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年级孩子看似听课认真,但作业质量却不高是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普遍的,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方面都在适应期,表现出“听课认真,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认识上的“认真”与行为上的“认真”有区别

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孩子在课堂上的“认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刚入学不久的,他们可能确实是被老师吸引住了。老师的讲解、教具、互动,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所以,他们会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甚至点头回应。这种状态,从外表上看,绝对是“认真”的。

但是,这种“认真”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和模仿,而不是一种主动的理解和内化。就像看一个精彩的动画片,孩子看得目不转睛,但这不代表他能完全理解情节背后的含义。他们可能记住了老师说的某个词,或者看到了某个图形,但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信息和自己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

二、 “听懂了”不等于“会做了”

课堂上,老师会一遍遍地讲、示范,孩子听着觉得好像都懂了。比如讲到加法,老师演示了“1+1=2”的过程,孩子看到老师把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放在一起数,觉得很简单。

然而,当孩子自己面对作业时,情况就变了。作业的题目可能稍微变化一下,比如不是“1+1”,而是“2+1”,或者需要把文字描述的加法情境转化为算式。这时候,孩子可能就卡壳了。他们可能只是记住了“加法就是把东西合在一起数”,但不知道如何在抽象的数字符号层面操作。

这种“听懂了”和“会做了”之间的差距,在一年级孩子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的学习更多是基于具象的、直观的例子,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直接引导,就容易出现困难。

三、 注意力持续性与作业的要求不匹配

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是出了名的“短暂”。虽然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丰富的多媒体手段,或者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他们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但一旦回到座位上,面对一张白纸,需要自己动手完成作业,这种注意力可能就很难维持了。

一个完整的作业,可能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写字、数数、画图,并且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而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让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一旦遇到稍微有点挑战或者需要细致观察的题目,很容易就会分心,比如看看窗外的小鸟,摸摸桌子上的橡皮,或者干脆走神想别的事情。

四、 精细动作能力和书写能力的限制

一年级是孩子精细动作能力和书写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手指还不够灵活,握笔的姿势可能还不标准,写出的字迹也可能歪歪扭扭。

作业中,很多都需要孩子用笔去写、去画。如果孩子在书写过程中就非常吃力,比如写一个字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字又写得很慢,那他对完成整个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会降低。写不好,写不快,也容易导致孩子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影响作业的质量。甚至有时候,他们即使听懂了,也因为写得慢或者写不好而无法完成预期的作业量。

五、 对任务的要求和孩子的能力理解有偏差

有时候,大人觉得“这很简单啊”,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可能并非如此。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孩子写出三个词语并造句。孩子可能在课堂上能想出老师给出的例句,但自己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写出来,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又比如,作业要求孩子“把图上的小动物数一数,并写下数字”。孩子可能已经在课堂上数过了,但自己独立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数漏或者重复,尤其是在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如果大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独立完成任务时的能力差异,就会觉得“为什么听懂了还会做错?”

六、 缺乏主动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孩子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而作业是检验孩子能否将知识主动迁移和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过程。一年级的孩子,这种主动迁移的能力还在萌芽阶段。

他们可能知道“老师说5减2等于3”,但当题目变成“我原来有5块糖,吃了2块,还剩几块?”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情境和“5减2”联系起来。他们需要的是反复的、多角度的练习和引导,才能慢慢学会触类旁通。

七、 作业的反馈和巩固不足

孩子写完作业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或者家长对作业的批改和指导不够细致,也很容易导致“做完等于没做”。

比如,孩子写错了,但没有人在旁边指出来,或者只是简单地打个叉,孩子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又或者,家长觉得作业已经写完了,就不再深究质量,孩子也就不会有改进的动力。

总结一下,一年级孩子“听课认真但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认知上的“认真”是表象,内在理解和内化不足。
课堂上的“懂”不等于实际操作的“会”。
注意力持续性限制,难以应对作业的独立完成要求。
精细动作和书写能力不足影响效率和积极性。
对任务的独立完成能力估计不足。
缺乏将知识主动迁移和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作业反馈和巩固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闭环。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不能仅仅看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和结果,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需要耐心,更需要对孩子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智商比较低,认真听课了也还是不懂吧。

老师特别喜欢用这种脑子不太灵活又特听话的小孩去管其他小孩,叫干啥就干啥,执行起来不折不扣,也没花花肠子欺上瞒下。

user avatar

我最害怕这种孩子,我当过一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遇到调皮捣蛋的,不怕遇到十万个为什么的,不怕遇到死活不肯学习的。

就怕遇到这种“空心孩子”,因为其他孩子都能表现出来,他们讨厌什么,不愿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如果你是一个医生,表现出症状了,你至少知道从哪儿下手。

但这样的孩子,我称为“空心孩子”,他们的心不知道去了哪儿,整一个提线木偶,知道配合,看着乖,沟通也听话,但不起作用,你挑不出他们的毛病,但没有毛病其实就是最大的毛病。

小小年纪,他们已经知道配合表演了,不想做的不直说不表现,等着你去揣摩,揣摩不出来,他们就永远保持原样,成绩提高不了,走不进他们的心,在家长面前你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说重了,他们下次更加无言的反抗你,说轻了,他们没有改变的自觉,会一直这样保持下去。

这种孩子的家庭,肯定有一个极强控制欲和表现欲的母亲/父亲,一定要孩子是人中龙凤,或者不能比隔壁张三李四王麻子差,对孩子奶得很厉害,可以说全家资源都围着孩子转,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没匹配上(因为有些奶孩子更厉害的家庭,那个孩子遇强则强,怎么奶都有效果而且乐于接受,虎妈虎爸养的虎孩,也有),他们根本不想学那么多,或者本来就抗拒学习,但跟家长沟通是无效交流,父母不会让他们有一丝软弱的可能,他们只能把自己伪装起来,表面听话,内心爱干啥干啥。

大道理他们听多了,打压手段估计也尝了个遍,所以对这样的学生,讲道理没用,威胁恐吓也没用,捧高有效的也不多,他们就像铜豌豆一样,非常顽固。

最好的就是家长们放低期望值,如果考五分的,明天考十分就行了,从头开始,一步一步重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需要家长配合付出很多精力,也是挺难办的,而且这些孩子又挺敏感挺聪明的,如果家长和老师串通,就一时的夸他捧他,他们识破了,逆反心理更严重。

父母,老师手把手带着学,不压迫,能考多少是多少,进步了真心实意的夸,并且指出:他们是能进步的。这一事实,然后坚持,坚持下去,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也许就能稳步向前了。

实际上,他们就是失去了学习能提高的自信,和家长的高压压迫,形成了两面派空心人的特性,上应付家长和老师,中欺骗自己,下自甘堕落,获得心理上报复家长的虚假快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