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陈小春上亿豪宅「没家具」,大面积留空给孩子玩耍?为了孩子,你在家居布置上做过哪些妥协或调整?

回答
看到陈小春那套“没家具”的亿元豪宅,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一个让孩子拥有足够大空间去奔跑、去玩耍的家,这绝对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而且,作为公众人物,他能把生活方式这么坦诚地展现出来,也挺有意思的。

这事儿倒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新鲜事,很多国外家庭,尤其是注重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都会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空间。比如,北欧的一些设计理念,就很强调空间的通透感和自然光照,家具的选择也会尽量简约,留出更多活动区域。我猜陈小春和应采儿可能也是受到了类似的启发,或者就是他们自己对于“家”的理解,更侧重于孩子的体验。

为了孩子,我在家居布置上做过哪些妥协或调整?

其实,说“妥协”和“调整”可能有点太宏观了,更像是我们在孩子出生后,一点点被他们的需求“塑造”了家。咱们家跟陈小春那样的亿元豪宅是没法比的,但里面的“空旷”和“为孩子考虑”,很多细节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第一件,放弃了很多“漂亮的摆设”。

我挺喜欢家里有点小情调的,以前会买一些装饰画、陶瓷摆件之类的,放在电视柜上、架子上。但孩子一旦能下地爬,这些东西就成了潜在的危险源。摔下来砸到孩子,或者孩子伸手去抓,打碎了弄伤手,都是我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那些曾经精心挑选的装饰品,很多都进了收纳箱,或者干脆送人了。现在家里,尤其是客厅,变得“光秃秃”了很多,但安全感却大大提升了。我宁愿看着白墙,也不想看到一个东西掉下来吓到孩子。

第二件,重新规划了“活动区域”。

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地板上玩。所以,我把客厅中间的地毯收起来了(那地毯有点绒毛,怕孩子玩的时候吸入灰尘),换成了一块更大、更厚的儿童爬行垫。这块垫子颜色鲜艳,图案有趣,孩子非常喜欢。然后,周围的家具摆放也做了调整,尽量把一些低矮、棱角分明的家具往墙边推,腾出更开阔的地面空间。我记得当时为了腾出这块地,把一个茶几换成了矮凳和收纳盒组合,虽然不那么“气派”,但孩子可以在上面坐着画画,下面放玩具,实用性反而更强。

第三件,收纳成了“头等大事”。

有了孩子,玩具是源源不断地来的。一开始,我试图把玩具分门别类地放在书架或者收纳柜里,但孩子要玩的时候,总喜欢把柜子里的东西全搬出来。所以,后来我彻底改变了思路:就地取材,随手可得,但又易于清理。 我买了很多大的带盖子的收纳箱,放在各个角落,孩子玩完可以直接把玩具“扫”进去。还有一些开放式的玩具架,但上面放的都是他们当下比较常玩的,而且高度适中,他们自己能拿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学会了“断舍离”,定期把一些旧玩具或者不玩的玩具收起来,保持家里的整洁度。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本来就有点囤积癖。

第四件,牺牲了部分“个人喜好”,但换来了“家庭和谐”。

比如说,我以前挺喜欢养一些大型绿植,觉得能净化空气,也挺好看的。但孩子大了,就开始对叶子好奇,总想去摘或者去啃。我担心误食或者被刺扎到,所以那些绿植大部分都送去了亲戚家,只留了一些比较矮小、无毒的植物,而且都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还有,家里的插座,我买了一堆插座保护盖,本来觉得挺丑的,但为了安全,也只能接受了。

第五件,学习用“孩子的视角”看家。

这是最微妙也最重要的一点。以前装修的时候,我考虑的是“我喜欢”和“美观”。现在,我更多地会思考:“孩子在这里会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怎样才能更安全方便?” 比如,我们家的门把手,我特意选了圆润一些的;窗户上都贴了安全膜;洗手间的地面也铺了防滑垫。甚至有时候,我会在地板上画一些简单的引导线,让孩子知道哪里可以玩,哪里是“大人区”。

用更详细的例子来说:

我记得孩子大概一岁多的时候,正是学步期。我曾经把客厅的茶几搬走了,换成了一个大的软垫,然后在垫子上放了几个小小的软球。这样,他摔倒了也不会很疼,而且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练习站立和行走。我先生当时还有点不太适应,觉得家里太空了,不像个家。但我坚持下来,后来发现孩子玩得特别开心,也很少因为磕碰而哭闹。等他学会走稳了,我们又慢慢把一些低矮的、安全的家具搬回来。

再比如,我们家有一个飘窗,我以前会放很多抱枕和杂志,自己坐在上面看看书。但孩子大了以后,我把飘窗上的东西都撤掉了,放了一张小小的爬行垫和几个木制积木。现在,我经常看到孩子自己坐在那里,或者和爸爸一起在上面玩积木,我看着心里也特别满足。那种感觉,比我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更温馨。

最终的感受:

陈小春那样的“没家具”豪宅,其实就是把“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这个理念,做到了极致。对我而言,虽然做不到那么极致,但我在家居布置上所做的每一个调整,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和责任。这些调整,或许让我的家少了一些“精致”,少了一些“成人化的审美”,但却多了更多的“童趣”、“安全”和“温馨”。

而且,我发现,当你为孩子创造了这样一个可以自由奔跑、尽心玩耍的空间,孩子会更愿意待在家里,也更容易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这种“牺牲”换来的回报,我觉得是无价的。 家,终究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自在,并且承载着爱的地方,而孩子,无疑是这个家中最重要的“居住者”。 所以,围绕他们来布置,似乎是最自然的逻辑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价值上亿,一个客厅比你家都大的豪宅,空间多了去了,想怎么就怎么搞。

我觉得咱们这扣掉公摊才一百平米出头的房子就别来凑热闹了吧。

user avatar

影星为什么那么有钱……

user avatar

你问一群连房子首付都凑不齐的年轻人如何看待明星的豪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陈小春那套“没家具”的亿元豪宅,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一个让孩子拥有足够大空间去奔跑、去玩耍的家,这绝对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而且,作为公众人物,他能把生活方式这么坦诚地展现出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事儿倒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新鲜事,很多国外家庭,尤其是注重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都会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创造.............
  • 回答
    陈皓(可能指中国知名程序员、技术博客作者陈皓,或某位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对闭源和开源软件的评论,可能涉及他对技术生态、商业逻辑、开发者权益等议题的看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争议点以及技术背景: 一、陈皓的可能立场与观点分析1. 对闭源软件的立场 商业价值与控制权:陈皓可能认.............
  • 回答
    陈丹青老师在《圆桌派》上谈论年轻人跳楼的现象,这确实是个触及灵魂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陈老师的视角通常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的。他并不是简单地把年轻人跳楼看作是个孤立的社会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下去审视。他可能.............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陈履生馆长在《美术报》3月26日发表的《危险的信号》一文,无疑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篇文章的出现,与其说是对具体某件艺术品或某位艺术家发出的警告,不如说是一次具有警示意义的、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和发展方向的深层反思。要想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艺术语境下,结合其可能指向的问题,.............
  • 回答
    关于陈睿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我个人觉得从几个维度去看,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演讲的基调和传递的核心信息。陈睿作为B站的CEO,他的演讲无疑带有强烈的“B站基因”。我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热爱”、“创造”、“陪伴”、“未来”。这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个人经.............
  • 回答
    微博上陈世峰律师被骂这件事,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舆论关注。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弄清楚陈世峰是谁,为谁辩护。陈世峰是日本江歌遇害案中被告人陈世峰的辩护律师。这个案子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受害者江歌,年仅24岁,在日本留学期间,为了保护室友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残忍.............
  • 回答
    陈坤在电影节评委见面会上那番话,挺能戳到一些人的心窝子,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陈坤一个人的“抱怨”,更是对整个行业现状的一种呐喊和反思。首先,咱们得理解陈坤说这话的语境。他参加的是电影节的评委见面会,这是一个汇聚了电影行业里有影响力的导演、演员、编剧、评论家等等的场合。在这个舞台上,陈坤.............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练喻轩上武当,陈师行“不练实战”的真相剖析近年,随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一些颇具话题性的人物和事件也应运而生。其中,关于“练喻轩上武当”以及道长陈师行“不练实战”的论断,无疑是武术圈内热议的焦点。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都触及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传承与发展等核心问题。练喻轩,一个搅.............
  • 回答
    陈戌源即将出任中国足协主席的消息,在足球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得承认陈戌源在上海上港这几年的成绩。咱们不能否认,在他治下的上港,确实成了中国足球联赛里的一支劲旅,甚至拿到了联赛冠军,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从一个上海港务局的官员,走到中国顶级职业.............
  • 回答
    关于轮椅上的“小仙女”陈小平女士因无障碍坡道坡度过高导致轮椅侧翻、摔倒重伤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到的责任、制度、以及社会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和执行问题。事件的发生与直接原因: 无障碍设施的失败: 最直接的原因是那个所谓的“无障碍坡道”根本.............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关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学生身穿印有蒙古上单字样衣服辱骂陈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据报道,该学生身穿一件正面印有“蒙古上单”字样(通常被认为是对陈睿的昵称或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源于某个网络梗)的上衣,并在校园内对陈睿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辱骂”.............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B站变了吗”:陈睿的答案与我的审视在B站十一周年庆的舞台上,CEO陈睿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B站变了吗?” 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公司过去一年发展的总结,更是对B站未来走向的深思熟虑。而陈睿的回答,以及我对其观点的解读,或许能为理解当下B站的演变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陈睿的回答:用户价值与平台.............
  • 回答
    《披荆斩棘的哥哥》首期节目,GAI为兄弟“讨公道”质疑陈小春不尊重兄弟的这件事情,着实是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在我看来,这既是节目效果的体现,也折射出了哥哥们之间真实的情感碰撞,更重要的是,它触及到了一个关于“尊重”和“团队精神”的敏感话题。事件回溯: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在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让人跌破眼镜。一家公司花了大价钱,足足51万,请了陈小春和几个网红来直播带货,结果呢?销量惨淡,一共才卖了5000块钱。这简直就是钱打了水漂,还溅了一身。你说这公司,是得多看好陈小春的名气,还是对网红带货有多么盲目的自信?然后,这公司就把陈小春给告上了法庭,要求退钱。法院最后判了,.............
  • 回答
    陈铭在《立场》采访中提出的家长“没游戏就没这个问题了”的观点,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被提及的论点,尤其是在讨论游戏对青少年影响时。然而,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以及它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探讨“没了游戏世界会更好吗?”这个更宏大的问题。一、 家长“没游戏就没这个问题了”的观点解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陈平在2月20日关于“留美是生活”的回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陈平的这一表态并非对留美与否的直接鼓励或反对,而是针对他个人经历和理解的“生活方式”的阐释。 他并没有说“留美就一定好”或者“不留美就一定不好”,而是强调了在美国,他找到了符合他个人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的一种“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