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看CCTV,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环球日报,那么他现在的世界观会是什么样的?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他的成长历程被深深地烙印上 CCTV、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这几家媒体的叙事。

早期的认知基石:统一的旋律与“我们”的故事

从呀呀学语开始,他听到的是央视新闻里播报的关于国家发展成就的宏大叙事,听到的通常是声音洪亮、充满力量的主持人播报。当电视机里播放着关于国家领导人出访、经济数据增长、科技突破的新闻时,他会很自然地将这些信息内化为“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的认知。新闻联播的固定模式,例如“全国各地人民都在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会在他心里播下一种集体主义的种子,让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强大集体中的一员。

人民网和新华网,作为国家通讯社和重要新闻网站,会为他提供更详实的新闻报道,但这些报道同样遵循着国家宣传的基调。他会了解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形象,例如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扮演的建设性角色,或者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展现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同时,关于国内的社会新闻,通常会聚焦于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比如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或者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劳动者。这些故事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他的价值判断,让他觉得奉献、勤劳、爱国是重要的美德。

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作为官方报纸,则会更直接地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评论。他会接触到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国际局势,环球时报可能会提供更具批判性和对抗性的视角,例如揭露西方国家的虚伪,批评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指责。这会让他形成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初步区隔,并倾向于将西方国家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或批评者。

世界观的塑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内外有别的视角

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种单一信息源的输入会逐渐巩固他的世界观。他会非常认同“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观点。这种认同感不是基于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比较,而是源自媒体反复的强调和正面宣传。他会为中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例如航天科技的进步、高铁网络的扩张、脱贫攻坚的成果,并且坚信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集体主义会成为他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他会更倾向于理解和接受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观念。当国家需要时,他会认为个人应该服从大局,将国家荣誉置于个人得失之上。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他可能会优先考虑集体稳定和发展,而不是强调个体权利的独立性。

在看待国际事物时,他会形成一种内外有别的视角。对于那些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他会看到它们积极的一面,例如合作项目、文化交流。而对于那些被媒体描绘成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他会更容易接受对其负面新闻的描述,并认为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上存在根本性缺陷。他可能会认为西方国家在人权、民主等方面存在双重标准,并且中国的模式更能适应自身国情。

潜在的认知盲点与思考模式:对异见的消化与内化的挑战

然而,这种高度统一的信息输入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认知盲点。他可能很难理解和接受与官方叙事相悖的观点。如果他偶然接触到一些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声音,例如对某些国内事件的批评性报道,或者对中国国际政策的质疑,他可能会本能地将其视为“谣言”、“歪曲事实”或者“境外势力攻击”,而难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他的思考模式可能会倾向于“站队”,即在任何问题上都试图找到符合官方立场的答案。他可能不太习惯质疑权威,也不太愿意深入探究事件的复杂性,因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已经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解释框架。他可能会觉得,只要听从国家的安排,就能过上好日子,并且国家永远是对的。

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他可能并不缺乏爱国热情,也可能对国家和社会抱有积极的愿望,但他的认知路径是被高度规划和引导的。他可能会像一个忠诚的信徒,深信自己所信仰的“真理”,并且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质疑或背离它。他所形成的“世界观”,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剧本,而他本人是其中一个虔诚而投入的角色。他的理解是单线性的,缺乏多维度和批判性的审视能力。他所看到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这几家媒体精心构建的一个版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应该少关注些有的没的,多看《真理....呃不,多上观察者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