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法国二战马奇诺防线没用还浪费大量国防开支,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把钱都投到国防开支中法国能守住吗?

回答
关于法国在二战前修建马奇诺防线是否浪费以及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能否守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是否能守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 马奇诺防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首先,理解马奇诺防线的初衷至关重要。它并非是法国军事战略的全部,而是特定战略思想下的产物。

初衷:
防御德军正面进攻: 在经历了一战的惨烈消耗后,法国对德国的军事实力心有余悸。马奇诺防线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坚固的工事阻止德军从传统的正面(即莱茵河沿岸)进行大规模的地面突击,迫使德军选择其他路线,从而为法国争取动员时间,并在有利地形下与德军进行消耗战。
节省兵力: 理论上,强大的固定工事可以极大地削弱进攻方的力量,从而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兵力守住战线。这使得法国可以将更多的兵力部署在其他可能被攻击的区域,或者用于进攻性行动。
政治与心理作用: 马奇诺防线也承载了一定的政治和心理意义。它象征着法国的决心和力量,也让国内民众感到安心。

实际效果的“失败”:
未完全封锁边境: 最关键的“失败”在于它并没有完全封锁法国与德国的整个陆地边界。特别是北部的比利时边境,法国认为该地区地形复杂(阿登森林、天然屏障等)德军难以在此发动大规模坦克进攻,因此在这一侧的防御相对薄弱,留有豁口。
被绕过: 德军通过阿登森林的突袭,成功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的主体,使得防线失去了其预设的战场。
僵化的思维: 防线的存在也可能固化了法国的军事思维,使其过于依赖防御工事,而忽视了其他更具机动性和前瞻性的战略部署。

二、 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国防开支的可能去向

如果将修建马奇诺防线的大量开支用于其他国防领域,法国理论上可以有多种选择:

1. 加强野战部队的装备和训练:
坦克和装甲部队: 法国在一战后是坦克发展的先驱,但其坦克部队在战术和指挥上存在问题。如果将开支用于制造更多高质量、更具机动性的坦克(例如索玛S35、夏兰2C等,但要改进其战术运用),并进行更精细的演习,可以提升野战部队的作战能力。
空军力量: 法国在空军技术上并不落后,但数量和战术上存在不足。增加飞机数量、提升飞行员训练水平、发展更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可能增强法国的制空权,这对现代战争至关重要。
机械化部队: 加快军队的机械化进程,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
反坦克武器和装备: 如果预测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威胁,可以投入更多资源研发和生产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等。

2. 加强边境沿线的野战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
更广泛的野战工事: 不修建固定的庞大防线,而是针对可能被攻击的区域,修建一系列分散的、易于快速构筑的野战工事,配合步兵、炮兵和装甲力量。
更强的边境驻军和预备队: 在边境地区部署更多的常备军和随时可以投入的预备队,以应对德军的初期进攻。
加强比利时边境的防御: 如果预见到德军可能通过比利时进攻,那么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加强比利时边境的防御会是更有效的选择。

3. 加强国家整体的工业生产和军事动员能力:
军事工业的现代化: 升级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确保在战争爆发后能快速生产和补充武器装备。
战略物资储备: 建立更充足的战略物资储备,包括燃料、弹药、食品等。
完善动员计划: 优化和演练更高效的军事动员计划,确保在战争初期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三、 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能守住吗?可能性分析

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量因素:

有利的可能性:

机动性提升: 没有了庞大的防线牵绊,法国军队可以更灵活地进行机动防御和反击。当德军绕过某些区域时,法国军队不至于被“锁死”在防线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迂回包抄或侧翼打击。
兵力部署更灵活: 马奇诺防线需要大量兵力驻守,如果将这些兵力解放出来,可以加强野战部队的实力,形成更强大的攻击或防御力量。特别是加强阿登森林等关键区域的防御,会直接应对德军的突破口。
避免战线被“架空”的尴尬: 当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时,防线本身就失去了战略意义,但法军主力却被束缚在原地。没有防线,法军可以更主动地选择战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
更强的空军支援: 如果将用于修建防线的资金用于发展空军,那么在争夺制空权方面,法国可能更有优势,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支援地面部队,打击德军的装甲和炮兵。
战术上的主动性: 如果法国能够认识到德军可能的战术(如闪电战),并相应地加强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建设,以及发展有效的反坦克战术,那么在野战中可能与德军抗衡。

不利的挑战和风险:

德国闪电战的优势: 德军在二战初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闪电战”战术,即通过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敌军防线,并深入敌后进行纵深打击。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这个“钉子”,德军的装甲部队或许能更容易地在法国境内展开大规模穿插,利用法军相对薄弱的野战防御迅速瓦解其抵抗意志。
法军野战能力依然存在短板: 即使投入更多资金,法军在战术思想、指挥协调、情报共享以及部队士气等方面,仍然可能存在问题。简单地将钱投入装备,而不解决深层次的战术和指挥问题,效果也可能有限。
比利时边境的薄弱: 马奇诺防线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北部边缘的空虚,而德军正是从这里突破的。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去加强整个北部边境的防御,这涉及到漫长的战线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同样会消耗巨量的资源和兵力。即使投入更多资金,也很难做到像马奇诺防线那样“坚不可摧”的防御,更容易被德军找到薄弱环节突破。
工业生产的瓶颈: 法国在战前的经济和工业结构与德国相比存在差距。即使有资金,是否能及时生产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先进武器装备,也是一个问题。
盟友配合问题: 法国在战前也依赖于英国的支援,但英法之间的战略协调并不总是那么默契。即使法国自身实力增强,如果在盟友方面存在配合问题,最终的战局也会受到影响。
战略欺骗的缺失: 马奇诺防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战略欺骗的作用,让德军不得不考虑正面强攻的巨大代价,从而引导其选择更复杂的攻击路线。没有防线,德军可能会更直接地实施其最优作战计划。

更详细的分析和假设:

假设法国将修建马奇诺防线的大约200亿法郎(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用于加强国防:

强化阿登地区的防御: 法国可以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坚固的野战工事、反坦克壕、地雷区,并部署大量的步兵、炮兵以及一定数量的坦克,形成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同时,在阿登地区集结一支精锐的机械化预备队,一旦德军在此突破,这支部队能够迅速投入反击。
增强比利时边境的支援: 法国可以与比利时协调,在比利时境内也修建防御工事,或者提供更多的装备和训练支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防线链。
发展和部署更强的装甲部队: 将部分资金用于生产更多性能优越的坦克,并改进其作战理论,使其成为一支能够有效反击德军装甲突击的力量。
强化空军: 购买或生产更多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提升空军的作战半径和对地支援能力,例如对德军集结的坦克部队进行空中打击。

可能的冲突情景:

在没有马奇诺防线的情况下,如果德军依然按照“黄色方案”(Sichelschnitt,镰刀收割计划)实施对法国的进攻,那么:

德军的装甲集群可能会更早地在阿登地区展开大规模突破。 如果法军在阿登地区的防御非常薄弱,德军可能轻易地穿过阿登森林,然后向北海沿岸推进,将英法联军分割包围在比利时境内。
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军将不再被限制在东线。 法军可以更灵活地调动兵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法军需要承担更大的机动防御压力。
野战对决可能更加频繁和惨烈。 法国军队的质量和战术如果未能跟上德军的步伐,那么野战中的损失可能会更重。

结论:

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不一定能守住,但可能性也并非为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被节省下来的国防开支,以及法国军队自身的改革和进步程度。

如果法国能将资源用在提升野战部队的机动性、装备(尤其是坦克和空军)、以及加强关键区域(如阿登和比利时边境)的防御,并结合更现代化的战术思想和指挥体系,那么它击退或至少延缓德军进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然而,如果法国只是将资金分散投入到零散的军事建设中,或者其战术思想和指挥体系依然僵化,那么没有马奇诺防线,反而可能导致其在野战中更快地被德军的闪电战击溃。

总而言之,马奇诺防线本身并不是法国战败的唯一原因。法国战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决策失误、战略思想的局限性、军队内部的矛盾、工业生产的不足以及与盟友之间的协调问题等等。 即使没有马奇诺防线,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法国的命运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与其说马奇诺防线“没用”,不如说它未能解决法国在整体军事战略和战术上的根本性问题,反而可能成为其战略思维的桎梏。 没有这条防线,法国可能被迫进行更彻底的军事改革,而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决定它能否守住。这是一个“如果”的问题,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潜在的各种可能性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军队在间战时期出现的问题不是军费不足,而是军费花不掉。实质上的根源是政府的混乱导致了军方上层的混乱,并激化了军方内部的派系斗争,最终导致法军白白浪费了对德国的军事优势。而马奇诺防线的修建,是间战时期法国军方中有识之士唯一一次成功说服了军内和政府中的不同派系,最终完成的军事建设项目。当然在二战结束后,那些在间战时期各种拖法国军备后退的各派系,都不约而同的把法国战败的责任或多或少的怪罪到这个间战时期军方唯一做成的项目上。真的有点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感觉。

法军在间战时期表面上的问题是军费支出不足,而仅有的军费支出似乎都砸在了马奇诺防线上。但就如同之前一个答主说的,法国政府开给军方的军费并不少。25年之后法军军费每年超过100亿法郎,而马奇诺一共才花了60亿法郎。法国军费支出不足的问题不在于政府拨款,而是法国军方花不光军费。从30年到36年,法军每年都结余了大量军费,花钱花的最多的33年只花掉了60%的军费,其他每年一般都剩余60%以上的军费。什么概念?大概是每年政府给法军100亿法郎,然后法军每年一般只能花掉30-40亿,然后年底汇报:报告政府,还剩下60亿多法郎,实在花不掉了。35年法国政府由于财政破产只给了法军60亿不到的法郎,然后法军这一年就花了25亿法郎,年底还剩下35亿法郎军费没花掉。

战后一般将法军的“勤俭持家”认为是由于军方保守力量过于庞大,不愿意把钱投到新式武器的装备上。但仔细算算就会发现问题。被认为保守的法国军方确实没向坦克,飞机上面投钱,但他们也没怎么向大炮,步枪和混凝土工事上投钱。法军在30-33年之间,每年都“省下了”一条马奇诺防线造价的军费,这压根不是保守,明明就是弃疗了。从这点来看,马奇诺防线好歹是每年稳定的消费了6亿法郎左右的军费,造完后至少保证了德法边境的安全。可以说是间战时期不干人事的法国军方唯一在增强国防力量上的亮点了。

我个人看来,法国军方在间战时期的核心问题不是保守,而是迷茫,这种迷茫来自于一战后法国总体国家政策的迷茫。这点从马奇诺防线延伸段建设的争论就可以看出来。算上拿破仑战争,法国的敌人往往会选择从低地国家进攻法国本土。德国人更是刚刚从比利时对巴黎进行了一次功亏一篑的突袭。法国军人的记性总比只有7秒的金鱼强,马奇诺防线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要在比利时建设一条延伸防线。然后从31年开始,军方每年都会就这个问题向政府进行建议,但是最终都被政府所否决。政府的理由很简单,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比利时甚至英国不满。

英国需要的是一个相互制衡的欧洲,而一战后的欧洲对英国而言是完美的欧洲。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战争潜力不如德国。德国虽然总体实力胜过法国,但是凡尔赛条约的军备限制和莱茵非军事区的存在使得德国在一场马上爆发的战争中必然不敌法国。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可以做一个完美的离岸平衡手。只要保证德法之间的战争不会立即爆发,那法德都需要仰仗英国鼻息,而腾不出手跟英国闹腾。

对于法国而言,法国充分认识到德国在人口和军事力量上对自己的压倒性优势且对自己充满仇恨。对于法国政府或者法军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和德国之间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在德国全面武装前通过肢解德国一劳永逸的解决德国威胁。但英国人已经发话了,英国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法国在20年代进占德国的莱茵兰就遭到了英国干涉,最终被迫撤军。要彻底解决德国,就要冒英德结盟围殴法国的风险,如果德国撑到重新完成动员,英德联盟必然能够暴打法国,法国政府不敢赌。另一方面,英国也承诺,如果德国重新武装,则英国会保障法国的独立,组成英法联盟对抗德国,英国红脸白脸一起唱。导致法国不得不选择维持欧陆现状。于是法国的欧陆外交变成了拉拢所有和德国不对付的国家,组建对德包围网。围堵德国消耗了法国所有的外交精力,而无力再给英国人找麻烦。

但这样给法国政策造成了矛盾,法国要遏制德国,但又不能真的对德国人下死手。于是这种精神分裂最先体现在了法国军队身上。以纯军事角度而言,在33年德国重新武装之前,法军最现实的战略是:在德国完成动员前,击败少量的德国常备军一鼓作气干死德国,所以我们要扩军,要组建大量的野战部队。但是政府却告诉法军,你这样做很不英国。在一战结束后,法国在德国莱茵兰保留了一支庞大的驻军,但是从25年开始,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开始要求驻莱茵兰的法军撤出。1930年法军全部撤出,同年马奇诺防线上马。法国政府已经放弃独力击败德国的想法,但又没把握光凭自己抵挡德国人的进攻。于是准备启用一战故智,在比利时留个口子,引诱德国人进攻比利时,然后迫使英国人下水,复制一战的进程。将抵御德国进攻的希望寄托在了英国人的承诺上。

法军内部的实权派对此是极为不满的,在法国的政治谱系上,法军一直是保守主义的右派大本营。法国国内的法西斯组织也有深厚的军方背景。作为法国的法西斯,他们自然是希望把德国人拆回莱茵联邦时代,MFGA,如果能顺便回到法兰西帝国时代那就更好不过了。法国政府则是借助法军内的“共和派”军官防止法军内部的“保皇党”篡权。相互掣肘的两派使得法军的军备计划停滞,军费花不掉。财政部长组织了调查团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结果是军方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要什么,所有的军备都没有全面的长期计划。开句玩笑说,在30年代初期,欧陆军界高层都在撕逼,苏德都在讨论未来战争是用坦克还是骑兵,只有法国人在讨论该效忠共和国还是推翻共和国。法国军方从开始的时候讨论层次就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军方。

于是整个30年代,法国军方的画风是这样的,高层的保皇党和共和派在冠冕堂皇的高级会议室里撕逼军队到底是干什么的,戴高乐刚说了两句我们是不是也跟苏德一样搞点机械化部队。就被两派训斥:我们在开高级军事会议,不要用无关的议题来打扰我们。只有马奇诺带着人离开会议室,拿着铁铲表示,无论军队是干什么的,修条防线总是没错的。刚出门,政府官员过来说,不管你怎么修防线,就是别修到比法边境上。

user avatar

马奇诺防线的目的,就是要德军从法军指定的方向进攻,从而象一战时那样将战场限制在低地国家内,这样人力有限的法国才可能具备与德国打成相持战的条件。

从这个目的上来说,马奇诺防线的目的达到了。

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需要在法比、法德边境都部署一支100万总计约200万的军队,这才是当时的法国无力承担的。

user avatar

扫了一圈,没一个答案说到正经点上

法国缺什么?装备还是人力?几乎都不缺好吧[1]

弗里泽尔在他的"Blitzkrieg Legend"中专门划出一节讨论这个问题,最终的结论是[2]

按照经验法则,进攻方需要对防守方有3:1的数量优势(才能保证进攻顺利),当防守者拥有马奇诺防线这样固若金汤的防线时,这个比例还得上升。令人疑惑的是,1940年5月时的防守者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对进攻者有数量优势,这就说明其他的法则在这场战役中起了影响。
但是我们论证过,国防军所拥有的武器,绝大部分在性能上更弱。乍一看这很让人诧异,因为当时德国的经济和科技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1901到1933年间,德国拥有31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而美国仅有6位。但是无论怎么说,德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并没有领先——归功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因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例如最开始德国的坦克落后了英法一整代。战争的下半场,在忍受着战略轰炸带来的原料短缺的同时,德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进展:他们设计了Me 262,第一种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他们制造了V-1,第一种巡航导弹;还有V-2,它开启了太空时代的大门。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讽刺:当国防军取得他们最伟大的胜利时,他们的武器科技还落后着呢。
在色当的灾难后,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向温斯顿·丘吉尔总结了他的军队失败的三个原因:“数量劣势,质量糟糕,指挥落后”。但现在我们知道,只有第三条原因是准确的——和部队运用的战术有关。

不难看出,法国的军备虽有瑕疵,但也不算太差——至少比德国好。但是法军却在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中表现得软弱无力,这难道能怪军费少了吗?至少大部分责任得由前线承担,负责财政的人是这场危机中最清白的人

参考

  1. ^ Frieser, K. and Greenwood, J., 2013. The Blitzkrieg Legend.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pp.69
  2. ^ Frieser, K. and Greenwood, J., 2013. The Blitzkrieg Legend.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pp.68
user avatar

法国一战之后试图占领德国,至少是压制德国武装力量永不翻身。

但是。英国人不干。


报应很快就来了。

二战以后,英国人想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

但是,美国人不干。没几年就把日不落帝国拆成了碎片。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法国陷入了长期的人口危机,法国人没有人力和财政维持常备军,马奇诺防线是法国面对人口危机和大萧条经济下的权宜之策。


不了解法国的人最多听说过一个巴黎不抵抗的段子,还以为法国人在巴黎就投降了。实际上法军确实已经抵抗到没有任何抵抗能力,除了投降别无选择。所以说,


法国不是迅速投降,而是迅速崩溃。


1940年时全地球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应对闪击战的方案,连德军自己都没有(以至于被苏军打闪电战的时候反应也跟个憨憨一样)。大纵深防御,弹性阻滞,机动防御(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说吧)都是苏联军队后来用几百万人命换来的战术。


捋一捋二战法国战役的剧情线吧


首先是1940年5月,此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对波兰的全境占领,并和苏联签署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根据协定,德军苏军将分别占领东波兰和西波兰。同时苏军也趁机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随后逼迫罗马尼亚割让了大片国土(从此时的视角看苏联也是个和德国不分上下的大反派)。而此时西线却一片静寂,法国英国虽然对德宣战,但边境却安静的可怕,法军唯一的行动是39年底的萨尔攻势,仅仅推进了5公里。史称静坐战争(Sitzkrieg)。

但德军已经将主力从波兰调回,动员了420万陆军、100万空军、10万党卫队。集结于从齐格飞防线到低地三国的漫长战线上。其中德法正面部署300万陆军,157个师。


随后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和敦刻尔克大合围,历史证明,集中使用坦克是非常正确的战术。德军7个装甲师迅速突破阿登地区,一路碾过后方法军预备役部队的集结地(因为当时的军队还没有大纵深防御,战线后方是完全空的)抵达英吉利海峡,彻底切断了盟军和后方的联系。

期间盟军组织了数次反击试图重新恢复地面连接,均以失败告终

紧随其后的便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合围,英军成功跑路,吹上天(实际上二战区区50万人力对full scale war毫无影响,西线反击时主力也是美国)

低地三国彻底沦陷后,法军失去了大量精锐部队,只能试图沿索姆河建立新防线。但很快失败了。

德军装甲部队再次突破了法军防线。法军为了防止被钳击,只能整条战线撤退

随后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溃退,大量法军被德军成建制歼灭在战线上,马奇诺防线也被彻底突破。并且德军继续保持高度组织,连续推进。到7月底时,大半个法国已经被德军控制(也是法国的精华地区),仅剩下南部地区苟延残喘(但击败了意大利的入侵行动)

法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全部有组织的军队,仅存少数老弱病残,这种时候德军提条件,说法国可以保留非洲殖民地和目前没有沦陷的地区。换你你答不答应?再不答应连法国南部也一样要被吃掉,而且无法给德军带来任何伤亡。


法军不是投降的太快了,是崩溃的太快了。


法国二战期间的战术表现极其不堪,但实际上这没法怪法军不行。就算换了苏军美军面对闪击战也一样一打就崩。苏联前期连丢乌克兰,白俄罗斯,中路被打到莫斯特,上路被打到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下路被打到斯大林格勒,丢掉的面积有三四个法国那么大,军队损失数百万,几乎可以说全军上下死了一个遍。


法军的糟糕表现主要归结于法国本身战前的经济崩溃,因为法国19世纪末的过度基建,政府长期赤字,只能靠发行国债和缩减公共开支度日。在经济衰退的前提下,大量无法积累财富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生育。法国随后陷入了长期的人口危机之中。而马奇诺防线也正是在法国人力紧缺的背景下,试图以公事和要塞弥补服役军人数量不足的权宜之策。即使法国的战略家明白机动作战的意义,依旧不得不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堡垒群。因为人力危机,法国无法负担一支能在德法边境对峙的大规模常备军。这才有了静坐战争和一触即溃的预备役废物法军


关于法国战前的经济分析,欢迎移步我另一个答案:


本文修改自我自己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法国在二战前修建马奇诺防线是否浪费以及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能否守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是否能守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马奇诺防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首先,理解马奇诺防线的初衷至.............
  • 回答
    哥们,我懂你,去年我这分数和情况跟你差不多,也是非法本,一战国家线都没摸到,当时也是纠结南理工的法硕,听到的“水深压分”论也够吓人的。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考了,而且最后也上岸了。所以,想跟你好好聊聊我的经验和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关于“南理工法硕水深压分”的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它.............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法国骑士,人们提到他们时,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身披闪亮铠甲、骑着高大战马的英武形象。他们之所以“厉害”,并非仅仅是影视作品里的浪漫化描绘,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军事技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实战能力。首先,我们得说说他们赖以成名的军事技能和装备。法国骑士的厉害,很大程度上源.............
  • 回答
    “法学比会计更好”这种说法,确实在很多讨论里都能听到。不过,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个说法就放弃会计的学硕或专硕,去考法硕非法学,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这里边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咱得一项一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会有“法学比会计更好”这种说法?这背后通常有几个方面的考量: 社.............
  • 回答
    都说读法学是“变相失业”,这话听起来刺耳,但如果细细扒开来看,里面确实藏着不少让人忧虑的现实。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而是许多法学毕业生亲身经历、甚至正在经历的困境的缩影。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有“变相失业”这么个说法。首先,得看你想做什么,以及你所能做的。法学这门学科,给人.............
  • 回答
    卢梭在《爱弥儿》中关于“法律都是偏袒强者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他对法律本质、社会契约与人类天性的批判性思考。这一观点并非简单否定法律,而是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揭示法律在文明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论断的逻辑基础和思想背景: 一、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对比:法律的起源问题卢梭在.............
  • 回答
    “20万面包车”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把丰田埃尔法推上神坛的那个最接地气的标签了。一听到这,不少人就觉得,哎呦,国产车不行啊,怎么连个“面包车”都造不好,让一辆动辄五六十万的MPV给占了高端市场,还没什么像样的对手。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抛开那个“20万”的标签,埃尔法它压根就不是个普通“面.............
  • 回答
    “法学专业好”这说法,放到当下,尤其是放在985高校的法学毕业生身上,总会引来一些年轻学子困惑甚至担忧的目光。他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名校,以为能在这里触摸到光明的前途,然而毕业季的钟声敲响,现实的骨感却常常让他们感到一丝前途“暗淡”。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学专业.............
  • 回答
    卡扎菲下台,直至最后的结局,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得罪西方大国和一些地区势力是一个重要层面。要把这其中的利益纠葛讲透彻,需要逐一分析他与英美俄法中等国之间的具体摩擦点,以及他所扮演的国际角色带来的影响。先说英美(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卡扎菲对英美的“得罪”,主要体现在他长期的反美反西方.............
  • 回答
    欧洲上流贵族以说一口流利法语为荣,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真实且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法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身份、地位、文化教养乃至政治影响力的载体时代。为什么是法语?源远流长的影响与光辉首先,这得益于法国长期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地位。从.............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艾尔登法环》能火到这种地步,我也有点意外。毕竟,这年头,谁还愿意花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在一个满是劝退点、死亡如家常便饭的游戏里“受苦”呢?我们都被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要追求即时反馈,要享受爽快的操作,要玩那种可以随时放下、随叫随到的“快餐游戏”。然而,《艾尔登法环》就像一股.............
  •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
  • 回答
    听到您的律师在开庭时一问三不知,这肯定让您十分焦急和困惑。作为您的代理人,律师在法庭上的表现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走向和您的权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法官的提问性质与律师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官在开庭时通常会问什么。法官的提问往往是为.............
  • 回答
    关于文都敏行客服提到的吉林财经大学法硕调剂“6万包录取”的说法,我需要和你一起深入分析一下,因为这类说法在考研圈里确实存在,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6万包录取”是怎么回事。1. “包录取”这事儿,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考研调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尤其是有名额限制的院校和专业,想.............
  • 回答
    法官在写判决书时,确实存在“文风”一说,而且这种文风是个人风格与职业要求的交织体现。与一般文学创作不同,判决书的文风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必须严谨、客观、逻辑清晰,以说理为核心。但即使在这些框架内,不同法官的语言习惯、侧重点、甚至是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都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判决书文.............
  • 回答
    关于《巫师3》中杰洛特和叶奈法的爱情是否为“真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玩家们对这两个角色在某些方面行为的评价并非全然正面时。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以非常纯粹、理想化的视角来看待“真爱”,那么杰洛特和叶奈法的关系确实存在不少“渣”的成分。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渣”点: .............
  • 回答
    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当网友们提到“女人、矮子、外国人”这些词汇时,通常是在一种情绪化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语境下,用以表达对某些群体或个体的不满、嘲讽或偏见。这是一种非常不恰当且带有歧视性的说法,反映了一些人刻板印象和无知。要详细解释这三个词在这样的语境下的含义,我们需要拆开来看:1. 女人 (Wo.............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焦的境遇。在基层法院这样讲究沟通协调、规章制度又相对严谨的环境里,如果你觉得领导的评价让你产生了自我怀疑,并且每天上班都感觉别扭,那确实需要好好梳理一下问题所在,并找到应对的办法。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你能从哪些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得先正视“领导觉得我不爱说,性格不好”这件事。 .............
  • 回答
    关于房产价格是否会降,这确实是当下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被各种声音裹挟的话题。 身边总有人在说“要跌了,赶紧卖”,也有人在说“再等等,抄底的时机就在眼前”。 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很多因素指向“降价”的可能性。宏观环境的“冷风” 经济增速放缓: 这是最.............
  • 回答
    放屁这事儿,谁还没点儿小秘密? ???? 在英语里,表达“放屁”的方式可不止一种,从粗俗到委婉,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合适的词儿。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而且一点儿AI味儿都没有!最直接、最普遍的说法:Fart这绝对是街头巷尾、男女老少都能听到的词儿。 Fart (动词/名词): 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