元首都坐不住了:尼玛死!法国人是从吉普赛人那里学了妖术吗?从哪里变出来的4个装甲师?!?(确信)结果德军黄色方案里好端端的一记右勾拳结结实实的捶在了法军装甲部队的阵线上……

当时第25装甲团一马当先,汉斯指挥着自己的38(t)车组好不惬意,他甚至觉得这简直就是在郊游,没准再过一个月自己就能在巴黎铁塔上拍照了。然而很快,呼啸而来的47mm和75mm穿甲弹就让汉斯明白了自己是在痴人说梦,汉斯所在的坦克连共有17辆坦克,每排5辆,连部2辆。他们在进攻中展开成前三角队形,1排5辆在最前方展开成三角形队形,2排在1排后的左侧展开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侧展开成三角形,连部则位于三个坦克排中间偏后位置。从远处飞来的炮弹一下就让1排5辆车中的3辆直接还原为零件状态,其中一辆38(t)比较惨的被75mm穿甲弹打中了弹药架,结果烧的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临死前点的那一大把火柴还要亮……

“法国人!12点钟方向,距离500m,全体进炮塔,开始反击!”连长的声音从通话器的耳麦里传来,汉斯赶忙把头缩进了炮塔,同时关上了车长指挥塔的舱门。卑鄙的外乡人,不讲武德,偷袭!我身经百战的第7装甲师,这样好吗?这样不好。汉斯咬了咬牙,好啊,法国人,看我不把你们打出屎来。

随着“轰”的巨响,第1排剩余两辆车也中弹了,其中一辆立马燃烧起来,另一辆运气好只是被打断了履带,它伴随着“咔啦咔啦”的声音缓缓停了下来,只是还未等其中的乘员从坦克中脱离,一发紧随而至的47mm炮弹就让这些车组乘员永远的留在了38(t)的残骸内,至此第1排全军覆没……

“妈的!”汉斯狠狠啐了一口,仔细的用潜望镜寻找目标,很快,他就有了发现——正前方的树林里有炮口烟!

“炮手,正前方!敌军坦克!距离300m!解决它!”汉斯飞快的向炮手下着指令,同时命令驾驶员停车,这时候汉斯总算从潜望镜里看清了自己的目标——那是一辆B1 bis,不,等等……那不是B1 bis!B1 bis可没有侧面的附加装甲!

“那到底是什么怪物?!?”汉斯失声叫道。

(法军第二辆战车登场)


“快开火!”汉斯觉得自己的声音都有点颤抖了,炮手忠实的执行了他的命令,随着一声轰鸣,汉斯的38(t)开火了,但是随着“叮”的一声,炮弹被B1 ter厚重的装甲弹开了;更多38(t)开火了,结果没什么改变,那辆B1 ter毫不在意的顶着德军的攻击缓缓向前碾去,同时时不时短停朝德军坦克队列开火,每次它开火后,都有一辆德军坦克被击中起火;更可怕的是,在那辆B1 ter身后,更多的B1 ter冒了出来……

“我们根本打不穿它!”炮手惊恐的叫到,这是自然——B1 ter首上装甲厚度等效最低也有74mm,大部分车体首上的等效厚度甚至能达到80~89mm,别说38(t)的小水管37炮了,就算四号来了也是白搭……

“撤退!撤……”连长的命令才发到一半就断了,汉斯从车长指挥塔的观察口望去,那辆B1 ter用自己的75mm主炮一炮带走了汉斯这个坦克连的连长车,那辆38(t)的脑袋(炮塔)都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过好在德军也是训练有素,在2排长的指挥下,汉斯他们连迅速和那些B1 ter脱离了接触。

那天光第25装甲团就损失了1/4的坦克,其中半数被彻底击毁。

真是噩梦啊……

(未完待续,之后段落很快会有高卢快乐车登场,敬请期待)

回忆太过痛苦.jpg

汉斯摇了摇头把脑子里那太有既视感的画面赶走,自己所在的坦克连已经得到过一次补充,但依然没有达到满编,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和自己对阵的第4后备装甲师虽说是战前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但装备却是法军里数一数二的(史实如此),第4后备装甲师下辖:

第6坦克半旅:第46战斗坦克营,第19战斗坦克营及第345坦克连

第8坦克半旅:第2、第24战斗坦克营

第4摩托化猎兵营

第322摩托化炮兵团

之前和第25装甲团交手的,就是第6坦克半旅下辖的第46战斗坦克营,原本统帅部的情报认为该部装备的仅仅是B1 bis坦克(仅仅?),可一经交手,德棍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但对面装备的是比B1 bis还要难搞的B1 ter,而且第4后备装甲师的兵员素质也好不逊于其余几个后备装甲师。更操蛋的是,法军在发现德军第7装甲师渡过马斯河迎头撞上第4后备装甲师之后,顺道把第51自行反坦克炮连也加强给第4后备装甲师了……

至于这个自行反坦克炮连的装备嘛……

10辆拉菲W15TCC坦克歼击车

这车安装一门1937式4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一挺轻机枪,火炮备弹120发。炮口指向车尾,拥有左右各30°的射界,俯仰射界-13°~13°,整辆歼击车重约5吨,采用4人车组,每个车轮都有独立的板簧悬架,车辆可以在复杂的地形行驶,最大公路速度48千米每小时,最大越野时速34千米每小时;歼击车的炮盾、防护钢板厚12~15毫米。这批坦克歼击车被加强给了第4摩托化猎兵营,他们在整个5月的防御作战中,依靠打带跑战术击毁了超过30辆德军坦克,自身仅损失两辆。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汉斯感到恐惧,哪怕是法国佬的B1 ter,隆美尔也想到了调来防空营的88mm防空炮来加以应对,并在上一次的防御作战中让法军着实吃了一次瘪,毕竟B1 ter机动性不佳,在进攻作战中一旦被包抄侧翼也并非不可战胜。真正让汉斯感到恐惧的,是法军的那种中型坦克……

索玛S40中型坦克(第三辆登场的法军战车),相比于索玛S35采用了更利于生产的略宽的简化车体,发动机的功率从190马力提升到了220马力,最大速度可达45公里/小时,对传动装置进行了微调,前轮前移。采用了新的更宽的ARL 2C炮塔,依然使用一门47mm SA坦克炮。

其前辈索玛S35被誉为1940年前最好的坦克之一,同样,索玛S40在1940年量产时几乎也是当时欧洲战场上最好的坦克——相比B1系列,它机动性更好;而面对德军的数字哥们,它的装甲防御又完全足够;火力则可以对德军几乎所有坦克产生致命威胁。法军在上一次进攻受挫之后果断改变了战术,现在他们开始利用索玛S40的机动性主动寻求与德军装甲部队进行主力决战,咬一口就走。毕竟德军步兵的37mm反坦克炮也好,坦克上的37mm坦克炮也罢,对索玛S40都基本无用,而防空营的88mm防空炮部署起来不要太麻烦,转移阵地更是费劲,根本不可能充当灭火队员的角色。

汉斯惨笑一下,前两天第25装甲团的一个营和法军第24战斗坦克营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这场坦克大战最终以法军近乎全胜告终——仅有5辆索玛S40被击毁,其中3辆完全损毁,剩下两辆一辆是被37mm穿甲弹打断了履带抛锚;另一辆则是炮塔被贴脸的38(t)击穿,车长阵亡后乘员弃车。但德军几乎损失了一整个连的坦克,更惨的是,德军在制空权还未夺取的情况下派出了斯图卡试图挽回败局,结果被法国空军的D.520战斗机捞了饺子,而由此引发的又一场大规模空战在此不再赘述。

现在第25装甲团缺编严重,连汉斯所在的坦克连都算战斗力较强的单位了。

“圣诞节之前拿下巴黎?克莱斯特还真能夸下海口啊……”汉斯不满的发着牢骚,开玩笑,整个法国战场总共就有不到100辆三号F型装备了50mm火炮,拿什么和法国铁王八打?

“全体注意!法军正在接近!发动引擎,我们必须拦住他们!”代理连长的声音从通话器中传出,前卫车发现了法军部队的踪迹,又是那群索玛S40!这回更操蛋的是,法国人明显已经发现了第7装甲师要溜的事实,他们打算show hand了——从望远镜里望去,B1 ter坦克展开了一道进攻阵线;在他们前面,是正在高速接近的索玛S40方阵,法军的摩托化猎兵则乘坐雪铁龙半履带车紧随坦克的进攻锋线……第4后备装甲师倾巢而出了。

“要来了……”汉斯咽了口唾沫,在他另一侧,炮手紧张的把一发穿甲弹装进了炮膛。“现在距离对我们来说还太远,先让防空营的大家伙们上吧。”汉斯安慰同车组的战友们,为了让后卫能顶住法国人更长时间,隆美尔把防空营的88mm炮也全留了下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单纯依靠步兵组成的防御阵线,哪怕加强了反坦克火器,面对装甲突击还是同样脆弱,虽然隆美尔不甘心第7装甲师的装甲主力被耗干在阻击战斗中,但除非这样,否则被法军装甲部队咬住的话,谁都跑不了……

第25装甲团已经成为了弃子。

“各位,让我们光荣的战死在这里吧。”汉斯突然平静下来,他有点怀念自己在巴伐利亚那个小家了,还有自己的妹妹,这该死的战争!

“嗵!”

防空营的88mm高射炮在预设阵地上怒吼起来,在这个距离上,法军坦克对于他们的射击毫无还手之力,而高初速的88mm防空炮拥有极其优异的弹道,即使不怎么对地的防空兵们也打出了不错的成绩,转眼之间,5辆B1 ter化为了燃烧着的火球。

“打的好哇!”炮手从瞄准镜里看过去,兴奋的一拍身旁的火炮方向机,他完全没意识到,凭防空营的那几门88mm防空炮根本是杯水车薪,一旦一会防空炮阵地进入法军坦克的射程……那些防空炮的炮盾可挡不住47mm和75mm高爆弹。

“各位,为了第三帝国,为了元……啊!”无线电中,代理连长那亢奋的战前动员被一阵突兀的爆炸声直接打断,汉斯的38(t)也一阵摇晃,他错愕的从观察口看去,代理连长车所在的位置已经变成了一个冒着硝烟的弹坑,连长车翻倒在弹坑边,已经变成了一堆废铁——任何一个国家的攻势都不会不伴随炮火掩护的,而法军第4后备装甲师的摩托化炮兵团,拥有12门105mm榴弹炮,而且此次行动法军还得到了包括155mm、192mm、220mm、280mm火炮的增援,毕竟是show hand,不梭哈也配叫show hand?这次进攻就是法军统帅部一劳永逸接触色当问题的办法!

在炮兵弹幕华丽的射击中,防空营和他们的88mm高射炮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刚才还兴高采烈的炮手在法军弹幕密集的射击中癫狂起来,他抱着头狂叫着:“他们有大炮!你听到了吗?!?很多很多大炮!啊!”

炮击终于停止了,法军坦克靠近了。

“好想吃家乡的猪肘啊……”这是汉斯的最后一个想法。

(40年章节告一段落,明天更新41年章节,新的高卢快乐车在等着大家,另外,以上纯属虚构~有知友能提供法国图纸车的资料的话,不胜感激)


1941年4月

比利时 那慕尔

法兰西第1集团军群 第2轻机械化师

伴随着1940年11月的“阿登灾难”,德军统帅部试图在40年内解决法国的努力彻底破产,不光如此,德军装甲部队在阿登、色当一线遭遇迎头痛击,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更是被打的几乎变成了纯步兵单位,这让元首在柏林骂了统帅部的将军们几乎一个星期,当然,这对于解决当下局势毫无帮助。无论如何,既然战争已经开始,那么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才是军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德军的反应很快,41年初,大量装备50mm 42倍口径 KwK38型火炮的三号F型开始装备德军装甲部队,虽然面对法军的B1 ter依然不是十分有力,但至少,德军在面对索玛S40时有了还手之力——暂时的。

因为此时的法军已经有了全新的玩具——

AMX40轻型坦克G1中型坦克(第四、第五辆登场的法军战车)


AMX40骑兵坦克算是索玛S40的正统接替者,它的设计组由法国设计师乔瑟夫·莫里尼所领导,同时他就是战后AMX公司的总设计师。坦克使用了克里斯蒂悬挂,炮塔和车体都是铸造的,而且他的布局更像是R35而不是索玛,炮塔是双人炮塔。前装甲厚度为60mm。为了能在保证装甲厚度的同时确保整车不超重,坦克的体型十分的小且狭窄,炮塔座圈只有一米宽,而炮塔宽度更是只有1.26m。

整辆车重16吨,由一个160马力阿斯特引擎驱动(和AMX38一样)。马力通过一个6速变速箱后传向最后的一对负重轮。坦克机动性保持在索玛S40的水平上,极速为45~50公里/小时。



主炮装备为47mm SA35火炮,附带有一对7.5mm机枪。在炮塔侧面装有176发子弹。炮塔上还配备有测距仪和炮手光学设备(2合1)。

作为骑兵坦克,AMX40在1940年末开始量产后第一批就装备了法军轻机械化师的轻型坦克营,而第2、第3轻机械化师在之前的哈努特战役中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第一批新鲜出炉的AMX40坦克优先补充给了他们。

至于G1中型坦克……

法军高层对于AMX40现阶段的性能表示了满意,但其糟糕的可升级性让法军倍感恼火,由于车体空间几乎已经达到极限,任何试图给AMX40坦克升级火力的举措都无异于螺狮壳里做道场。好在,法军的坦克项目不只有AMX40一个。

1936年,法国开启了一项新的坦克研制计划,要为摩托化步兵师打造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当时法军已经拥有了B1重型坦克和R35等轻型坦克,唯独D2中型坦克性能不好,步兵师无法接受这种骑兵部队使用的坦克。

这种新坦克被命名为G1(Char G1),起初要求坦克重约20吨,拥有60mm厚的正面装甲,安装47mm坦克炮,同时要达到50千米的最大时速,另外还有防毒气、安装无线电设备(当时法国大部分坦克都没有无线电设备)。之所以如此要求,是陆军希望为摩托化步兵师打造师属坦克部队,考虑到法国当时众多的桥梁、铁路、运河船只的承载能力有限,不能因为它们拖慢摩步师的行军速度。

虽然这个指标和R35轻型坦克有相似之处,不过在软配置如人员分工、无线电通信等方面更加合理,毕竟当时法国的坦克基本都是单人炮塔,已经有将领意识到这种结构的不足。

不过20吨的基础上要实现那么高的要求,这很明显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在1937年中旬之前,共有7家公司拿出了自己的初步设计,大部分的设计要么不够具体,要么技术上没有与旧式坦克实现脱离。其中SEAM公司与雷诺公司的设计比较具有发展优势,一方面是这两个本身技术实力强,另一方面是两个公司通过人际关系,提前获得了一些信息做了准备工作。

不过这种小聪明并没有为两个公司迎来胜利,因为当年标准又变了,这次要求坦克必须安装75mm炮,鉴于更大尺寸的火炮要求,坦克超重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原来的设计尺寸太小,几乎家家都需要大改设计图。

不过这次雷诺公司走在了前面,公司一方面贿赂有关人员为自己说好话,另一方面与当时其他设计将75mm炮装在车体上不一样,雷诺公司直接将75mm炮当成主炮装在炮塔内,这样不仅节省了47mm炮,还扩展了坦克的攻击力,如果实现的话,攻击力将超过B1重型坦克。

1938年春天,新的坦克技术指标出现,确定了将32倍径的75mm炮作为主炮,坦克重量放宽至35吨。按照1938年的新标准,坦克战斗重量约为32吨,炮塔内安装75mm主炮,并且炮塔上方有防空机枪,车内携带100发主炮炮弹;装甲防护仍然是要求正面60mm,能够抵御当时普遍装备37、47mm反坦克炮的攻击;机动性上要求坦克能达到40千米的最大时速,越野时速20千米,最大行程200千米,能够爬上85°的硬面斜坡。

最终,G1坦克在1941年初下线时,呈现给人们的是一辆战斗全重32吨、极速40千米/小时、装备一门32倍口径 75mm APX坦克炮、正面为60mm倾斜装甲的装甲怪物。

虽然按照战前法军设计上的定位,G1属于一种配属给摩托化步兵的中型的步兵坦克,但开战后,第一批拿到它们的却是隶属于第一集团军群的第1后备装甲师——他们用两个营的G1替换掉了自己装备的B1 ter,另外两个营原本要用AMX40替换掉索玛S35/40,但由于产能原因,暂时只有一个营换装了AMX40。

不过此时G1坦克的产量还处在上升阶段,不可能同时满足后备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的需求,于是,退而求其次的,法军摩托化步兵师得到了自己的步兵坦克替代品——ARL40坦克(第六辆登场的法军战车)

本质上来说,ARL40就是个上面扣了个装32倍口径 75mm APX坦克炮炮塔的B1(取消了车体炮)。

反正对于法军步兵来说,德佬步兵单位的的37mm反坦克敲门砖怎么都打不穿B1系列的装甲,那这种充分利用了B1生产线产能的改进型装备完全可以接受。

不过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不是这些ARL40,而是第2轻机械化师的AMX40们……

让·雅克·比洛特上尉此时正通过AMX40坦克的观瞄设备向前方搜索,作为第13龙骑兵团的一名坦克连长,他可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

德国人的什么坦克他没有见过?

哈努特战役里,他的索玛S40车组单车击毁数量就超过了5辆!他的连更是以损失7辆车的代价击毁德军超过20辆坦克。现在换装了AMX40坦克,比洛特相信,在勒内·雅克·普利乌将军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取得更多骄人的战绩。

不过他还是有点羡慕自己在第3后备装甲师认识的一个朋友,那家伙也叫比洛特。不过,那个比洛特已经率先用上了新式的G1坦克,唉……谁让自己在轻机械化师呢?

那个比洛特一定很爽吧?他当时用B1 ter就创造了单车击毁13辆德军坦克的战绩,被人称为“比洛特屠夫”,哼哼,现在用上了G1,德国佬怕是有好果汁吃了。

都是比洛特,我可不能输给他!开玩笑,可千万不要小瞧我的AMX40坦克,他咬起人来也是很疼的!

“全体注意,正前方500m发现德军坦克,判断为三号,数量一个连,准备接战!”比洛特通过潜望镜发现了德军部队,他迅速通过车载无线电向自己的坦克连下达命令。自从换装了50mm炮之后,德军装甲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一定回升,这给法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不过……今天我就让你知道什么叫法兰西爷爷.jpg

“全体注意,距离400m处全体停车,自由射击!”比洛特命令道,德国人的三号F型总是选择在远距离和法军对射,这招对付索玛S35/40可能还有点用,毕竟它们的装甲在面对50mm炮时还是稍显不足,但是对于AMX40……AMX40表示爷有测距仪爷不在乎距离。而在400m距离上法军的47mm坦克炮已经能稳定击穿三号F型那方方正正的车体了,至于德军,50mm炮面对60mm倾斜装甲还是自求多福吧……

“我干掉一辆!”比洛特的炮手在装填时兴奋的大叫,比洛特从潜望镜里确认了战果——那辆三号F型被打穿了车体正中,炮管一歪就瘫在了原地。

还没来得及高兴,“当”的一声闷响,比洛特的AMX40像是被大锤狠狠敲了一下——他们被德军的50mm坦克炮击中了,比洛特从震动中恢复过来后赶忙喊道:“有人受伤吗?!?”

“驾驶员没事,就是有点耳鸣!他们没打穿我们!”

比洛特赶忙侧身拍拍炮手:“你怎么样?”

“他妈的德国佬,劳资刚才鼻子撞在瞄准镜上流鼻血了!”

比洛特这才放下心来,他甚至开起了玩笑:“知足吧,被一发50mm被帽风帽穿甲弹打出鼻血,你可以吹一辈子!”

炮手抹了抹鼻血,恶狠狠的把一发穿甲弹装进炮膛:“德佬给爷爬!

又是一轮轰鸣,残存的德军坦克就像阳光下的露珠一样很快消失殆尽除了大约一个排的德军坦克释放烟幕撤退外,其余德军坦克被全部击毁,而法军仅有4辆AMX40因为角度问题被德军三号F击穿损毁。

炮手转身哈哈一乐:“击毁四辆,我的炮术不错吧!”

1941年4月16日,法军进抵列日城下。


年更系列

番外篇

阿登上空的鹰(诺,你们要的空战……)

1940年11月2日

比利时 靠近阿登地区

法国空军第9战斗机联队第2航空团4中队(Esc4 GCII/9)

路易·德尔菲诺(Louis Delfino)上尉此时正坐在自己心爱的D.520战斗机的座舱里,翱翔在4000米高度的空中。

上尉是5月17号调任4中队中队长的,那时第2航空团刚刚淘汰MB.152战斗机而换装D.520。上尉一开始对新飞机嗤之以鼻,他之前是飞霍克H75A的,并用那架霍克H75A取得了三个击落战果,这让他对这种美国佬生产的战斗机赞不绝口。

但,男人都是大猪肘子.jpg

用D.520开始适应性训练没多久,上尉就爱上了这款战斗机。在携带一门20mm航炮和两挺7.5mm航空机枪的情况下,其最高时速达到了550公里/小时,爬升到8000米飞行高度仅需12分52秒!除了在最高速度方面不如德国空军的Bf-109E3战斗机之外,德瓦蒂纳D.520战斗机在包括操纵性等方面对前者均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堪称战斗机中的豪杰。

这其中最让上尉满意的,就是那门20mm西斯帕诺航炮了,这门炮堪称二战中最好的航空机炮之一,比起美国佬的万年老干妈和德佬的扩膛151,西斯帕诺不论从毁伤性还是精度上,都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对付德佬的Bf109,只要抓到射击窗口,一个点射就能把对面打成碎片。更爽的是,这是一门轴炮,在对付一些对头上瘾的德佬飞行员时拥有奇效。

但这门炮有一点让上尉很不爽——它只有一个60发的弹鼓……好家伙,上尉之前可是飞霍克H75A的,早就习惯用机枪泼水了,可西斯帕诺的鬼畜射速大家懂得都懂,扣住扳机几秒钟,不是炮弹打完了就是机炮卡壳了……

好在炮弹毁伤够足,上尉现在会试图在咬住敌人六点之后先用7.5mm机枪校射,然后再用一到两发20mm炮弹结束战斗。

于是乎,在D.520的加持下,上尉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击落了20架德军各型飞机还拥有4个不确定战果,几乎一跃成为法国空军的头号王牌。

此时上尉正在带领自己的中队在空中进行战斗巡逻,他知道,友军地面部队正在下方4000米的地方和德佬浴血奋战,作为一名飞行员,上尉能做的就是不让德佬的Ju-87“斯图卡”把炸弹扔在友军兄弟的脑袋上。

“上尉,11点钟方向,德军斯图卡机群,看样子大概有25到30架,分成三个编队,距离大概3公里!”僚机飞行员的汇报声打断了上尉的思绪,他朝机头左前方望去,那群号称“尖叫死神”的家伙正排成三个编队向法军地面部队的锋线飞去,想都不用想,这些家伙肯定挂满了500kg的航弹。

草履虫都给爷爬!

上尉的手下的战斗机此时都占据着大约1000米的高度优势,他决定发起攻击。

为防止德军派出战斗机尾随这些斯图卡护航,在派出三架战斗机担任高空掩护后,上尉带领自己的小队绕了个圈从左后方接近了那些斯图卡。很明显,他们要尽可能接近德佬,然后用20mm口径的机炮短促而准确地扫射它们。

斯图卡虽然不是一架特别灵活的飞机,但也不是随便就能接近它的,尤其是在大规模编队时。除了安装在机翼上的机枪外,它还配备了一名后座机枪手操控一挺灵活的机枪。

在德国人在德国人察觉我们的存在之前,上尉攻击了自己前方最近的敌机。

他从20度的方位打了短促几发,然后就看到斯图卡发动机的左侧喷出了浓烟和烈焰。

空战一开始,那些还挂有炸弹的斯图卡就手忙脚乱地扔掉这些负担了。一看到第一架斯图卡被打得冒了烟,上尉立刻就向左边转去,从稍微下面一点的侧后方攻击第二架斯图卡。他从大约200码的地方打了一串炮弹后,这架飞机就翻了个,急速向下盘旋坠去。

他又向左冲去,再次转身朝斯图卡编队冲去。同时,他也看到之前打中的两架斯图卡撞到了地面。

尽管每架斯图卡都有一名后炮手,在一个灵活支架上安装有一挺双管7.92mm机枪,但上尉确信两个后炮手都没有向他开火。

他从第三架斯图卡左后方的一个刁钻角度攻击了它。当他向这架飞机开炮时,它后面的机枪手也向上尉开火了。很快他们停止了射击。上尉看见飞行员跳出飞机,但没有看到他的降落伞打开,炮手则没有逃出去。

上尉继续冲入敌人的编队,从30度的角度攻击第四架斯图卡。他的机炮和7.5mm机枪子弹击中了斯图卡的发动机,大片的整流罩和其他部件飞了出去。发动机立刻冒起了浓烟,斯图卡就一股脑栽了下去。

此时上尉从左侧向上拉升之后,又重新冲入敌人的阵形,而另一个斯图卡几乎就在面前。

他用机炮和机枪从大约15度的角度再次开火。随即,这架斯图卡飞机的座舱盖和各个部件飞了起来,一团巨大的火焰从引擎和机翼根部喷射出来。他飞过它旁边时,炮手跳出了飞机。

上尉像是开了挂一样继续冲击敌机编队,从下方接近第六架斯图卡。他在德佬的左后方,但又是在一条交叉路线上,这样他可以飞到德佬的右后方,以离它不那么近。

上尉逼近敌机的速度如此之快,唯一能让他的机枪对准敌机的办法就是把D.520紧紧地贴向左侧,他的D.520几乎处于一个倒立的姿态。当反射式瞄准具短暂地套中目标的一瞬间,上尉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开火了,子弹密集地打在引擎的右上方。

它的引擎立刻冒了烟,而上尉就向左侧飞走脱离了接触。他的僚机,让·佩雷斯·杜瓦中尉,看到这架飞机栽进了树林里。

没有停息,上尉从第七架斯图卡的正后偏下贴了上去。但他的炮手向上尉开了几枪,当上尉还击后,他的机枪就哑了。当斯图卡拉低机头要逃走的时候,上尉将距离缩到最近,并向他的引擎底部和机身打了一梭。据说一些Ju-87安装了木制螺旋桨,而这架的螺旋桨好像被打碎了,变得灰飞烟灭。

那架斯图卡突然无法控制地向下坠去,上尉从侧面看到了在他面前几乎垂直的斯图卡。他决定要超过斯图卡,于是本能地把操作杆使劲往前推。

当上尉经过它旁边时,听到并感觉到一声重击。回头一看,他似乎看到一个物体向下坠去。一开始他担心是他的左边尾翼没了,不过它还在。坠落的物体很可能是斯图卡飞行员或炮手。在飞机俯冲的过程中,负重力加速度让他们从座位上弹了出去。

在这场持续约十五分钟的狗斗中,十五架Ju-87(和一架Ju-88)被法军战机击落,负责在高空掩护的法机也添加了一个战果,使击落的敌机总数达到十七架。

降落之后,经检查才发现上尉的螺旋桨边缘受的损伤非常轻。飞行员们推断,之前飞得特别近的时候,上尉的螺旋桨切断了一架斯图卡尾翼上的舵片。幸运的是,他掉得比上尉快,否则上尉就一头栽到他身上了。

几天后,上尉和战友们收到了陆军兄弟送来的一瓶香槟,上面还挂着一张纸条——“致伟大的法兰西空军,感谢上帝缔造了你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法兰西在 1945 年之前,拥有一个规模庞大、技战术精良的驱逐舰舰队,约 150 艘之巨,那么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战后的欧洲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在二战爆发之初,法国海军驱逐舰的数量也仅在五十艘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数量,意味着法国海军在.............
  • 回答
    如果“黑暗森林法则”真的被宇宙证实,刘慈欣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审维度。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
  • 回答
    在法庭上,把撒谎当作拖延策略,那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而且后果相当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能让你在官司里寸步难行,甚至惹上新的麻烦。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到底会是个什么下场。首先,信任的崩塌是第一道也是最致命的打击。 法官和陪审团(如果有的话)在审理案件时,最看重的是.............
  • 回答
    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在法庭上是否必须出示原件,以及在没有原件的情况下法官是否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简单地说,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出示“原件”才能被采信,但真实性确实是法官审查的重点。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微信聊天记录原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人“喜欢辱法”但对“辱华”非常敏感,这背后确实透露出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很可能就是双重标准的体现。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两件性质相似、或者应该同等对待的事情,却使用了不同的衡量尺度、评判标准或处理方式。这种做法往.............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毕业后留在法国就业的顾虑,尤其是考虑到疫情的持续影响。首先,您在索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法国在技术领域,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拥有相当扎实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索邦大学作为法国顶尖学府,其文凭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有着很高的认可度。疫情对留在法国就业的.............
  • 回答
    两位法师的遭遇战,这就像是棋盘上的两颗顶尖棋子,一旦落下,便立刻展开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较量。没有体术的限制,他们完全依赖于手中的法器和自身对魔法的理解。实力相差不大,意味着这场战斗不会是一面倒的碾压,而是充满了策略、预判和心理博弈。开局的瞬间:感知与试探战斗的开端往往是最为紧张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在遭遇.............
  • 回答
    尚博尔伯爵是否接受三色旗,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它几乎触及了法兰西命运的十字路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挖掘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解各方势力、各派政治诉求,以及历史事件的层层叠叠。时代背景:一个王朝的艰难抉择19世纪的法国,简直就像一个被反复折腾的病人。从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到复辟的波旁王朝.............
  • 回答
    王阿敖在法庭上说“否”,这无疑会彻底改变《怒火·重案》的结局,并且阿敖的日子绝不会好过。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如果阿邦拒绝承认“不在场证明”,那么一切都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阿邦在庭上说“否”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不再能以一个无辜的证人身份,为阿敖的“不在场”提供关键的佐证。这意味着什么?意.............
  • 回答
    在法律实践中,多人围殴致一人死亡的情况,其量刑的复杂性远非简单地将罪责按人数均摊。恰恰相反,参与人数的增多,往往会带来更严重的法律后果,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人均罪责的减少,反而可能因为共同犯罪的性质而加重处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共同犯罪。当多人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共同实施犯罪行.............
  • 回答
    “猛将”巴顿,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那纵横驰骋的坦克军团,在二战欧洲战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探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德军部分精锐驻守法国北部,美国能否胜过?这就得好好掰扯一番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便在历史上,美国对德作战时,虽然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绝非一场“碾压”式的轻松胜利.............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它让我们有机会探索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如果科西嘉没有被法国夺走,拿破仑的成长轨迹、政治背景以及他在意大利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西嘉没有被法国夺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科西嘉在拿破仑出生前(1769年)或出生后.............
  • 回答
    当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幸被盗用,这无疑是件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幸运的是,在咱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拥有多条维权途径,可以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咱们能怎么办。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止损,固定证据。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比如你的银行账户被异常操作,或者.............
  • 回答
    克莱因王国,一个在虚构作品中被赋予了独特法律体系的国度。如果将这套体系搬到现实世界,能否行得通?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值得我们仔细审视。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克莱因王国法律制度的几个核心特点: 王国统治与贵族特权: 核心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而贵族阶层则拥有相当大的特权和影响力。这与现实中许多.............
  • 回答
    关于日本的“消极抗疫法”是否成功以及其对中国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那些容易被识别为AI生成的套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消极抗疫法”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色彩,而且在日本国内,对其抗疫策略的评价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