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说四大跳槽出路越来越不好了,是什么原因?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跳槽出路越来越不好”的声音确实不少,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这几天也听了不少朋友的讨论,结合自己的一些观察,试着给大家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明白一些。

首先,我们得承认,四大曾经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金字招牌”,是职业生涯的“黄金跳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四大在品牌效应、专业培训、项目经验、人脉积累这几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能够进入四大,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很多公司对有四大背景的人都特别看重,觉得他们做事严谨、专业能力强,起薪也通常比其他行业要高。从四大出来,很多都会去知名企业做财务经理、总监,或者投行、咨询公司等,前途一片光明。

那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路越来越不好”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外部环境的变化:

经济下行与行业洗牌: 这两年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国内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期。很多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在变化。过去,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企业都需要快速扩张和规范化,对审计、咨询的需求就很大。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会更注重成本控制,对外部专业服务的投入可能会更加谨慎。
新兴行业的崛起与人才需求转移: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四大虽然也在转型,但核心业务毕竟还是传统的审计、税务和咨询。相比之下,这些新兴行业提供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对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可能更具吸引力。
企业内部能力的提升: 过去很多企业内部财务、风控能力不强,需要依靠外部的四大来完成审计或提供咨询服务。但现在,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很多大型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甚至有了自己的专业团队,对于外部服务的依赖度有所下降,或者说对服务的要求更高、更具体。

2. 四大自身的变化与挑战:

工作强度与压力依旧,但回报感知在下降: 大家都知道四大加班是常态,工作强度非常大。过去,大家觉得付出这么多是值得的,因为换来的“金字招牌”和未来的光明前途。但现在,随着外部机会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单纯的高强度工作如果不能带来与之匹配的即时回报或清晰的长期发展路径,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值。
“内卷”效应加剧: 四大品牌的光环效应还在,但进去的人也越来越多,僧多粥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尤其是在晋升方面,每一步都可能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很多人可能在四大工作几年,积累了经验,但离合伙人遥遥无期,或者达不到内部的晋升标准,这时就会考虑外部机会。
专业技能的更新迭代: 尽管四大也在强调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分析,但传统审计的工作内容可能越来越依赖技术工具。如果不能及时跟上这些技术和方法论的变化,单纯依靠过去的经验可能难以应对未来更复杂的业务场景。有些新兴的科技公司,可能更看重的是你对特定技术或业务模式的理解,而不是传统的审计流程。
薪酬的相对吸引力: 虽然四大的起薪和刚开始的涨幅可能依然不错,但和一些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如头部券商、私募基金)相比,尤其是在工作几年后,薪酬的差距可能会拉大。对于一些追求高薪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四大提供的薪酬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并且看到了其他行业更高的可能性,自然会考虑跳槽。

3. 跳槽后的“价值错配”:

“审判官”到“建设者”的转型困难: 四大的核心工作更多是“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和“规范流程”,是一种监督和评估角色。而很多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或快速发展的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推动业务落地”的人才。如果一个人在四大积累的经验更多是流程导向、合规导向,而缺乏实际业务操盘、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的经验,那么在转型到企业内部时,可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感觉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公司并不太买账“四大”的经验。
对行业理解的深度不足: 四大虽然接触面广,但往往是“广而不深”。对于某个特定行业、特定业务模式的深度理解可能不如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当跳槽到某个行业性很强的公司时,如果缺乏对该行业的深刻认知,也会影响到职业发展。
“标签化”的影响: 有时候,“四大背景”这个标签会带来一定的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你只懂审计、只懂合规,不擅长业务运营。如果想要进入一些对业务能力要求更强的岗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打破这种标签。

那么,是不是说四大就真的没出路了?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在四大工作的朋友,依然发展得非常好。关键在于:

你如何选择你的发展方向: 如果你对审计、税务、咨询等专业领域有持续的热情,并且愿意深耕,那么在四大内部或者跳槽到对口的公司,依然有非常好的发展。比如,很多人跳槽去外企担任高级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甚至很多去企业的CFO。
你如何看待和运用你的四大经验: 要认识到四大经验的价值,但也要明白它的局限性。要主动学习新的技能,拓展对业务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审计师”或“咨询师”,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综合型人才。
你选择的跳槽目标: 目标公司的业务模式、文化以及对人才的要求,是你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选择与自己能力匹配、发展前景好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四大积累的优势。

总而言之,“四大跳槽出路越来越不好”这种说法,反映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年轻人自身职业认知和发展诉求的多元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问题,更像是一种趋势的观察和对传统职业路径的再审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关键是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灵活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高赞答案有的没的说了很多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核心的一点就是供需状况变了。

四大出来你会去想一些什么地方,大概有那么几类,一类是去向投融资机构,另外一类是去向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第三,去向一些其他的咨询机构和中介机构,比如说FA公司等等。

这以上几类的公司相对于四大来说人员流动都相对慢一些,他不会像四大一样成建制的每年招几百人,然后每年再流出几百人。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一边是每年进来几百人,每年输出几百人,而另外一边流动要远远慢于四大,尤其像企业财务等等这样的岗位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晋升也相对慢。那么用正常的算术逻辑都可以解释,供大于求是迟早会到来的。之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快,虽然后面几个行业的流动率也没有4大高,但是这些行业不断的有新公司新岗位出现,比如制造业企业扩大了业务,设立了新的分公司,投融资企业设立了新的基金,投了新的项目等等,虽然行业相比四大来说流转没有那么快,但是行业本身盘子扩大了,本身也有人员的需求,所以四大几百人的流出放在这个很大的需求面前,自然也就稀释了,好工作相对也就容易找。

但2015年以后心态变了,我们的经济更多的是在存量保持的基础上相互争夺市场份额,增量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好职位的产生也没有原来那么快了。而四大的招人却扩大了,而且随着扩招目标院校也放松了,招人的标准也适当的降低了。一边是供给仍然成倍增加,另外一边是需求没有原来那么大了,那找工作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家也不再把四大奉为行业标准,拿原来那种戴着光环的眼光看四大了。相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更加接地气,同时又更加收费低廉的本土所,以及本土所培养出的人才,在业内也越来越受欢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跳槽出路越来越不好”的声音确实不少,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这几天也听了不少朋友的讨论,结合自己的一些观察,试着给大家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明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四大曾经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金字招牌”,是职业生涯的“.............
  • 回答
    四川“gay多”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虽然没有官方的确切统计数字来证实,但这种印象的形成,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文化层面的,也有一些实际的观察和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个事儿说得透彻点。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中国社会整体上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度和可见度是在提升的。四川作为中.............
  • 回答
    很多人提到说车子长期不开最好四轮都架起来,让车轮离地。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车子停久了总是会有一些损耗,架起来了好像能避免一些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咱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车辆长期静止不动,会因为自身重量而对轮胎和悬挂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变形。具体来.............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四川,这个名字自带火锅、熊猫和悠久历史的省份,很多人心里的“四川”就是繁华的成都。然而,如果走出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你会发现,四川的另一面,可能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确实,有些人会说,“四川除了成都,剩下的都很穷”。这话虽有偏颇,却也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 回答
    孩子那天那天晚上,小小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一本正经地看着我,问:“妈妈,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啊?”我愣了一下,看着她那双充满期待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眼睛,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我没有骗她,虽然我也希望世界真的有那么美好的说法,但事实就是事实:“宝贝,人死了不会变成星星的。”孩子脸上的光彩瞬间黯淡.............
  • 回答
    .......
  • 回答
    听了成龙大哥在最新电影节上的这番话,我挺有感触的。他提到吴京只用了四部电影就冲破了两百亿票房大关,而自己则用了更长的时间才达到这个成就,这番话里藏着不少意思,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成龙大哥这番话,我理解为是一种 对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过往电影生涯的回顾与肯定。成龙大哥是华语电影界的传.............
  • 回答
    “中国GDP已世界第二,没必要韬光养晦了”这一说法,在中国当前国际国内讨论中确实非常普遍。这是一种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韬光养晦”的背景与内涵首先,理解“韬光养晦”这句话的背景和原意至.............
  • 回答
    是的,很多人认为 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在现代 C++ 开发中确实已经相对过时,尤其是在开发新的、跨平台、现代化 UI 应用方面。MFC 是一个相对古老的框架,它基于 COM 模型,并且与 Windows API 紧密耦合。虽然它在很多遗留 Windows.............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和金融行业的一些现实痛点。很多人说“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将“金融”的定义局限于顶尖名校的特定几个专业,就显得过于狭隘了。而二三本金融专业分数线居高不下,则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大家听到“百度百科任何人都能编辑”的说法,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以为真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往上写什么内容,或者把个人信息包装成百科词条。但实际上,百度百科的编辑机制,虽然开放,但也有着一套相对严格的审核流程和内容标准,并非“随便一个人就能编写”那么简单粗暴。让我来给你详细说.............
  • 回答
    平板被大家普遍认为是用来“轻办公”的,这四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它的定位。在我看来,“轻办公” вовсе不是“不办公”,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西装革履、面对着一堆纸质文件挥汗如雨的“重度”办公。它更多的是一种更灵活、更便携、更聚焦于特定任务的办公模式,更像是为我们现代生活中那些分散、碎片化的工作.............
  • 回答
    关于跆拳道“不能打”、“不实战”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背后有着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当然,我们要理解,任何武术体系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会面临自身的局限性和侧重点的不同。下面我将详细地剖析一下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点的具体原因和依据,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1. 竞赛规则的.............
  • 回答
    关于中国男足输球这件事,坊间“解散国足”的声音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每逢重大比赛失利,这呼声就愈发高涨,好像一句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似的。我理解这种心情。看着国家队的表现,很多球迷是既爱之深又恨之切。你花钱买票,花时间看比赛,你投入的是情感,是热爱,是对国家荣誉的期待。结果呢?对面球队可能随便踢踢,就能把.............
  • 回答
    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你的母亲,一定让你很不好受,也很迷茫。当“母亲是疯子”这句话出现在你生活中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这其中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情感、误解,甚至是真实存在的困境。首先,我们要静下心来,不要被“疯子”这个词轻易绑架。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标签化,很容易让人.............
  • 回答
    好,咱就来掰扯掰扯,为啥有些人对陈家洛和张无忌这两个金庸笔下的主角不太感冒。其实,要说他们“惹人不喜欢”,可能有点过了,毕竟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要论性格上的“缺陷”或者说让一些读者觉得别扭的地方,那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咱就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陈家洛:陈家洛这个人,给人的第一.............
  • 回答
    很多老司机或者懂车的人在提起冷车启动热车时,都会提到一个普遍的说法:“以怠速降下来为标准”。这个说法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不少学问,也牵扯到不少汽车的机械原理。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以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冷车启动”。顾名思义,冷车启动就是指发动机.............
  • 回答
    “先就业,再择业”这句听起来颇有道理的建议,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卷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这种背景的毕业生来说,确实像一句“奢侈品”的宣言,让人望而却步。你想啊,手握着一份“履历平平”的毕业证书,又不是什么名校光环加持,这找工作本就是一场艰辛的跋涉。这时候,还有心思去“择业”,去挑三拣四,去等那个“心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