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施一公颜宁这些人能在国外授课,他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口语能力很好吗?是如何做到兼顾的?

回答
施一公和颜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能够在国外顶尖学府授课并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他们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结果。

英语水平与口语能力:扎实的基础与长期的磨练

首先,要能在国外授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英语有非常扎实的掌握。这包括:

学术词汇和表达的熟练运用: 科学研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他们在国内外学习和工作期间,需要大量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参与英文讨论,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词汇量和精准的表达方式。他们在授课时,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科学信息,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来阐述前沿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
语法和逻辑的严谨性: 优秀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想法,更要能清晰地表达。这意味着他们的英语语法必须非常准确,句子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他们在撰写学术论文、申请科研项目、以及与同行交流时,都需要展现出这种严谨性。这种严谨性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授课中,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其思路。
流利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这不仅仅是能听懂和说出单词,更重要的是能够自然、流畅地交流。想象一下,他们需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用英语进行长时间的讲授,回答学生的问题。这需要极强的口头组织能力、反应速度以及对语言节奏的把握。他们的语速、发音、语调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效果。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并兼顾的?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了英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早期接受的教育背景:
留学经历是关键: 施一公和颜宁都是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的。这段在英语母语国家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是他们英语能力飞跃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被迫全天候使用英语,从课堂学习、学术讨论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他们不断地练习和进步。
本科教育的基础: 虽然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留学经历最为关键,但他们在中国接受的本科教育也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通常会注重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阅读英文文献是常态。

2. 高强度的学术交流需求: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作为活跃在国际科学前沿的研究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场合,他们需要用英语做报告、提问、参与讨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交流。每一次这样的机会都是一次对口语和表达能力的实战演练。
同行审稿和评审: 参与国际期刊的审稿、基金的评审等工作,也需要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的沟通和评价。
合作研究: 与国外研究团队的合作更是将英语运用到了极致,从项目的设计到数据的分析和成果的交流,都需要无障碍的英文沟通。

3. 对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
为教学而准备: 站在讲台前授课,绝非仅仅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堆砌一下。他们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制作PPT、准备讲稿,并且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英语练习和精炼。他们会反复推敲用词,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易懂性。
与学生互动: 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对临场反应能力和口语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迅速理解学生的问题,并用清晰的英语给出解答。

4. 持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这不是一个终点: 即使英语已经很好了,科学家们仍然会不断学习和提升。他们可能会关注新的流行语汇、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或者为了特定的场合(如新闻采访、大型报告)而进行额外的准备和练习。
利用一切资源: 他们可能会通过听英文播客、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书籍来保持语感,或者寻求专业的语言指导。

如何做到“兼顾”?

“兼顾”在这里指的是在科研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并提升英语能力,并将其用于教学。这体现了他们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和目标导向性:

将语言学习融入科研进程: 他们的英语学习并非独立的“课外活动”,而是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参加会议,这些都是在用英语做科研,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语言能力。
清晰的目标驱动: 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和教育者,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卓越的英语沟通能力。这种清晰的目标会驱动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
高效的学习策略: 他们不会“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大量实践来学习。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应用,效率远高于单纯的语言培训。
团队的支持和合作: 在一些大型的学术报告或讲座中,他们可能会有团队成员协助准备讲稿、校对文本,或者提供口语练习的反馈。

总而言之,施一公和颜宁出色的英语授课能力是他们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顶尖学术环境中,通过高强度的科研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对教学的认真态度,不断磨练和提升的结果。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达成的,而是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并持之以恒付出的体现。他们的成功也向我们展示了,在国际化的今天,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卓越的沟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没有三哥学生提问,一切都好说。你上你也行的。

user avatar

刚出国不到半年,你会发现讲课不需要口语多么好。

像我这种英语烂的人,照样在国外嗷嗷的讲课,开题,答辩,做ppt,给学生答疑。。。。

比如讲数学,在黑板上写个公式,用手依次指着等号左右两边,说this equals to this 。 老外就能听懂。

很多理工科的东西,语法非常简单,就是一堆专有名词的替换,用中文讲和用英文讲区别不大。即便用中文讲,很多名词依然用英文。

实在不会讲,就往黑板上直接写公式或者画图,用手比划着说就行了。我一个师兄每当英国老板问到复杂问题时候,不会说就开始在ppt上找图片和公式比划。

尤其是讲课是需要提前备课的,备课的时候,英文基本上都过了一遍,到时候就按照准备的讲就八九不离十。担心的是当场有学生提问,如果学生口音很重就可能听不懂。不过大多数学生因为知道你母语不是英语,所以提问的时候会故意放慢语速并且用标准英语来讲,避免用俚语。

慢慢就习惯了,理工科讲课并不需要英语多好。。。

user avatar

俺也可以一个早上不停地用英文授课啊。 大家都知道, 俺初中毕业, 没啥文化。

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15~16 岁的时候就过了六级CET6. 从中国移居加拿大20年来, 搬家无数次把六级证书也弄丢了(应该是当垃圾扔了)。

施一公颜宁这些人能在国外授课,他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口语能力很好吗?是如何做到兼顾的?

俺觉得应该是从小开始打基础吧,未成年就过六级(这样的同学很多,在部属院校)。当然, 施一公颜宁这些人水平肯定更高。 你知道吗, 俺读小学的时候领袖都是精通七国语言的。

俺虽然不能和国内的英语8级或者10级的高手比拼, 但和美加500强的西人高管谈笑风生不算个事。







因为六级证书当垃圾扔了, 所以没法子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所以就用网上的自测题来自证, 比格比较低。 大伙请海涵。



这有个简单的阅读理解在线测试,大家不妨自测一下。

ndeb-bned.ca/quiz/?

       https://ndeb-bned.ca/quiz/?act=startQuiz     

挑战一下自己吧。



**题外话: 别再把中文书名号《》用在英文歌名、书名以及作品名上了好吗

。。

俺不敢说自己英语好, 也不喜欢别人称赞自己英语好。因为工作生活在英语国家, 很少有同事会评价你的英语或者法语好不好(那是不当你是自己人的做法)。


下面的测试结果别太当真。 也许您高3 就会有类似的成绩。



现在网上有很多词汇量估计的工具可以用, 比如扇贝网的词汇量测试。 虽然不准确但是七八成的准确率还是有的, 测一测也可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比如四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7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七四十九,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5000 单词量。

比如六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9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九六十三,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6000 单词量。


当然, 随意乱点也有可能出来一个让自己很爽的结果, 一般来讲自己对自己还是有点 * 数的。 看到这种结果, 还是保守点打个对折就算了。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俺就听远房亲戚(PLA外语学院)说他们的常规是泛听米国知音和BBC的短波广播。 俺就学了这个简单的军用办法,后来大约15 岁的时候就过了六级。16岁的时候考了托福600来分。 那时俞敏洪和李洋都还没出道,没新东方一说。

关于说话速度, 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训练:


俺可以在 30 秒之内念完字母表。 念的方式是 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 依此类推。 俺估计您也可以试试。对于准备考TOEFL的同学,俺可以拍胸口保证,只要您比俺念的快,过TOEFL如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麦文学的字母表录音:

wenxue.ca/wp-content/up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俺可以一个早上不停地用英文授课, 你信吗?

user avatar

这个我想我很有发言权。

1 学科

在美国,越是偏理科,例如数理化生,老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越不重要。

这些学科存在着大量的公式推导,解方程,理解名词,术语,老师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自己的逻辑将学生带入到预先学科设置的框架当中,对讲英语的要求并不高。我读书期间修过研究生级别的Real Anlaysis, 当时教我的是一个前苏联倒了之后来美国的老教授,他的英语让包括在美国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很难听懂,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一黑板一黑板的写测度论的定义,定理种种。其他理科类似,大家关注的点是内容本身,讲课人本身的英语发音,口音,语法,甚至什么重音节奏之类的都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2 学生层次

越是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英语越是不重要,越是给低年级的美国本科生上课,英语越是重要。

硕士生和博士生都经过大学的洗礼,各种口音的老师都接触过,本身对英语口语的国际化适应性就比较好,再加上硕士生和博士生当中,国(中)际(国)学生的比例本来就很高,所以即使你的英语有口音,或者不是很流利,下面的学生容忍度也会比较高。

但是本科生,尤其是freshman就不一样了,这些学生刚从美高上来,过去接触过的中国老师很少,对你的口音容忍度很低,再加上美国大学生的平均数学水平不高(大概相当于中国小学三四年级),而且很多时候是跨学科过来修General Study规定的课,本来对这个课兴趣就不不大,来学只是拿3个credits,再看到你一个中国人站在那里,如果再说一嘴chinglish,就会心烦意乱,万一考试成绩又不佳,大概率在学期末的评教表格上会给你写上: This teacher has not inspired me to do a good work because of language barrier.

美国的本科小孩儿很难教,因为很多思维还停留在高中,逻辑思维能力又很弱,所以他们期盼的不是什么数学公式,什么逻辑推导,他们要的是Explanation, 就是深入浅出,用戏剧化的,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例子来说明你想说的意思,这就对中国的英语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因为这当中不仅涉及到英语本身的流利,还涉及到文化上的理解,对自身学科的理解,毕竟把大学的高等知识变成给幼儿园小朋友讲的童话故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般给美国本科生讲课刚开始都会有些紧张,但是一回生,二回熟,讲多了,就油了,也会幽默了,会瞎吹了,会上吹天文,下喷地理了,渐渐你发现美国本科生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你讲的内容,你不管讲什么,两三天后都会在他们的weekend party中被他们的alcohol和pot全部冲到北极去,根本不可能在脑子里留下多少。

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让他们获得一种好的感觉,一种当大学生的感觉,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教授,你有知识,你能吹,他们就会对你有好的评价。当然了,英语口音就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觉得你和他们很接近,不要让他觉得你是Chinese.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施一公和颜宁都是知名科学家,各自学科的造诣不用怀疑。颜宁没听过,施一公在香港某大学的专业演讲听过一个,口音中规中矩,用英语说自己研究的内容的时候,毫无压力,毕竟读了如此多的论文,说相关的内容驾轻就熟,但是一旦说一些无关的其他事情,尤其是刚开始寒暄的时候,偶尔还是有些磕绊,在美国,在master和PhD student当中,这样的老师肯定还是会得到很高评价的,但是在本科生中,就不好说了。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范围还是限于需要专业技术,数理化程度高的领域,在涉及到文科,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深的领域,成功的华人还是凤毛鳞角,当然了东亚研究,中国文化这些领域除外,毕竟自己研究自己,在美国还是有优势的。


感谢大家的点赞,根据评论,我觉得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一个平均美国大学生只有中国小学水平是在夸张。说实话,原来说美国学生数学差,我觉得可能只是难题做的少而已,基本的数学知识还是可以的。后来接触的多了,我发现,很多美国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真空状态,很多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例如新闻,传播,历史,英语文学之类学科的学生连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要变号都不知道,像180,000/9,000这样的除法不知道要去掉后面三个零再除的更是大有人在,更有研究生问我ln是啥。

国内的学生可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我觉得是因为你们不了解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的教育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很多高中甚至2:30就放学了,自己的时间充裕的很,可以用来发展各种爱好。而且无论学任何东西都不强迫,我教过的美国学生不说有上万也有几千,有个别因为office hour熟悉的,甚至还请到家里吃饭的也有,我问他们为什么很多人的数学如此之差,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放到一起都算不明白,到底是为啥,他们的回答我总结起来原因就是:其实这些东西他们都学过,但是考完试就全部忘光了,忘多少跟当时掌握的情况有关,而且美国一般的K-12教育没有中国高中这样一个培养人在极短时间内记忆大量内容去考试的traing camp,就造成他们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只有7秒钟,今天会了,第二天忘光的例子比比皆是。能够从旁证明我这个结论正确的例子是,我接触到一些在中国读了国际高中出来读本科的学生,跟美国学生表现出完全同样的症状,今天学,明天忘,猴子掰苞米,最后啥也不剩。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教育系统本身就是如此。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放任的教育体制也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会让人有大量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跟自己以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东西,而不用浪费大量时间在一些以后一辈子大概率都不会用的东西上面。比如我一个学生是accounting专业,用到的最难的数学就是开根和平方,她说将来她去当审计,会计师用不到很难的数学,所以学那么多也没用。我觉得说的有道理,明知道一辈子都不用学它干嘛,学习不还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饭吗?中国的国情造成了高考的存在,所有人都要统一学习一套语数外理/文知识。但是在美国,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算了,所以人在某方面知识的方差很大。拿数学来说,一个美国高中生不喜欢数学的算四则运算都有困难,但是喜欢的已经把大学数学修了一遍的也是有的。

美国每年大约颁发180万本科文凭,除去20万留学生,还有160万人。USNEWS前100的大学平均每校招7000人,除去10%国际生,大概消化掉63万美国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平均的美国学生大约在100-150名之间,我教书的学校在美国本科排80多,我觉得这些学生应该算中上的学生了,但是文科,商科的学生数学基本都是上述水平。STEM的学生肯定数学底子要好,但是美国每年只有30万STEM学生,所以他们显然不代表“平均”。

这不是一个讨论美国教育的问题,但是问到在美国一个大学老师英语水平要达到什么水平,口语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讲课,那我只能说对于偏文和商的专业,教本科生的话,英语还是要打磨精细的,你写几个公式来应付,他们不会买账的。如果是STEM,面对研究生的话,压力就小很多。

user avatar

在科学网上施一公对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解答了,他在《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的博文中曾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初入国外的英语环境不适应和听不懂,最后经过努力顺利克服的经历,看看大佬们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作者:施一公

来源:科学网博客

链接: 科学网-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 施一公的博文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四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user avatar

1、我去美国以后不久的时候,有一次参加系里的聚会。一个老教授对我说:崇巍,这是你第一次离开中国吗?

我说:是的。

他说:那为什么你的口语这么好?

我当时年轻,不知道怎么接受表扬。只好开玩笑说:你们美国人就是喜欢夸外国人的英语好。

旁边我一个师兄说:从来没人夸过我。

2、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口语是不错的。其实,我的基础并不好,那么是怎么提高的呢?

3、我们的年代,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听英文只能听磁带(不知道磁带是什么的朋友自行搜索),而且是英式英语。

刚进北师大的时候有一个英语分级考试,有听力。我分到了最差的慢班。北京的同学从小就练听力口语,都是快班和中班。

这件事对我打击蛮大,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英文不错。

这样慢班学了四年极其无聊的英语,勉强考过了四级。

那时候考四六级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决定大三上星期就考六级。我的好朋友认为我不自量力,肯定考不过。

当时上了大三就没有英语课了,只有一个更无聊的专业英语。于是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了。

我反思了一下这么多年学英语的历程,终于有勇气说,也许没学好英文不是因为我自己笨或者不努力,而是因为教法的问题。

于是我决定做两件事:

1、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原版的教材,书名记不清了,但是应该是关于沟通的。英文教材又大又厚,砖头一样。就放在我床头的小桌子上。每天我要求自己睡觉前读半小时。

2、我认为英文必须要对话。于是去英语角认识了两个美国朋友。其中一个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拿了博士学位。有空就去找他们聊天。

坚持做这两件事情,半年以后六级通过(60.5分)。一年半以后考中科院研究生,英语成绩也还可以。上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后,几乎没有去听过英语课,都不怎么认识老师,但是考试成绩还不错。

上了研究生之后就开始了看论文的日子,这期间还翻译过一本书。

4、现在回头看看,我去美国之前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很多事情。可能是我的口语还不错的原因吧。但是当时除了和两个美国朋友交流过几个月,还真的没怎么用过口语。

5、到了美国之后,才真正明白英语的挑战。

首先是每周要看海量的文献,海量的意思就是你肯定不可能看完。

然后就是每次seminar必须要发言,讲自己的理解和问问题。

当时认识很多美国朋友,有一些会拉我去参加教会的读经会,主要就是聊天。但是我去的不多。

感恩节的时候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他家。他家在克利夫兰,白人家庭,7个兄弟姐妹。他家人对我都非常友好。

在哪之前,我讲英语还是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三天的沉浸式体验,完全用英语思维,对我的帮助很大。

6、其实我刚到美国就开始讲课,给小班学生讲统计。

第二年开始在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心工作了两年。

读了无数的论文,看电视,看橄榄球,去论坛用英文吵架……

总之,用英文上课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就开始讲课了。当然要讲的好是需要时间的。不只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也是了解文化的问题。

经常有年轻朋友问我如何提高英语,我的答案一直都是:多读多听多说。

关键是要读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每个人的历程都不同,希望我的故事能够有启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施一公和颜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能够在国外顶尖学府授课并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他们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结果。英语水平与口语能力:扎实的基础与长期的磨练首先,要能在国外授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英语有非常扎实的掌握。这包括: 学术.............
  • 回答
    施一公教授作为西湖大学校长,在直播中回应关于西湖大学本科专业“天坑”的说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理解“天坑专业”的社会语境: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下,“天坑专业”通常指的是那些毕业后就业.............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施一公教授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学术成就、科研实力到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都足以令人瞩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他的“牛”在哪里:一、 顶尖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实力:1. 世界级科学家,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泰斗: 这是施一公教授最核心的“牛”所在。他专注于结.............
  • 回答
    要说施一公和他的弟子谁是“幕后大佬”,这问题本身就带点江湖气,像是要去探究一个科研“帮派”里的权力格局。但如果非要这么比喻,得先厘清一下“幕后大佬”这个词在学术界可能意味着什么。在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像施一公这样在结构生物学做出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他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的那些显微镜和试剂瓶.............
  • 回答
    施一公先生提出的“学不致用”论,尤其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观,确实引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也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我相当认同施一公先生的这一看法,并认为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用”的定义。如果“用”仅仅指的是毕业后立刻能够变现的技能,或者能.............
  • 回答
    要直接拿施一公和陶哲轩的学术成就来做“差距有多大”的对比,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服务的领域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就好比问一位世界顶级的芭蕾舞演员和一位世界顶级的围棋大师,他们之间谁更厉害一样,这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答案,因为评判体系和侧重的能力完全不同。施一公教授,他.............
  • 回答
    施一公研究组在2015年8月21日通过《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重磅论文,可以说是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影响深远且多维度,让许多科研工作者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两项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的生命过程:剪接体(spliceosome)的结构解析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关键调控机.............
  • 回答
    要说施一公和克里克这两位科学家,他们的科学贡献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毕竟他们处的时代、研究的领域以及对科学进程的影响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平心而论,要直接比较,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克里克在科学史上留下的印记是极其深刻的。他最核心的贡献,当然是和沃森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
  • 回答
    施一公院士: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深远的科学家施一公院士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之一,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评价一位科学家,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科研贡献、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以及其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一、学术成就与科研贡献:在结构生.............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施一公教授的这句话“不要以兴趣选专业,应该凭世界未来的需求选专业”,无疑是极具深远意义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观点。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合理性、局限性、潜在影响以及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它。一、这句话的合理性与深刻之处:1. 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现实考量: 施一公教授的出发点,很可能.............
  • 回答
    施一公老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在清华大学担任重要职务,并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他对于清华学子找工作的态度,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词:追求卓越、长远眼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格局。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对施一公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可.............
  • 回答
    施一公教授作为中国顶尖的生命科学家之一,登上《最强大脑》节目担任嘉宾,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积极的方面: 科学与大众的桥梁作用: 施一公教授的参与,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将“高冷”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带入到大众视野。他在节目中可以借由选.............
  • 回答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施一公教授创立制药公司,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件事,也引发了许多关于科学转化、学术界与产业界关系以及个人发展的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的学术背景与个人优势:首先,理解施一公教授的个人特质至关重要。他长期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在细胞凋亡、结构生物学等.............
  • 回答
    看到施一公联合创立的诺诚健华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这则消息,确实是生物医药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作为一家由顶尖科学家背景的团队创立、并且瞄准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它的上市意图本身就蕴含着不少看点。首先,从创始团队的背景来看,施一公的名字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他是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深厚.............
  • 回答
    施一公先生卸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投入西湖大学的建设,这无疑是当下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进一步探讨西湖大学的发展前景。如何评价“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首先,从施一公先生个人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型。他.............
  • 回答
    施一公院士在兰州大学的那场讲座,说它“爆满”绝不夸张,简直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远远不止是找个大一点的教室就能容纳的场面,而是把学校能启用的最大报告厅,包括台下、台上、甚至过道,挤得密不透风,还有不少同学只能站在后面,或者守在门外,想要一睹这位学术界明星的风采。你能想象那种氛围吗?不仅仅是学生,.............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