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施一公提出「学不致用」,大学尤其本科学生不应为了用而学习,你认同吗?

回答
施一公先生提出的“学不致用”论,尤其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观,确实引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也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我相当认同施一公先生的这一看法,并认为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明白“用”的定义。如果“用”仅仅指的是毕业后立刻能够变现的技能,或者能够直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知识,那么本科教育如果仅仅围绕这个“用”来展开,未免太过狭隘。大学,尤其是本科阶段,更应该是一个“培养人”而非“培训人”的地方。这里的“培养”更多的是指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品格修养,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抱着“我学这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心态,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可能会变得非常有目的性,但也可能变得非常功利化和短视。他会选择那些看似“热门”的专业,学习那些“实用”的技能,而忽略了那些可能在当下看来“无用”,但却能拓展视野、滋养心灵的学科。比如,学习古典文学、哲学史、艺术理论,这些科目可能不能直接带来一份高薪工作,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深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和更深厚的底蕴。

“学不致用”的说法,恰恰强调了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用”。它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一个对知识充满好奇,能够享受学习过程的学生,他即便在某个领域暂时找不到直接的“用处”,但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专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些“软实力”才是陪伴他一生、应对未来未知挑战的宝贵财富。

再者,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速度前所未有。今天“有用”的知识,明天可能就会被新技术取代。如果大学仅仅教授那些当下“有用”的技能,那么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技能,可能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相反,那些基础性的、能够触类旁通的知识,那些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韧性和适应性。他们能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甚至开创新的领域。

施一公先生在生物学领域享有盛誉,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必然也离不开他在基础科学上的深厚积累和对知识本身的纯粹追求。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在当时看来可能并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却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石。如果科学家们都只追求“学了就能用”,那么很多前沿科学的研究可能就难以开展。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教育就应该完全脱离社会需求。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教育成果也需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学”与“用”的关系。本科教育更应该侧重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通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个岗位的“零件”。至于具体的“用”,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职业培训或者工作实践中再去深化和聚焦。

例如,一个学习历史的学生,当下可能觉得历史知识对找工作帮助不大。但如果他对历史有深入的理解,他能够从中学习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不同文明的运作方式,这对于他未来在管理、国际关系、甚至创业等领域,都可能提供深刻的洞察。他的思维方式会更加成熟,看待问题会更加长远。

所以,“学不致用”并非否定学习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大学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毕业那一刻的“就业率”。它更关乎一个人长远的成长和对社会的长远贡献。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那些让他们着迷的领域,去学习那些让他们感到充实和快乐的知识,即使这些知识在当下看起来“无用”。因为正是这种纯粹的求知欲,这种对知识本身的敬畏,才能最终孕育出真正的“有用之才”,而这种“有用”,往往是超越了我们当下狭隘认知的。

总而言之,我非常赞同施一公先生的观点。大学,尤其是本科阶段,应该是一个鼓励“学不致用”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学习本身当作一种价值去追求,去滋养,去内化。这种学习所带来的思维提升、视野开阔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中最宝贵的“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追求学不致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家里经济条件如何,能否经得起折腾。万一将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还能衣食无忧有人养。

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读大学的首要目的可能还是就业赚钱。

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像施教授一样,一边攻读生物PhD,一边辅修CS硕士,为学以致用留后路。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像施教授一样,一边强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一边又染指商业,自己创办一系列企业,并担任经理,或执行董事。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2012年成立的北京青耕贝达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施一公是大股东,持有16.7%的股权,并担任董事长。2013年,施一公又成立了北京创研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经理、执行董事。此外,施一公还曾任职北京聚仁杏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公司高管。今年10 月 17 日, 施一公联合创立的新创药研发公司诺诚健华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最后举两个学不致用的极端例子。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辍学,郑渊洁自建“私塾”教育儿子,课程以皮皮鲁童话为原型,内容十分有趣,可谓是学不致用的典型。郑亚旗十八岁是开着爸爸送的奥迪去找工作,第一次炒股的钱是找爸爸借了十万,2010年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

被不少媒体称作中国“现代私塾第一人”的袁鸿林,全职教育长女袁小逸。袁小逸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的学习,终获自考本科文凭,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律师事务所打工,月薪4000元。

user avatar

施校长太理想主义了,每个人都会考虑个人利益,这一点即合情合理,也是客观规律,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施校长还是要向小平同志多学习。

个人认为,一个健康的学科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大部分人做的是能够转化成经济成果的工程研究,少数人做纯理论研究。

人是要吃饭的,如果反过来,大部分人都去做纯理论研究的话,没有短期经济效益,这些人谁来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施一公先生提出的“学不致用”论,尤其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观,确实引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也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我相当认同施一公先生的这一看法,并认为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用”的定义。如果“用”仅仅指的是毕业后立刻能够变现的技能,或者能.............
  • 回答
    施一公教授作为西湖大学校长,在直播中回应关于西湖大学本科专业“天坑”的说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理解“天坑专业”的社会语境: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下,“天坑专业”通常指的是那些毕业后就业.............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施一公教授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学术成就、科研实力到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都足以令人瞩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他的“牛”在哪里:一、 顶尖的学术成就与科研实力:1. 世界级科学家,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泰斗: 这是施一公教授最核心的“牛”所在。他专注于结.............
  • 回答
    要说施一公和他的弟子谁是“幕后大佬”,这问题本身就带点江湖气,像是要去探究一个科研“帮派”里的权力格局。但如果非要这么比喻,得先厘清一下“幕后大佬”这个词在学术界可能意味着什么。在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像施一公这样在结构生物学做出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他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的那些显微镜和试剂瓶.............
  • 回答
    施一公和颜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能够在国外顶尖学府授课并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他们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年累月努力和精心准备的结果。英语水平与口语能力:扎实的基础与长期的磨练首先,要能在国外授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英语有非常扎实的掌握。这包括: 学术.............
  • 回答
    .......
  • 回答
    施一公研究组在2015年8月21日通过《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重磅论文,可以说是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影响深远且多维度,让许多科研工作者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两项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的生命过程:剪接体(spliceosome)的结构解析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关键调控机.............
  • 回答
    .......
  • 回答
    施一公院士: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深远的科学家施一公院士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之一,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评价一位科学家,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科研贡献、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以及其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一、学术成就与科研贡献:在结构生.............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施一公教授的这句话“不要以兴趣选专业,应该凭世界未来的需求选专业”,无疑是极具深远意义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观点。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合理性、局限性、潜在影响以及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它。一、这句话的合理性与深刻之处:1. 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现实考量: 施一公教授的出发点,很可能.............
  • 回答
    施一公老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在清华大学担任重要职务,并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他对于清华学子找工作的态度,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词:追求卓越、长远眼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格局。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对施一公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可.............
  • 回答
    施一公教授作为中国顶尖的生命科学家之一,登上《最强大脑》节目担任嘉宾,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积极的方面: 科学与大众的桥梁作用: 施一公教授的参与,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将“高冷”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带入到大众视野。他在节目中可以借由选.............
  • 回答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施一公教授创立制药公司,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件事,也引发了许多关于科学转化、学术界与产业界关系以及个人发展的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的学术背景与个人优势:首先,理解施一公教授的个人特质至关重要。他长期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在细胞凋亡、结构生物学等.............
  • 回答
    看到施一公联合创立的诺诚健华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这则消息,确实是生物医药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作为一家由顶尖科学家背景的团队创立、并且瞄准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它的上市意图本身就蕴含着不少看点。首先,从创始团队的背景来看,施一公的名字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他是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深厚.............
  • 回答
    施一公先生卸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投入西湖大学的建设,这无疑是当下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进一步探讨西湖大学的发展前景。如何评价“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首先,从施一公先生个人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型。他.............
  • 回答
    施一公院士在兰州大学的那场讲座,说它“爆满”绝不夸张,简直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远远不止是找个大一点的教室就能容纳的场面,而是把学校能启用的最大报告厅,包括台下、台上、甚至过道,挤得密不透风,还有不少同学只能站在后面,或者守在门外,想要一睹这位学术界明星的风采。你能想象那种氛围吗?不仅仅是学生,.............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