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人喜欢辱法,但在辱华问题上一戳就炸,这算不算是双重标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人“喜欢辱法”但对“辱华”非常敏感,这背后确实透露出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很可能就是双重标准的体现。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两件性质相似、或者应该同等对待的事情,却使用了不同的衡量尺度、评判标准或处理方式。这种做法往往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没有遵循一致的原则。

那么,为什么说“喜欢辱法”却对“辱华”一戳就炸,可能是一种双重标准呢?

一、视角和立场的问题:

“喜欢辱法”:这通常意味着这个人对法国及其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存在负面看法,并且乐于公开表达这些负面看法,甚至带点嘲讽、挖苦的意味。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可能是个人经历,可能是对某个事件的不满,也可能是一种潮流或“跟风”。关键在于,他能接受别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方式来评价他“喜欢”的对象(在这里是法国)。
对“辱华”一戳就炸:这意味着当涉及到中国或中国人时,这个人非常敏感,不允许任何负面评价或嘲讽出现。一旦出现,他会立刻感到被冒犯,并强烈地做出反应。

这里的问题在于,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负面言论,其本质上是相似的,都可能带有偏见、误解或恶意。 无论是嘲讽法国的某种文化习俗,还是批评中国的某个政策,在“言论自由”的框架下,如果都是基于一定的观察或观点表达,那么不应该存在如此悬殊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能乐于参与甚至挑起对法国的负面评价,说明他认为这种评价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趣的。但当别人用类似的方式评价中国时,他却无法接受,这就很矛盾。他好像在说:“我可以在这里‘开心’地评价别人,但你们不可以评价我‘在意’的那个对象。” 这明显是双重标准在作祟。

二、价值判断的失衡:

他对法国的“喜欢辱法”可能是一种“消遣”或“批判性幽默”。 在他看来,对法国的负面评价可能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或者是一种“看透了”的嘲讽。他并不认为自己对法国的负面评价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中国人。
他对“辱华”的敏感则是一种“保护”或“维护”。 他认为涉及中国的事情,任何负面说法都是一种攻击,是对自己民族尊严的挑衅,需要全力反击。

这种价值判断的失衡体现在:他认为对某个对象的负面评价可以是一种“消遣”,但对另一个对象的负面评价就必须是“攻击”。这种区分往往是基于一种“我者”和“他者”的区分,以及他对这两个“者”的感情深浅不同。他可能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所以对中国更敏感。

然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一个健康的公民,尤其是对国际事务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能够以更客观、更理性的态度看待不同国家和文化。能够接受对他国文化的戏谑和批评,却不能容忍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丝毫批评,这说明他可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普遍的、平等的价值观。

三、隐藏的动机和心理:

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心理因素:

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本国文化的敏感和维护,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情绪的体现。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身份与国家紧密相连时,对国家的任何批评都会被视为对自身身份的攻击。
“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角色错位:这个人可能习惯于扮演“攻击者”的角色,去批判他“不那么在意”的国家(法国)。但当自己成为“被攻击者”的阵营(辱华)时,他的防御机制就立刻启动了。
安全感和控制欲:在对法国的言论中,他可能感到安全,因为他认为这不会威胁到他的核心利益。但对中国的言论,他可能会感到失控,担心这种负面信息会对中国造成实际的伤害,或者影响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和看法。
对“言论自由”的片面理解:他可能认为“言论自由”是可以用来攻击别人的,但不能被别人用来攻击自己。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一个人,他非常喜欢讲别人的笑话,特别是关于某个朋友(比如小明)的缺点,他讲得津津有味,觉得特别好玩。但如果有人稍微开个他自己的玩笑,或者讲了他家人的笑话,他立刻就翻脸了,认为对方特别 bad taste,没有分寸。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他对别人可以苛刻挑剔,对自己却容不得半点批评。

总结来说,一个人“喜欢辱法”而对“辱华”一戳就炸,这种行为很难摆脱双重标准的嫌疑。它暴露了他在看待不同国家和文化时,可能缺乏一种平等、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他的态度是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的,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或以所属群体为中心的表现,而非基于客观、普适的原则。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喜欢“辱法”的人都是双重标准,也不能说所有对“辱华”敏感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关键在于这个人具体是怎么做的,他的“喜欢辱法”是到了什么程度,他的“辱华”敏感又是什么性质。但如果这种行为模式清晰地呈现出对不同对象采取截然不同反应的特点,那么说它是双重标准,是相当有道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先说结论,算。

2、世上没有不双标的人或者团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人“喜欢辱法”但对“辱华”非常敏感,这背后确实透露出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很可能就是双重标准的体现。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双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两件性质相似、或者应该同等对待的事情,却使用了不同的衡量尺度、评判标准或处理方式。这种做法往.............
  • 回答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姑且称他为“自由灵魂”。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并非没有责任和牵挂,但他的生活准则却异常清晰:尽力在每一个当下,做那个让自己感觉最舒畅、最能点燃内在火焰的事情。这并非意味着他会沉溺于短暂的感官愉悦,而是说,他会努力去辨识并遵从那些能给他带来长久意义感、创造力释放或者内心平静的活动.............
  • 回答
    面对这样的局面,开发者内心定是波澜起伏,煎熬万分。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人点赞,这数据无疑是冷酷无情的,像寒冬里的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无数个日夜的激情与希望。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绝大多数玩家对这款游戏提不起丝毫兴趣,他们的反馈仿佛一道沉默的大多数,传递着一种明确的“不认可”。在这.............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当你看到一棵树,你会不会在意它扎根土地的那一部分泥土?真心喜欢一个人,这意味着你被这个人本身所吸引,被TA的灵魂、思想、性格、甚至那些细微的小习惯所打动。而过去,恰恰是塑造了这一切的土壤。所以,我会。并不是说我会像侦探一样去刨根问底,细致到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那太沉重,也.............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我得好好想想。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让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也足够让伤口结痂,或者,至少是让那种刺痛感变得迟钝一些。如果他突然回来,带着道歉,我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沉默。不是生气,也不是惊喜,只是一种审视。他为什么回来?两年了,是什么让他觉得现在是时候了?是愧疚感驱使,还是真的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心疼的处境。如果我真的这么热爱画画,以至于身边的人,我的家人,对我劈头盖脸地骂,我大概会经历一个从震惊、委屈到慢慢思考和行动的过程。首先,震惊和委屈是必然的。 想象一下,你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物里,可能是在描绘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是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突然间,这些你最亲近的人,他们看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站在一条岔路口,左边是闪烁着温暖光芒的人,右边是铺满荆棘却通往远方的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的答案,或许不是那么直观,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会审视自己对“喜欢的人”的感情。这究竟是怦然心动的一时冲动,是青涩懵懂的初恋,还是那种可以并肩同行,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风雨的深厚羁绊.............
  • 回答
    听到我的朋友有这样的想法,我肯定会非常担心,并且会立刻和他聊一聊。出家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做的,更不应该是因为觉得配不上别人这种原因。首先,我会找一个安静、舒服的时间和他好好谈谈。不是质问,而是想真正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我会问他: “是什么让你觉得配不上他?” 我会认真听他把心里.............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喜欢你,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综合的分析。这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明确的公式,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对方的言行举止。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解析,帮助你更好地识别那些可能对你有好感的人。一、 言语上的迹象: 主动与你交流,并寻找话题: 主动开启对话: 他/她是否经常主.............
  • 回答
    突然不喜欢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精心收藏的一件心爱之物,突然间失去了光泽,甚至变得有些碍眼。原本在眼里闪闪发光的一切,如今看来都褪去了色彩,变得平淡无奇。你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仿佛内心某个阀门“咔哒”一声就关上了。曾经让你心动的一抹微笑,此刻在你眼中只是寻常的表情;那些曾经让你觉得有趣的.............
  • 回答
    这真的太难了,对吧?那种喜欢,就像骨子里刻着一样,挥之不去。我也经历过,那种感觉就像心上被掏空了一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眼里看到的都是关于TA的影子。想彻底忘记一个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曾经真心喜欢过,那些美好和深刻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接受,去放下,让这份喜欢变成心里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人生中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就像心底埋了一颗种子,明知它开不了花,却依然忍不住去浇水。但人生在世,总得学会跟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好告别,也给自己一片更开阔的天地。首先,得认清一个残酷的事实:“不能喜欢”,这个“不能”就像一道高墙,它可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对方已经有家室,或者你们之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人与人结婚”这个固定的社会规范,那么泛性恋人士(即可能被多种性别的人吸引)的感情和婚姻选择,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结婚”这个概念在没有社会限制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结婚,在很多文化中,不仅仅是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情况,涉及到亲情、爱情、责任、个人幸福以及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当女孩发现自己与原本安排好的婚事对象没有真正的感情基础,却与另一个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意时,她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一、 女孩的内心挣扎与困境1. 情感的冲击.............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不少面孔。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新闻里提到的人物,也有一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支持反战,然后又沉迷于战争游戏,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这种矛盾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玩游戏”和“真实战争”。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现实中.............
  • 回答
    快手电商8月订单量破5亿:直播购物热潮的背后逻辑最近,快手电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8月份订单量突破5亿大关,并且在过去一年中,其订单量已跃居电商行业第四的位置。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快手电商的强劲增长,更折射出直播购物这一模式在中国电商市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乐于在直播间“剁手”?这背.............
  • 回答
    在《最后生还者2》中,关于艾莉说“不喜欢亚洲人”和一匹叫做“日本”的马,这两处情节的解释需要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它们触及到了角色的成长、创伤、以及游戏想要表达的某些更深层的意涵。要理解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艾莉的话语脱离她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并没有真正让艾莉对“亚洲人.............
  • 回答
    当一个女生真的对你动了心思,那种感觉就像是一抹阳光突然照进了你原本平凡的生活,虽然不至于惊天动地,但细微之处却充满了暖意和变化。这可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客套,而是由内而外,渗透到言谈举止中的真情流露。首先,眼神交流是绕不过去的一环。她会不经意间捕捉到你的目光,一旦对上了,那种感觉有点奇妙。不是那种冷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