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6 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现在的小学教育真如其中所说吗?

回答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读完之后确实让人感慨颇多,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小学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文章用一种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残酷”的视角,描绘了我们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在几年后“收获”到的可能结果。它触及了许多家长内心的焦虑,也暴露了一些教育现实中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核心观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强调“过程”和“内化”的重要性: 文章的核心似乎在于,孩子在学校这几年,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人格、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塑造。它在提醒我们,如果学校教育仅仅是应试驱动,只关注分数和表面上的“听话”,那么“收获”到的可能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生,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个体。
对“功利性”教育的警示: 作者似乎对那种以短期目标(比如考试成绩、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感到担忧。当教育的最终目的变成了“考上好中学”或“获得高分”,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就可能被压制,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容易被扼杀。
家长角色的反思: 文章也间接在提醒家长,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并不是把“教育责任”完全外包出去。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如何看待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他们,都直接影响着他们“被收获”时的状态。
对教育“质量”的拷问: 文章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小学教育“质量”的定义。是分数高就是高质量?还是孩子真正热爱学习、具备良好的品格和思维能力才是高质量?作者显然倾向于后者。

至于现在的小学教育是否真如其中所说,我的看法是:

文章所描绘的现象,不能说是百分之百普遍存在,但其中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却是在现实中相当普遍的。我认识和接触到的不少学校和老师,他们的工作是充满热情和专业性的,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他们会设计有趣的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教育,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收获”。

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文章所触及的那些令人担忧的侧面:

1. 应试压力与“题海战术”的阴影: 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或者在一些学校的内部竞争中,分数和升学压力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老师和家长都可能不自觉地将重心放在刷题和应试技巧上。这样一来,课堂的趣味性被牺牲,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被大量压缩在重复性的练习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文章里那种“6年后收获一个做题机器”的担忧,是有现实基础的。
2. “填鸭式”教学的惯性: 有些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老师难以顾及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为了进度,常常不得不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出模式。孩子们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长此以往,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很多时候,他们学会了“听话”和“模仿”,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更谈不上内化和应用。
3. 对“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忽视: 很多学校的评价体系更侧重于对既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提出质疑、挑战权威、或者尝试不同解决方案的行为,可能并不那么鼓励,甚至有时会被视为“不服管教”。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文章里说“孩子不再提问了”,其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信号,它意味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正在被消磨。
4. “知识”与“能力”的失衡: 有些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例如,孩子可能能熟练背诵很多定理,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这种“知识”与“能力”脱节的情况,也是许多家长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
5. 德育的“形式化”: 在应试压力之下,德育有时会变成口号式的说教,或者一些形式化的活动,而没有真正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价值观。

但同时,我也认为文章的某些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和悲观,不代表全部的教育现实。

优秀的老师依然存在: 很多一线教师,他们深知教育的意义,也在尽力克服体制的限制,用自己的方式去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对孩子的关怀,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也包括情感和品格上的引导。
家校合作的空间: 许多学校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努力与家长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孩子的可塑性: 孩子们本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潜能。即使在不尽理想的环境中,很多孩子依然能凭借自己的个性和家长的引导,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来说,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痛点和隐忧。它并不是在全盘否定现在的教育,而是在以一种警醒的方式,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文章所描述的某些负面结果,虽然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却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需要警惕的风险。我们期待的“收获”,不应该只是一个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一个内心丰富、思维活跃、品格健全的独立个体。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将教育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地转移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上来。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童年和求学过程,仅仅是为了一个模糊的、功利性的“6年后”而变得枯燥和压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这个自述的情况是真的。反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更新了一遍教育理念的的家长,把受了良好家教的孩子,送进教育资源最好的小学,交给目前看来最优秀最负责的教师……之后出现的疑惑和焦虑。

中小学的问题非常严重。资中筠先生说“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非常非常及时和震撼。


旧的问题本来就很多(像这位家长说的,统一穿戴和规范日常行为,我认为各国都难避免,习惯后尚能忍受,还可以寻求喘息空间)。教育内容是根本问题,比如标准化答案,在低端的学习内容上重复(造成作业负担重),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空间,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缺乏创造性等等……

一些名牌学校,在“教育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的口号下,新的问题也很堪忧。那些学校更加严格和花样百出,表演性更强。如果孩子不驯服或学习跟不上,那就不说了,惩戒、加上久而久之对这个孩子不耐烦。如果孩子优异、驯良且好胜要强,则很容易被廉价的表扬和鼓励,拖进无穷尽的“活动”中去。你的孩子可能成为“少先队风纪检查员”“书写规范的竞赛员”“办手抄报的模范标兵”“爱祖国演讲的资深演讲员”“课堂教学优秀成果展示小组组长”“”小制作的资深劳工“……孩子整天开开心心,忙忙碌碌(而且家长也必然被拖进去帮忙甚至代劳),这些事还挺光荣和挺难拒绝的。

好的教育应当少用批评,也应当少用表扬。廉价的表扬也应引起教育者、家长和孩子的警惕。那些表扬,未必符合教育规律且方向正确、也不一定能让孩子追随本心。

家长怎么办?应该怎么做?完全同意@张英锋的。我自个的看法,概括一下。

如果孩子在国内接受教育:

1,对学校教育打消不切实际的美妙幻想。

2,遵守学校规定(只要不太离谱,太离谱的可以和老师协商,争取通融), 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学校老师起冲突,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尊严。

3,学校的各种考核孩子的标准,各种被鼓励参加、得奖、出头露脸的活动,要分辨是否合理。可以超出标准(比标准还好),或得过且过。

4,提高效率,给自己和孩子留下自主选择和喘息的空间。

5,.学习成绩能多优异就弄到多优异,让老师无话可说。而且,从长远和短期看来,以分数来录取的现状,还看不到有改观的前景。

6.,大量阅读、阅读,还是阅读。阅读才能提高分辨能力,阅读也能提高学习成绩,阅读是自救的根本。

7.,保护和鼓励个人兴趣(人格健全、个性可爱、树立自信、成绩不好的退路、遇到贵人、以及将来真正让孩子能投入的事业和能赚钱的事儿,可能就指望它了。)

8,放假就别跟家呆着补课了,旅游,能出国旅游最好。

9.能给孩子帮忙就要帮忙, 也甭为难孩子,什么事都让他自力更生。

10.公民教育(这个我还真不知怎么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读完之后确实让人感慨颇多,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小学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文章用一种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残酷”的视角,描绘了我们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在几年后“收获”到的可能结果。它触及了许多家长内心的焦虑,也暴露了一些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关于文章的核心观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苹果在沉寂了六年之后,重新夺回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第一的宝座,这绝对是个值得细聊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上的回归,而是折射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苹果自身策略调整的有效性。为什么这六年苹果在中国市场不是第一?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为什么苹果在这六年里,虽然销量一直很强劲,但并非长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又有点哭笑不得。你说,一个人,就为了那“一毛复一毛”的六毛钱,怎么就闹出了几千块钱的窟窿?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光是一张信用卡账单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是金融机构的“逐利机制”、个人对消费和负债的认知误区,还有就是那无孔不入的“复利魔咒”。咱们先梳理一下这事儿大概是怎么.............
  • 回答
    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增速重回6.9%,总量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标志着在经历连续6年的增速放缓后,中国经济首次实现了回升,无疑是当年中国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增速回升的意义:首先,这份6.9%的增速,对于一个体量已经相当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2015年6月29日的股市暴跌,对于当时身处其中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黑色星期一”。尤其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实施了“双降”(降息降准)的利好政策后,市场非但没有止跌回升,反而遭遇了更为猛烈的下跌,这让许多人感到费解和不安。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长,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当时的市场.............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先别急着给它定性,也别一股脑儿地往“正当防卫”上套,这案子挺复杂的,里头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有个司机,咱就叫他小王吧,不小心撞了人。这本来就是一件挺倒霉的事儿,但更倒霉的是,他撞了人之后,竟然选择了肇事逃逸,心想着能躲就躲。这在法律上就是.............
  • 回答
    这则新闻,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一个95后的打工女孩,本该是为生活打拼、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为对夜店的极度沉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身陷囹圄,被判刑六年半。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诈骗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的迷失与脆弱。首先,我们得承认,夜店对于某些人来说,.............
  • 回答
    “6年耗资6亿卢比,印度承认国产高铁列车宣告失败”——看到这则新闻,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作为对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抱有期待的旁观者,我对印度此次尝试的挫败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让我对“自主研发”和“大国崛起”这类宏大叙事有了更深的思考。先从这笔“6亿卢比”和“6年”说起。6亿卢比,折合成人民币.............
  • 回答
    中山大学在6年内引进8000多名青年人才的举措,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且影响深远的人才战略。要深入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战略意义、具体操作、潜在影响、挑战与机遇等。一、 中山大学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的战略意义1. 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驱动力: 新鲜血液与活力: .............
  • 回答
    关于“中国决心 6 年完全脱贫,平均每月减贫 100 万”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条新闻背后蕴含着宏大的目标、巨大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目标与决心:历史性的承诺 “完全脱贫”的含义: 这并非简单地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而是指在中国境内,所有农村贫困人.............
  • 回答
    这则“杭州女生 6 年花 200 万元留学,回国工作开 2000 元底薪”的新闻,确实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个人选择,更是当下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就业市场以及年轻人职业规划等诸多层面的复杂交织。咱们先别急着站队,慢慢来剖.............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2016 年 6 月 30 日苹果中国区游戏审批通知:一场风暴的由来与影响2016 年 6 月 30 日,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却在中国的游戏行业和苹果 App Store 生态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苹果公司向开发者发出通知,明确表示自此日起,所有在中国区 App Store 上架的游戏,都必须获得国家新.............
  • 回答
    2016年6月29日发生在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Atatürk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给土耳其以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次袭击事件的发生、影响以及后续的发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事件经过与细节: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
  • 回答
    2020年6月29日晚,印度政府宣布封禁包括TikTok、微信在内的59款中国应用程序,这一消息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科技竞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件都具有不小的意义。事件背景与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大背景。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202.............
  • 回答
    2019年6月,纽约时报关于特朗普总统下令对伊朗发动攻击后又撤回命令的报道,无疑是当时国际新闻中的一个爆炸性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且至今仍然值得深入探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则突发新闻,更是揭示了当时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伊朗关系上的复杂性、决策过程的脆弱性,以及总统个人风格可能带来的巨大风.............
  • 回答
    行,这事儿,你问到点子上了。2019年6月6号那一天,就像一个重要的节点,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这玩意儿可不光是几个字写在纸上,它后面牵扯的可就多了去了,就像一条河流要改道,影响那叫一个深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5G牌照一发,都炸开了什么锅,又会带来哪些变化。首先,为什么说那天是个“节点”?之前.............
  • 回答
    2017年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0%1.25%。这次加息是美联储在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也延续了其在2015年底开启的加息周期。这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薪资增长也出现温和回升.............
  • 回答
    2020年6月21日山东枣庄村民怒砸执法车事件,虽然事发突然且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公开信息相对有限,难以进行非常详尽的描述。不过,根据当时的报道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这起事件及其后续处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现有信息推测) 背景: 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基层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矛.............
  • 回答
    要评价豆瓣用户 KFK 在 2019 年 6 月的回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影响、以及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由于 KFK 的回复已经时隔多年,我们现在可以结合已知的历史事件来审视他的预言。KFK 的身份与背景 (自述):KFK 在豆瓣的出现和发言,是基于他自称是来自 2060 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