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六年级孩子看完《活着》《挪威的森林》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他的思想会跟普通小孩有什么不一样?

回答
一个六年级孩子看完《活着》、《挪威的森林》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三部作品,他的思想与同龄的、未接触过这些深刻作品的孩子相比,会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他对生命、人生、情感、社会以及个体价值的理解上。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思想变化:

1. 对生命和苦难的理解深化,超越了单纯的快乐与不快乐:

《活着》的洗礼: 富贵一生的坎坷经历,从富家少爷到赤贫农民,经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这个故事会颠覆孩子对“好日子”或“坏日子”的简单认知。他会明白,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磨难和失去,而“活着”本身,即使充满痛苦,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和价值。
具体表现:
更能体会“珍惜”: 可能会更加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无论是亲人、食物、还是简单的生活。他可能会意识到,很多东西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对“抱怨”的态度转变: 可能会减少对一些小事的抱怨,因为他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存困境。他可能不会因为玩具丢了或者考试没考好而过度沮丧,而是将其视为人生中相对较小的波折。
对“坚韧”的初步理解: 他会对富贵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持活下去的行为感到震撼,并开始对“坚韧”、“毅力”产生朦胧的认识。他可能不会立刻模仿,但内心已经种下了对这种品质的敬意。

《挪威的森林》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悲剧色彩: 这两本书都充满了生命的失落和人物的悲剧性。渡边和直子、绿子、玲子等人的情感纠葛,松子一生坎坷的爱情和命运。
具体表现:
对“幸福”的定义不再单一: 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幸福并非总是快乐、美满的结局。有时,在痛苦中寻找意义,或者在爱与失去中感受存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理解“复杂”的人性: 他会开始明白,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即使是善良的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犯错,或者走向不幸。他不再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价人物。
对情感的复杂性有初步感知: 青春期前虽然还没有经历复杂的成人情感,但可以通过人物的遭遇,对“爱”、“失去”、“孤独”、“绝望”等情感产生初步的共鸣或思考,即使这些情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2. 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世界的认知更加复杂和深刻:

《挪威的森林》中的情感纠葛: 渡边对直子和绿子的感情,以及直子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会展现出情感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性。
具体表现:
对“爱”的理解不再是童话: 他可能会意识到,爱情不仅仅是互相喜欢、在一起玩耍那么简单。爱也可能伴随着痛苦、误解、伤害和分离。他可能会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有更细致的观察。
理解“孤独”的内涵: 他会看到,即使身边有人,内心深处也可能存在无法填补的孤独。这会让他对那些看起来“不合群”或者“沉默寡言”的孩子产生更多的同情或理解。
对“死亡”的思考: 直子的自杀会让他第一次认真地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带来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常沉重但深刻的生命教育。他可能会对生命无常有更深的体会。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讨好型人格与依赖: 松子一生都在渴望被爱,为此她不断地改变自己,讨好他人,最终却一次次被抛弃。
具体表现:
对“被爱”的渴望及其代价的思考: 他可能会开始反思,一个人为了得到爱,是否应该失去自我?为了维系关系,是否需要不断地压抑和委屈自己?他可能会对那些为了取悦别人而不断改变自己行为的孩子产生同情,并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对“自我价值”的初步探索: 松子悲剧的根源之一在于她没有找到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孩子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是我?”“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我好就是别人喜欢我”。

3. 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初步洞察:

《活着》中的历史洪流: 富贵的人生轨迹被时代的变迁裹挟,个人命运在历史面前显得渺小。
具体表现:
对“命运”的朦胧认识: 他可能会模糊地感觉到,有些事情的发生并非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也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可能不再认为一切不顺都是自己的错,或者一切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社会边缘化: 松子从一位老师变成妓女,再到最后被杀害,她的命运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对某些群体的忽视和边缘化。
具体表现:
对社会不公的初步感知: 尽管六年级孩子对社会体制的理解非常有限,但他们可能会对松子遭遇的不公和不幸产生模糊的“不对劲”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引导他们未来对社会问题产生更强的关注。

4. 思想的成熟度与同龄人差异加大:

超越“好玩”与“不好玩”的评价: 普通六年级孩子评价一本书,可能更多基于故事情节是否有趣、人物是否讨喜。而读过这三本书的孩子,可能会对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表达方式产生更深的思考,即使这些思考还很稚嫩。
具体表现:
语言表达的差异: 在讨论问题时,他可能会使用更成熟的词汇和更具深度的观点,例如谈到“无奈”、“宿命”、“挣扎”等,这可能会让他显得比同龄人更早熟。
情感表达的克制: 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多的克制和思考,而不是立刻情绪爆发。他可能更倾向于内省。

潜在的挑战和影响:

当然,这些深刻的作品对六年级孩子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挑战:

过早的忧郁或悲观: 过度接触这些悲剧性的故事,可能会让孩子对生活产生不必要的担忧或悲观情绪。
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过度解读: 可能过于放大人性的阴暗面或社会的不公,导致对现实的看法过于片面。
难以消化和理解: 如果孩子的心智发展尚未达到能完全理解这些主题的程度,可能会造成困惑或焦虑。

总结来说,一个六年级孩子看完《活着》、《挪威的森林》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他的思想将经历一次“早期启蒙”式的洗礼。他不再是那个只关注眼前快乐的孩童,而是开始窥探到生命的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情感的深邃性以及命运的无常性。

他会比同龄人更早地开始思考“活着为什么?”“人为什么会痛苦?”“爱意味着什么?”这些哲学性的问题。他的情感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更加多元和深刻。他会更容易理解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因为他已经在文字中“经历”了生命的艰难。这种思想上的成熟,虽然可能伴随一些早熟的忧虑,但总体而言,将为他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一个更具同情心、更富思考力、更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个啥?

我初二读完《教父》,就顾着猎奇了。光记住那匹可怜的马,那两个被克莱门扎虐死的小兵卒子,以及桑尼和伴娘的不可描述。

这本书既没让我走上犯罪道路,也没让我对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的境遇、人性和社会的运行法则有什么深入的理解。

小孩子看书,要么是因为爽(比如我当年读基督山伯爵,就喜欢反复读邓蒂斯/唐台斯入狱到完成报恩那一段,后面的部分就看过一次);

要么是因为猎奇(比如我读教父);

要么是因为可以和小伙伴装逼(“你知道二战里面最厉害的坦克手是谁不?”)。

指望小孩子能从名著里面获得什么深刻的人生理解,并因此使得生命轨迹有所不同,未免是太奢望了。能培养点阅读的习惯,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并没有非常不一样,但也不是没用,有助于培养想象力。


我小时候,家里书很少,但是我又特别想读书,其实没有啥特别的,就是对陌生世界和外部信息的好奇和渴望,就像你住在大山里,特别喜欢爬到山顶去看看。


读啥呢,只有我爷爷柜子里的一些白皮书,马列主义经典,毛选等等,我就硬翻,其实也看不懂。最后就记得一些莫名其妙的场景,比如法兰西内战里“游荡的妓女”啥的。


爱读这些,也没有让我更出众,也没有更深刻啥的,小孩子该有的问题也都有。


但也不是真的没什么用,就是有了阅读习惯,有了阅读乐趣的体会,想象一种陌生状态和世界的乐趣。


读书,不要期待太高,也不用贬低,文字阅读,比起图片,视频啥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就是不固定的想象力,你自己去想,不是给定状态。

user avatar

是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比如拔苗助长的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