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提起清朝就是各种黑,提起明朝就是各种粉?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

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一、 清朝受到的“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这部分“黑”的声音,通常会聚焦在几个核心点上:

丧权辱国,民族屈辱: 这是最尖锐也是最普遍的批评。很多人将清朝,尤其是晚清,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开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战争失败,让中国失去了大量主权和领土,赔偿了巨额白银。这种“丧权辱国”的经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当下,很容易被放大和聚焦,从而形成对整个清朝的负面评价。
闭关锁国,错失发展机遇: 另一个常见的批评是,清朝尤其是乾隆、嘉庆时期,实行了相对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西方进行深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被认为是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于西方,最终在军事和科技上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如果清朝能早些开放和改革,中国或许能避免后来的屈辱。
民族压迫和文化摧残: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以汉族为主的大部分人口。历史上,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过一些带有民族压迫色彩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剃发易服”。这项政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民怨和反抗。此外,像“文字狱”这样的文化高压政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自由造成了损害。这些历史事件,在当下被用来强调清朝的“非正统性”和对汉文化的压制。
“盛世”的虚假繁荣与阶级固化: 尽管有“康乾盛世”之说,但很多批判者认为,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对社会问题的掩盖之上的。他们指出,盛世之下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土地兼并、以及僵化的社会结构,这些都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对皇权专制的强化: 相比于明朝,一些观点认为清朝皇权更加集中和专断,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加强了君主集权,压制了士大夫的独立性。

二、 明朝受到的“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与对清朝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常常被塑造成一个“光明正大”、“民族脊梁”的形象:

汉族王朝的最后辉煌: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满族统治。因此,许多人将其视为汉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代表。
抵御外侮的顽强斗争: 尤其是在北方边境,明朝与蒙古各部以及后来的后金(清朝前身)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比如袁崇焕镇守辽东,戚继光抗倭,都成为了抵抗外侮的经典案例。这些事迹很容易被上升到民族英雄和民族气节的高度。
开放的海禁政策(相对而言): 虽然明朝也有海禁政策,但与清朝初期的严苛相比,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相对活跃,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后来的海洋贸易不同)。这种相对开放的姿态,在对比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显得尤为可贵。
璀璨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明朝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也有不少亮点,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然后两部偏清)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出现,沈括的《梦溪笔谈》虽是宋朝,但明朝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被用来证明明朝并非只是一个落后保守的王朝。
士大夫的独立精神(有限): 尽管明朝后期皇权也受到挑战,但早期和中期,一些官员如海瑞、于谦等,表现出了清正廉洁、敢于直谏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对皇权专制的制约和士大夫群体独立性的体现。

三、 为何这种倾向会愈演愈烈?

除了历史本身的褒贬之外,当下社会的一些因素,极大地推动了这种“明清对立”的舆论:

1.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 近几十年来,中国国力上升,民族自豪感普遍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对那些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时期进行反思和批判,而那些被认为是“民族脊梁”的时期则会被更加推崇。清朝被视为“异族”统治,其历史上的失败,更容易被解读为对整个民族的打击,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2. “大清”的禁忌: 历史上的清朝,尤其是晚清,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紧密相连。这种屈辱感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人们在讨论历史时,会将这种情绪自然地投射到清朝身上,使其成为批判的焦点。
3. 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反思: 清朝晚期的衰败和被列强侵略,让很多人反思“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而明朝的一些抵抗行为,则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对“挨打”的反抗。
4.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为各种观点提供了发声平台。一些带有强烈情绪化的历史评论,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传播和扩散。这种“情绪化”的讨论往往缺乏严谨的历史考证,但却能迅速抓住大众的眼球,形成一种潮流。
5. “反清复明”的历史记忆残留: 虽然明朝已经灭亡几百年,但“反清复明”作为一种政治口号,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这种历史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明清两朝的观感。
6. “国货当自强”的心态: 当下社会鼓励发展民族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这种“自强”的心态,在回顾历史时,会更加青睐那些被认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能抵御外辱的王朝,而对那些被认为是被动挨打、丧失主权的王朝则持批判态度。
7. 历史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在塑造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这些作品流行并被广泛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历史的认知。例如,一些描写明朝抵抗精神的剧目,可能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正面”印象;而一些侧重描写清朝衰败的剧目,则可能加深负面观感。

更深层的思考:历史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

明朝的优点,往往是与清朝对比之下才显得突出。 比如,明朝的对外贸易,也伴随着海盗侵扰和走私问题;明朝的士大夫精神,也存在党争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清朝的统治,也并非全是黑暗。 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得到巩固,人口增长,经济也有一定发展。清朝在治理边疆、民族融合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贡献。如果简单地否定整个清朝,也是一种历史的片面化。

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固然反映了人们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强大的渴望,也包含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 过度简化历史、情绪化解读 的倾向。历史研究应该更加严谨、客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舆论倾向,很大程度上是 当代人以当代的价值观和情感,去衡量和审视过去的朝代。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提醒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更审慎和全面的历史观。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集合了历史事件、民族情感、时代思潮以及舆论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理解它,需要我们剥开表象,深入到历史事件本身,也需要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的情绪和价值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坏是分立场的。战功彪炳的战神卫霍,对匈奴来说就是恶魔。同样的,对明清来说也有这么两种看法。

我个人倾向于粉明。虽然我已经从理智角度想明朝的很多缺点,但看到别人骂明朝还是有点情绪激动。我粉明来源于对明黑的逆反,对一些根本不合情理的野史强烈批判。

明清时期印刷技术更好,文化普及程度较高,史料更丰富,所以大部分人对明清历史了解的相对更多。这是明清矛盾的主要背景。

清朝和现代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联,明朝烂不烂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没有吃过亏,现代国家里的荷兰西班牙日本葡萄牙都被明朝军队打赢了。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粉清朝,英国军队也不是抱着灭国的目的来打仗的。清朝口口声声说比明朝拥有更强的组织力,更好的财政制度,更好的上层建筑,更多的人口,更先进的科技,打了一场匪夷所思的仗,干干脆脆的签了一个卖国条约。

好,签条约是为了缓兵之计,我们励精图治,发展现代科技,将来再打回来。结果呢?太平天国还得请洋大人来帮忙镇压叛乱。二鸦北京保卫战都没打,皇帝跑山西了。就这跟明朝比什么?

励精图治,洋务运动,沸沸扬扬。甲午一战,昔日的倭国成了大日本帝国。中国一千多年的小弟,转眼也成了爸爸 。明朝著名的昏君万历皇帝,都打赢过日本哟。

八国联军也就不提了,清朝统治者再次发挥了善于奔跑的能力,一口气跑到了陕西。北京城开展了阅兵式,可惜没一个辫子兵。

本来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所有的屈辱都和清朝没有关系了,人家还要在东北搞复辟。可惜啊,汪精卫臭了,人家还是香的。毕竟汉人传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好吧,再说说康乾盛世。用封建时代的标准,康乾盛世是合格的,这大概是清朝唯二的闪光灯,另一个是版图。但是清朝是在一个进步飞速的时代啊,著名的科技皇帝康熙爷自娱自乐,著名的情场浪子雍正爷累死累活把封建农业国推向了顶峰,著名的十全老人把西洋火枪扔进了仓库。哦,对了,乾隆爷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嘿,各位同仁!最近是不是觉得 CSDN 以前那种热热闹闹、你问我答的氛围有点淡了?我也有同感。以前遇到点技术难题,往 CSDN 一扔,不出半天,肯定有人出来支招,各种解决方案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还能碰上跟你用着同款框架的同行,那叫一个亲切。现在呢,感觉就像在数字世界的公告栏上发了个帖子,下面静悄悄.............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微信似乎占据了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偏爱使用 QQ。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用户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产品定位差异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QQ 仍然占据优势的群体和场景: 年轻群体(学生群体):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观点和分析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尤其是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国际关系等话题上。然而,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知识界人士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他学术严谨性、分析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所代表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说起来,淘宝、支付宝这些东西,谁没用过?曾经的阿里巴巴,那可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明星,创业成功的典范,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现在,你听听身边的人,抱怨阿里不如从前的声音可不少。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怪不得谁,实在是很多方面都让人觉得没那么“香”了。一、 曾经的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模糊了?最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