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说读书的好处,可读再多书也不能挣钱,大部分人仍处于底层,有什么意义?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即使在经济回报不显著的情况下,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读书的根本目的并非“直接挣钱”,而是“提升认知与能力”:

理解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记录了历史的兴衰、文明的演变、科学的发现、哲学的思辨、艺术的美学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这种广阔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跳出眼前的困境,不再被狭隘的经验所局限。
培养批判性思维: 许多书籍,特别是学术著作、评论文章等,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论证。阅读这些内容,并尝试去分析、比较、质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途径。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片面的言论所左右,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科学技术书籍、商业案例分析,还是历史经验总结,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积累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和工具,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 优秀的书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人文关怀,能够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善恶、道德的边界等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形成独立的人格,并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原则。
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议论文,可以学习到精炼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2. 为什么“读了书也未能改变底层命运”?这背后有多重复杂因素:

“底层”的定义与成因复杂: “底层”并非仅仅由个人努力程度决定,它与社会经济结构、家庭背景、地域发展、政策倾斜、历史遗留问题等众多因素紧密相关。有些人即使非常努力,也可能因为生在资源匮乏的地区、缺乏启动资金、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等原因,难以实现阶层跃升。
读书的“质”与“量”: 并非所有“读书”都能带来相同的回报。读的是什么书?如何读?是否结合实践?这些都很重要。读“死书”,死读书,或者只读娱乐性很强的读物,其带来的提升是有限的。而那些真正能提升认知、激发创造力的书籍,其价值需要时间来显现。
“学以致用”的鸿沟: 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和机会才能转化为实际的价值。有时候,即使个人能力很强,但社会提供的机会不足,或者个人缺乏将知识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也难以实现经济上的飞跃。
社会资本与人脉的重要性: 在很多情况下,成功并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网)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读书虽然能提升个人能力,但并不直接等同于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
时间与路径的差异: 读书带来的好处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读书带来的转变,而有些人则可能选择了其他更直接的致富路径(虽然这些路径风险也可能很高)。
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3. 即使身处底层,读书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精神层面的富足与自洽: 读书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在物质匮乏、生活艰难时,书籍可以成为精神的避风港,帮助我们抵御焦虑和绝望。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坚韧和希望。即使无法改变外部环境,也能在内心构建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
不被蒙蔽的智慧: 即便身处底层,也需要辨别信息、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陷阱。读书能帮助我们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被虚假信息、不公平对待所欺骗和压迫。拥有知识,至少能让我们在不公平的面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不公平的存在,并可能找到合法的途径去争取权益。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心: 读书能够不断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即使眼前的生活充满挑战,也能从中发现乐趣和意义。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武器。
为未来保留可能性: 即使当下无法通过读书直接实现经济上的飞跃,但读书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为未来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当机会出现时,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例如,通过学习一项新技能,未来可能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提升个人尊严与内在价值: 读书带来的认知提升和自我完善,能够增强一个人的内在价值感和尊严感。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并非仅仅是经济产出机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个体。这种自我认同,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成为更好的家庭成员和公民: 通过读书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关系,教育子女,甚至更理性地参与社会事务,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来说:

将读书的意义仅仅限定在“能否直接挣钱”上,是对读书价值的严重误读和窄化。读书的主要功能是 提升个体的认知、思维和品格,这是个人应对复杂世界、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

虽然现实社会中,单凭读书难以直接跳出“底层”,因为社会结构、经济因素、机遇等多种复杂原因,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读书的意义。读书赋予了我们 认识世界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勇气、内心丰富的力量以及为未来保留可能性的机会。它让我们在逆境中不至于完全迷失,在平凡生活中也能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成长的动力。

因此,即使身处底层,读书仍然是一项值得坚持的、关乎个体生命质量和潜能释放的伟大投资。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盈、更有韧性,也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读书,以及如何将读书带来的提升,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和机遇相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消遣,这种消遣方式没什么特殊好处,更别提挣钱了。

之所以大部分人读书挣不了钱,原因是他们读的书和读书的方式都不对。就像不合理的锻炼,让你拥有无法成为职业运动员一样。真正的读书,讲究的是让大脑不断的适应unconfortable的内容,这样才能锻炼大脑。而很多人整天读些言情小说、地摊历史、铁血军事,这就类似于每天跑一公里,这样读书对提高个人能力没一丁点作用,说是养生还差不多。

不是说言情小说就低级,问题是读它的时候你是如何思考的。如果你是思考作者的句式为什么讨巧,故事结构为什么吸引读者,作者引出和解决故事冲突的技巧,那么哪怕你读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我相信你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东西,开个感情类公众号至少没问题。

莫言家境很差吧,他当年一定就是这样读书的。莫言读完《百年孤独》后,思考的就是自己如何讲一个同样精彩的故事。如果你读完书,思考就是自己该是女主角多好,亦或者幻想自己是位尚未被发掘的潜在武林高手,那读再多书都没用,连梦想家的门槛都摸不到。

读历史、军事,甚至看球赛都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走路目的在于减肥、养生时,成不了竞走冠军自然没什么稀奇。同样,就大部分人读书的那个劲,自然就和玩游戏、看电影一样,都是打发时间的方式。做任何事,你首先都要想想自己做的什么程度,有没有系统性。如果既没深度,也没什么系统性,那么包括读书在内,做什么都得不到相应的一口饭。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家境也会影响你的格局,让你甚至认识不到问题的存在。然而就大部分人的阅读方式而言,读书的确提供不了什么特殊的好处,其和看电视、刷淘宝、爱下棋、打麻将没什么质的区别。

user avatar

正好举一个之前学计量经济学时用过的小例子,只要用一点点加减法。假如 是最后的收入, 是读书(或者接受教育)的数量, 是家庭背景,读书的真实收益如下:


假如 和 都大于0,确实读书越多,收入越高;背景越好,收入越多。但是,式子最后还有一个交互项——如果 大于0,背景越好,读书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两者是互补的。


变换一下式子,可以看到读书作用大小也取决于 。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交互项,只考虑读书和背景两点,这就很麻烦了:在背景不同的人看来,读书的回报率也不同。


这可以解释“贫困地区读书积极性反而不高”以及“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两个现象。当然,这只是解释的一种,还有许多其它可能的解释。


如果讨论其它问题时,双方也在为哪个因素重要吵得不可开交,不妨想一下是不是有交互项在作用。有时,两个不一致的意见可能都是对的。深入的换位思考很重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打再多游戏也是屌丝、仍在穷游、仍处于最底层阶级,请告诉我打游戏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人,看再多电影也是屌丝、仍在穷游、仍处于最底层阶级,请告诉我看电影有什么意义?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喜欢读书的人感到开心。

喜欢打游戏便打游戏;喜欢看电影便看电影;喜欢读书那么就去读书。

user avatar

更新:

感谢

@丹木峚山阳

提醒,题主的问题其实古代有一位皇帝也感慨过,他被团团包围在江陵,眼看着自己要玩完,绝望之中,把皇家图书馆所有的书都一把火烧了,一边拿剑砍柱子说: “读书万卷,尤有今日!” ,“文武之道,今日尽矣!”

这位仁兄就是梁元帝,而江陵焚书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和缺失甚至可以和焚书坑儒相比。

连皇帝都有这种困惑,所以看来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

这个问题,我还真有些想法和感触。首先专业技术类书籍大家应该没什么疑问,疑问的是人文类和抽象的知识类的,为什么读了没效果。

我思考这个问题起因是因为我在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史书读了反复很多遍,其中人和人的互动,各种阴谋阳谋看似都能分析的有来有去,有些精彩的诏书、文章甚至还能背诵出来,但是依然感觉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呢?再比如商学院里面教MBA的老师们,书读的基本上是比自己的学生多的,理论也很溜,手下带出来的MBA也出过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是让这些老师自己去管理,他们难道一定就能比自己的学生成功么?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得否定是书的问题,因为从古到今不止一个皇帝或者大臣说读史是大有益处,并且都喜欢反复的读,比如毛泽东就很喜欢;很多人也觉得上MBA很有用,比如不少学生在工作之后还会给我发个email表示感谢,说当时上课时候确实学了很多东西。如果所有人都是在装着这本书或者管理学的课程有用,那么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继续的抽出很多时间来读这本书。

那既然不是书的问题,就是读者或者说受众的问题了。 拿汉太祖夺韩信军的事迹来说: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这一段很简单,就说刘邦逃出成皋之后,冒充汉王使者进入大帐,偷了韩信的兵符,掌握了韩信和张耳的兵权。

现在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我们灵魂穿越到了刘邦身上,大家估计一下有几成的把握,我们能复制刘邦的事迹?(假定口音和对古代环境的了解不是问题)

就短短的“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这十几个字,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会栽到这上面。

在易置的时候,用什么姿态,说什么话,贬谁的职,调到什么岗位,哪些人是张耳和韩信的死党,怎么处理,哪些人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从调兵到张耳和韩信起床之间的时间间隔)都要一一的想明白然后果断的执行下去,还不能让帐下的兵将看出自己的犹豫和权衡,这本身就是需要极高的政治天分才能做的事情。

就算过了这一关,那么张耳韩信起床之后,看到汉王来了还夺了自己的军,汉王又怎么化解尴尬,安抚他们的?让张耳守赵,韩信为相国,这两个人居然还乖乖的听话?在乱世军队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夺军向来是凶险无比的事情,汉王夺了这两个人的军,居然这两个人还能服服贴贴乃至于尽职尽责的听用,背后又有什么利益交换?这些史书上都没有,都是要靠自己的政治天赋补完的。

再往深层次里面想,韩信世之名将,张耳也非等闲之辈,为什么刘邦自称汉王使者就能直接进入韩信卧室?如果是楚军奸细,冒称汉王使者,那岂不是连韩信张耳的人头都交代了?刘邦能进韩信的寝帐而韩信不觉,几乎肯定刘邦在韩信的军队里有掺过沙子,并且这暗桩肯定身居机要。所以刘邦在和韩信的政治蜜月期,很可能就已经在布局这一天了。越想越让人不寒而栗。

只看史书表面描述的问题在就去模仿,这种情况就好比下面著名的一幅图:


再比如史书上经常有诸如:“力谏,上从之。”之类的话。 谁知道到底说了什么呢?怎么“力谏”然后让皇帝改变主意了?同样的意思,一个不会表达的人可能立刻就被皇帝杀掉了,而另外一个人就能成功的扭转皇帝的想法。如果让我们穿越过去,我们知道历史的进程,这个时候该“力谏”,但是弄不巧自己一谏,就被皇帝和谐了。


这些都是一个个的黑箱,看书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的大势罢了,中间如何察言观色的,如何见风使舵的,史书上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会提及的,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时刻才会简略的提及一二。

同样的道理,我在和MBA学生交流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虽然对方可能不太能从很抽象的、很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理论,但是只要你把一个理论解释明白了,案例分析清楚了,然后对方往往就能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然后和我讨论怎么具体的应用,而这往往是学者欠缺的。学者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管理实践,是可以总结出很多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并不能为自己所有,但是讲给真正的管理者听的时候,对方反而觉得很有用,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分工:

  • 真正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头开始学习理论,并且容易被具体的管理实践所制约,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实践,所以管理者空有实践,而这些实践大都停留在直觉上;
  • 学者不从事真正的管理,但是学者可以总结出很多管理的规律,但是学者自己要应用这些规律的话,又缺乏对细节上的实践;

当两者碰到一起的时候,管理者交学费,听到了规律和自己的直觉起了化学反应,成为了更加优秀的管理者;而学者的劳动也获得了报酬。

所以说读书有没有用呢?每本书、或者每门课都有隐形的门槛,并不是别人读了、学了有用,自己就能有用的,而选择花时间去读什么样的书本身也需要智慧。


附录:

----------------------------

史书上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门槛比较低的“手把手教如何处理事情”的,比如下面这一段:

幽州朱克融执留赐春衣使杨文端,奏称衣段疏薄;又奏今岁三军春衣不足,拟于度支请给一季春衣,约三十万端匹;又请助丁匠五千修东都。上忧其不逊,问宰臣曰:"克融所奏,如何处分?我欲遣一重臣往宣慰,便索春衣使,可乎?"度对曰:"克融家本凶族,无故又行凌悖,必将灭亡,陛下不足为虑。譬如一豺虎,于山林间自吼自跃,但不以为事,则自无能为。此贼只敢于巢穴中无礼,动即不得。今亦不须遣使宣慰,亦不要索所留敕使,但更缓旬日已来,与一诏云:"闻中官到彼稍失去就,待到,我当有处分。所赐卿春衣,有司制造不谨,我甚要知之,已令科处。"所请丁匠五千人及兵马赴东都,固是虚语。臣料贼中,必出不得,今欲直挫其奸意,即报云:"卿所请丁匠修宫阙,可速遣来,已敕魏博等道,令所在排比供拟。"料得此诏,必章惶失计。若未能如此,犹示含容,则报云:"东都宫阙,所要修葺,事在有司,不假卿遣丁匠远来。又所言三军春衣,自是本道常事。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我固不惜三二十万端疋,只是事体不可独与范阳。卿宜知悉。"只如此处分即得,陛下更不要介意。"上从之,遂进诏章,至皆如度所料。


裴度就像教小孩认字一样教皇帝对付跋扈的藩镇:先走一步棋,如果对方这么做,心里活动是这样这样,那么下什么诏书怎么应对;如果对方那样做,表示心理活动是那样的,那么我们又怎么应对。

这种才是有点接近了技术类书籍,是人都可以模仿,比如在工作中对另外一个部门经理使用等等,但是这样的例子,可惜史书上并不是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