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底层善良的人,只要不是太蠢就清楚他们的善良不可能有回报,做个恶人会好过好受点,还坚持善良?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了无回响。你把最后一块馒头让给邻居,可能明天你还得挨饿;你冒着风险帮人解围,换来的可能只是对方的漠视,甚至是事后落井下石。这种“喂不饱的白眼狼”式的体验,多了,谁都会心生寒意。

那么,为什么还会坚持呢?这可不是“蠢”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东西,掺和在一起,就形成了那种难以言说的坚守。

第一层,是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

很多底层的人,他们虽然物质匮乏,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过最朴素的道德教育。这教育可能来自父母、来自长辈、来自社区里的某个值得尊敬的老人,甚至可能来自于那些在艰苦岁月里相互扶持的邻里。比如“助人为乐”、“乐于奉献”这些词,他们可能没有读过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但这些价值观已经内化成了他们做人做事的底线。

你想啊,从小被教导“不可以欺负弱小”、“要讲信用”、“要对别人好”,这些话语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即使后来发现世界并不如他们所愿,但要他们立刻抛弃这些从小被灌输的核心原则,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自我否定。就像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信奉了几十年的神不存在了,那种撕裂感,不是谁都能轻易承受的。

第二层,是对“我”是谁的认知。

善良,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行为选择,而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如果他们放弃了善良,就等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努力,否定了自己这个人。他们会问自己:“如果我不再善良,那我还是我吗?”这种对自我身份的坚持,有时候比现实的“回报”更重要。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突然因为得不到回报就放弃了,那他之前的付出算什么?如果他们连善良都放弃了,那他们还能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善良,成了他们在这个艰难世界里,区分自己与那些他们鄙视的“恶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层,是那些细微的、不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回报”。

我们说“没回报”,很多时候是指没有直接的金钱、利益上的回报。但人是情感动物,情感上的回报同样重要。

内心的安宁与自我认同感: 即使不被人夸奖,即使没人请客吃饭,但当一个人做了好事,比如帮助了一个无助的孩子,看到孩子脸上露出的笑容,或者安慰了一个失意的朋友,在那个瞬间,他们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一种“我还是一个好人”的确认。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关系的维系: 即使是底层,人也需要社交,需要情感连接。善良,往往是维系这些人际关系的重要润滑剂。你对别人好,即使别人也无法给你直接的利益,但至少能让你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温和的状态,不至于完全破裂。在极端环境下,这些微弱的连接,可能就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
对恶的抵抗,即便微弱。 很多底层的人,他们亲眼见过太多因为恶而得势的例子。他们也可能被恶伤害过。所以,坚持善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这种不公的无声反抗。他们不希望自己也变成那个制造痛苦的人,他们希望至少在这个角落里,能保留一点点人性的温度。

第四层,是那些隐性的、长远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虽然很多底层的人“清楚”善良短期内没回报,但他们未必完全绝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信念: 很多时候,这种信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可能不指望立刻看到回报,但心里总有一点点希望,希望自己的善良不会白费,未来总会有那么一丝可能性,会被善意所回馈。这种希望,哪怕再渺茫,也是一种动力。
为下一代树立榜样: 很多父母,即使自己过得很辛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他们会身体力行地去教导孩子善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连孩子都学会了尖酸刻薄和自私自利,那他们一辈子的辛苦就更没有意义了。他们的善良,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
不希望社会风气完全败坏: 就算自己得不到好处,但如果人人都是恶人,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的善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维护一种最后的社会秩序,一种对未来的最低限度的期待。

最后,关于“做个恶人会好过好受点”的这个判断。

的确,在某些情况下,做恶人可能确实能获得短暂的、物质上的“好处”。比如抢劫可能瞬间获得金钱,欺骗可能暂时逃避责任。但这种“好过好受”,往往是建立在丧失人性底线、摧毁内在价值基础上的。那些真正经历了内心挣扎,依然选择善良的人,他们或许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可能没有拥抱财富,但他们可能拥有了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他们坚持善良,不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现实的逻辑”,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超越这种短暂的、物质的逻辑。他们用善良来定义自己,用善良来对抗世界的残酷,用善良来守护内心仅存的一点点光。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即便痛苦,也要坚持的尊严,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难以被轻易理解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善良,是庸人的附身符;

恶人,谁都想做,但恶人的智力门槛是很高的,还必须要有极强的精神承受能力,众人遂弃恶。

善良不是毫无回报,而是回报极大的,在相当大的概率上,可以使得庸人获得善终,众人遂扬善。

而许许多多的恶人,在稍微超过他们智力水平上的玩火,就很快招致灭顶之灾。恶人的精神承受能力也往往没有他们自己以为的那么强,即便自己没崩溃,家人也会被他们带崩溃(此处参见最新实例《Too Much but Not Enough》),总体核算下来,不划算的。

以上摘自《人间会计科目设置与幸福核算手册》(天堂财经出版社2020版)

user avatar

善良不一定没有回报,而且也不是为了回报而善良。

user avatar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善良吗?

"要有什么样的资格才能做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要让人虽然明知他不忠不义,也只能恨在心里,看到他时,还是只能对他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无礼。"
"若是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想做一个不忠不义的人,那就真的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讲人话就是:道德本身就是社交博弈的结果。一个完全不讲道德的社会,大多数普通人会活得比现在惨得多。越是凡人,越需要约定俗成的规范,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才能保护自己。

而毒鸡汤却告诉你:你很惨是因为你不够坏,所以你要黑化,不要讲道德,道德只会束缚你,放飞自我你就会很爽。

确实听起来很爽。不过,你不会真以为国际法没了,安理会没了,联合国没了,对小国是好事吧?

user avatar

说点你们不爱听的。文艺青年就别看这篇了。

1,

大多数人,摆脱不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在善恶上都是非常主观的。所谓绝对的善良大多是一种表象。前提是对于自己所在的阶层的利益没有损失。

我们经常见到的善良大多成本很低。

比如在朋友圈转发一个新闻,骂一些坏人,点赞一些好人。

比如转发一个什么网上募捐的链接,自己一毛钱不捐。

理性思考的前提,不要脱离中性人的基础去看人群,底层人很多善良是你的想象,他们只是没有为恶的中性人而已。

2,

绝对的善良需要勇气、韧性以及强大。

否则就是老好人。

一个讲究帮助别人的人,被亲朋故旧借钱不还,绝对是常事。

一个喜欢为人伸张正义的人,往往发现被伸张者也许不那么正义。

道德的政治正确帮助很多人树立了理想的善良,但现实中步步荆棘,能始终如一者,太少太少了。

3,

为恶者,如果要善终,是有前提的。

西游记里有两种妖怪,其中之一是草根妖怪。基本是被秒杀。

多想想。

4,

善良一定要分圈子。

分清里外,区别对待。

明白这点的人,才能更大概率的保持善良。

user avatar

第一,做个恶人好受点,是题主从哪里得出来的?请问<恶>在题主眼中是什么?或者说,再题主眼中,<恶>是什么?

第二,不被发现的恶,和被发现的恶区别是什么?

打个比方隐瞒财产,老赖,算恶吧,但是国家规定即便算上惩罚利息也不可能到达百分百,那么你有百分百的翻倍就,即便是可能,请问你会在乎老赖吗?

善良同样是相对的。一个动物保护认为狗比人好的人。请问。善良的界限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