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的。
这是个典型的没衔接到点儿上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描述,几乎是所有该养的习惯都没养(听讲习惯等),不该做的事儿做了个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
而不是“幼儿园小学化”,更不是“幼儿园中学化”。
希望有更多家长可以明确一个认知:
你在中学成功的学习方法,往往并不适合幼儿。
幼小衔接请牢记一件事:
绝对不要做任何 让孩子觉得学习很可怕 的事!!!
包括但不限于:
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能够顺利衔接小学生活。
这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的变化之外,对学习的热爱、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多数孩子或早或晚地感受到学习作为“责任”的一面,产生或多或少的逃避学习的情绪。
但是哪怕仅仅为了家庭和睦,我们也强烈希望各位家长,在孩子们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尽量给到孩子正面的体验,把孩子“爱学习”的情绪保留尽可能长的时间。
核心关键字:自主
孩子每次迈入新的人生阶段,都意味着他的自主能力需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有句话说,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父母逐渐放手,放孩子远离自己的过程。
比起成绩是不是好、能赚到多少钱……这样表面上的指标,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从始至终地关注,孩子究竟可以自主到什么程度。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他会保持和家的温情,知道这里永远有可以休息的港湾。但同时也拥有拼搏的勇气和能力,去自己的世界里创出一片天地。
任何育儿阶段,首先都请牢牢记住这个最终的目标。
不要被眼前的指标焦虑冲昏头脑。
这个是幼小衔接最重要的部分,但反而被很多家长严重地忽视了。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无论如何不会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细致入微。
所以孩子们需要适应,自己的很多小需求,不会被老师主动发现和满足。
比如说:
从一年级开始,孩子正式开始了“学习”。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尽量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自理,会很好地加强“学习是你的事情”的感觉。
例如:
进入学校之后,一定要盯紧的两项事情:
总之,这些学习基本习惯的养成,是一年级第一个月最重要的工作。要比第一个月学什么知识重要得多。
知识很多时候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掌握“怎样学习”的能力。
这和刚才说的“有错必改”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家长希望做大量学科的提前学内容,初衷是“希望入学时能在学业上得到正面反馈”“让孩子对学校有正面的情绪”。
这个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依靠“提前学知识”,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一方面,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多”呢?总有可能遇到更加天赋异禀的孩子。 另一方面,要求孩子提前学会超出年龄能力的内容,很可能只是把学习的不愉快,从小学一开始转移到了学前而已。甚至本来孩子要面对的是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压力,而提前学,反而意味着孩子要面对来自最亲密的父母的压力,这个对孩子的伤害是更大的。
真正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准备的,是“面对比较的心态”。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胜不骄、败不馁。 良好的面对比较的心态,本身就要包含胜、败两个场景。
孩子们这个年纪,强于感知,但弱于解释。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始终站在孩子的同一边,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成败,向孩子示范怎样面对挫折。 当孩子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家长适时地示范一些正面的解读,会帮助孩子刚好地掌握乐观看待世界的能力。
举例来说,我家小朋友前两天遇到一个对他有点困难的问题,情绪有点小失控,会喊“这也太难了!怎么要我做这么难的呀!”。 我和爸爸就会说,“哇,这么难的题目你也会做呀,那你可真厉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这个事情并不需要非得用学科知识来练习。
比如说,一起去公园玩的时候,和其他认识或偶遇的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 比如说,体育类或者乐器类的其他课程中遇到的困难。
这些都可以作为示范的良好场景。
家长可以去示范 真心实意地称赞做得更好的小朋友:XX会做这个欸!好厉害!(千万别回头问自家娃“你会不会”之类的……)
家长可以去示范 孩子虽然最后一名,但是完成了,妈妈就很高兴:“哇你刚才跑得好快!像风一样!”
家长可以去示范 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抱怨,可以生气,但是抱怨生气之后,还是要冷静下来找找看问题在哪里,想想看怎么解决。
……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学业困难的时候,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面对、去相信自己可以克服。
而不是仅仅提供给孩子虚假的“没有学业困难”。
这个放在稍后来说,是因为有大量的家长,在幼儿园入学的时候,是做过一遍类似的工作的。
所以我相信大家对这个方面,应该略有所知。
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处在对父母师长信任度很高的阶段,又没有幼儿园入学那么强的分离焦虑。
所以只要家长展示出足够的期待,孩子在这方面真的很容易顺畅过渡。
基本方向是:
话说回来,再怎么跟家长朋友们说,“孩子落后不要紧,只要能正确对待落后就好了”,但是小孩子一旦成绩有点波动,往往是家长比孩子更恐慌,更焦虑。
所以我给一点实操上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的做法:
咱们“挑着学”:
学一部分,保证孩子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领先,得到正面激励;
不都学完,保证孩子上学的时候有事情做,知道自己需要继续努力,而不是在学校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技能适合提前学,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呢?
简单来说:幼儿园阶段本来就应该掌握的那些技能,适合提前学。
我在这个回答里也提过类似的事:
儿童线上思维课程最近很火,是否有必要给孩子报名学习呢?儿童的思维训练和数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幼儿园阶段即使按照规范要求,也并不是啥都不学。
孩子的数学、认字、书写等方面,都不应该是一片空白的来到小学的。
很多家长说的“没有提前学,到小学跟不上”,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提前学”,而恰恰是没有完成幼儿园阶段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我举点例子:
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这就是在给“写字”做准备,我家孩子一年级写数字写得不标准被老师批评,根源上就是我们在幼儿园时期,这里疏忽了。
3-4岁,主动要求成年人讲故事、读图书
4-5岁,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5-6岁,专注地阅读图书;对图书和生活情景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这就是为了“识字”做准备。
或者说,我很难想象,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孩子,居然一个字都不认识。
我们通常推荐的无痛学认字的方法,和这里摘录的《学习与发展指南》[1]中提到的就是一脉相承。我们日常说:“看见什么念什么,多念念自然就会了”,《指南》说:
向幼儿介绍医院、公用电话等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如买来新玩具时,把说明书上的文字念给幼儿听,了解玩具的玩法。
你看,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本来就不是“绝对不能认字”。
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相应的教育建议也有:
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
举了这么多例子,是希望各位家长不要抗拒“在学前让孩子有一定的语文数学基础”。
这些本来就是幼儿园期间应该掌握的内容。
那么怎么判断是不是“学过头了”呢?
大家可以粗略地这样判断:
具体到语数英三大学科上,个人推荐:
特意单起一个大标题,实在是有点忍不住,想要疯狂吐槽新闻里的做法……
类似题目描述里这样的,给幼小衔接段儿的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涯很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多吓唬大家一下:前些天群里甚至有家长分享,说有闺蜜认识的朋友,家里孩子二年级,跳楼了,留了满满两页的遗书。二年级!
类似这样的,被逼到抑郁的孩子,这些年越来越多见。
虽然也有新闻报道更发达的缘故。
但是“过度鸡娃”,真的对孩子伤害太大了,求求家长们停停手吧。
孩子成绩重要,但是你真的想要一个 成绩好可是恨父母 的孩子吗?
问题所述的案例,几乎是处处踩雷:
最后再强调一遍:
绝对不要在学前,就让孩子觉得“学习很可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