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很多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江湖传闻”或者是一种基于特定关注点的评价。

为啥会有这个说法?咱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历史遗留的品牌印象和市场定位:

韩系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韩系车给人的印象就是“性价比高”、“配置丰富”,但同时也会伴随“用料一般”、“驾驶感受普通”、“保值率不高”等标签。这就像早期的韩国制造,普遍被认为是“模仿者”,虽然在快速追赶,但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品牌积淀上,确实和德系、日系这些老牌强国还有差距。
具体表现: 以前的韩系车,在内饰塑料感、隔音降噪、底盘调校的细腻程度、动力系统的平顺性等方面,确实不如同级别的德系和日系。很多人在试驾后,会觉得开起来“不够扎实”、“不够有高级感”。
保值率: 市场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品牌积累的声誉不够深厚,或者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过快导致老款车型显得老气时,保值率自然会受到影响。

法系车: 法系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们往往以“独特的法式浪漫”、“个性化的设计”、“出色的底盘和操控”为卖点,但同时又常常被诟病“小毛病多”、“维修保养贵”、“内饰设计反人类”、“保值率低”等。
具体表现: 法系车的底盘功力往往被津津乐道,那种独特的滤震和支撑性,是很多车迷所推崇的。但与此同时,电子系统的小故障、空调系统的异响、甚至是某些内饰按键的逻辑,都会让一部分消费者头疼不已。而且,一些法系车的变速箱匹配问题,在过去也曾是争议的焦点。
维修保养: 法系车的零件价格、以及国内维修体系的成熟度,有时也会让消费者感到不便和高昂。

2. 传统车评的侧重点和“鄙视链”:

“懂车的人”: 这个群体往往更关注车辆的机械素质、操控性能、底盘调校、动力响应的直接性和精度。他们会去品味刹车的脚感、转向的回馈力度、悬挂的支撑与拉伸。而在这方面,传统的德系车,尤其是以操控著称的品牌(比如宝马、保时捷),或者日系车中注重驾驶乐趣的车型(比如马自达),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相比较而言,一些韩系和法系车在这方面的调教,可能就没那么“纯粹”或者没那么极致。
举个例子: 当一个车评人说一款法系车“底盘很棒,但变速箱有点拖后腿”,或者说一款韩系车“配置很高,但开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这背后都是基于他们对“好车”的理解和期待。

“车评人”的职业习惯和流量: 车评人需要有鲜明的观点来吸引观众,而“黑”或“捧”某个品牌,往往比温和的评价更容易制造话题。再加上汽车行业的“鄙视链”文化(比如德系 > 日系 > 美系 > 韩系 > 法系,或者更细分的)长期存在,如果一个车评人总是说大众、丰田、本田好,偶尔批评一下韩系和法系,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也更符合他们的“人设”。
风险规避: 说日系、德系不好,可能会得罪一部分狂热的粉丝,但说韩系、法系不好,相对来说风险要小得多,反而可能获得“说真话”、“有见地”的赞誉。

3. 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

过去的中国消费者: 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在购车时,更看重的是车辆的“大”、“舒适”、“配置多”、“省油”以及“品牌影响力”和“保值率”。在这种需求下,一些韩系车凭借其高配置和低价格,迅速赢得了市场。但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理解的深入和阅历的增加,对驾驶质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用料做工等“软实力”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可能从小就接触各种汽车信息,对品牌文化、驾驶乐趣、设计美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品牌也在快速崛起,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了合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韩系和法系车依然停留在过去的优势区域,或者在新的竞争维度上没有进步,自然就会被更多人“劝退”。

4. 新能源汽车的冲击:

当下的汽车市场正经历电动化转型。在电动车领域,韩系和法系(尤其是PSA集团,现在是Stellantis集团的一部分)在技术积累、平台化战略、以及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适应方面,可能不如一些先行者。例如,很多消费者认为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化、人机交互、甚至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调校上,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甚至超越了一些传统合资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评价逻辑,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力可能有所减弱,但品牌整体的竞争力仍然会被审视。

那么,这种说法就完全正确吗?绝非如此。

时代在进步,品牌在变化。

韩系车: 近年来,韩系车进步是肉眼可见的。现代汽车(Hyundai)和起亚汽车(Kia)在设计、技术、尤其是电动化方面的投入巨大,很多新车型在平台、智能化、驾驶体验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比如,IONIQ 5/6,EV6/EV9等电动车,在设计和技术上都获得了不少好评。它们的燃油车也明显在内饰用料、底盘调校上有了进步。将它们一概而论为“不要买”,是站不住脚的。

法系车: 法系车在底盘和设计的独特性上仍然是其优势。虽然过去的一些小问题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但随着集团的整合(比如PSA和FCA合并成Stellantis),以及本土化研发的深入,很多新车型在用户体验上也在不断优化。比如,雪铁龙和标致的一些新车型,在设计感和行驶质感上仍然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某些技术领域(如柴油发动机技术,虽然在中国市场影响不大)也有其深厚功底。

关键在于“谁”买“什么车”:

如果你是极其追求驾驶极限、纯粹操控感,并且对品牌有特定“情结”的玩家: 也许你会觉得某些韩系或法系车,在这些方面没有做到极致,不如某些德系或日系对手。
如果你是看重车辆的性价比、配置丰富度、日常代步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并且对设计有自己的喜好: 那么,一些韩系和法系车可能非常适合你,甚至是物超所值。比如,很多法系车的底盘舒适性在同级中是佼佼者,而一些韩系车在配置上依然能打。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过于绝对化,都容易失偏。

“懂车的”和“车评人”的说法,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对汽车的某个维度的极端追求,或者是一种带有市场导向的观点输出。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选车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包括自己的预算、用车场景、个人喜好、对品牌的认知等等。

我的建议是:

1. 不要被标签化论调完全束缚。 听到这种说法,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信息,但不能完全采信。
2. 亲自试驾。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自己坐进去,开起来,才能知道这辆车是不是真的适合你。
3. 关注具体车型。 品牌的影响力固然重要,但汽车行业发展很快,每个品牌旗下也有很多不同的车型,它们的技术和定位可能天差地别。
4. 多维度了解信息。 除了车评,也可以看看真实车主的评价,了解车辆的长期使用情况。
5. 了解自己的需求。 你买车是为了什么?是通勤代步,还是周末撒欢?是追求极致的性能,还是享受舒适的旅程?明确了需求,再去看车,才不会跑偏。

所以,与其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不如说,在某些特定人群、特定场景下,它们可能不是最优解。但对于更广泛的群体来说,它们依然是值得考虑的选项。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品牌的进步也同样如此,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更客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问问周围的人有没有因为买韩系车和法系车而车毁人亡或者修车修到家破人亡脱富致贫的,如果没有的话就没什么不能买的。

你看车评人的节目又不掏钱,车评人也就是靠厂家充值忽悠忽悠看节目的观众才能维持生活,你信他们的话跟信广告不信疗效差不多,这就好像你娶媳妇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听媒人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
  • 回答
    看待很多人悄悄参加遴选,这事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丢脸”与否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背后牵扯着许多复杂的心态和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遴选”。在这里,“遴选”似乎更多指的是一种竞争性的选拔,可能是在某种资源、机会、职位、甚至人际关系上,去争取一.............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社会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首先,要说“排外”这个词,其实挺重的,而且“排外”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我们说的“排外”,可能真的是一种不欢迎外来者的态度,比如在某些公共场合、社区里,会.............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即一些自称生活在国外的人发帖描述“国外疫情看起来很严重,但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确实存在。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些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观点来源的复杂性与潜在动机: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个体体验的代表性: 网络上的帖子往往是个人体.............
  • 回答
    关于库页岛、西伯利亚等地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说法,以及“收复”的呼声,这确实是一个在某些圈子里流传已久,也比较敏感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国际法以及现实政治等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视角:远古的联系与帝国扩张首先,要承认的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尺度上看,中国的统治范围确实曾触及过如今被视为俄.............
  • 回答
    看到如今许多年轻人能够按时下班,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值得欣慰的“回归”。长久以来,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加班”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努力”、“忠诚”的隐形标尺。但现在,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个固有的藩篱,他们不再把“为公司奉献一切”当成人生唯一的价值所.............
  • 回答
    男人有很多情感经历,甚至性经历,这事儿啊,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毕竟在咱们这儿,不像国外有些地方那么开放,男人的情感史或者说“情史”,有时候会被人带点有色眼镜来看待,尤其是经历得多了,难免有人会觉得是不是“玩弄感情”或者“不靠谱”。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从积极的.............
  • 回答
    中国女性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被广为讨论的“物化自己”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挣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哪个时代的女性,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看法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
  • 回答
    张作霖,这位民国初年的东北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穷苦的绿林好汉,一步步崛起成为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其经历本身就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为什么很多人会“吹”他?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历史评价和多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草莽英雄的出.............
  • 回答
    知乎上很多回答不看好创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要是去搜搜“创业”、“为什么不建议创业”之类的关键词,那涌出来的回答,那叫一个“悲风泣血”,让人一看就觉得创业这玩意儿,简直是个人都能栽跟头,成功的概率比天上掉馅饼还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翻译笔,乍一看,好像和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功能大同小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手机APP的更新速度和功能的多样性似乎更胜一筹。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一支小小的翻译笔买单?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抛开“手机都能做到”这个最直接的疑问,我们要先弄明白,翻译笔存在的“理由.............
  • 回答
    近期,关于韩红慈善基金会被“抹黑”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触及了慈善行业的透明度、公众监督以及名人效应等多重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的起因和“抹黑”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抹黑”并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说法。很多网络上的质疑声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线下健身房里的“塑料兄弟情”和线上知识分享平台之间的奇妙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是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注册账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但也难免会鱼龙混杂。在健身这个领域,你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健身历.............
  • 回答
    理解您想了解关于“部分美国华人辟谣英国疫情不严重”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希望得到详细且不显AI痕迹的阐述。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信息传播、社群心态、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疫情期间,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社交媒体时代,各种.............
  • 回答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幕,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传承,也有断裂。然而,在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声音特别强调明朝的“好”和清朝的“坏”,甚至将中国近代的落后根源直接归咎于清朝,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辨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和清朝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
  • 回答
    这可真是职场里让人心里添堵的典型案例,仔细想想,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体制内的“头衔”和“晋升”往往是挂钩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位,代表着更高的权力、更广的资源,当然还有更体面的薪资和福利。但你遇到的情况,是“不提拔自己”,这说明了组织上(或者说决定提拔的人)并没有真正认可你的能力,或者说.............
  • 回答
    大家对至尊宝的看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每个人看一遍,感受都不同。你看了好几遍还没完全懂,这太正常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层次感,每一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我试着把我理解的至尊宝讲得详细点,希望能帮你理清一些思路,写论文的时候也能有点新想法。至尊宝: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凡人”,一个在爱恨纠葛中蜕变.............
  • 回答
    “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这句话在很多人那里能引起共鸣,甚至成为一种自我慰藉的口号。但你觉得矫情,即便觉得自己是个“屌丝”,这种感觉也很正常。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活着”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我们对个人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判断,还有一部分是情感的投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看看这句话为什么能戳中.............
  • 回答
    继丁真之后,甘孜“美男计”的背后:颜值经济与文旅推广的深度探讨当人们还在回味丁真带来的那股草原清风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又一次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甘孜的名字推上了热搜。这次,主角从淳朴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的官员,而原因,同样聚焦于“颜值”。“美男计”的争议与解读不得不承认,刘洪局.............
  • 回答
    看着孩子不听话,自己说也不懂,还不能打,这确实是一种非常煎熬和令人抓狂的体验。这种感觉就像是怀揣着一肚子火,却被一层无形的网束缚着,既想爆发,又知道不能,只能憋在心里,这带来的压抑感和愤怒感可想而知。你现在经历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尤其是在孩子还小,语言和认知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