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施一公直播表示大二要开始思考是否要读博,你是什么时候去开始决定要读博士的?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

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做出“读博”的决定。

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的“读博”决定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1. 起点:对某个领域的强烈好奇和求知欲(可能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萌芽)

触发点: 我会通过阅读、观看纪录片、参与线上课程(例如MOOCs)等方式,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如果我发现某个领域,比如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或者生物的分子机制,能够持续地吸引我的注意力,让我产生“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的疑问,那这个领域就可能成为我深入探索的目标。
初步的钻研: 在高中或大学早期,我会尝试通过阅读更深入的书籍、浏览学术网站(如arXiv、Google Scholar),甚至尝试自己解决一些经典问题来满足这种好奇心。例如,如果我对编程感兴趣,我可能会尝试实现一些基础算法,或者理解它们背后的数学原理。

2. 大学本科阶段:深化理解与初步的实践(对应施一公教授提到的“大二开始思考”)

课程学习与知识体系构建: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那些提供深入理论基础和前沿知识的课程。我会努力理解课程内容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我会思考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接触科研: 这是决定是否读博的关键时期。
参与科研项目/实验: 我会主动寻找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申请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际操作,我能够:
体验科研的乐趣和挑战: 亲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会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发现未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我也能体会到科研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比如实验失败、数据不理想、理论难以理解等。
学习科研方法和思维: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会学习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和解释数据、如何撰写科研报告等。这些都是博士研究的基础。
评估自己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和潜力: 通过实际参与,我能更清晰地判断自己对这个领域是否真的有持续的热情,以及我是否具备解决该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韧性。
阅读相关领域的顶会论文和综述: 我会主动去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尝试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讨论。这能帮助我评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也能激发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
与导师和高年级学生交流: 我会积极与导师以及已经读博或即将读博的师兄师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学习经历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看法。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能为我提供宝贵的参考。
思考的深度: 在大二、大三阶段,我会开始思考:
我对这个领域有多热爱? 能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个问题,即使短期内看不到结果?
我是否享受解决复杂、未知问题的过程? 我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对学术研究的长期职业道路是否感兴趣? 读博意味着未来可能从事科研工作,我是否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是否具备必要的数学和逻辑基础? 这是许多学科博士研究的基石。

3. 大三、大四阶段:做出初步决定并为申请做准备

深入参与科研: 如果之前参与的科研项目让我觉得有价值和乐趣,我会争取在剩余的本科时间里更深入地参与,甚至尝试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研究项目,并争取发表文章或参与学术会议。
评估自身优势和劣势: 我会客观评估自己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英文水平等方面是否具备读博的要求。
确定研究方向: 基于前期的探索,我会开始聚焦自己希望深入研究的具体方向。这可能需要对不同的导师和实验室进行调研。
准备申请材料: 开始准备GPA、GRE(如果需要)、托福/雅思成绩,以及重要的推荐信和个人陈述(Statement of Purpose)。个人陈述的撰写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梳理自己学术思路和规划未来研究方向的过程。
初步接触博士生导师: 如果可能,我会尝试通过邮件联系一些我感兴趣的导师,介绍自己的背景和研究兴趣,询问是否有招收博士生的计划。

总结来说,我的“读博决定”不是一个单一的时刻,而是一个渐进和持续的过程。

萌芽期(可能更早): 对某一领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探索期(大学低年级,如大二): 通过课程学习和初步的科研实践,深入了解该领域,体验科研过程,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深化与决策期(大学高年级,如大三、大四): 通过更深入的科研参与和对学术职业的思考,做出是否读博的决定,并开始为申请做准备。

施一公教授建议大二思考,我认为这个时间点非常恰当。它意味着在本科阶段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而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仓促做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科研、与导师和前辈交流、以及深入的自我反思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的“决定”过程,也是对这些关键因素的模拟和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六岁,主要原因是爹妈的同事和同学天天逗我,说你一定要超越你爸爸。

在洗脑循环的影响下我现在认真的考虑要不要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user avatar

享过科研乐,受过科研苦,再来考虑是否读博也不迟。

我下定决心读博是在研二,那时候我已经初步做完了一个小课题,第一篇论文的初稿也已经写完了,除了还没有被审稿人毒打过(客官别急,马上就来),差不多已经把科研的流程走了一遍。

那时我回顾了一下这段不算长的的科研经历,确定自己确实很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快感,也勉强能忍受独自钻研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仔细考虑之后,才提交的转博申请。

可绝大多数大二的学生对科研的了解几乎是零,不清楚科研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亲自体会过科研的困难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去考虑要不要投入5-8年来读个博,真是与赌博无异。

user avatar

坐标美国西海岸州内旗舰公立学校,说说自己的看法。

可能施一公先生还没意识到现在学生为了读个博士能卷到什么地步,就以我们学校目前录直博的人来看,大二开始思考是否要读博的都已经有点晚了。

正常顺序:

  1. 大一上学基础知识,联系实验室,此时要不要读博应该已经想好了

2. 大一下开始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开始打杂

3. 大二上刚开学,手里应该就有几篇挂名的论文了,此时应该开始独立做课题了

4. 到大二下结束,手里应该有一篇弱刊/弱会一作了,可以申请奖学金

5. 大三上开始考英语,去海外实验室交流学习,同时在本课题组继续研究,到大三下应该有一篇很不错的期刊/会议一作

6. 大三下,写申请文书,套词,面试

大四拿offer,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

7. 以上还要保持3.7/4的GPA,如果学校给分低,那么也得保持全系前20。

每一步的快慢取决于个人能力,这里只给出平均水平。

以上7点如果全部做到,恭喜你,你的学术路径很顺利,能去一个很好的大学直博;如果做到6点,你可以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直博;如果只做到5点及以下,不建议直博了,你的竞争力不够,就算有机会能直博也去不了什么好学校,可以读个研究生先试试水先。

现在的advance degree都卷成第二高考了,大二开始思考的话哪够时间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