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0岁的男孩不会自己削苹果,他妈妈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影响?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话题。10岁的男孩不会削苹果,而妈妈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聚焦于学业,实则可能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孩子当前的生活,更会延伸到他的未来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一、 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影响:

技能缺失的直接后果: 削苹果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动手能力训练。不会削苹果,意味着孩子在生活中可能在很多其他需要动手操作的技能上也存在缺失,例如:
准备食物: 不仅是削苹果,可能还包括切菜、剥鸡蛋、甚至简单的烹饪。这会让他依赖他人提供食物,无法独立完成餐食的准备。
个人卫生: 即使是洗澡、穿衣、整理房间等基本自理能力,如果长期依赖,也会受到影响。
生活管理: 包括管理自己的物品、打理自己的学习区域、甚至处理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都可能成为困难。
降低独立性: 当孩子习惯于被他人(尤其是父母)包办一切生活琐事时,他会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这种依赖性会让他不敢尝试,不愿探索,甚至丧失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的信心。
影响安全意识: 学习使用刀具削苹果,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教育。孩子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受伤。缺乏这样的实践,他可能对生活中的危险物品缺乏认知和防范意识。

二、 对孩子心理发展和情商的影响:

挫败感与低自我效能感: 当同龄的孩子都能轻松完成一项任务,而自己却做不到时,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如果这种挫败感长期存在,并且因为被评价为“学习好”而得到掩盖,孩子可能会形成“我在生活方面不如别人”的认知,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也不如别人。
“被宠溺”的心态: “只要学习好就行”的观念,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而其他方面的能力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通过“学习好”来弥补。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一种被宠溺的心态,认为自己可以不必为生活中的“小事”负责,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任务”(学习)。
情商发展受限: 情商(EQ)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等多个维度。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往往与缺乏主动性、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这些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理解他人感受、应对情绪等方面也会显得不成熟。
对挫折的容忍度降低: 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在生活上也有人替他“搞定”,那么当他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时,可能难以承受,容易放弃。
缺乏“生活智慧”: 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智慧”和“技巧”,这些都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和积累。例如,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合理安排生活、如何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等等。过分偏重学业,会剥夺孩子在这些方面积累经验的机会。

三、 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

职业发展障碍: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强调“全人发展”。仅仅学习好,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难以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很多工作岗位都需要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处理事务、整理报告、甚至基本的办公用品使用。
人际关系挑战: 一个生活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在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他可能因为依赖性过强而被视为“麻烦”,或者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而被他人疏远。
婚姻家庭问题: 很多现实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包括家务、育儿等。一个从小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人,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后,可能会成为伴侣的负担,引发家庭矛盾。
“高分低能”的隐患: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成为“高分低能”,这并非空穴来风。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很容易导致孩子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社会价值的认知偏差: 如果孩子认为“学习好”是唯一重要的事,可能会对社会中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如辛勤劳动、服务他人、创造力等)产生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学术成就才值得被肯定。

四、 从妈妈的角度来看:

保护过度与溺爱: 妈妈的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潜在的溺爱。她可能认为学习是“风险最小”、“回报最高”的投资,所以宁愿包办一切,让孩子“专心学习”。
教育观念的局限性: 妈妈的教育观念可能过于狭隘,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独立、有能力适应社会的人。
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误解: 妈妈可能误以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而没有意识到,真正能够支撑一个人长期发展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

总结来说, 10岁的男孩不会削苹果,妈妈以“只要学习好就行”作为回应,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让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心理健康、情商发展以及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埋下隐患。这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个体所需要的多元化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保证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的基本生活技能、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这些能力并非与学习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什么影响?影响就是在他自己会削苹果以前,他永远都会缺乏对削苹果的尊重。

人都是如此,不做家务的老公永远不知道收拾房间有多累、不做饭的子女永远不知道被人喂到嘴里多幸福、不打扫卫生的室友永远看不到倒垃圾的下铺那想刀了他的眼神……

在没有做以前,他们的认知里都会产生“不就是做个饭吗?”“不就是收拾个房间吗?”“不就是去上个班吗?”

没有从小事上体会到付出的不易,那很容易在思维形成的年纪自然而然的养成漠视他人付出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般都是被人厌恶的开始。

学生时代,它会觉得,不就是做个课题吗?加我一个不行吗?

成年后,他会觉得,不就是一点小钱吗?借我一下不行吗?

老年后,他会认为,不就是一个下铺吗?让给我不行吗?

作为丈夫,他会觉得妻子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全然不会想房间的整洁,儿女的成长是怎么维持的。

作为妻子,她会认为丈夫一天到晚出去肯定是鬼混,全然不考虑每个月的花销如何填补,家庭的外部安全如何维系。

作为儿女,他会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毫无感恩。

作为父母,他会将子女的一切思维牢牢把控,武断专横。

总之,当你让他放弃自己削苹果皮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不明白什么叫自力更生,在他的人生认知中,天底下就应该有个人给老子削苹果,这个人是爹是妈,是男女朋友还是亲人下属都不重要,反正他追求的只是削好苹果,全世界要围着自己转,全体人都得当他妈。

你如果真的羽翼旺盛,能够庇护他一生,倒也好说,就怕你明明就打下了一亩三分地的江山,缺培养出了一个率土之滨的皇帝,这要是到了社会上,多的是不愿意惯着他的,一切的纵容都将迎来反噬。

user avatar

现实中,我不需要学会很多很多技能。包括削苹果、做饭等等。

但我还是去学了。原因

1、这个事情不难,几分钟就能学会了。不是去学逆康普顿散射,需要前期大量的预备知识积累。也不是学修理钟表,需要专门设备。

2、学一些基础能力,包括手工活,对今后自己处理工作等,有好处。比如能更好的辨别工艺,比如能更好的估价等。

3、两年前,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型学习项目,大概近20个全球不同学校的华裔学生,在农场近20天,从挖地,播种,采摘,全部过一遍。如果说家庭条件,他们是远远超过平均线的。但他们a自发积极劳动,b没有怨言。他们一起劳动的农场工人,有的年龄很大,不会普通话,写字、认字、表达等,都有一定障碍。他们很快就设计了一套绘画、标记系统。工人把例如除草,采摘等标记,每天贴在黑板上就行。结束后,他们用3个月时间,分别从土壤分层,果实包装等多方面,设计了方案。非常好玩的。

4、动手这件事,也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劳动技能,对人有这么几个好处。a.增加大脑活跃度。逆向刺激脑部神经系统。所谓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也能心灵。b.抗抑郁和焦虑。当然,这个前提是,适度的劳动。不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比如削2-3个苹果,而不是300个苹果。

5、就个体来说,还是要多一点知识储备。不要自以为,专心只做所谓的重要的事,就是能干成重要的事。

user avatar

影响就是你儿子长大之后生活自理能力会很差,自理能力差身上就会有味,而且自己还闻不着,进而很难找到对象,同时大概率学习成绩也不会很好。

那你就要反问了,难道我让他削苹果,他学习成绩就会好吗?

大概率也不会。你让不让他削苹果,他学习成绩都不太可能很好,因为这是人群中的统计概率决定的,总有一半的人要排在后50%,不是你儿子也是他儿子,总之要有一半的人的儿子排在后50%。

你可以选择他学习差且生活一团糟,或者学习差但生活幸福。学习好不好不是你能选的。

user avatar

会教出一个学习不一定好,性格十分糟糕,自理能力极差的讨厌鬼。由于前三个原因,这个讨厌鬼大概率不会有什么世俗上的出息,于是深化前三个原因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又由于母亲的虚荣心不能被满足于是恶化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妈妈哭哭唧唧的说从小我连苹果都帮他削好,完了就教出这么个牲口八道的玩意。

活几把该,笑死,嘻嘻。

user avatar

陈景润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停一停了。

太多中国人读过陈景润的事情,这一天才却不谙世事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深刻地影响了家长们的教子方式。

仿佛高智商人的“特权”就是生活不能自理,这不仅仅是皇帝使用金扁担的一种臆断,更是对那些本身智力过人,有学术成就同时把自己生活料理得很好的人的一种侮辱。

按照正态分布来讲,

一万个人里假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称得上高智商,能研究深奥的科学问题,则还剩下一百个人,

如果高智商人群里,严重不能生活自理的人也有百分之一,实际上一万个高智商里,也会有一百个人,

但这样的话,基数就变成一亿了,要凑齐这一百个不太会自理的科学家,得从一亿人里出,

谁家的小孩恰好撞到这个概率呢?

一个很现实也扎心的结论给家长们,就是您家孩子如果智商高,其实大部分事情都不用教他自己就会,开车做饭还是干家务,一样的灵气百样的用法,干什么都很灵,一看就知道这活该怎么干顺手,怎么发力,怎么个顺序,怎么能不伤到自己,

笨到菜刀都拿不顺手的人,我不相信他能把科研问题化繁为简。

聪明人的聪明大概率是普适的,

而笨人的笨也大概率是串联的,

说陈景润只干学术别的啥也不会的,也是地摊文学的水平,

当他已经帕金森病很严重的时候,

去参加恩师华罗庚的追悼会,

让三个人一左一右一个背后,

一起架着他,和大家一样坚持站了40分钟。

陈景润只是把精力放在了思考上,但感恩之心和常人无异,

假如小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会体谅父母的辛苦,有些家务活不用指派他也会自己力所能及地干一干,帮大人分担一下。

不少孩子高中毕业考不上什么正经985,花几十万上百万,出国留学去,到了宿舍买一大堆锅碗瓢盆和食材,第一次学做可乐鸡翅,学西红柿炒鸡蛋,弄个黄瓜切片淋上点酱,加上七八个滤镜po出照片,美其名曰自己会做饭了,自我感动和成就感爆棚,真没觉得这帮人有什么水平,这本来就是智力正常的人应该会的事情,花几十万出门学真是令人惊讶。

家长也跟着感动,觉得这孩子在家连苹果皮都不会削,出国了懂事了,知道照顾自己了,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我只能说,苹果不削好就不吃的那种小孩,如果是万分之九千九百的普通资质,则社会在未来会教育他很多,替家长教育。

user avatar

就在五分钟前,妈妈把苹果削好切块放在了我手边。

我默默地看了一眼题目:

“好怕怕!这莫不是在偷窥我!!!”

苹不苹果的其实并不重要,这个问题的根子在“学习好”上。

我家真的是典型的:学习好代表一切......

所谓的我家,还不只是我爸妈,包括了所能见到的一圈还算熟悉的亲戚。

小辈里头,成绩好仿佛是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关心、爱护、赞扬,一股脑地扑上来。

而成绩不好,似乎连家长也抬不起头来。

相当符合本题意境吧。

按道理,接下来该讲讲这种“唯成绩论”带来了多么负面的后果才是。

可偏偏,我一眼望去,大家成长得都不错啊......

那些成绩不好,受过“歧视”的,过得很好。

那些成绩好,仍经历过起伏的,过得也很好。

很遗憾,家里这堆小伙伴,没有没受过挫折的学神......

这是为什么?

也许“学习好”是成长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伴随这个因素的教育方式却不是只有一种啊。

为什么要学习好?

因为,从小就说不要依靠家里,未来怎么发展都是靠自己的。

而学生阶段的成绩,就是最初靠自己的一种体现。

所以,学习好很重要。

但教育方式不可能只有学习好。

会不会削苹果不是重点,重点是除了学习,家里还营造了怎样的环境,还灌输了什么理念。

比如说,学习好,也要善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妈妈会把街头遇见的流浪小孩“捡”回来,让他吃饱,洗个白白,再想办法送回家。直到很大了,我才发现,很多人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学习好,也可以犯错。印象里,在外头闯了祸,家人都不会在外人面前说我,而是回到家后再慢慢讲道理。

没有什么只要学习好,在那句“只要学习好”背后,永远都有着更真实的教育理念。

这些教育理念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而这,才是最大的魔王。

更多心理与教育分享, @晴天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削皮?我也不太会,从来都是洗了直接啃的。

搁这摆啥谱呢?

user avatar

年入三万:这是害了孩子!生活常识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过的好?父母愚昧!

年收入十万:孩子从小没有自我锻炼意识,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以后会吃大亏。

年入五十万:可能是家里经常买切好的超市盒装苹果片吧,但有机会还是应该让孩子学着削苹果,这样对他成长有好处。

年入一百万:这位家长说的很对,孩子应该将时间用在更有生活品味,更有个人发展追求的事情上,苹果的问题也值得讨论?

年入千万:什么苹果值得少爷亲手削?

user avatar

我特么今年都三十了,我还是不会自己削苹果。

偶尔需要削苹果(比如做沙拉和果切),我还是拿出打皮刀,像削土豆那样削。

大部分时候,我根本就不削苹果皮。生啃就完了。


但,不会削苹果,和我有没有自理能力有关系吗?

我在外地上学,在外地打工,洗衣服吃饭哪样也没耽误。

走上社会之后我大部分时间是独居,饭自己会做,衣服自己会洗。我觉得我自理能力没问题。


所以,别把削苹果皮当成什么大事,那玩意一点用都没有。


至于我上学住寝室的时候,寝室还真有个富养的小兄弟,一开始不会叠被,不会洗衣服,收拾卫生也不知道先扫后拖。

那又怎么样?只用了不到两个礼拜,他全会了。

叠被不会,他就来问我(我是寝室长,也是年龄最大的),我当着他面叠了一次之后,他就会了。虽然叠不成豆腐块(被子材料的问题),但看着是那么回事。

扫地不会,周末我跟他一块收拾了一次,下次就会了。这玩意有啥难度?

洗衣服,我洗衣服的时候让他拿着衣服跟着,俩人哼着歌聊着天,就洗完了。一块洗两次,之后就不用我跟着了。

所以,这么简单的事,犯不着上纲上线。


评论有一些朋友说,其实大家吐槽的不是不会削苹果皮,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但我想说,一句话看不出教育理念,咱也不知道人家是出于什么语境说的这话。


好比以前一个朋友劝我投资,我不想投,他啰嗦了很久,说有闲钱就投呗。我说我没钱。

我是真没钱吗?有,至少“投资”的钱有。

我就是不想再理这茬了。


至于自理能力,根本没那么难。等孩子大点儿,自己住了,用不了多久就基本能会。

我高一那年,我外公直肠癌动手术,我妈和我姨都去陪护。我赶鸭子上架负责照顾我11岁的表妹。

当时我放学了之后直接去接我妹妹回家,回家之后她看电视,我去做点饭,俩人吃一口。吃完饭了我刷碗,我妹妹拖地。衣服扔洗衣机里,周末洗。

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那点活么,需要干的时候,随便摸索着就会了。


这问题,这么容易就激起了一群人的优越感?

没必要,这真没必要。

自己过好,比啥都强。

user avatar

1.削苹果不等于自理能力

2.自理能力不等于为人处事能力

3.退一步开始要是不做家务真的对一个人人格塑造有网友说的那么坏的影响,你说那些有钱人聘请保姆是来做什么的?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班里女生都很热衷于学钩东西,织毛衣之类的手工,我学了几天,感觉很没意思,还不如自己看图纸研究折纸有意思,

几年研究下来,等读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一眼就会,高中立体几何也是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蛮好玩的,

可以做到这些并不是我聪明,而是我在别人学习这些东西之前就已经跟那些图纸死磕三年了,

因为我当时拿到的折纸书并没有现在这么详尽,被省略的部分全靠猜,整天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怎样旋转;

我没有学会同龄大部分女生都会的钩东西,编织毛衣的技能,但是在她们之后费劲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时候,我可以有机会去玩别的了;

再回到削苹果这事儿,早就有了削苹果器了,往里一放摇几下就轻松搞定了,

所以削苹果不需要学的,

会不会也不会影响到日后生活,

现在科技发达了,全自动厨房机器人都出来了,未来已经可以实现厨房解放了;

我感觉孩子从小学习做家事的好处是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多会一些生活技能还是好处多多的;

我母亲过去也是那种思想,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不需要管,

所以我小时候是不需要做家事的,更不屑进厨房,

有一次读拿破仑传,里面写了他的一些趣事,说拿破仑其实厨艺很精湛的,他认为那是最起码的生存技能,

当时被震惊到了,那时候他可是我的偶像,这事儿对我的思想波动特别大,

从那以后,经常灵魂深处闹革命,

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

到我自己有孩子时,早早就重视教会他生存技能了,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助到他;

user avatar

你会削榴莲吗?

会剖菠萝蜜吗?

会剥杨桃和番石榴吗?

如果不会,那你又为什么不去学?

榴莲和菠萝蜜不剥就不能吃,尚且绝大多数人不会。那不用削皮就能吃的苹果干嘛非要学削皮?

user avatar

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原因有二。

第一:显然这个孩子并没有吃苹果的需求,所以当然也不愿意削苹果。母亲愿意削苹果的本质是道德绑架,我都削好了递到你嘴边了,你总不能再说你不吃吧?

第二:在目前的大陆环境下,内卷得非常厉害,升学压力极大。对孩子来说,很多事情确实就是浪费时间。对于当前大陆环境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学习就是自己成长的最稳妥方式,其它的问题都是次要矛盾。因此削苹果这种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并不重要。

当然,第二个理由或多或少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

真正的理由,往往就是第一个:母亲以「亲自削苹果」作为道德绑架,来强迫孩子吃苹果,而孩子并不想吃。

user avatar

会杀鸡的举个手我看看。

我会杀鸡,会修自行车,会用刨子锯子修椅子,会用火柴生火,请问现在我用得上哪个技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