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段内容看下来都对。
就是想说,我的感观是有那么一点不识人间疾苦的感觉。
比如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施一公竟然是最近才听说,可能是大神们距离我等凡人太远了,我等小民的生活和关注不在他们的眼中,大佬们关注的是诗和远方,我们关注的是眼前的苟且。
学生家长不关注收入和就业,以兴趣为主。我们都倡导孩子的学习以兴趣为主,但真正以兴趣为主的,可能在高考这关就倒下一大批了吧。
最后我们找了一个折中方案,把课后补习班改名叫兴趣班。
这个话说得很对。不过他不配说。
就像娱乐业联合商会的主席说,年轻人要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这说明关注收入和就业的学生及家长,不是西湖大学的招收对象。
没说错,确实要兴趣加成,否则你没法扛住生化环材的惊涛骇浪。
我讲几个故事,让不开心的人开心开心。
1. 博士读崩的:
我高中志愿报生物,亲戚都反对,说生物在国外都转码农,风险极大,要选也选生物信息。
我当时Discovery纪录片看太多,就想选生物。
我爸跟我打预防针:你想清楚,家里一个做生物的都没有,你以后出什么问题,家里罩不住你。
我心想:随便啦,大不了混崩了就回家。
结果,我真的崩了。
读生物读到本科都没问题,还挺开心的,人懒不想出国,博士不幸找了个国内的垃圾老板,整个博士都在和垃圾老板哔哔哔。
家里花大价钱一路最好教育资源到高中,结果崩在博士阶段,有种白菜被猪拱的感觉。有时候觉得回家躺平算了,家里多香。
但我还是对生物有兴趣。博士毕业后还在做生物医药,做想做的事,看想看的文献,拿一手数据还挺开心。
所以要心态好。
--
2. 博士崩完,工业界还崩的:
我前同事,软软糯糯的小姑娘,35岁了,两个孩子的妈妈,超温柔,35岁依然是少女。
她从小是上海最好的初高中,本科复旦,硕博是基因治疗专业,读博照样读崩。
她博士老板岁数太大,要退休,导致全实验室不发文章,她回国时一篇一作文章都没有,只能去工业界。
我服的人不多,但这姑娘的科研能力是真强,专业基因治疗出身,比我懂得多。每次和她聊天都受益匪浅,行走的百科全书。
结果,因为她前领导离职,她换了新领导,面临新领导的Pua,还要稳定下面人的情绪,最后崩了。
新领导说:你连一作文章都没有,你这种水平,我招都不会招你。研发部开会,把她简历打印出来发给全研发部看,publication全组传阅,把她逼走了。
一个60岁男人,欺负一个35岁女生,我大长见识。
我们后来聊时她说:反正她家在上海几套房,她新领导不一定比她有钱,被欺负也就一时的事,无所谓。
所以要心态好。
--
3.博士没崩,博后崩的:
有个同学博士阶段做得很不错,两篇大子刊一作,博后去大实验室,如果混出个CNS主刊,就能回国拿教职。
第一轮博后去的是大实验室,2年就发了个Cell Reports。
第二轮博后去了另一个实验室,依然很难发主刊,实验室老板被领域大佬压制,文章出不来,愁得不行。
那为什么还在这个实验室做博后呢?
因为跟着这个老板,每天能学到新东西,比啥都开心。
所以要心态好。
你看到了吗?这里的问题是什么?
是天坑专业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你遇到的环境会不会坑,而环境大幅度决定你的职业发展方向。
本科、博士、博后、工作都有很强不确定性。一次不确定,就能把积累的所有优势资源全部推翻。
所以,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生化环材?
不差钱,心态好,又有兴趣,生化环材随你挑。
施一公说得没毛病,他是在变相劝退呢(手动狗头)。
谢邀。
施一公讲话历来槽点不少,但这次没法说他不对。而且他说得非常好,应该多说。
原因很简单,过去他是清华的领导,清华大学是公立大学,是全体中国人供养的大学,以清华在中国高校界的地位,各地学生考进清华肯定不可能个个都是奔着科学、兴趣而不考虑就业、收入和发展机会这些问题。一所公立大学,因为某些领导的个人理念,鼓吹要学生光醉心科学而不考虑就业、收入等等是不讲道理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是在西湖大学说这个话,西湖大学是社会力量创办的研究型大学,名义上是个私立大学,想招什么学生就招什么学生,你要是不想入坑,别去西湖大学就行了。
为什么我说他应该多说呢?
他说得越多,越能够让广大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西湖大学的人才需求和理念,避免学生进错校或学校招错人。
这回话水平还不如马科长。
施一公虽然建议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但自己明显很在意收入和就业。
现实生活中,2020年施一公联合创立的新创药研发公司诺诚健华在港股上市。他的妻子赵仁滨在诺诚健华的持股比例为15.54%,估值约10亿元。2012年成立的北京青耕贝达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一公是大股东,持有16.7%的股权,并担任董事长。2013年,施一公又成立了北京创研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经理、执行董事。此外,施一公还曾任职北京聚仁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公司高管。
作为对比,再回顾一下施一公的相关言论。施一公曾在不少演讲中强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做好你的学问”,“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等等。
所以生化环材专业的同学还是早做打算,不要太听信某些教授关于就业的言论,可能自己都做不到。这并不是在劝退,而是自己想清楚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真是想做学术,那就心无杂念,坚持下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像施一公教授一样,辅修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
相关回答:
都这年代了,还没听说过天坑这个词,不是施先生高瞻远瞩见不着民间疾苦就是施先生嫌耗材不够多,乘机再薅一把。
有什么关系呢?EP管和Corning管需要就业吗?不,它们只需要一个垃圾桶完成自己的使命。
反正施先生在生物圈子里风评两极分化已久,他再讲出什么古怪的台词我都不觉得奇怪。
那关心什么?
像海子一样?关心粮食和蔬菜?
还是像你一样,关心**和**?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本科教育逐步向通识教育转化了,所以专业不宜分的太细,更不宜本科就大面积搞科研。
本科大约就是18-22岁,三观形成时期,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社会,可以给他们提供搞科研的机会,但一定不要上来就认定我学这个专业就是搞科研的。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不适合搞科研,这和优秀与否无关。
所以西湖大学如果本科教育这样搞,和自身研究定位吻合,但不与高等教育的趋势吻合。
施一公每次在谈到这些相关问题时,要么不做正面回答,要么就避重就轻,转移话题。
比如不聊自己为什么要读计算机硕士,再比如聊就业问题时,就说如果目标就是为了找工作的话,就太狭隘了。
关于这些,知乎上已经有很多人多次总结过了,我就不再一一说了。
针对这次的发言,我再说一次,他老人家依然还是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正面回答。
任何一个进入西湖大学的本科生,根本不需要担心“生化环材”对将来的影响。如果西湖大学的毕业生在生化环材领域都不能有好的发展前途,那么这个世界可能就不需要这些专业了。
网上关于这些专业的讨论,并不是说这些专业不好,世界不需要这些专业,而是太多人去读这些专业,导致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一群人去竞争有限的科研岗位,导致就业环境很差,收入很低。
某临时工大学,为什么敢招几千名临时工博后?
最大的底气就是,这些学科培养了太多博士了,他们不来做博士后,不去几百人竞争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内定的教职,就只能壮士断腕,断臂求生,果断转行,跟自己苦读十几年的专业说拜拜了。
所以,明知道是一场大型PUA游戏,还是要去参加,因为毕竟还是有那么一点希望的嘛,既然总有人能拿到教职,那最后拿到教职的为什么不是自己呢?
邯郸路某校悲剧是怎么酿成的?
这个世界需不需要生化环材,跟这个专业的人能否拿到体面的收入没有关系。
跟生化环材相比,我认为这世界更需要环卫工人,因为生化环材没人研究,科技进步会停滞,恶果也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显现。
但环卫工人一夜之间都罢工了,我们的城市就乱套了。
但环卫工人的工资涨了吗?
宏观角度完全没有错,收入就业就是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且大家真就没必要去关注收入和就业,按照自己家实际能力去安排就行了。
有个重要原因是这个供需关系在变,市场需求也在变。
现在吹计算机的可能不知道,就10年之前,绝大多数人还认为计算机也是天坑呢。在05年前后,全国人都问学计算机能干嘛。几乎所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是贴分数线录取,甚至降分投档。如果有谁在这时候笃定计算机是时代答案,就认准了要学计算机,那可以算是眼光好。
当年的拳头专业是什么?是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这些的。
就过了不到10年,没到15年,差不多就两极反转了。
所以为什么说不用关注收入和就业,因为高光时刻谁都有,别拿一刻当永久,关注了也不一定有用。再就是大学入学到毕业是有滞后性的,好死不死读个博出来,10年过去了,鬼知道是不是又两极反转了。如果这个认识不到,你多看看A股板块好不好,明白一下啥叫螺旋式发展。
还有现在大家眼中的乐土,考公上岸在15年之前很多地方那是没辙的人才才去考的(不包括部分认为考公光宗耀祖的地区,他们宇宙的终点是编制。)。2010年前后有一大批公务员退公入私。再往前又是公务员铁饭碗,再往前又是公务员下海潮,就突出左右横跳。
再就是央企国企,那是从大哥大,到减员增效,再到去负担,现在又变回低调的王者。谁猜的透。
猜不透?那你关注那些表象有什么用。赌博么。
抛开收入和就业不谈,生化材环机械土木都是顶呱呱的好专业。
诺诚健华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类疾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研制,2015年由施一公院士、崔霁松博士联合创立,注册地为开曼群岛。
一年前该公司在香港上市,募资超20亿港元。日前,诺诚健华宣布拟在科创板上市。
按照招股书的说法,施一公是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也是公司非执行董事,这意味着施一公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营。
公司与施一公订立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书,以支持药物的靶点识别及验证。双方合作费用视乎具体项目而单独确定。
施一公本人并不直接持有诺诚健华的股份,而是由他的妻子赵仁滨持股,比例为15.54%,估值约10亿元。
不关注收入和就业的家长和学生谁会去读天坑啊,师医金码、文史哲法、音乐艺术,人家选这些专业都来不及,这波啊,这波属于矛盾螺旋。
施一公早就看透了一切,这波在大气层。学生和家长选专业的时候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看起来是类似何不食肉糜般的愚蠢,引起众多网友口诛笔伐,但是换个角度看,施一公说的也没错。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无论读什么专业,殊途同归,最后还是要回到考公务员这条道路上来。所以根本没有所谓“天坑”专业,只有“更适合考公”的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