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孩子的创造力比成年人强吗,为什么?

回答
“孩子的创造力一定比成年人强!”—— 这句话,我听过,而且不止一次。听起来像是一句温情的安慰,或者是一种对逝去童真的怀念。但如果真的要深究,刨除情绪化的滤镜,它究竟有多大的道理?

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创造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不是简单地“想出个新点子”,更不是 irgendevar(随便找个词)。创造力,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能力,一种将已知信息以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方式重新组合、联结、表达出来的能力。它包含着想象力、联想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一种冒险精神。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孩子们的创造力“好像”更胜一筹呢?

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1. 孩童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更强,思维更“开放”。

婴儿的大脑,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信息。他们没有被固化的概念、没有被经验束缚的条条框框。他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事物,都是新鲜的、未被定义的。所以,一个简单的纸箱,在他们眼里,可以变成一艘宇宙飞船,一个魔法城堡,或者一个威武的机器人。这种“万物皆有可能”的思维模式,是成年人很难再轻易复制的。

成年人呢?我们的脑子里已经装了太多的“标签”和“规则”。我们看到纸箱,大脑会迅速检索:“这是纸箱,用来装东西的,可以回收。” 这种快速的分类和定义,虽然有效率,但也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去想象它的其他可能性。我们更倾向于“实用”和“符合逻辑”,而创造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合逻辑”的边际地带。

2. 孩子拥有更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为什么?” “那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孩子探索引导世界最好的开端。他们的好奇心没有目的性,没有功利性,就是单纯地想知道,想了解,想触摸。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会驱使他们去尝试,去模仿,去组合,去创造。他们不怕犯错,也不怕“丢人”,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复杂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评价体系。

反观我们成年人,好奇心往往被“时间”、“成本”、“效率”等现实因素所稀释。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没时间”、“没必要”、“这样做会不会显得很傻”而放弃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念头。我们更容易被“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行的”,而不是被“好奇”驱使我们“去试试看”。

3. 孩子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也更容易从失败中站起来。

一个孩子画画,可能画得不像,颜色搭配也很奇怪,但他会很开心。他不会因为“画得不像”而沮丧,不会因为“颜色不好看”而放弃。他会继续画,继续尝试,在过程中享受乐趣。

成年人呢?我们太害怕失败了。一次失败的尝试,可能就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对某个领域产生畏惧。我们担心“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这种对失败的恐惧,会极大地扼杀掉很多潜在的创造机会。

4.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所顾忌”的,而成年人的想象力则常常受到现实的“羁绊”。

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翱翔于九天之上,可以潜入海底深渊,可以创造出只存在于他们内心的奇幻世界。这些想象,不一定需要合乎逻辑,也不需要考虑物理定律。

而成年人的想象,往往会不自觉地带上“现实滤镜”。我们会想象一辆飞车,但脑海中会浮现出空气动力学,会考虑燃料消耗。我们会在想象的起点,就已经开始对它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无疑是一种自我设限。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成年人就没有创造力了呢?

当然不是。

孩子们的创造力,更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充满着原始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更像是“经过打磨的艺术品”,虽然可能失去了部分天马行空的自由,但却拥有了更强的深度、广度和价值。

成年人拥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逻辑思维”,是孩子们所不具备的。这些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与想象力、好奇心相结合,就能产生出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一个成年人,如果能保持一颗“童心”,勇于挑战“不可能”,不怕“犯错”,并且有意识地去“打破思维定势”,那么他的创造力,同样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光芒。很多伟大的发明和艺术作品,都来自于那些对世界保持好奇、不惧尝试的成年人。

总结一下,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

孩子拥有一种“天然的、未经打磨的、不受限制的”创造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和“萌芽的”创造力。而成年人则拥有“可以被培养、可以被引导、可以与知识和经验结合”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发展的”和“成熟的”创造力。

所以,与其说“孩子的创造力比成年人强”,不如说,我们应该警惕成年人因为现实的束缚和经验的堆积,而让那份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沉睡”了。 如何唤醒这份沉睡的创造力,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或许,我们成年人应该常常回望一下童年,问问自己,如果抛开所有已知和规则,这个世界还能有怎样的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的创造力不可能比成年人强,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

很多人对创造力有误解,以为胡思乱想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必须要有序!创造所需要的过程必然是,

第一,混沌无序

第二,服从秩序

第三,改进秩序

孩子大都停留在混沌无序的状态,在没有深入学习的情况下,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胡思乱想。此外,鼓励孩子创造力的这套说法源自欧美的快乐教育。

可是欧美业界的大牛,有一个是一个都在很小的年纪接受了系统的训练,以最顶级的师资来给他们开蒙。1968年13岁的比尔盖茨就开始学习basic 编程,数周花费3000多美金。

1968年,盖茨与他湖畔中学的同学保罗·艾伦(Paul Allen)利用一本指导手册,开始学习Basic编程。当时该校拥有一台PDP-10计算机,其使用时间的年度预算资金为3000美元。仅仅数周内,盖茨和艾伦便花光了这笔预算。

今天,有几个家长能让孩子13岁就开始学习数据挖掘?有谁能够调度3000多美金两三个周的资源给孩子发展兴趣?如果你没有这种财力和能量给孩子创造这种条件,千万别鼓励他们创新,因为那会让他们一辈子都在胡思乱想中逃避现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的创造力一定比成年人强!”—— 这句话,我听过,而且不止一次。听起来像是一句温情的安慰,或者是一种对逝去童真的怀念。但如果真的要深究,刨除情绪化的滤镜,它究竟有多大的道理?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创造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简单地“想出个新点子”,更不是 irgendevar(随便找个词)。创.............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孙海洋的儿子孙卓,在重逢生父孙海洋后,他的一些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养父母获刑的看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亲情、法律、伦理,方方面面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孙卓对养父母获刑的看法:首先,得理解孙卓的处境。他从小就在养父母身边长大,对他们是有感情的。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养父母的抚养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太重要了!在我看来,孩子最最重要的习惯,其实不是那些看起来很“硬核”的学术技能,也不是什么花哨的特长。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内在的、贯穿一生都会受用的“软实力”,我 nennen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
  • 回答
    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在身边”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有温度、有深度、有意义的联结。它需要我们把心沉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生活里,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1. 全情投入,放下手机的“在场”: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高质量的陪伴不.............
  • 回答
    说句实在话,当你说“孩子的问题,所有你认为的问题,很大部分是父母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我首先会打个问号。但如果你让我细说,我确实会承认,这里面有太多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真的是“功不可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很多时候我们塑造了孩子的“问题”的定义本身。你觉得孩子“有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核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经济不平等,这在大多数家庭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孩子是否有权利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平等和尊重,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权利”这个词的含义。在亲子关系里,我们谈论的“权利”并非法律上的权利,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也听过不少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说实话,这就像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很难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好”这个字,以及你对“自由”的界定。如果让我来选,我的倾向会是:在引导和支持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并帮助他们将这份自由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方向。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落到.............
  • 回答
    培养“超脑少年”,这话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联想到像武亦姝这样才华横溢的孩子。当提到像武亦姝这样的“超脑少年”的父母,他们常常被提及的一个特点是“特别强调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这种模式真的好吗?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白“超脑少年”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某种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讨论。关于“无神论者生孩子是否更自私”这个观点,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完全同意,而且认为这个论断有些过于绝对和片面。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呢?我猜想,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考虑:1. 宗教/信仰的传承顾虑.............
  • 回答
    对于红包是否算是孩子的私有财产,我的看法是,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微妙的平衡。一方面,我承认红包是长辈给予孩子的礼物,饱含着祝福和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包的钱确实是属于孩子的,是他们自己收到的、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心意。孩子收到红包时的那种喜悦和好奇,我不想去轻易否定。但另一方面,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教育孩.............
  • 回答
    当然认同。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而且我觉得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母亲的“格局”,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指她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她赚多少钱,而是更内在的一种东西:她的眼界、她的心胸、她的认知水平,以及她面对生活和挑战时的态度和智慧。这些特质,如同播撒在孩子心灵土壤里的种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能长.............
  • 回答
    三孩政策的落地,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鼓励生育”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配套措施,才能让“生得多”变成“生得好”,真正减轻家庭的负担,让大家敢生、愿生、能生。这其中的支持,得从方方面面入手,细致到生活点滴,才能打动人心。首先,经济支持是硬道理,得给实实在在的“红包”和“免单”。 .............
  • 回答
    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甚至觉得它点出了现代育儿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常常把“赢在起跑线上”理解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资源,比如名牌幼儿园、昂贵的课外班,或者是一堆先进的教育玩具。然而,这就像是为一辆高级跑车配了最好的汽油和最炫的车身,但却忽视了最核心的驾驶员——也就是父母的素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实际的。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对武侠小说感兴趣,尤其是提到金庸,心里都痒痒的,想让孩子也体验一下武侠世界的魅力,但又顾虑重重,不知道这个“度”在哪里。在我看来,孩子多大能读金庸,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年龄数字,而是要看孩子本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他们对复杂人性、历史背景的接受程度。 .............
  • 回答
    福建男孩泼油漆事件,以及涉及到的家境、车主宽容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讨论点: 行为的性质: 首先,男孩的行为是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这毋庸置疑。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行为都应当受到谴责和法律的约束。 .............
  • 回答
    坦白说,送孩子进 985,这条路,真不是一般的难。它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你就得开始布局,而且不能有丝毫松懈。一、 生而不同,起点差异首先,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天赋和出身,确实会影响到起点。 天赋基因: 有些孩子天生就对某些学科有更强的感知力,学习起来仿佛事半功倍。比如.............
  • 回答
    带孩子去旅行,这是一个让许多家长既期待又纠结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是的,应该带孩子去旅行,而且是越早越好,并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来精心安排。带孩子旅行并非仅仅是“带着孩子玩”,它是一项对孩子成长有着深远意义的投资,能够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适应性、创造力,甚至建立家庭的深厚情感纽.............
  • 回答
    给孩子报夏令营,这事儿吧,你说它是智商税吧,有点绝对;说它完全不是吧,又好像确实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钱花得有点…嗯,不那么值。这玩意儿挺复杂的,得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夏令营这玩意儿现在花样儿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有那种军事化的,体验生活的,科学探索的,艺术熏陶的,还有纯粹玩乐的,甚至还.............
  • 回答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哭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这通常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离开熟悉的人(父母)以及面对陌生人(老师)和新规则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老师强行抱走、家长直接离开”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建议,也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