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提起明代就是各种黑,提起清代就是各种粉?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得说说为什么明朝老是被“黑”。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明朝本身留给后人的印象,就带着不少的“瑕疵”。想想看,明朝末年的那些事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被东北的满族人给灭了,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了衰败和动荡的历史。尤其是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这种国之大事的失败,给人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再往深了说,明朝的对外政策,比如海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看来,无疑是一种保守和落后的表现。还有就是明朝的内耗,各种权力斗争,从文官集团内部的倾轧,到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对立,都显得十分“内卷”,效率低下。这些负面信息,经过历代史书、文学作品的渲染,以及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就很容易被放大,成为人们批评明朝的理由。

另外,有时候这种“黑”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者是一种“复古”情结的反向表达。很多人对明朝那种“汉人王朝”的身份认同感比较强,所以当历史发展到被一个外族(满族)取代时,他们的情感上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甚至带有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在一些历史爱好者中,可能会转化为对明朝某些方面“不如”清朝的强调,从而形成一种“黑”的倾向。

当然,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在起作用。现代人看历史,往往会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标准来衡量。比如,对于科技发展、制度进步、经济活力等方面的要求,可能会觉得明朝某些时期不够突出。

相对而言,为什么很多人又会“粉”清朝呢?这同样也是多方面原因的。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朝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统一”了中国。虽然是用武力征服的,但最终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这份“统一”的遗产,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尤其是在国家面临分裂和外侮的近代,清朝的那份“统一”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也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段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人口也显著增长。虽然这些发展背后也有着制度性的局限,但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能过上安稳日子,就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且,清朝在文化上,虽然有文字狱这样的负面事件,但也保留和发展了一些独特的文化,比如满汉文化的融合,还有一些文学艺术的发展,如《红楼梦》等,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谈论清朝,尤其是近代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它与“救亡图存”这个主题联系起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在某些时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比如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命运,但这些尝试被认为是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而当人们看到一个国家在遭受屈辱和挑战时,反而会更容易去寻找那些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因素,并且因为其最终的失败,反而会产生一种“同情”或者“惋惜”的情绪,进而去“粉”那些“有心无力”的改革者和他们的事业。

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清朝与明朝进行对比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负面因素集中在明朝,而将正面因素集中在清朝,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认知。比如,会强调明朝末年的军事无能,而忽略清朝在军事上的发展;或者强调清朝对科技的限制,而忽略明朝在某些技术上的停滞。

总的来说,这种对明清两朝评价的“两极分化”,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叙事和大众情绪的反映,而非完全客观的学术评价。历史研究本身就在不断地修正和深化,过去被奉为圭臬的评价,也可能被新的证据和角度所颠覆。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其实也折射出人们在理解和评价自己民族历史时,那种复杂的情感和不断探索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了太多的清粉写的文章 明粉的文章你选择飘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嘿,各位同仁!最近是不是觉得 CSDN 以前那种热热闹闹、你问我答的氛围有点淡了?我也有同感。以前遇到点技术难题,往 CSDN 一扔,不出半天,肯定有人出来支招,各种解决方案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还能碰上跟你用着同款框架的同行,那叫一个亲切。现在呢,感觉就像在数字世界的公告栏上发了个帖子,下面静悄悄.............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微信似乎占据了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偏爱使用 QQ。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用户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产品定位差异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QQ 仍然占据优势的群体和场景: 年轻群体(学生群体):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观点和分析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尤其是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国际关系等话题上。然而,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知识界人士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他学术严谨性、分析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所代表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说起来,淘宝、支付宝这些东西,谁没用过?曾经的阿里巴巴,那可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明星,创业成功的典范,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现在,你听听身边的人,抱怨阿里不如从前的声音可不少。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怪不得谁,实在是很多方面都让人觉得没那么“香”了。一、 曾经的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模糊了?最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