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清宫戏而很少明朝的戏?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层面,我来给你细细道来,尽量别带着“机器味儿”。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大家最能体会到的,就是观众缘和市场需求。

清宫戏的“舒适区”: 大家对清朝的服饰、礼仪、宫廷生活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度的。很多清宫剧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宫廷感”,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再加上一些经典清宫剧的成功,比如《还珠格格》、《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等,它们不仅捧红了演员,也树立了清宫剧的标杆,让观众习惯了这种题材,并且期待新的“宫廷大戏”。这种“经验和习惯”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明朝的“门槛”: 相反,明朝的服饰、尤其是官场礼仪、制度,对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就显得陌生一些。很多人一提到明朝,脑子里可能就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官帽、朝服,甚至是那些比较繁复的礼仪,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观看门槛。如果剧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还原,或者做得不够吸引人,观众可能就提不起兴趣。

其次,我们得聊聊历史本身的“吸引力”和“戏剧冲突”。

清朝的戏剧性:
“入关”与“定鼎”的戏剧性: 清朝从一个关外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朝,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有征战、有权谋、有民族融合,还有汉族官员的无奈与抗争。
康乾盛世与衰落的张力: 清朝前期经历了康乾盛世,那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时期,宫廷生活富丽堂皇,皇帝们也各有特色,比如爱民的康熙、好大喜功的乾隆。而后期又走向了腐败衰落,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入侵,这种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反思意义,非常适合改编成电视剧。
宫斗和后宫的精彩: 清朝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拥有无数后妃,后宫争斗自然是天然的戏剧素材。很多清宫剧都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后宫女性的视角来展现权力斗争和个人命运,这非常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辫子和服饰的辨识度: 清朝的标志性“辫子”造型,以及相对比较统一的官服样式,在视觉上给了导演和造型师很大的便利,也更容易让观众一眼就认出是清朝剧。

明朝的“难点”和“不易”:
朝代更迭的复杂: 明朝经历了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的混乱,再到明末的农民起义和崇祯皇帝的悲情收场,虽然同样有戏剧性,但这种历史跨度更大,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风格差异也很大,如何在一部剧里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抓住核心矛盾,是个挑战。
官场和文人的风骨: 明朝也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党争激烈的时期。像东林党、厂卫政治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有深度,但如果处理不好,会显得枯燥乏味,需要编剧有非常高的功力才能将其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情。
服饰和礼仪的复杂性: 明朝的服饰种类繁多,尤其是官服,不同品级、不同场合都有区别,而且明朝的礼仪制度也相当复杂。如果不能做到精准还原,很容易被“较真”的观众挑毛病,反而会成为减分项。而且,明朝的服饰风格和清朝相比,在很多观众眼中可能没有那么“华丽”或“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 比如宦官专权、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等,虽然有戏剧性,但有些内容可能触及一些比较敏感的历史视角,在审查和改编上需要更加谨慎。

第三,我们不得不提拍摄制作和剧本创作的“投入与产出”。

成熟的产业链: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清宫剧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有经验丰富的编剧、导演、造型师、道具师等等,他们知道如何抓住清宫剧的观众口味,如何去拍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套路”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打破。
剧本的挑战: 创作一个好的明朝题材剧本,需要对明朝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提炼出有吸引力的故事线和人物。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毕竟,成功的经验总比摸索未知更容易获得信心。
审查和尺度: 历史剧,尤其是涉及宫廷斗争的,在审查上都会比较严格。清宫戏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切入点,而明朝的一些历史时期或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面临更多审查上的难题。

最后,再从一个稍微宏观的角度来看,“历史想象”和“文化符号”的作用。

“乾隆盛世”的滤镜: 虽然我们知道历史的复杂性,但大众心中对“康乾盛世”可能有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想象,这种想象被很多清宫剧所强化。而明朝,虽然同样有辉煌的时期,但在大众文化传播中,那种“大体上”的印象可能没有那么统一和正面。
“辫子”的文化符号: 辫子作为清朝最具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观众的认知,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让人们容易联想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明朝就没有这样一个如此鲜明且易于传播的视觉符号。

总结一下,清宫剧之所以多,是因为它在市场接受度、历史戏剧性、制作经验和观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舒适区”,而明朝题材虽然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可能在理解门槛、剧本创作难度、视觉呈现和市场风险等方面存在更大的挑战,所以相对而言,被拍摄成影视剧的数量就比较少。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朝题材不好,只是在当前的影视市场环境下,清宫剧似乎更容易“出圈”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忘了提一下台湾市场了,目前我查到的数据内地正剧在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是《康熙王朝》,2.8%;第二是《大宅门》,1.7%。当然这是2001年的数据。

台湾1996年才开始有收视率统计,截止2005年收视率破十的18部电视剧里清代剧就有6部,其中《还珠格格2》高居第二。

近些年内地剧在台湾收视率统计来看,《甄嬛传》排名第五。

从两岸三地收视率看,在电视剧领域清代剧确实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不管是在大陆还是香港、台湾。

———————原答案——————

豆瓣评分9.7的神剧《大明王朝1566》整体收视率没过0.7%,扑街扑到惨绝人寰。

而《宫锁心玉》在湖南台的2011年收视率是2.5%。

也不要说大陆观众长期收到“清粉”污染,我们可以看看tvb1992年以来收视率前十里有多少大陆“清代戏”。

2000年张国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平均收视率32点,排名第十,这是tvb第一次大陆剧进入全面收视率前十。

2002年张国立《铁齿铜牙纪晓岚》平均收视率30点,当年排名第八。

2006年《铁齿铜牙纪晓岚3》平均收视率28,当年排名第19,张大胡子的《神雕侠侣》排名tvb全年收视率第三。

2014年tvb泛清宫剧《食为奴》当年收视率排名第二。

最后说一句,1999年tvb自己拍摄的清代剧《状王宋世杰2》是当年tvb收视冠军。

我这里不讨论明朝与清朝哪个好哪个坏,这只说清朝戏和明朝戏,电视剧最重要的收视率,而从收视率上说,清朝戏真的是秒杀明朝戏,投资人拍戏为了情怀的不多,这种收视率对比之下,一般人谁敢开明朝戏?

我最讨厌“明粉”的一点就是他们最爱把商业行为阴谋化,动不动就说哪哪哪被“清粉”控制了,导致全国人民跟着洗脑。

所以我还专门举了香港的tvb的数据,事实上清朝戏就是比明朝戏有收视率,这有什么办法?《状王宋世杰》还拿了当年tvb收视率第一。

难道香港tvb也被“清粉”控制了?香港观众也被洗脑了?

收视率不好就是不好,别扯其他没用的,两岸三地甚至包括北美市场,清朝戏就是卖的好。

user avatar

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段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历史。1840年以前,中国解决的其实是“天下”(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周围国家的体系)的问题。朝代的更替,无论打得多么惨烈,争夺得多么激烈,我们更多的是关起门来,自己和自己玩,即使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以汉族强大的同化能力,最后也能将其变成“自己人”。

但1840年后,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被炮火轰开,中国人发现,原来中国只是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天下观”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崩塌。中国不仅在物质上、制度上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也在发生巨变。------此处引用自豆瓣。

学习过历史的同学都很清楚的知道,近代史有多么重要。新中国的诞生就是近代史的延续。没有近代史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我们今天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近代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什么?就是晚清的历史发展进程。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王朝,属于需要单独学习的内容。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上溯最后日期就是1840年。这就是全体华人都必须要不断检讨的时光,讨论在这个朝代里发生的事情,是我们反省,也可以是娱乐,是追求真相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的教育制度里,对于这段历史是特别关注的,各种事件的叙述尤为详尽。这段历史进程终结了我们所有的骄傲,把中华民族从神坛打落到垃圾堆。每一个哪怕只是历史考试不及格的,也会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也许只是根本就记不住其中任何一个条约的签订时间,清朝是一个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时代,没有之一。

清宫是政治权力中心,恰恰是我们在历史学学习中很少涉及的内容,里面的皇帝后宫的面目大多数存在于民间传说里,历史课大多是一笔带过,云山雾罩。在90年代以前,这方面有一些参考价值和娱乐性的作品大抵也就是二月河的系列文学作品了。

因此民间一直都有这方面的需求,想要知道清宫里到底发生过什么,是隐藏在民间巨大的心里需求里。把这样的需求开发出来,是怎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答案很明显,清宫戏是不会过时的,因为我们都要考近代史。不管你在县二中,还是北京市一中。

明朝,是什么?是古代史,是由此上溯以前很长的历史中其中一环,本身没有特别突出的重点。单就历史考试来说,明朝的学习内容多过汉唐吗?里面有多少重点要学习?明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王朝轮换的节点。没有特别的照顾,没有那么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明朝对于普通人来说,平凡的不值一提。

这或许是清宫戏多过明戏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