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州一爸爸为孩子复刻现实版摩尔庄园,称要把孩子从游戏中解放出来,应如何引导孩子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

回答
苏州一位父亲为孩子复刻现实版“摩尔庄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创造力的举动。看到孩子沉迷于虚拟游戏的世界,这位父亲选择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试图将那份虚拟的快乐带回现实,让孩子在熟悉的家中也能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并以此“解放”孩子,让他们暂时远离屏幕。

这种做法的初衷非常值得肯定。在数字时代,孩子们很容易被琳琅满目的电子游戏吸引,长时间沉浸其中,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身体活动减少、社交能力受限,甚至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这位父亲的行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通过一种积极、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他们重新发现现实世界的魅力。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呢?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和智慧。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但要留有商量的余地:

规定游戏时间: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学业情况和身体状况,与孩子共同商定每天或每周的游戏时间上限。例如,放学后可以玩一个小时,周末可以适当延长。
游戏时间之外的任务和活动: 将游戏时间与现实世界的任务(如做作业、帮助家务、体育锻炼)挂钩。完成某些任务后,可以解锁额外的游戏时间。反之,如果违反规则,则需要减少游戏时间。
“非游戏时间”的建立: 明确告知孩子在哪些时段是绝对不能玩游戏的,比如用餐时间、睡觉前一小时、家庭聚会时间等。这段时间是专注于与家人交流、读书、或者进行其他现实活动。
预告和提醒: 在游戏时间即将结束前,提前几分钟给予孩子提醒,让他们有心理准备,而不是突然被打断。这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保持灵活性: 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考试结束、生日聚会等,可以适当放宽游戏时间,但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奖励”或“例外”,而不是常态。

2. 鼓励和强化现实世界的兴趣和活动:

“现实版摩尔庄园”的延伸: 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一个绝佳的起点。他可以继续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将游戏的元素与现实生活结合。比如,如果游戏里有种植蔬菜,那就在自家阳台或小区空地上一起种菜;如果游戏里有小动物,可以考虑领养一只宠物,让孩子负责照顾。
发掘孩子的多元兴趣: 除了“摩尔庄园”式的活动,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尝试其他类型的活动,比如运动(踢球、游泳、骑自行车)、艺术(绘画、音乐、舞蹈)、阅读、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让孩子发现,现实世界同样有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
鼓励社交互动: 现实世界的社交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玩耍,无论是线下的小伙伴还是在游戏中的“好友”,都可以引导他们发展出现实中的友谊。可以组织家庭聚会,邀请朋友的孩子来家里一起玩,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或兴趣班。
高质量的陪伴: 家长的陪伴是最好的引导。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参与现实活动,即使是简单的散步、聊天,或者一起阅读,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爱,从而降低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

3. 建立沟通的桥梁,理解孩子的需求:

倾听和理解: 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带来的成就感、社交的乐趣、还是逃避现实的压力?通过倾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平和的沟通方式: 避免直接的指责和否定。用“我希望你能多花些时间在…上,因为我担心你的视力”这样的方式表达,而不是“你为什么总是玩游戏,一点正事不干!”
让孩子参与决策: 在制定游戏规则或规划活动时,让孩子也发表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更容易接受和遵守。例如,可以问孩子:“你觉得我们每周玩游戏多久比较合适?或者你有没有想做点什么现实中的事情?”
分享自己的经验: 家长可以适当地分享自己年轻时如何平衡学习、娱乐和社交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这些挑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可以克服的。

4. 引导孩子认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游戏是工具,不是全部: 帮助孩子理解,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带来快乐,也可以学到一些技能,但它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社交和成长。
区分虚拟的成就与现实的成就: 游戏中的虚拟奖励和成就感是短暂的,而现实世界中的努力和付出所获得的成就感,往往更持久、更有意义。可以引导孩子将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某些积极特质(如团队合作、策略思维)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警惕过度沉迷的风险: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适当地告知他们过度沉迷游戏的潜在风险,比如影响学业、身体健康、甚至人际关系。但注意不要使用恐吓的语言,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描述。

这位父亲的做法就像是为孩子搭建了一个从虚拟走向现实的“缓冲区”,一个充满爱和创意的过渡。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爱意转化为持续的引导,帮助孩子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精彩的人生体验。这需要家长成为孩子的伙伴、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压制和禁止。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足够多的乐趣、成就感和归属感时,他们自然会更愿意主动地去探索和拥抱这个真实而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老师,我想表达一点不同意见。

风险管理中,有一个“瑞士奶酪”理论。

它是说:把每一层风险预防措施,比喻成一片瑞士奶酪,奶酪一层层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系统。

每一层“奶酪”都是为了预防风险、保障安全,而存在的,但凡事都会有漏洞。

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假设奶酪上的洞恰好连成一线(如上图所示),那么一些可怕的连锁反应/不堪设想的后果就会出现了。

导致事故发生的,从来不是某个单独原因,而是多个问题同时出现。


再回到这道题。

新闻中,我只看到对爸爸的采访,孩子们的正脸表现,只在最后几个镜头,尤其是哥哥,冷漠脸。

爸爸:“现在的小朋友,都喜欢玩摩尔庄园。但那个是虚拟的,哪有真的好玩啊?周末给兄妹打造了一个现实版的摩尔庄园……好不好吃啊?…”

妹妹:“好吃”

哥哥:“……”


1. 缺失的沟通

爸爸想要把孩子从网络游戏中拉出来,爸爸的用心良苦,爸爸的“爱之深计之深远”,爸爸的感人至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仍然有几个疑问:

1. 孩子玩游戏就一定不可以接受吗?

2. 爸爸确定真·摩尔庄园就可以让孩子不沉迷吗?

3. 爸爸知道孩子玩摩尔庄园的原因是什么吗?

4. 有没有可能,这个摩尔庄园对孩子来说,就是“瑞士奶酪”中,最后一层没有打通的安全防护措施?

苏州爸爸站在父亲的角度,想要让孩子从网络中脱离出来,这个想法,是好心。

但这个好心,能不能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能不能对孩子当下的所谓“不良行为”起到正面效果?

完全取决于:你是否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我不确定苏州爸爸在打造真·摩尔庄园之前,有没有好好跟孩子沟通过:

01. 为什么会开始玩这个游戏?

02. 玩游戏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

03. 为什么会一直玩?

04. 有没有想过不再玩下去了?
(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如果有,为什么没成功?)

但是,从爸爸在采访中的回答来看,很显然,这个沟通过程的大概率是缺失的:

现在的小朋友,都喜欢玩摩尔庄园。
但那个是虚拟的,哪有真的好玩啊?

这哪里是沟通的样子,这是父母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若不割离,孩子必受其害的典型思路啊!

这是彻头彻尾的臆测啊!

孩子玩游戏真的有害吗?

真的,不行吗?

2. 一厢情愿的爱

当父母还不知道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厢情愿,花大力气的所谓的“好心”,有可能会成为击穿“最后一层奶酪”的匕首。

当你只看表象,不了解深层原因,就对孩子下决心的所谓的“好心”,有可能就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摩尔庄园是不是“瑞士奶酪”理论中的,那唯一一层预防风险的措施。

你以为孩子是在玩网络游戏,你以为孩子只是沉迷网络游戏,要知道,导致情况出现的,从来不是某个单独原因,而是多个问题同时出现。

这个摩尔庄园对于孩子的作用,有可能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避免极端后果出现的自救手段啊!

孩子都是我们的宝,你怎能允许“奶酪上的洞连成一线”?

身为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完全不能想象。这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我喜欢苹果,你却给我一箱梨。

你问我感动么?

我没办法回答。

于是你向大家说:

你为我付出多少,我却多冷漠。

这段对于爱情的独白,好唏嘘。可放在父母子女之间,依然适用。

给予孩子切实可行的爱,而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才是每个父母在行动前应有的觉悟。

而拥有这个觉悟的前提,就要父母先放下身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完下面这个视频,或许会有一些触动。


3. 行动前父母需要知道的事

我工作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所以在给老师进行的,“有关学生行为处理办法”的专项培训中,专家给出了一套方案。

下面分享给大家,希望对父母/未来的父母,有所帮助。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良/反常举动时,先别急着反对,阻止或是斥责,而是先了解:

① 了解课业

② 了解学校/家庭

③ 了解人际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① 了解课业

要知道孩子在学业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 是太难了不能应付?
  • 还是太容易了精力没处释放?
  • 或者失去学习的动力?
  • 等等其他……

② 了解学校/家庭

及时向学校了解,对于孩子最近情况。

  • 是否一切如常?
  • 老师/家长有没有发现一些细枝末节?
  • 学校有没有一些管理规章的变动,对孩子情绪产生影响?
  • 家里有没有一些变故/突发情况,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
  • 等等……

③ 了解人际

这时候的重点要放在:

  • 同性同学(友情)
  • 异性同学(爱情)
  • 普通同学(校园霸凌?)
  • 等等……

当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了,再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不要觉得这套流程走下来太麻烦,面对孩子的成长阶段中出现的任何反常举动,想要真正发现症结所在,并且药到病除,这已经是最快的捷径了

最后的最后,父母一定得记住:

所有行动之前,请先了解并理解你的孩子。

认同TA,才是平等对待的开始。


以上。

@知乎亲子

user avatar

现实和虚拟中找到平衡,成年人都没几个能做得到,何必去要求孩子呢?

网红有几个不吹牛的?

我们需要有个东西去「沉迷」,去宣泄一些不适合在现实中宣泄的情绪或者意图(比如你在现实中说你天天开库里南,怕是身边人要笑掉大牙,但是互联网上你就可以)。

用一个几乎难以成功的目标去要求孩子,只会增加挫败感。

还有不要把游戏当作洪水猛兽来围追堵截,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想想自己小时候,有几个人不烦父母的说教。

别说小时候了,我们长大了不也烦?前段时间知乎的热榜:

当然,很多人肯定要说「父母不让玩游戏是为了你好,和这些人说教不一样」,可是有的老资格他也确实是为了你好的,只不过方式不妥当或者他们的经验没适用罢了,不一样招人烦。

想要引导孩子,就多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多回忆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想法,这是需要花精力的。

这个爸爸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如果真的可以让孩子和他一起沉浸在亲子时光里,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亲子关系都是极好的。

user avatar

靠复刻游戏脱敏,太难了!

爸爸大人,我喜欢打极品飞车,我要走遍全世界每一个漂亮的赛道,看那日升日落花开花谢,对了,车子要和系统里一毛一样哦。

孩子阿,爸爸给你买了800块的儿童赛车,到小区里凡尔赛广场水池边玩儿去,垃圾箱边上是一号赛道阿,弄完爸爸给你买法国冰激凌,乖。

爸爸爸爸,我喜欢打鬼谷八荒,我要化神,我要登天梯,我要骑着龙飞跃高山。我要见到夸父,女娲。

孩子,家里的梯子你拿一下,架到阳台你去换个灯泡,这就是空中的梯子,叫天梯。空中有蜘蛛精灰尘怪,拜托打掉他们。那个赤脚给你拿水的夸夸其谈的我,就是夸父本父。那个在骂我没事找事的长头发女士, 就是你妈妈女娲本娲。看来你有上古血脉,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

爸比爸比,我喜欢打战地,我要在诺曼底的滩头,我要从大型登陆舰上跳下来,顶着MG42的火力推进,一个电话空中支援就要到达。

小爷,我们一起去苏州太湖三山岛好不好?汽艇快到岸边的时候,你先跳下来涉水突击,我让村里的伯伯叔叔朝你多扔番茄胡萝卜 ,吃不消你就大声叫你爸支援,一个电话我保证敌人火力统统消失,爸爸这套叫信息战,不知道比二战高多少段位。攻克滩头后到工事里吃太湖三白,不不不,是法国蜗牛大餐!

亲爱的老爹,我要打骑马于砍杀。我要一堆的真实城堡,真正的骑士军团,林立的长弓,银光闪闪的铠甲,坚不可摧的要塞!

亲爱的儿子,你倒是快跑啊!我身下的扫帚就是战马,我手里的筷子就是弓箭,我拿的尺子就是长剑,那飘逸的浴巾是我的铠甲,我还有一颗真的想砍杀你的心!呔!敌将休走 ,吃我炎龙骑士团一记天马流星拳!

亲爱的爸爸,我要打星露谷,给我一个村子,要有大片的农田,要有爷爷留下来的宝藏需要有复杂的多层地下迷宫,最重要的是要有各种河鱼海鱼可以钓。

小祖宗,不要叫我爸爸。今天你去玩荒野求生算了,给你一包饼干一瓶水,放你在荒岛,我可以清静五天,五天后说不定更清净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