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0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孩子去一趟南极考察, 10天400000元软妹币! 不去总行了吧? 学校是以外语教学(企鹅语也是外语大家不要歧视动物)为特色,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不参加连跟同学们的共同话题都木有, 咬咬牙报了!!! 孩子在家没人看管可不行, 得请个保镖吧, 请个保镖100000元, 一下子x个月的饭钱就没了。 暑期还长着呢, 还剩下40天怎么过? 7月份是英皇的钢琴考级, 得备战! 郎朗钢琴课 20000元/节课 (针对郎朗很便宜了好不) 每周来个两节, 200000大元又飞走了。 暑假老窝在家里看电视可不成, 得注意一下体育锻练呀, 报个孙杨游泳班吧, 200000元又没了。
月薪300w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孩子去一趟月球游学, 10天30000000元软妹币! 不去总行了吧? 学校是以外语教学(学会与星球交流很重要,是走向星辰大海的基础)为特色,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不参加连跟同学们的共同话题都木有, 咬咬牙报了!!! 孩子在家没人看管可不行, 得请个死士吧, 请个死士5000000元, 一下子x个月的饭钱就没了。 暑期还长着呢, 还剩下40天怎么过? 7月份是天顶星歼星炮操作考级, 得备战! 歼星炮操作课 20000000元/节课 (只是中档价位好不) 每周来个两节, 200000000大元又飞走了。 暑假老窝在家里看电视可不成, 得注意一下体育锻练呀, 报个宇宙飞船训练班吧, 200000000元又没了。 一眨眼就要到8月份, 孩子该收收心, 为新学年冲刺了, 否则一开学可跟不上。 学造物, 学魔法, 学捏人, 以学而思伊甸园分部为例, 3科暑假培优6000000000元跑不掉。
——————————分割线——————————
机灵抖完了,暂且不说这篇软文的一些槽点,我们就假设真的有这么一个母亲真的有这些看法,其实也不奇怪。大城市夫妻2人约80w的年收入,上不上下不下。这样的小资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他们根本上不掌握国家权力,而且属于政策割韭菜的最前沿,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发生阶级的滑落,因此这些人的某些消费观念简直是偏执狂级别的。这些年的一些相亲鄙视链,小朋友没有英文名字就被鄙视,诸多现象,其实根源都是阶级爬升的阻碍,阶级下降的恐慌,以及cpi高速增长带来的紧迫感。
这些现象虽说比较恶心,但是还并不是那么坏。就像你打一局lol,如果你们全队都还在抓紧发育,拼命补刀,说明还有得翻盘。如果是大家都放弃了抗争,都瞎玩,然后欢声笑语中打出gg,那可真的不太妙了。
提醒一下:要警惕这种贵族式教育制造的“假装在教育”的错觉。
我先说点别的。
我们知道有两种手机,一种是8848,一种是vertu,都比iPhone贵,
但是排除装X因素,前面两种手机的使用体验一定远远不如后者,
为何?因为iphone的销量非常大,这样,平摊下来的研发成本很低。但是总的来说,iphone的研发成本远超过vertu和8848,因此,iphone的用户体验,必然远好于后两者。
教育也是一样。
教育是一个研发成本很高的行业,一套合理的教育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打磨和调整,需要有大量的经营积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五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是五个一年经验的老师比不上的。
一个新兴、昂贵的教育方式,必然是试验者甚少的,那么,要在试验者甚少的情况下,仍然让这个教育模式变得合理有效,其开发成本会非常高昂,一般而言,这种新教育方式的开发最好交给国家,由国家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完成,一个私营机构,开发出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度很大。
而目前这种昂贵的教育方式,我估计其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运营和渠道上,真正用于开发教育方案的,寥寥无几。
其昂贵的定价是为了对不动脑筋的家长制造一种错觉:我钱花得多,所以教育效果一定好。
这就掉进了8848们预设的陷阱。
这种陷阱通常是所谓的“为了贵而贵”的模式,比如说往衣服上镶黄金钻石,就是最简单粗暴的“为了贵而贵”,类似马球、高尔夫,就是为了贵而贵的典型。
而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育内行,会理性的分析,选择更加成熟的进阶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几乎不会是天价。
而买错一个手机没事,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浪费的是孩子的时间。
而在教育上,时间比钱宝贵。
你可以买两个三个四个手机,而孩子的十二岁暑假,只有一个。
在孩子的教育上烧钱,合情合理。然而一些家长并不是在有意义地烧钱,而是在被骗钱。
曾有机会接待/接触过几个来斯坦福参观的国内中小学生团,可以肯定地说,有些“游学项目”很不靠谱。
第一例是个小学高年级团。斯坦福有个规定,要求旅游大巴购买校园停车许可,年费一千刀上下。这个团的中介非常奇葩,为了省钱,压根没买停车许可,导游又怕无证停车被罚款,就让司机把车停在校外,学生沿棕榈大道步行进出校园,一来一回,就是40分钟左右。再加上堵车等因素,原定2小时的参观时间硬是压缩成45分钟。
本来说好带学生逛教堂、胡佛塔和学校书店,结果这么一迟到,教堂关门了,胡佛塔和书店也没时间看,只能随便带着转一下。学生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参观校园的时候只是低头走路,也完全不听我给介绍特色建筑和学校历史。后来问了下,才知道他们的行程非常紧和累,上午去金门大桥,中午去伯克利,下午来斯坦福,到哪都是走马观花。
最后,因为学生都非常累,走不动,逛完校园中心(main quad)之后就在附近的喷泉旁边坐着休息,直到参观时间结束。领队老师倒是蛮开心地到处拍照发朋友圈。
第二例是个初高中生团。去年冬天我给一门本科生中级微观课程做助教,每周需要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有一天,课上到一半,突然有两个老师带着一群国内中学生(后来问了下,得知是北京某中学)涌进教室,各自找空位坐下,没有给任课老师作出任何解释,但也很安静,没有扰乱课堂秩序。
在尴尬的气氛中,任课老师继续讲课。但是,如果没有相关学习基础,初高中生基本不可能听懂老师讲的知识(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难度)。很快,中学生们就开始走神、玩手机,这样僵硬地坐了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就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起身离开教室。这时课还没有上完。
我大概可以想象,这个游学项目的环节之一,就是“零距离体验斯坦福课堂”,但是这种体验有任何用处吗?是能学习课程内容,还是能参与课堂讨论?
一些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想让孩子出门长长见识,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报名参加“游学项目”之前,真的应该提前调查一下项目的情况。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花出去的钱负责。
这个问题本质是什么?
在于这篇文章是“家长帮广州站”发布的。
家长帮是针对家长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为家长提供最实用的信息服务与最便利的交流社区。家长帮的前身E度网,上线于2003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并在26个知名城市运营着当地的家长帮社区。旗下产品包含家长帮、家长帮App、育儿网、幼教网、奥数网、作文网、英语网、中考网、高考网、留学网、考研网等10余个独立站点。截至2016年9月,家长帮注册用户已超1200万人,单日最高流量突破4100万,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峰值超过3000万,是知名度颇高的教育互联网品牌,拥有巨大的行业影响力。
这样一个社区靠什么盈利?
广告和中介佣金。
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
这里面可能除了阿姨的5000,其他都包含家长帮的10%以上的佣金广告费。
等到我们这代人的小孩上了小学。
估计还得加上20000的python人工智能班。
那篇文章之所以让很多网友看得不爽,是因为文中的主角,似乎有借哭穷来显富的嫌疑。纵然此嫌疑可排除,也仍然透着满满的矫情:
老公负责家庭开支的大头,自己还有月薪三万,这家庭总收入应该算是不错了。虽然一个暑假就为还在读小学的孩子花去了三万五,但一年也就一个暑假,分摊到每个月,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其实完全负担得起。
更重要的是,谁让你要花这个钱呢?这钱本来就不是非花不可的。其中去美国游学10天就用掉了2万,孩子在这10天里的收获,真的值得花这笔钱么?既然你们想攀比,那就别喊累喊穷。
网友们嫌这对夫妻矫情,我却觉得,现在的中产阶级其实也挺值得同情的。
穷人们钱包瘪,刮不出多少油水;富人们虽然财大气粗,但他们大都精明得很,并不是传说中的“人傻钱多”,要想挣他们的钱,未必那么容易。
相比之下,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偏偏又活在焦虑和恐慌中,一经煽动,脑子就乱,消费判断力就很容易跌到水准之下。而其人口基数又比富人群体大得多,所以,中产阶级自然而然成了各路商家眼里的唐僧肉。
各种极具煽动性的噱头和概念性营销,都是奔着他们而来的。
这其中,最具恐吓意味的莫过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宣传语简明直接、粗暴有力,猛击中产阶级内心中最深层的脆弱。
寒窗苦读,一路拼杀,好不容易有车有房、月薪数万,过上了体面的日子,心中却仍旧难以宁定。虽然衣食不愁了,但这点财富远不足以保障下一代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现在。
他们觉得,自己要是不把钱投资在孩子身上,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将来孩子要是沦落成了底层人民,那自己这当爹妈的就是罪人。
这种对于阶层下坠的恐惧,是中产阶级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众所周知,人性有两大弱点:恐惧与贪婪。许多容易赚钱的行当,利用的都是这两点。
姑娘们怕发胖,所以各种坑人的三无减肥药总能在网上大卖。
老年人怕死怕病,延年益寿成了最大的渴求。这样的恐惧心态,养肥了许多卖保健品、卖医疗器械的奸商。
贪婪就更不必说了。再老套的庞氏骗局,也能骗倒一大片人;传销的危害宣传了多少年了,还是有人自愿上当;明知道“十赌九输”,可赌鬼们就是忍不住要下注。
对中产阶级来说,贪婪是对阶层上升的恒久迷恋。而恐惧之心,不仅在孩子、在未来,也在自身、在当下,集中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和迷茫。
为了能让自己总是以光鲜的面目示人,他们的吃穿用度,都必须维持在一定档次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确立自己的阶层身份,才不会沦为鄙视链的底层。但这势必要耗费大量金钱,带来经济上的沉重压力。
富裕中产圈子内部的攀比,从前些年的房子、车子、行头、旅行目的地,到现在演变成为孩子上什么学校、去哪种夏令营、课余学哪些东西等等。
形式虽然出新,本质却还是旧的。
所以说,家长们砸钱在孩子身上,体现了双重恐惧:既担心孩子未来沦落,又要避免自己现在就被人瞧不起。
想想还真是挺累的——被消费主义绑架最深的,果然是中产阶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