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和清朝有很多共同点,怎么看待某些人拔高明朝憎恶清朝?中国落后其实从明朝就开始了?

回答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两幕,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传承,也有断裂。然而,在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声音特别强调明朝的“好”和清朝的“坏”,甚至将中国近代的落后根源直接归咎于清朝,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辨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和清朝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清朝作为明朝的继承者,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明朝的遗产。例如,明朝建立的内阁制度虽然在清朝有所改变,但其影响依然存在;明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为清朝奠定了基础;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也受到了批判,但在清朝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可以说,清朝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完全异质的王朝。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拔高明朝,憎恶清朝”呢?这背后往往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民族情感与历史叙事的建构: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这使得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在回溯历史时,会不自觉地将民族身份置于重要位置。他们可能将清朝视为“外族统治”,认为其统治阻碍了汉族文化的发展,甚至将中国的近代落后归咎于清朝的“非汉族”统治者。这种叙事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色彩,虽然能够理解,但它容易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王朝统治的共性。

二、对“黄金时代”的追溯与理想化:

历史上,人们常常会对某个时期产生“黄金时代”的想象。对于明朝,一些人可能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以此来反衬清朝的“衰败”。比如,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王阳明心学等思潮的兴起,都被一些人视为明朝文化和经济的独特亮点。然而,任何时代都有其光明面和阴暗面,明朝的繁荣背后也存在着社会矛盾、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将明朝过度理想化,是为了更好地批判清朝,这种做法容易失之偏颇。

三、清朝的某些政策与历史局限:

不可否认,清朝的一些政策和历史局限性确实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因素。例如,清朝在统治初期实行的“剃发易服”政策,虽然是为了巩固统治,但在文化上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些人的反感。到了清朝中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改革,反而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发展的机遇。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主权沦丧,人民生活困苦,这些都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回避的责任。

然而,将中国“落后”的根源完全归咎于清朝,尤其是从明朝开始就“落后”的说法,则需要更审慎地分析。

中国落后并非从明朝开始,但明朝的某些问题确实为后来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落后”的标准。如果以西方工业革命为标志,那么几乎所有非西方国家在近代都处于“落后”的地位。问题的关键在于,谁先开始,谁的步伐更快,以及谁能适应和回应时代的变化。

明朝存在的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 虽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也导致了政治效率低下,皇帝的个人能力对国家命运影响过大。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削弱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尽管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其基础仍然是小农经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官方对商业的控制和压制并未完全消除,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的保守性: 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家出现,但明朝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存在一定的隔阂和抵触。
军事上的局限: 尽管明朝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军事技术和战术在面对西方的火器和近代化军队时,逐渐显露出劣势。

清朝的问题与明朝的延续:

清朝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也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并且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

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更加强化: 清朝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实行了更为严密的控制。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也 stifled 了社会活力和创造性。
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世界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使得中国与世界主流文明进程脱节,错失了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思想的机会。
对西方挑战的反应迟钝: 当西方列强通过工业革命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时,清朝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民族矛盾与统治合法性: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巩固了统治,但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融合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使得一些改革和进步在推行时,会受到民族情感的阻碍。

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说“中国落后从明朝就开始了”?

1. 时代的对比标准不同: 在没有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西方国家。比如,明朝的白银使用量、航海技术等都曾有过辉煌的时期。
2. “落后”是相对而言的动态过程: 中国的落后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相对较小,但在清朝中后期,当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时,中国却因为自身的制度和政策问题,与世界的差距迅速拉大。
3. 关注点和评价体系的偏差: 简单地将中国落后的根源推迟到明朝,是为了突出清朝的责任。然而,历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朝代。明朝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清朝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表现,无疑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何看待拔高明朝、憎恶清朝的现象?

我认为,这种看法虽然有其情感和历史原因,但过于片面,不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的连续性: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和继承。过度地割裂和对立,会让我们忽视历史发展的脉络。
反思的重心: 虽然我们应该认识到明朝的不足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反思清朝在面对近代化浪潮时为何未能及时改革,为何会成为列强的猎物。这是一种历史的“错位”,明朝的“落后”是相对的,而清朝的“落后”则是相对于已经发生的、颠覆性的全球性变革。
避免简单化民族主义: 历史的评价不应被简单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功过都应该以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是否促进了人民福祉来衡量。

总结来说,看待明清两朝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与连续性: 明清两朝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继承、有发展、有问题的复杂统一体。
2. 区分不同时期的“落后”: 中国的“落后”是相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而言的,其形成和加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在近代。
3. 避免过度浪漫化和妖魔化: 既要看到明朝的闪光点,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既要批判清朝的失误和罪责,也要看到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疆域等方面的贡献(尽管这些贡献在某些方面是通过压制性的手段实现的)。
4. 关注深层原因而非简单归咎: 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制度、思想、经济、外交等各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民族。

与其“拔高明朝,憎恶清朝”,不如深入理解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与局限,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理解近代中国为何会陷入那样的境地,以及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

皇帝:你知罪吗?

大臣(微低头):臣,不知,臣虽万死也得进言.

建奴:

酋长:你知罪吗?

大臣(迅速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奴才该死,奴才死罪!皇上饶命!

明朝:

皇帝: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七嘴八舌):皇上,如果不依老臣之言,则....

建奴:

酋长: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诚惶诚恐):这个,奴才昨晚想了一晚上,奴才想,奴才的主意再怎么好,也没有皇上的英明哪,干脆就不用想了,只按皇上的意思忠心办事,比什么都好....

明朝:

太监:(拍马屁N句,皇上面带微笑)

大臣(打断他):皇上,故宦官专权,祸国殃民,阉党不足以谋政,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昔唐太宗有魏征而国治,玄宗用李林甫而国衰,还请皇上亲贤臣远小人哪!

(皇上愕然,微忿)

群臣。。。。(七嘴八舌):臣等与阉党势不两立!

皇帝(无奈):退朝!

建奴:

公公:(拍马屁N句,酋长面带微笑)

大臣:皇上明鉴,X公公忠心爱国,此乃国家之福,但这也是皇上英明,皇上之深谋远略非奴才们能及,这才有臣下的忠心哪。(又是马屁N句,皇上更高笑)

群奴才。。。。(继续马屁不断)

酋长(爽朗大笑,可以想像张铁林饰满洲酋长的样子):好了好了,不要再说了,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

bbs.tianya.cn/m/post-33

这是个段子吗?说是也是,说不是那些建奴的隔世奴才们也大可以跟我抠抠字眼,咱们来聊聊可以斟酌着换换哪些字。嗯,题主一张嘴说明朝和建奴差不多,其实人和猴子的基因对比也差得不多,你是暗示你是沐猴而冠?!

user avatar

有些说的挺有道理,有些就是扯淡了。还《天工开物》从这片土地消失了,艾玛真是闻者落泪。

《(嘉庆)沅江县志》物产志:《天工开物》曰:今天下育人民者,稻居什七。《(光绪)永寿县志》卷四:《天工开物》:石炭有三种,一日明煤,二日碎煤,三日末煤。--------这是开天眼还是?


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实际上还在《续修四库全书》当中,当然这个不能当做证据,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初年的《授时通考》也都有大量引用天工开物,乾隆这个作诗废的一首诗还引用过。

现在贵乎已经沦落到小学生抄作业了吗?只管照抄都不管对错?

满清的图书编撰当中存在修改、篡改、隐匿清朝不利的一些字句,但是焚毁、修改、民间不流传而收藏大内这是有区别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武备志都照常印刷了。以及这个答案有旁友们非要看成洗地,那也请自由的……随意吧。

user avatar

转自贴吧,侵删

中国的数学天文科学在元朝时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大科学家竺可桢把元朝称作“中国古代天文学极盛时代”。

元朝中国不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和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差二十六秒;与世界所用格里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更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郭守敬制造的简仪、候极仪、玲珑仪、浑天象仪等十三种仪器,机巧精密胜过前代,《大英百科全书》里记载郭守敬所制简仪等仪器要比丹麦天文家第谷所发明同样仪器早三百年。

明人徐光启的奏折里也对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做了不遗余力的赞美:“乃守敬之法,三百年来,世共推归,以为度越前代。”

当郭守敬逝世三百年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看到明初从北京运到南京的郭守敬天文仪器,不禁赞叹说:“其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但是由于南京与北京的地理纬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仪器不适合在南京使用。利玛窦因此嘲笑明人说:“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由利玛窦的话,可以看出天文科学明朝时代遭遇了可耻的倒退。这一现象更为清楚的证据是李之藻对于利玛窦所带来的西洋天文仪器的高度赞美:“观其所制窥天窥日之器,种技精绝,即使郭守敬诸人而在,未或测其皮肤,又况见在台监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晷堂方案,尚不知为何物者,宁可与之同日而论,同事而较也。”

元朝这么先进的天文科学为什么在明朝得不到发展,反而迅速衰落了?

事实上,竺可桢早先也提出了这一问题:“我们天文学从两汉经唐宋元各时代统代都有进步,为什么到明朝却会墨守旧法,停顿下来呢?”

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大概明朝提倡理学,以八股文取士,使一般知识分子统把时间化在玄而又玄的八股文上,是一个大原因。”

竺可桢的回答应该说确实道破了个中一个重大原因,然而,却还不是更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明朝建立以后,不仅律令禁止民间学习和传授天文,更将其禁令扩展到整个天文学领域,尤其是禁止私习历法。研制新历,改革旧历,历来是推动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动力,而全面禁学天文的做法,则断 绝了天文人才的广大来源,毁弃了天文学发展的群众基础,从而导致中国天 文学发展出现低谷。这一愚昧的禁令,早在朱明流氓文化早期兴起时就渐露端倪,《明太祖实录》卷十六里记载了朱元璋割据自雄时无端杀害民间天文人士的历史——“宁越有女子鲁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上以为乱民,命戮于市。”

这种靠屠杀来威吓人民禁止学习天文的野蛮作风,实质上是流氓文化的反文明性的体现!

朱明流氓文化的反文明性还体现在猪院长野蛮砸毁元惠宗的计时宫漏这件事上!

当时元惠宗在郭守敬所造大明殿灯漏基础上技术革新另制计时宫漏,“高约六七尺,广约三尺,造木为柜,阴藏诸壶在其中,运水上下,柜上设四方三圣殿,柜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面上,左右立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鸣时,狮凤在侧者皆翔舞,柜东西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在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这一伟大发明,是中国钟表史上的辉煌。然而,朱元璋在手下敬献这座计时宫漏的时候,却以为“奇技淫巧”而下令毁灭,从而使得这一先进计时工具成为绝响。

我们不能不看到,正是因为慑于朱明政府的淫威,当时的人们不敢冒着生命危险图求进取,所以明朝天文科学工作也墨守陈规,毫无生气,甚至最后干脆失传。这样两百年发展下来,怎能不出现可耻的停滞和倒退?

大元当时领先欧洲400多年的高次方程解破著作《四元玉鉴》,到明朝中期算法就完全失传,只在朝鲜保存有一些模糊字句,到清朝才被大清派往朝鲜的官员意外发现带回残版,组织学者重新破解,康熙年破解出了线性方程解算法写成方程论当时就使得西方传教士顿失气焰,而康熙时期写的《方程论》,虽称融贯中西所得,有了不少突破与创新,但对于元朝《四元玉鉴》而言那也是不全的,只是《四元玉鉴》内的一部分加上利用西学创新的部分,完整的《四元玉鉴》内容是到乾隆-嘉庆时期才被嘉乾学派完全求证出来,可见明朝破坏力之大!!!

明朝落后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明朝的文化基本就是淫书与五行八卦邪说,天工开物在清数量太少就是因为里面五行理论太多,被有识学者自发抵制,在明朝这近300年里把之前几乎全部科学知识都丢了,到明中期甚至全国已经无人懂得编算日历,到后期历法偏差极大,农耕已不能循历而行,整个中国过着连今天到底是初一还是十五都不清楚的日子,最后完全依赖外来天主教徒编历,可外来天主教徒不懂农历也不是什么天文学家,于是只管用西洋历胡乱推演农历,结果依旧不合农时,导致粮食减产。

中国古代学术资料在明朝几乎全部失传,例如数学方程方面仅剩一些不知所云的结论,因此无人可懂,但五行理论则日益盛行,以至明朝的所谓科学全是五行八卦说,到明末一些明人已经自暴自弃到了极点,例如徐光启请洋教士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章,不知是怕触犯明朝散布歪理的法律还是有意不愿教,这几何原本的前六章省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所有的逻辑推理部分,只有结果没有推算过程,极为生硬难懂也无发展之可能,但徐光启却说《几何原本》有 “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而相反地,却把中国古代 数学说得一钱不值,“所立诸法芜陋不堪读”,在《刻同文算指序》中又说 “网罗艺业之美,开廓著述之途。虽失十经,如弃敝履矣”!!!这就是明粉吹嘘的所谓大明伟大数学家!

整个明朝时期中国除了失传以前几乎所有的数学天文学以外没有任何科学性的理论诞生,明朝与数学挂钩的著作只有1个珠算,除此以外就是徐光启之流明末引进的阉割版西方数学资料,也就是近300年历史里连一个具有正确科学理论的学者也没有出现过。毫不夸张的说,明朝的数学,天文学与物理方面理论知识连商周时期都不如,连商周时期都还能自行修正历法误差呢。

明朝不仅在数学天文学上退步了,在经济学上也有巨大的倒退!元朝的纸币经济十分发达,结果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不懂,乱发纸币,导致纸币疯狂贬值,无数人的积蓄化为废纸,最后结果就是纸币被废,明朝人要做生意只能随身携带剪刀和小秤,用来剪碎银子称重,你说搞笑不搞笑?

user avatar

拔高明朝是对吹捧满清给满清洗地行为的逆反。

因为满清花了百年时间编写的《明史》把明朝黑到渣了,而且满清把自己吹捧地天花乱坠,我大清的好奴才们借助影视给满清涂脂抹粉,辫子戏吹捧“我大清”到让人恶心,所以随着《明朝那些事》、《窃明》等网络小说的火热,人们发现明朝原来并没有那么坏,人们借助明朝来作为满清的对立面。

如果这算拔高的话,那的确是从《明史》里拔高了明朝的形象。

我对明朝没什么感觉,但我强烈反对任何为满清洗地的言行。

明朝的确落后与世界了,但仍然在前进,满清是干脆往反方向跑。

明朝灭亡不是悲剧,满清的建立才是悲剧。


PS:原来的回答里有“满遗包衣”这样的字眼被举报不友善,我投诉了好几天才给恢复帖子。

好了,现在改成“我大清的好奴才”,这样某些人满意了吧?这可是夸你们,毕竟在我大清,旗人包衣是以好当奴才、当好奴才为荣的,这是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东北卫所砍死通古斯野人不犯法,清朝满人砍死汉人不偿命

在二十世纪满清在反清革命区搞三光搞清乡大屠杀的时候,即便是日本也没有规定砍死殖民地的人(朝鲜台湾)不用偿命。

【 萍浏醴起义 ( 1906) :各路义军失败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3县各乡镇,又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清乡”,总计被杀害的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 】

即便是汉奸吹捧的雍正,难道旗人太君用交粮上税?

所以我既不是满遗汉奸又不是白痴智障,当然喜欢明朝了

user avatar

因为清随明制

所以大家总觉得清朝这么烂,明朝应该也差不多

比如明清文字狱··虽然明朝就朱元璋搞过一段时间,但是大家就感觉这五百来年光搞文字狱了···


问题是,清朝有旗人这么一个基本盘,所以汉族的大臣只能跪地上恭请陛下圣裁,李光第周培公的奏折洋洋洒洒几千言,核心就是一句话,陛下请圣裁

为啥?一句话不对就是咔嚓一刀啊,只能啥都不说,陛下你自己决定吧

换明朝你试试?海瑞堵着嘉靖骂,嘉靖能把他怎么样?

清朝一直到洪秀全起义之后,汉族的总督掌握的军权,才开始牛逼的,以前,就是满族养的猪,一刀的事儿


另外呢,就是儒家了,清朝以来,孔家立刻把头发一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坑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古训就当不存在了

你想啊,反正孔家是谁来跪谁

还不如一个汉族朝廷了,起码不丢人啊


再就是几何原本了·····大家看看前边翻译的时间和后边翻译的时间


至于中国的落后,从儒家开始独大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人前讲究贞洁烈女贞节牌坊,人后帮皇帝娶儿媳妇儿摄政王艹皇太后找理由找的及其充分,放佛你不艹就是不遵圣人言的

一个人前支持妇女解放,要一夫一妻,回去就纳了十三岁的小孩做妾的

一个人前要只生一个好,人后七八个孩子台湾大陆香港外国哪里都有的

土八路能压的山东的鬼子出不了炮楼,唯独曲阜打不进去,整个曲阜就是鬼子的王道乐土共荣典范的这么一个垃圾

你说这么一个垃圾,还成了国教

这 才是妥妥的药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