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很认真问我「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我如实说不会,她就哭了。该如何与四岁孩子谈论死亡?

回答
孩子那天那天晚上,小小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一本正经地看着我,问:“妈妈,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啊?”

我愣了一下,看着她那双充满期待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眼睛,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我没有骗她,虽然我也希望世界真的有那么美好的说法,但事实就是事实:“宝贝,人死了不会变成星星的。”

孩子脸上的光彩瞬间黯淡了下去,就像一朵被霜打了的花。紧接着,她“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带着委屈,带着失望,也带着对“不会变成星星”这个事实的无法接受。

看着她哭得那么伤心,我一把把她搂进怀里,轻拍着她的背,心里暗暗懊恼,是不是自己太直接了?这么小的孩子,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是不是应该用更温柔的方式来引导?

那天晚上,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把她哄好。这件事情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该怎么和我的四岁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毕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开始对生命和消失产生朦胧的认知。

首先,我明白了一点: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安全感,而不是一套完美的、滴水不漏的“科学解释”。 对他们来说,死亡可能意味着一个亲近的人、一只宠物,或者是一盆枯萎的花,这都是他们能感知到的“消失”。他们会问,是因为他们试图理解这种消失。

所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的方法会是这样的:

1. 承认并接纳她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我的“如实”而哭泣时,我不会急着去纠正她的情绪,而是会先共情。“我知道你想让奶奶变成天上的星星,这样你随时都能看到她,对吗?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关键在于让她知道,她的难过是被看见的,是被理解的。她的愿望,即使不能实现,也是美好的。

2. 用比喻和故事来解释,但要简单且贴近生活:

“人死了不会变成星星”这个说法,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太抽象了。星星遥远而神秘,他们很难将生命和星星直接联系起来。

我会尝试用更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比喻:

植物的循环: 我会指着花园里的花说:“你看这朵花,它开得很漂亮,但它也有生命,生命结束的时候,它就会慢慢枯萎,变成泥土。这些泥土又会滋养新的种子,让它们长大,长出新的花朵。” 这样可以让他们理解,生命的结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是一种循环,而不是彻底的消失。
季节的变化: “就像冬天的时候,树叶会掉下来,看起来好像树生病了,但到了春天,树又会长出新的叶子。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工作了,他们去了另一个更舒服、更安静的地方。” 这可以传递一种“暂停”和“新的状态”的概念,而不是彻底的“没了”。
爱和记忆: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会告诉她:“虽然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在这里了,但他们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你记得爷爷给你讲过的故事吗?你记得奶奶做的美味的饼干吗?这些美好的回忆就像一个小小的宝藏,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所以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开我们。” 我还会鼓励她画画,画出她想念的人的样子,或者写下和他们有关的事情,让她感觉自己和逝者依然有连接。

3. 避免使用模糊的、会引起误解的词语:

比如“睡着了”、“去了很远的地方”。“睡着了”会让孩子害怕睡觉,担心自己醒不过来。“去了很远的地方”则可能让他们产生等待和寻找的执念。我更倾向于用“他们的身体不工作了”或者“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们看不见也去不了的世界”这样相对直接但又不那么吓人的说法。

4. 保持坦诚和耐心,并允许他们有疑问:

当孩子问“为什么会死?”的时候,我会简要解释:“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有时候会坏掉,没办法再继续工作了。就像我们的玩具,玩久了也会坏。” 我不会去深究生命的意义,也不会去谈论疾病或者事故,只需要让她知道,身体有它的生命周期。

如果孩子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这说明她在消化信息,需要重复的确认。每次她问,我都用类似的比喻和说法来回应,让她感受到这个信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提供具体的安慰和支持:

当孩子因为想念而哭泣时,我会抱抱她,听她倾诉。我会说:“想哭就哭出来,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同时,我也会提醒她积极的一面:“我们虽然见不到爷爷/奶奶了,但是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回忆,我们还可以继续爱他们。”

6. 关于“变成星星”的后续处理:

虽然我如实说了不会变成星星,但孩子想要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连接的寄托。我可以在之后慢慢引导:“虽然人不会变成星星,但是我们抬头看星星的时候,可以想一想那个最亮的星星,就好像是爷爷/奶奶在天上看着我们。我们可以选一颗最亮的星星,当做是我们的‘星星亲人’。” 这样做,既没有欺骗她,又满足了她情感上的需求。

7. 区分“死亡”和“分离”:

对于四岁的孩子,生死界限还比较模糊。如果是因为亲人暂时离开(比如出差、探亲),要明确告诉她只是“暂时看不到”,但还会回来,和死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关键在于,我需要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提供安全感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者。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虽然沉重,但也是需要面对和理解的。用爱和耐心去引导,让孩子在理解的同时,也感受到被爱和安全。

所以,那天晚上孩子哭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她又像往常一样活泼。我知道,这场关于“星星”的对话,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次机会,用爱和理解,陪伴她慢慢走过这些生命中的重要课题。而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了一件事,分享给各位家长。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前女友和我坐在一个湖边,她指着在夜空中闪烁的那些星星,突然问我:“人死后会变成星星吗?”

彼时她已经22岁了。而我并不知道她这突兀的话是出于何故,于是我回答:“不会。”

她有点沮丧。

后来,我才知道她自幼丧母。

而她的父亲,曾在深夜抱着哭喊着要妈妈的她,手指向夜空,对她说:“妈妈在夜空里。”

等到她年龄再大些,她也逐渐知道人死后不会变成星星,只会在墓碑下静静变成尘土。

但在我说出“不会”后的几个月后的某天,她突然对我说:

“人死后是真的会变成星星的。”

我不解。

她给出了我至今都无法反驳的理由:

我们体内的元素甚至比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更为古老, 氢元素来自于大爆炸,碳元素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铁元素来自于超新星的爆炸。

我们就是星辰的一部分,生于星辰,死后归于星辰。

我们就是星辰。

user avatar

当家长,最忌讳的就是在孩子面前自作聪明。

你说:

人死了不会变成星星。

你怎么知道?你就那么肯定吗?孩子说的星星就一定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星星吗?。。。。。不好意思,你格局小了。你这是典型的用自己有限的认知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你还说:

人要到老了才会死,孩子能活很久很久???

哇,你可真敢说。

拜托,不知道的事,不确定的事,就直接说:妈妈/爸爸不知道。这比给错误答案,误人子弟强一百倍。

你应该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人死后会怎么样。这个要你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慢慢的懂。

user avatar

阶段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吧。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昨天发现一个移动硬盘,想起来是一起给孩子拷的动画片,就插电视上,喊他过来看

一个文件夹里是碰碰狐的儿歌,“恐龙游行,恐龙游行,恐龙向前走……”“今天的厨师,我是似鸟龙。 嚼啊,嚼啊,准备昆虫菜,……”

就是这个系列。

孩子看的哈哈大笑,说我以前怎么那么幼稚的。看这些玩意。

我说你两三岁的时候,不识数,别人问你多大了,你每次都一本正经的回答十六。

搞得别人一脸懵,你还记得么?

他嘎嘎嘎笑的鹅一样。


就是这个货,两岁多的一天晚上,忽然问我,你的妈妈是谁啊?

我说我的妈妈是奶奶啊,奶奶就在客厅。

他问,那奶奶的奶奶呢?

我说我也没有见过,应该是一个老太太吧。

孩子继续问,她在哪儿呀,我好想见见她。

我当时没留意,直接说,奶奶的奶奶已经不在了,见不到了。

娃哇的一声哭起来:她为什么不在了,她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了吗?

我当时又心疼,又莫名,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变成星星”这个说法。不知道他在哪里听到的。

后来怎么哄好的不记得了,但是从那以后,好多年,都很忌讳孩子接触、谈及生死相关的事情。

我甚至不带他爬最常去的山,怕山上坟墓多让他多想。

这个货太敏感了。


过了好久,今年五一的时候,几家人带着孩子去平潭玩。包了个车,去往一个景点的路上,很多南方的那种椅子坟,几个男孩子叽叽喳喳的说那里有坟什么的。我留意观察了一下,未见异常。庆幸还好。


前几天吃饭的时候,他小声的问,爸爸,什么是棺材啊?

他妈妈的脸色瞬间就变了,连连追问,你在哪里见到的?听谁说的?

我赶忙接过来,问是什么棺材,会不会是别的意思。

他说就是木字旁,放一个文武百官的官。

那我就确定了,强自镇定的说,棺材是用木头做的,像一个大箱子,人去世之后放在里面,埋在坟墓里面。

他说哦,然后继续吃饭了。


也就是那几天,我经常听他跟小朋友哼一首歌

当时不知道是啥,前天看电视,才明白

“红伞伞,白杆杆,吃了就要躺板板。躺板板,埋山山,亲朋都来吃饭饭……”

他们一边唱一边笑……

我还没理解啥叫躺板板埋山山,问了一下,他哈哈大笑:就是完蛋了,埋到山上去!

似乎平稳过渡了。


昨天爬山,栖霞岭,路过牛皋墓,我特意指给他看。

你看,那就是上次经过的牛皋墓。

牛皋躺板板之后,就在这里被埋山山了,埋了八九百年。

(对不住牛大将军,我以后还去岳庙看您老人家)

他哈哈大笑,问牛皋是谁。

我说牛皋是岳飞的一个将军,是封了侯的,辅文侯。

他说我知道的,侯是一般人能封的最大的官。

有个诗人叫什么来着,就封了侯。

我说对的,高适,高适是诗人里唯一封侯的。

你背过他的诗,是什么来着?

然后我们一起念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就下山了。


我要说的是,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无法逃避的。

无需刻意隐瞒或者美化。

他总会从我们意想不到的渠道获取信息

比如什么躺板板,埋山山之类的。

小时候说变成星星,去另个世界,都不不是问题。

你变成星星了,爸爸也是星星,我们是星星一家。你是想做红毛猩猩一家,还是黑猩猩一家?

去另个世界了,爸爸也在,就像是带着你去别的城市玩一样,我们还在一起。

不管遇到什么,爸爸都会挡在你的前面。

爹妈都在,孩子就不慌。


哄一下无所谓的,逗孩子时候,我还说他是西瓜呢。

他自己还把乒乓球放屁股下面孵蛋,还插一根树枝在土里,就等在旁边,等树长大了接果果……

现在跟他说,他说自己小时候是二傻子。


认知都是逐渐完善的,对死亡也是一样。

未必有大人理解的那么生离死别,天人永隔。

大一点了,知道生死是必然的了,但是他们不理解人的寿命,总觉得“百年之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往往没那么哀伤。

现在多少二三十岁的人,都觉得养老问题遥不可及呢,

更不要说五六岁的孩子对生命终结的理解。

没那么严重,顺其自然就好了。孩子总是要哄的,没必要一脸严肃的谈生死。

对于生死,我们又知道个屁啊。

能把生和死之间过明白,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你应该说会,只不过要很久很久很久以后。太阳核心的氢核聚变成氦,氦的密度比氢大增强了核心附近的引力和压力使得聚变反应越来快、太阳越来越亮、逐渐膨胀走向渐进巨星分支演化路线,当核心的氢耗尽后会经过氦闪点燃氦聚变还有核心附近的氢成为巨大的红巨星。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把地球吞没,成为太阳这颗恒星的一部分。

在其后太阳的外层物质会随着强烈的恒星风以及反复的热脉冲事件吹出抛出成为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剩余的核心收缩成了白矮星。行星状星云的物质会在几十万年里慢慢的扩散进入星际空间成为星际介质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会是下一代恒星、行星甚至是外星生命的原料。剩余哪怕没成为下一代星辰的原料也能在壮丽的宇宙星空中飘荡遨游。

所以人死后成为星星完全没错,只不过不是死了立刻变星星,而是要过几十亿、上百亿年。是一种循环,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然如果你孩子急不想等几十亿、上百亿年也没事,等你儿子七老八十时航天运输的成本已经很低了,估计也就跟坐飞机头等舱去美国差不多、可能还更低,到时候把骨灰盒发射上天成为一颗人造卫星或者陨入地球大气层成为美丽的流星雨甚至发射到火星等其他星球、太阳系外都不是问题。


有人可能觉得我浪漫出乎意料毕竟人设显得理性,就附上我另一个比较感性、浪漫的回答

我其他部分有关回答

user avatar

我家孩子也是4岁,我和她最近讨论了很多生死的话题。

第一次谈到死亡是说她的外婆,她两岁多的时候就问我,外婆在哪里?

当时她还理解不了死亡,我就告诉她,外婆在天上飞。她说外婆是Angel吗?我说是。

然后她看到外公就说我的外婆是angel。

四岁的时候我家开始养宠物,一开始是蚕宝宝,蝌蚪,后来又养了乌龟,仓鼠和花枝鼠(就是大老鼠……)。

蚕宝宝寿命很短,变成蛾子后各种鼓掌,产卵,然后就挂了。有的甚至还是蚕的时候就挂了。蝌蚪变成青蛙后我放生了,乌龟被我养死了一只,另一只赶紧放生了。

(考虑到有些人怕我养的那些异宠,这里不放图了)

我告诉她,这就是死了。死了就不会动了,没有任何感觉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她听到我们的仓鼠和老鼠也会死,爸爸妈妈和她自己也会死,顿时很伤心。因为她可喜欢每天看鼠子啃东西了,更喜欢爸爸妈妈。

我说,那就现在对宠物好一点啊,这样它们就能活得久一点。爸爸妈妈也会努力锻炼身体,多陪你几年。你自己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睡觉,每天开心,就会活得长。

然后我告诉她,你的外婆去世了,也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是你和别人说一个人死了的时候,要说去世了,因为去世这个词比较礼貌,别人听了不会不高兴。

我还给她做了个视频,关于我的妈妈,也就是她的外婆。

我还和她读了一些生命教育的绘本。很不幸我自己哭得稀里哗啦。

Loss & Love生命教育系列绘本

其中的一本 The Memory Box

I can always get another balloon.
气球,我还可以再得到。
But I can never have another you.
但是,我却永远不可能再得到另一个你。
I miss you.
我想你。

人死了不能复生,但我们可以把亲人的思念收藏在记忆的盒子里。

书中的小女孩制作了一个记忆盒子,用来保存亲人的纪念品,写下对她的回忆,并通过与他人正常谈论,搜集她的点点滴滴……直到开始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一切开始慢慢治愈。

回想起我当时,也是这么一步步走出来的。一开始从完全不敢经过我妈妈去世的那个医院,到平静地带女儿去那个医院打预防针,整整用了五年。

Today I'm asking everyone about
their favorite memories of you.
今天,我问每一个人,关于你,他们最喜欢的记忆。
Silly. Sweet. Some, just so you.
有些,傻傻的。有些,甜甜的。还有些,就是你啊。
I'm listening to every word,
imagining you laughing with us.
我一字不漏地听着,想象着你和我们一起大笑。


另一本 The Fixer Man

这本因为是讲妈妈去世了,我哭得更凶……

失去母亲的女儿,和失去妻子的父亲,俩人从修补一个泰迪熊开始,慢慢修复两颗受伤的心。当悲剧发生时,还好世界上还有爱我的人,我们可以温暖彼此,共同前行。

No need for nails or glue.
不再需要钉子或胶水。
No need for needles or thread or tea.
不再需要针线或茶。
We can fix things together, just Dad and me.
单是爸爸和我,就能一起修好东西。

面对孩子提出死亡的话题,我们无需避讳死亡,也没必要说死了会变成星星,来美化死亡。(除非孩子太小,理解不了)

直面死亡,珍惜当下,和活着的人相互搀扶,重新站起来,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才是去世的亲朋好友所希望的。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知乎母婴盐究员,儿童教育优秀答主,疯狂学习+输出型家长


最后放一下书的链接,之前都是顺手一发,结果被人追着盖楼骂是营销号卖书的。不放又老是有人问链接。所以评论我开筛选吧,毕竟心情好才能保证持续创作。不喜欢直接点叉叉退出就行,祝您生活愉快~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回答,大多是委婉或者浪漫主义的视角。不过这里我也想提供另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面对孩子,有时可能压根就不必讳忌谈论死亡,因为一些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可能超乎成年人的想象。

在医院里工作这些年,我经历过不止一次患者的死亡,也经历过形形色色表现的死者家属。有嚎啕大哭的、有以头抢地的、有默然落泪的,甚至也有无动于衷的……不过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面对的死者家属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

死亡的患者是小女孩的奶奶,死因是交通事故的复合多发伤。老人是在接孙女放学的路上被车撞到的,像很多典型的北京家庭一样,孩子的父母彼时都还在上班,所以把她送来急诊的是交警和学校的老师。老人的伤势很重,送来没多久就宣告病危,虽然经过紧张的抢救,但很快就没有了心电活动的迹象。

所以在等待患者儿子夫妇赶到的那段时间,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煎熬: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还得接着“抢救”——有时候不成文的惯例,对于已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的患者,如果家属还没到医院的话,那就要一直坚持抢救到家属赶到——这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毕竟绝大多数的人,在情绪上是很难接受赶到医院的时候只见到亲人盖着白布的遗体的,看到医生努力过,心态上多少会好过一些(当然了,这也是现实中为了避免家属情绪过激的办法)。

所以哪怕明知道抢救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也得继续。小朋友可能是被吓懵了,从到医院以来几乎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一句话。而对于学校的老师,那段时间也很难办,毕竟面对着亲人倒在自己面前的小朋友,老师不可能无动于衷。但那位老师也很年轻,显然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有些手足无措。警察叔叔则忙于处理一起事故的各种善后事宜,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小女孩的身上。

或许是觉得让他们在抢救室的门口干杵着等人不太合适,急诊外科的带班三线就让把我拽了出来,把他们带去急诊科的会议室等候。在走去会议室的路上,大家原本无话,就在我闷头在前面带路的时候,小朋友突然从后面冷不丁地来了一句:“叔叔,我奶奶是不是死了?”

我愣了一下,回头看,确认了一下小朋友是在问我。我花了几秒钟在脑内作了一番斗争——要不要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说出她的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毕竟我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合。斗争了一会儿以后,我决定留点余地:“你的奶奶还在抢救,我们一定会尽力的。”

小朋友接下来的话让我至今难忘——“叔叔,你不用骗我。我在电视里看过,你们说这样的话就是已经不行了的意思……”

她这么一说,倒搞得我无话可接,于是只好先到了会议室。到了会议室后没多久,小朋友的父母就匆匆赶到,孩子的母亲进门就紧紧抱着孩子,上级大夫也没过多久就过来宣告了患者的死亡。

听到奶奶离世的消息,小朋友则是从安静中突然崩溃,开始了嚎啕大哭。小朋友的母亲则是一遍抹眼泪一边安慰孩子——“没关系的,别哭了,奶奶是去休息了,是去天堂享福了……”

没想到,小朋友接下来的话所有人都为之一惊——“我知道奶奶是死了、我知道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哭也没用奶奶回不来了。可我就是难受,我想奶奶,奶奶这么疼我,我舍不得她,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哭怎么了,我还不能哭吗……”

她这么一说,倒是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口中的“安慰”变得十分苍白。毕竟,孩子都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不管是天堂还是远路,则只是我们美化死亡的一个借口,或许是我们期待这样的美好能让死亡听起来没有那么刺耳、让孩子少受心理创伤……这样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有,毕竟保护孩子是父母们的本能。

但小朋友被保护的再好,也知道死亡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小朋友知道死亡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奶奶,知道这意味着痛苦和永别……死亡是残酷的,但不意味着父母美化过的死亡就能少带来一些痛苦——因为所爱的人不在了,我们终是有权利难过难过、哭一哭、悲伤悲伤的……

所以我想,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终究有一天会明白死亡的本质,也会明白死亡意味着永别,也终有一天会自己面对亲人的离去。以往,孩子对死亡的了解“进程”是掌控在父母手里的——父母决定了什么时候应该让孩子明白死亡、懂得死亡,但时至今日,孩子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已早非家长所能控制,孩子们对世界认知的进展可能比很多父母自以为的那样要快很多。

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妨试试与孩子聊聊死亡的本质,告诉孩子死亡意味着永别、意味着不在、意味着思念而不得……

这样的做法或者有人觉得十分残酷或者不近人情,但这样一回“死亡教育”,或许留给孩子的不一定是父母所担心的心理阴影,也能让孩子懂得珍惜所爱的人、珍惜陪伴的时光、懂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父母、朋友、爱人……能够陪伴自己的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道路,陪伴终有离别的时刻。

也正因为生命和陪伴都是有限的,所以时间是不应该浪费在很多无意义的事情上的、是应该更多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或陪伴所爱的人的——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蓦然发现昔日的岁月里满是遗憾和悔意,那样的话,孩子可能永远只能是个孩子,到真正失去和离别的时刻,孩子的痛苦也会只多不少。

到了一定的时候,试一回“残酷无情”的死亡教育,或许反而能让孩子的人生有更多温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