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留存小学六年给老师送礼记录,孩子一毕业家长立马举报老师,该涉事老师被学校开除。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五味杂陈。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也跟不少人聊过。说到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还有教育的公平性、人情的微妙,以及规则的执行。

从家长角度看:

这家长,我得承认,挺有“规划”的。孩子小学六年,送礼送了六年,这期间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钱。这本身就是一种“投入”,家长心里自然会有一杆秤。他们送礼,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投资”,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学习上能更顺畅,甚至包括一些“软性”的好处,比如评优、推荐等。

当孩子毕业了,这笔“投资”的收益怎么算,家长心里肯定有一个自己的账本。如果他们觉得这六年里的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或者觉得老师利用了他们的“好意”,那么举报就成了他们表达不满和寻求“公平”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有可能家长觉得,送礼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交易”,老师接受了就应该承担某种“义务”。一旦孩子毕业,或者觉得老师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种“交易”的对价就该清算。

从老师角度看:

这位老师,我不知道他接受了六年家长送的礼,是个什么心态。可能是因为觉得这是“常态”,或者觉得家长是出于真心感谢,所以就收下了。也可能是他有自己的苦衷,比如家庭经济困难,或者觉得和家长关系不错,不好意思拒绝。

但无论如何,接受家长的礼,尤其是在有学生表现好坏、升学去向等评价的时候,总会让人产生联想。即使老师本身是清白的,这种关系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疑点”。尤其是在“教育公平”这个敏感的问题上,老师接受家长礼物,无论多少,都容易被贴上“收礼”、“偏袒”的标签。

他被学校开除,这个后果是严重的。这说明学校在这件事上是“零容忍”的,或者说,学校也有自己的压力,需要向社会和教育部门展现“清理门户”的态度。也许,这位老师的“收礼”行为,在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里,已经触碰到了红线。

从学校和教育制度角度看:

学校开除老师,这是一种“止损”和“负责”的表现。在当前社会对教育公平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任何涉及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的苗头,学校都必须严肃处理。哪怕老师过去几年表现一直很好,一旦被实锤收礼,学校也难以承担“包庇”的责任。

但这起事件也暴露了教育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送礼”的潜规则: 为什么家长会选择送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必要”的,不送礼反而可能让孩子吃亏。这种“不送礼吃亏”的心理,才是最让人担忧的。它破坏了教育本应有的纯粹性。
监督的滞后性: 家长六年不举报,等到孩子毕业才举报,这说明平时的监督机制可能不够有效,或者家长在孩子在校期间不愿“撕破脸”。一旦事后举报,这种“秋后算账”的性质,也让人觉得有点……复杂。
制度的弹性与刚性: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师在处理这种人情往来时,如何把握界限?学校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是否考虑到了现实的复杂性?“送礼”行为本身,其性质的认定和处理的力度,往往也存在争议。

我的看法:

这件事,我更倾向于认为, 这是一场“利益”与“规则”的博弈,其中夹杂着人情和道德的灰色地带。

首先,家长举报,有其动机,但也有些许“不妥”。 家长在孩子六年期间选择送礼,这本身就说明他们认可了这种“沟通”方式。等到孩子毕业才举报,有“过河拆桥”的嫌疑,或者说是利用毕业这个节点,避免了孩子在校期间受到潜在的“报复”。但如果家长在送礼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老师的行为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畴,那么举报也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

其次,老师被开除,后果严重,但并非毫无道理。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接受家长的礼,尤其是在教育这样敏感的领域,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老师个人的声誉,更会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公信力。学校必须维护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对这类行为“零容忍”也就能理解了。

最关键的是,这件事折射出一种不健康的教育生态。 “送礼”作为一种变相的“沟通”方式,已经渗透到了很多家校关系中。这让很多本心想好好教学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不收礼,怕得罪家长,影响孩子;收礼,又怕惹上麻烦。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对于如何看待,我只能说:

法律和规则是底线。 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都可能触犯法律或校规。
人情往来需要有边界。 家长表达感谢可以,但不能演变成“交易”或“负担”。老师接受感谢也可以,但要明辨是非,更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的公平性。
学校应该加强对家校关系的规范和引导。 建立更透明、更健康的沟通机制,让家长无需通过“送礼”来表达关心,让老师能专注于教学本身。
社会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 我们希望孩子接受的是公平的教育,而不是看谁的“人情”更深。

这件事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领域的一些“病症”。处理这件事,既要依法依规,也要考虑人情社会的复杂性,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上来。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也让我对教育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老师的回答真就应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还有脸辩解,我作为一个老师都瞧不起这种同事,活该被举报,清除出教师队伍才是。

不收礼你会死吗,为什么收礼,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话还用别人教吗?有的老师就这臭毛病,我就说的是某些同事,你算哪根葱啊,人家家长对你好声好气,给你送东西真是看得起你吗,那是因为你教人家孩子,家长给你送东西是要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要你放弃作为老师的公平和职业道德。你以为你的学生不知道家长给你送了礼吗,学生们在背后都指不定怎么议论你了,你都这形象了你还有脸站讲台教育你学生?

教师收礼和课外补课是违反规定和职业道德的,你做了就该被清除教师队伍。学生有时带家里的特产给我我都是只尝一下,剩下的让他分给全班同学,坚决不做任何会引起歧义的事情。好处就是我在同学和家长面前都硬气,你家孩子错了就是错了,说啥都没用,我又没拿好处,我就按自己那一套来。

别拿工资低当借口,法律规定了教师不能做什么,但从来不规定教师不能赚钱,我课后送外卖开滴滴雇人开店行不行,和教师工作没任何关系,一边当老师一边课外补课无非就是想赚家长们的便宜,想补课你辞职去教育机构没人管你,又当又立恶心死了,我说这些就是给某些老师们看看,别以为自己人模狗样的别人不知道,你的同事们都看不起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这么多很多人都怀疑我不是老师了,这点我也没法自证,但我确实是一名公立学校老师。我说这些并不是要求老师要多么高尚,只是想让某些老师认清事实,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社会中的位置。教师这行就像一个围城,你的学生对你很尊敬,家长对你很客气,时间久了就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厉害,收礼都理直气壮了,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点从某些回答中尤其明显,甚至认为收礼是理所当然,我还是那句话,你算哪根葱?我也做过打工人,钱哪有那么好挣,加班一星期能多赚那1000块钱吗,你做老师累,家长加班就不累了,多数都是普通家庭,谁家钱大风刮来的。

教师这行就是个良心活,我也不敢标榜自己是什么白莲花,就像有的人说教师送外卖也违规一样,只是通过这种例子倡导教师赚钱不要在学生身上动心思,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软肋,你但凡动了心思,谋取利益真是太简单了。当然我也不提倡做那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教师,那是道德绑架。家长们也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在不比以前,教师现在的定位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别指望什么都让老师管,时代变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几部棋走得高明,对有志于奔着寒暑假拿工资,教完课不想操心,也不想接触家长的老师绝对是重大利好。

1,禁绝校外学科补课,收缩老师利用岗位和能力寻租的空间;

2,禁止住家教师,上门一对一等变相补课,彻底老师斩断校外获利渠道;

3,默许家长举报,吃干抹净掀桌子,开除在编老师,也把不能补课就送礼,变相让老师课上多照顾的卷王和马屁精家长堵死;

4,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提高在编教师的待遇,名校毕业生内卷,提升教学质量;

5,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给家长减轻经济负担,让学校承担更大的抚养责任,而不是仅仅考虑升学率和分数线;

6,该上体育课就上体育课,该上美术课就上美术课,一些长期吃空饷的副科老师也得回来好好上课,音体美等科目也不再是皇亲国戚们图清闲拿编制的桃花源了。


简单来说,就是既不讲红烛精神,也不讲家长和老师协同了,把家长和老师的三八线划清楚,最好是向婆媳关系看齐,心宽两不见,

把老师彻底收缩为教书匠,

育人甩给原生家庭,

老师管上课,学生听课,也不搞排名和火箭班了,除了毕业班,科任老师逐渐也减轻压力。


要知道前些年,教师工资待遇一直不高,尤其是各不发达地区的代课教师,

即使政府有意愿普涨工资都不现实,因为校外辅导和补课确实成风,太多名师,理科教师寒暑假拼命开班,真算GDP的话,可能是三四线城市第三产业的最大头,

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普通家长,社会劳动人民对老师群体的普遍仇视,

确实经济负担太大了,既不能得罪老师,也不敢不去补课。

不斩断这个链条,怎么涨工资也不起作用,更激化社会矛盾,


深圳无异是全国教师待遇最高的地域之一,

家长这样做,学校和教育局也压不住或者根本不压,也在说明一个事实,

老师以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干干净净教书,认认真真打好这份工,也应仅限于打好这份工。

面对清北等名校的竞争和内卷,

那些吃拿卡要,或是多年不精进教学业务忝列教师队伍,享受寒暑假和高薪待遇的那些庸师,应该适时给年轻人让位了。

以后的教师岗位,应该是个高强度,高专业化,但是更省心,人际关系更简单工作面貌,适应不了变革的老师,很可能要么被淘汰,要么主动让位,把编制赶紧腾出来。

user avatar

教师收不收礼,什么程度算“违规收礼”,什么程度算“学生聊表心意”?

在我认知里,既然校方能给出开除的决定。那礼物绝对不可能是月饼、粽子、鲜花这类。因为这类物品消耗性强,节日代表性质明显,我认为不算大问题。这种明显是学生聊表感谢之意的礼物,不至于算作违规收礼。(我所知道大多数地方都存在教师节送鲜花之类的礼物,如果这个也上纲上线的话,就颇有些矫枉过正。不过真的想一刀切,那么规定也应该要明确表明。可以按公务员不得接受服务人员礼物的方式执行。)

话说回来,衣服、包包、手表,我说,是谁给你的勇气接受这些礼物?教师们,可长点心吧。

学生家长如何我们且不说。教师接受超越师生的礼物。尤其是接受了“服务对象”的比较有价值的礼物。那你凭什么喊冤呢?

教育部明文规定。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或礼金。

记住了,是任何方式!别和我说什么有回礼。别和我说什么和学生家长是闺蜜。你是老师诶,专业点行不行?教师是你的职业啊。对教育部规定熟视无睹,收礼物心安理得?

依我看,处理的没问题。也让当前教师收礼之风停一停。别一到教师节,各种晒礼物之风横行。搞的家长生怕被其他家长比下去。当然,对于这位被开除的老师,确实深表遗憾。但我们不能因为“违规的人太多,就干脆当成了不违规”这类因素而无视规定。

警钟长鸣!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对待礼物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你接了,确实不一定会出事,确实也有很多老师都在收礼。但是你不接,肯定就没事。任何时候都不要抱侥幸心理。你不收礼,我不收礼,大家都不收礼。这样家长也能好好安心工作。

真要说感谢老师行不行?等学生毕业了自然会送你。这个时候礼物才是真正表示感谢的礼物。因为学生和家长已经不是你的“服务对象”了。

看到有些回答“威胁”举报老师的家长,我觉得有些奇怪。如果我是老师,我绝对不会接受学生家长送的有价值的礼物。我也绝对不会因为学生家长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而迁怒到学生身上。有这种行为的老师,我认为是师德不足。

当然,目前师德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随着教师招聘的规范化,我相信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好。不过这也是题外话了。

总的来说,教师收礼本身就是违规的。针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并无大碍。直接开除确实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但我相信校方既然能处理的这么决绝,正说明了这礼物的价值决计不低。

以上。

user avatar

这个要看是老师索贿还是家长主动。如果是全班都送,老师暗示不送要针对小孩,家长被逼无奈屈服,我觉得这事蛮解气的。

可如果是其他人也没送,老师也没暗示家长送,是家长自己想歪心思,自己谄媚,想通过钱财换取一些特权,比如班干部,那么这事一个受贿一个行贿,家长老师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各打五十大板。如果在享受完特权之后再来倒打一耙,那这个家长貌似也过于狗腿了。

不要说家长希望老师给自己孩子特殊照顾是人之常情。那被告希望法官从轻判决还是人之常情呢,倒是行个贿看看,要是被抓道还不是得多一条行贿罪的?

分割线

这回答都一年了,原来从来无人问津,这是负担发生了什么时事吗???怎么突然这么高的热度,有点震惊

评论楼有点偏了。请看问题,如何看待这事,不是如何看待这老师。无论如何,收了礼,这老师就被钉死在耻辱柱上没跑了。但这家长到底是受害者还是既得利益者就很难说了。

所以我们分析的是,这事究竟是一个被逼无奈隐忍数年,最后为民除害的故事,还是一个狗咬狗的故事……

user avatar

考教资的时候,书本就明确了不能收礼,引以为戒,千万别收礼啊!除了什么小卡片花的,啥都别收!

user avatar

好一招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恩将仇报过桥抽板上楼抽梯得鱼忘筌藏弓烹狗背槽泼粪济河焚舟忘恩负义!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老新闻了,去年九月的时候爆出来的,具体情况是深圳市南山区某学校六年级一位班主任被某家长举报收礼遭到校方的调查。

这事儿有几个细节点可以品一下:

  1. 数位家长却反映,这名班主任一直以来公平公正,深受学生们爱戴,此次遭到班上某位家长的陷害,是因为没有满足这名家长要孩子当班长、评优等不正当要求,希望校方还班主任一个公道
  2. 一位家长则表示,这是场「陷害」:那位家长以前一直和老师以闺蜜相处,送过几次礼物,比如商场标价500元的包,但老师每次都有回礼,有次送回了一个价值800元的玩具飞机,而家长却把每次送礼的截图都保留下来

我觉得咱们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全部的细节,然后不需要别的什么,就凭心中一杆秤,就能分辨出是非曲直。

老师收受礼物,教育部有规定,不应该。

具体规定是2016年《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的通知。

规定的细节是:

一、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二、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三、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四、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
五、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六、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其实仔细看,就知道这规定是为了扭转以前的不正之风,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实话实说,老师变向「索要」的事情,听过很多。

通知里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把「索要」或「接受」放在一起的,我个人觉得,这两个行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至少在这个案例里面,索要是不存在的,老师把和家长的互动当做了正常的人情往来。

咱们有时候怕的,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带来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偏袒,最后导致每个家长都必须进行所谓的正常的人情往来,来确保老师不偏心。

说白了就是卷。

所以要特别强调这里面一个细节:这位老师和这个家长以「闺蜜」相称的同时,其他家长并没有觉得闺蜜的孩子被特别照顾,反而觉得老师一直是公平公正的。

不得不说,这碗水是端的真平。

所以这老师犯的最大的错,或者说被捏住的最大的把柄,就是对家长不设防。

当然教条主义的说,这老师是接受了家长的送礼,被举报被开除也是活该。

但是如果这样一刀切的话,其实还是有隐患。

我如果是个恶人,总能挖个坑让老师跳进去,比如直接网上买个东西,寄到学校给老师,老师收到以后没想太多直接打开了,搞不清楚神什么状况,拍张照片发家长微信群里面一问,我一截图,那就是「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的行为事实。

或者更简单,接孩子的时候去老师办公室一趟,趁老师不在直接礼物办公桌上一放,打开,拍照,到时候有嘴都说不清。

其实2017年还有类似的事情,广东连州一班主任因此前多次拒绝家长要求给其孩子调换座位的要求,收到学生家长发来的88.88元的微信红包,以为是春节期间,属于礼尚往来,于是点开后马上回赠90元红包,但家长没领取,然后截图举报老师收红包。

所以你看,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是防不住的,而且,本来就不应该把家长和老师两个群体切割的那么对立,随时都要提高警惕。

至少在这两个事情里面,我没觉得两位老师就是恶人,也不值得一句「活该你不小心」或者「不论怎么说你都违反了通知」。

现在社会上很多新闻事件,带来的都是行业自省,比如最近保安公司肯定各种开会培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这种过度纠正,最后承担后果的是全体社会。

要纠正通过金钱利益的输送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占,这没毛病,但是矫枉过正以后,就是家长和老师群体的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一边太极端,那就去另外一个极端,这不太合适。

不过我可以理解有些回答强调的,别找借口,收了就是收了,面对教师收礼乱象就是要杀鸡给猴看。

甚至说这个家长做得好,看这些老师以后还敢收礼。

受过苦的,肯定希望乱世用重典,一锤定乾坤。

我想的是,至少不要用这两个老师来做例子。

就像是前段时间各地打击课外补习,我觉得那些蹲点抓人,甚至破门而入的视频来宣传就够了,而不要宣传这种:

user avatar

好事啊,教育界的职业打假人

老师们不一直喊着要和公务员看齐么?机会来了,公务员收到财物第一要退回,退不回去的要第一时间登记上交,否则一律算收了。扯什么“要看是主动要的还是家长硬塞”,硬塞你不会拒绝啊?大马路上给你塞传单拉你去体验按摩的你怎么就能拒绝呢?人家长又不是李国庆,带几十条大汉闯进你家给你送礼,那就算是李国庆,砸开你家门把礼物扔进去然后没收你手机顶住你家门不让你出来,你还能6年时间找不到机会向校领导报备?

我可没见过哪个贪官落网后一群其他公务员出来叭叭“这举报人可真险恶”、“以后老百姓办事会越来越难”、“真是让我们公务员寒了心呐”、“我邻居/四大爷/白姥姥告诉我说他收的钱其实都捐给希望小学了”。真的,要是有人敢这么替贪官洗地,早就被人民群众打烂他的狗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五味杂陈。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也跟不少人聊过。说到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还有教育的公平性、人情的微妙,以及规则的执行。从家长角度看:这家长,我得承认,挺有“规划”的。孩子小学六年,送礼送了六年,这期间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钱。这本.............
  • 回答
    看到您家孩子五六岁了,正是活泼好动、探索欲强的年纪,但同时也是个性逐渐显现、跟家长“较劲”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家长心里着急,特别是到了动怒的时候,那种“打不得,又管不住”的矛盾心态,我特别理解。您能意识到打了孩子可能会留下阴影,这说明您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家长,并且在思考教育的根本。其实,五六岁的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毕竟家产这事儿,谁也不想被落下,但又不能直接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想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大概摸清父母的心思,得费点心思,从生活的点滴细节里去观察和感受。首先,你可以留意一下父母在日常谈话中,是如何提起你和你弟弟的。他们是不是经常会把你们俩的未来规划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确实是很多女生,甚至很多年轻人毕业时都会面临的抉择,特别是家里有那么个魂牵梦绕的小城,心底总会有一个角落属于它。留在小城还是去大城市,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女生来说,“喜欢家乡”这个标签,可不仅仅是情怀。它往往意味着: 熟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从.............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是不是很多家长自己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孩子这事儿,操心是肯定操心的,但那种没日没夜的焦虑,尤其想到未来的遗产,总觉得跟自己能力不足有关,好像没能给孩子准备好足够“富足”的后半生,让娃能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你说这想法,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为人父母的,天性里就带着一种责任感,想要把.............
  • 回答
    “爸妈,我真的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这句话像一颗定时炸弹,在我父母平静的生活里炸开了花。一开始,他们只是皱着眉头,带着点不可置信,劝我:“等你到了那个年纪就明白了。”再后来,是直接的担忧,再后来,是近乎绝望的“我们活着就没有盼头了,钱留着也没有意义了!”看着他们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听着他们那.............
  • 回答
    最近这则关于泸州14岁女孩小雅(化名)的悲剧新闻,真的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心头。六页日记,字字句句都透着无助和绝望,她说“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这短短一句话,却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上。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的心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预防这样的悲剧再.............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核磁共振(MRI)检查时,医生让家属离开而自己却留下来的疑问,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并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非常明确地告诉您:核磁共振检查本身是没有任何电离辐射的。 所以,医生让家属离开,绝对不是因为辐射太大,这一点请您完全放心。那么,为什么医生会有这样的安排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尤其是当你感觉生活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想要有所改变时。留在家中还是出去找工作,这两种选择背后都有各自的考量,也可能指向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首先,我们来认真审视一下“继续留在家里”这个选项。你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选择继续待在家中。也许是照顾家庭的需要,比如年幼的孩子需.............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问题,关于选择留在家里,还是远嫁,就像两条岔路,每条路都通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承载着不同的期望、考验和风景。选择留在家里, 仿佛是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熟悉的土壤。这里的空气你再熟悉不过,这里的味道你了然于心,这里的语言你张口就来。你熟悉街角的杂货店,知道哪家店的老板最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搅得人心神不宁。一边是熟悉的故土,山清水秀,日子过得安安稳稳的,不用操心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另一边是外面的世界,虽然不远,也就百来公里,但感觉又是另一个天地,充满着未知的机会和挑战。摆在面前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哪一个更好,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留在县城,靠山吃水,这日子就像家.............
  • 回答
    唉,这个问题真是磨人。在你心里,它肯定不是个小小的选择题,而是像摆在面前的两条岔路,一条熟悉亲切,一条充满未知与诱惑。让咱们一起把这两个选项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先说说留在家乡家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暖意。它意味着什么? 熟悉的环境和人脉: 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街头巷.............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而且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所以很难有个统一的答案。不过我可以尽量详细地跟我家里商量留学费用这件事的过程,以及最终是如何支持我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首先要说的是,我家里也不是什么特别富裕的那种,就是普通工薪家庭。所以一开始我提出要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我爸妈其实挺惊讶.............
  • 回答
    如何看待新一代「城市留守家属」?他们陪伴感缺失的症结与解决方案“城市留守家属”,这个词汇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讨论中,它描绘的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许多家庭中的一方(通常是男性,但也可能是女性)为了生计和事业,需要在城市中打拼,而他们的配偶、子女或父母则因为各.............
  • 回答
    这份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提案,乍一看挺有地方特色和现实考量,但细细琢磨,里头的问题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提案的出发点: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个提案的出发点是好的,直指湖南湘阴农村面临的两个棘手问题: 农村青年的外流: 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为了更好的教.............
  • 回答
    .......
  • 回答
    看到陈小春那套“没家具”的亿元豪宅,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一个让孩子拥有足够大空间去奔跑、去玩耍的家,这绝对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而且,作为公众人物,他能把生活方式这么坦诚地展现出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事儿倒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新鲜事,很多国外家庭,尤其是注重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都会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创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当然得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还得把南方朋友们怎么看待咱东北也说道说道。这话题,我一人就能唠一宿!关于我,一个东北人的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外出拼搏?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我晚饭吃锅包肉还是小鸡炖蘑菇一样纠结。咱们东北人,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也有股子“闯”.............
  • 回答
    这是一则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闻,由湖南湘阴政协委员在一次关于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的讨论中发表的言论引发了热议。这位委员的言论,尤其是“女的只要不傻都可以嫁出去,但男的不可能”这句话,无疑触碰了当下社会关于性别、婚恋和地域发展等多个敏感的神经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番言论的背后逻辑和引发的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