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生活中大多父母是看了很多书,还没有教育好孩子,为什么呢?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

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培养。这类观点认为,一本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或者一本深刻的育儿指南,如果家长能真正理解并身体力行,就已经足够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养分和方法论。它并非否定阅读的重要性,而是认为过度的信息堆砌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方向。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在育儿书海中遨游,却似乎仍然在孩子的教育上“栽跟头”呢?这其中有几个非常现实的原因,我试着详细道来:

1. 理解与执行的巨大差异:道理懂,但做不到。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市面上大量的育儿书籍,比如关于正面管教、蒙特梭利、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等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技巧。家长们读了这些书,理解了“孩子需要尊重”、“情绪要引导”、“规则要清晰”这样的道理,甚至能流畅地复述书中的理论。

然而,教育孩子是一个高度情绪化、情境化的过程。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或者故意挑战你的底线时,你脑海中那些从书上学来的“冷静”、“耐心”、“共情”的原则,很可能瞬间就被你自己的情绪、疲惫感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所压倒。

比如,你读了书,知道孩子哭闹时应该抱抱他,但当他哭闹了好几个小时,你已经精疲力尽,并且明天还有重要工作时,你很可能失去耐心,转而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呵斥或者威胁,尽管你知道这“不是最好的方法”。这种“知道做不到”是绝大多数家长面临的难题,因为它涉及到情绪管理、意志力以及长期的习惯养成,而这些都不是一两本书能立刻赐予的。

2. 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看得太多,反而不知道信哪个。

育儿领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领域。从国内到国外,从经典到畅销,从心理学到教育学,再到各种生活方式的分享,家长们可以接触到的育儿信息多到令人眼花缭乱。

问题在于,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或者适用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环境。例如,有些书提倡“放养”,让孩子自由探索;有些书则强调“精养”,为孩子规划好每一个阶段;有些书推崇“规则为王”,有些则强调“情感连接优先”。

家长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焦虑”:这本书说这样对,那本书又说那样对,到底哪个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他们害怕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方法”,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收集信息,结果反而让自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谁,更不知道如何落地。这种“看得太多”,反而模糊了焦点,削弱了行动力。

3. 忽视了孩子的独特性与个体差异。

教育孩子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气质、兴趣和发展节奏。而很多育儿书籍,尽管作者努力使理论具有普适性,但它们终究是一种概括性的总结,难以完全涵盖所有孩子的细微差别。

一本“育儿宝典”可能对某个孩子效果显著,对另一个孩子却完全无效。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独立,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如果家长死搬硬套书本上的方法,而忽略了观察和理解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那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那些声称“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也许更侧重于家长内在的修炼,即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怎么做”。他们可能通过深入理解一两本经典著作,找到了教育孩子最本质的原则,并能将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身上。

4. 缺乏有效的家庭环境和亲子互动实践。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家长单方面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将理论转化为行为,并观察孩子的反馈。很多家长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可能在家庭环境中,仍然沿袭着自己被教育的方式,或者因为生活压力,无法创造出理想中的教育场景。

比如,书上说要多陪伴,但很多家长下班后已经筋疲力尽,只想刷刷手机放松一下;书上说要鼓励孩子表达,但在繁忙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能没有机会或不习惯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持续的、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作为载体,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只是空中楼阁。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家长的智慧、耐心、爱心,更需要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和反思。读的书多,不代表就一定懂教育;而读的书少,但如果能深入理解一两本经典,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灵活应用于实践,也许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读懂了什么”、“能否做到”以及“能否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那些在孩子教育上“栽跟头”的父母,往往不是因为读的书少,而是因为在理解、执行、适应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他们可能需要的是更深入的自我反思,而不是更多的育儿书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个引子

大家看过《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应该对黄蓉和郭靖很了解。这对侠侣最大的污点可能就是他们那个不成器的女儿郭芙。凭黄蓉的机智和郭靖的仁义,竟然教出这样一个气度,胸怀,能力都不入流的窝囊废来,这是为啥呀?


对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有一个理论,不过一般人可能接受不了。

我的这个理论很简单,育儿书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对黑暗原力避而不谈。

一阴一阳为之道,本来做事情总是要又黑又白,既要有温情脉脉,也要有高压恐怖。但是书既然要出版就不能谈黑暗原力,因为好话就算不管用总不会落埋怨,坏话如果效果不好,那直接就会被骂成孙子。

所以绝大多数的书都是大谈仁义道德,而都对黑暗原力避之不及。但实际上,人类本身就是阴阳两面,仅靠光明力量如同坡脚走路。

类似的问题,不仅仅是在教育上,两性,亲子,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而且有意思的是,哪怕是把黑暗力量用得登峰造极的人,一旦著书立说也对其避而不谈,再不然就是干脆含糊其辞,或者干脆把它抽象成一个难以辩驳的理论概念。比如,抓住主要矛盾。但具体做法其实就是抓大放小,对某些本应该是原则性的问题进行妥协,通融,甚至干脆让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黑暗原力的领悟力,体现了一个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深刻程度。如果你能够毫无任何心理压力地接受一个事实,也就是黑暗原力是一切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做好一件事情必须的,那么许多问题其实都能迎刃而解。

比如,许多书说,当父母的要有恰当的言行,才能言传身教,让孩子跟自己学。但其实,只要养过孩子就知道,你的言行举止再好,都可能完全影响不到孩子。而邻居小孩随口说个脏话,他就能无师自通地一学就会。也就是说,通过做好自己,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就让孩子能够举止得体,其实是一种忽略了黑暗原力的理想主义。

如果做个类比,孔孟所说的,做好君子恪守本分就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天下大同也是这种不可能做到的理想主义,其实是根本行不通的。

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外儒内法。教员曾经很深刻地指出

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如果没有法家那套加强中央集权,御臣愚民的权术,仅靠儒家那套连战乱都结束不了。

其实并非儒家的理想不对,而是人性本来就充满黑暗原力,很多人就是对利的兴趣大于义,而且这一比例的“小人”是无法用所谓“教化”来改变的。但更多的人则是时而君子,时而小人。至于人人君子,天下大同,其实从系统上来说反而是大系统的缺陷,如同《黑客帝国》里最初版本的母体,完美却最快崩溃。

同理,我们的社会里,很多孩子就是贪吃好玩儿,就是不求上进,虽然也有少数小小年纪就能展现出人文主义情怀,感受到某些高深的知识和技能的乐趣而从此乐此不疲。但绝大多数的孩子,即便是打着骂着,即便是让他们打好足够的基础,让他能够感受到一些乐趣,即是你花费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也更愿意无拘无束地在沙子上挖坑打滚儿。人类这个物种,要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样性。而这个多样性,也就包含着“黑暗的原力”。

因此,对很多天生就是黑暗面的孩子也同样只能用法家那套奖惩机制才能迫使其进步的。

而这个基本事实,书是不会说,许多人也不愿谈,更多人则用一句,孩子要好好引导,来和稀泥。

类似于,孔孟所谓的要教化百姓一样。话是不错,但孔夫子一掌权就诛杀了少正卯,雷霆手段,毫不留情,至于拆三桓的城墙,其实跟法家的手段也类似。也正是因为孔子执政时的这番作为,给后世的外儒内法留下了完美的接口。也即是孔夫子执政的时候,用的可不是他《论语》里那些面和心善的碎碎念的那些道理。

仁义道德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都正确,但是真的要解决现实问题,却不能只靠仁义道德。因此汉武帝一面独尊儒术,一面任用酷吏,专买盐铁,宠信外戚。酷吏,外戚,专卖盐铁都是儒家所不耻,但汉武帝要筹钱派兵打匈奴,该用还是用。后来的汉宣帝更是恨铁不成钢地教育读圣贤书读傻了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一句霸王道杂之,已经把仁义道德的局限性说得清清楚楚。仁义不是错,而是有局限性。可惜,许多人都不愿多想,更不愿相信黑暗原力是不可或缺。

所以吧,至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除了要有美好的愿望,更多的耐心,温柔坚定以外,还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抛开政治正确,尝试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用各种手段和尝试来尽可能精准地了解孩子的心智状态,逼着他,推着他,拉着他往正道上去。

孩子作为一种极度复杂的大系统,任何书上的道理都只能当作参考,最最重要的还是反复实验,看到底什么对他/她有效。如果很不幸,你的孩子就是好说好商量不听,耐心引导不理,苦口婆心不行,只有在黑暗原力面前才能走正道,那么该动用黑暗原力的时候,就绝不能手软。

仁义道德谁都会说,但把事做好却不是谁都能够。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往往就看他对黑暗原力的态度。如果一听到黑暗两个字就捂住耳朵,或者宁死不饮盗泉之水,基本上是做不成什么事。反之,对黑暗面有着某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往往是真正做过事,担过责的。

人当然要向善,但也要变通,这阴阳之间的拿捏才是最玄妙的地方。可惜这个道理因为某些原因被刻意的隐藏,无人会把黑暗原力解释清楚,唯有光明原力到处都是。

回到开头的引子部分,郭芙这种人是不是就天生没救了?是不是就怎么都教不好了?

其实未必,把她扔给喜怒无常的江南七怪和大字不识一个,严厉刚强的李萍(郭靖的妈妈)也许效果更好。恰恰是精灵古怪的黄蓉,最最不适合郭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