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msl没读过ysl经典,可以说连自己的宗教都认识不清,那么想问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

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混合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一、 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基石

对于很多人来说,宗教首先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印记,是他们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家族传承与集体归属感: 很多人接触宗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就是信徒。这种信仰就像一种家族传统,是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他们参加宗教仪式,并不是因为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而是因为这是“我们家一直做的事情”,是他们融入家庭、融入社群的方式。这种归属感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身份认同。
民族与地域的文化符号: 在很多地区,某种宗教已经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节日习俗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比如,某地庆祝的传统节日,可能本身就源于宗教的某些纪念日或故事。即使个人不那么虔诚,但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
社会规范与道德框架的内化: 宗教通常会提供一套关于“好”与“坏”、“对”与“错”的道德准则。即便一个人不具体研读经文,但从小耳濡目染,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比如诚实、善良、不伤害他人)会有模糊但坚定的认知。这些原则已经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导。

二、 情感的慰藉与精神的依靠

当生活遇到困难、迷茫或压力时,宗教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出口和精神上的支持。

希望与安慰的源泉: 面对生老病死、挫折失败,宗教往往描绘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或者强调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平静。这种希望和安慰,即使是通过模糊的理解获得的,也能给人带来面对现实的勇气。他们可能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或庇佑自己,即使不知道这个力量的具体形象或运作方式。
寻求意义与解释: 人们天生就希望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宗教提供的创世故事、人生哲学,哪怕只是一知半解,也能为他们解答一些关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疑问。这种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驱动力。
仪式感与心理的安定: 宗教仪式(祈祷、冥想、唱诵等)往往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能帮助人们暂时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进入一种专注、平静的状态。这种仪式感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带来内心的安宁。

三、 生活习惯与习俗的延续

对许多人而言,信仰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非深刻的神学理解。

遵循某些生活规矩: 比如,在某些宗教中,有特定的饮食禁忌,或者在某些日子需要进行特定的活动。这些规矩可能因为习惯而执行,不一定是因为理解其深层原因,但它们确实是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对“神圣”事物的敬畏感: 即使不清楚教义,很多人对代表宗教的神圣场所(如教堂、寺庙)、神圣物品(如圣像、佛经)会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并小心翼翼地对待。这种敬畏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信仰的模糊表现。
寻求好运与庇护: 在某些情况下,信仰可能与一种朴素的“许愿”或“祈福”行为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相信通过向神明祈祷,可以获得好运,避开灾难。这是一种功利性的,但也是非常普遍的信仰表现。

总结一下,那些不一定深入研读经典但仍称自己是信徒的人,他们信仰的,更像是一种:

包裹着文化外衣的身份认同。
承载着情感寄托的心理慰藉。
渗透在生活习惯里的行为模式。
一种对未知、对超越的模糊的敬畏和期盼。

他们的信仰不是一套纯粹的理论,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融入日常生活的,充满情感连接和文化印记的体验。这种信仰可能不那么“纯粹”,不那么“严谨”,但对他们个人而言,却是真实而有力量的。就像很多人爱喝某种茶,不一定能说出它的产地、品种、冲泡方法,但爱它那种味道和带来的舒适感一样,信仰也是一种“我感到它很重要”或者“它让我感觉好多了”的内在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错了,恰恰是读经的msl不配做msl,读经是阿訇要做的事情,不是信教群众要做的事情。

user avatar

身份认同。

都是穆斯林,都去清真寺,都不吃汉餐,族内通婚,这些方式都是加强身份认同,相互抱团的方式。

看不看古兰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人”的概念。

我姥爷初小文化,没看过古代圣贤的经典,却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老日是敌人。这就叫身份认同。

———————————————————————————————————————————

本来只是随手一答,没想到能有这么多赞,让我觉得我更应该好好写了。

最近洪剑涛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就是我观点的实例。他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入了党,食国家俸禄,却认同自己是穆斯林,千里迢迢跑去麦加朝圣,据说他未专业是就公开声称自己是穆斯林,国家应该立即查办。

把我原来的回答铺开说,其实我们广大咖啡乐与穆斯林的斗争根本不是教义问题,而是阵营问题。

洪喝酒,算是“饮火狱的脓汁,”当演员,算是以物配主,都已经如此不清真了,可他还自认是穆斯林。我不敢想象有一天我国与伊斯兰国家开战了,他这一类军人会如何抉择。

君不见广大东部多少穆斯林酒照喝不误,不管斋月过没过都不讨伐以物配主的异教徒,可他们的身份没变,不论够不够恪守教条,够不够清真。他们的某些诸如不吃猪肉的讲究是身份识别的方式,好找到人抱团去暖。我们再攻击其教义杀伤力太低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斗争的重心,从批判其教义转到瓦解其群体意识上去,让他们不能再因为这些无稽的理由相互团结;停止扶持清真企业,不然就是人为制造利益集团,消灭伊斯兰协会这个不事生产、只负责认证的利益集团;阻断阿拉伯对兴建清真寺的投资;把宗教撵出校园,清真课本,打着“阿拉伯语学校”幌子的叛徒制造厂应该消失。要让中国的回回教徒当中国人,不当侨华阿拉伯人。同时,要把其神职人员的社会功能拿回世俗政权,挟普通穆斯林自重的阿訇多一个,国难的风险就多一分,世俗政权的权力就少一分。宁夏的法院请什么阿訇来调解,简直是抱薪救火。

我们与穆斯林的斗争不只是关乎事实与科学,不只是思想观念,这本身就是两大阵营在方方面面的斗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犹太人在华从事自媒体创作和视频内容生产,这一现象引发了外界对“犹太人是否将未来押注在中国”的讨论。但需要从多维度分析这一问题的背景、动因和现实意义,避免简单归因或过度解读。 一、事实核查:犹太人来华从事自媒体的现象是否存在?1. 数据与案例 目前尚无权威统计显示“大量犹太人.............
  • 回答
    关于劝乌克兰“投降”的观点,其背后存在多种多样的想法和考量,这些观点并非单一或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的利益、价值观、信息来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所驱动。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一、 从减少人员伤亡和痛苦的角度出发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理由。 停止流血与人道主义危机: 持此观点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简单地说,“很多适龄青年不想结婚”是一个不准确但部分有道理的概括。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少的适龄青年认为结婚是人生必选项,并且他们对婚姻的看法、需求和选择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结婚意愿的下降或者推迟。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现象:一、 .............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空虚寂寞浪费时间”,这确实是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产生的普遍感受。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困境、未来迷茫、个人成长停滞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大学本身还是社会相关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对策。以下将详细阐述大学生活出现“空虚寂寞浪费时间”的可能原因,以及相关机构(主要是大.............
  • 回答
    “国内汽车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懂车”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它包含了对市场监管、信息透明度、品牌文化、消费者教育以及消费者自身需求理解等多个层面的观察。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叫“懂车”?“懂车”并非一个简单的标准,它是一个多维度、层层递进的理解过程。在我.............
  • 回答
    “中国GDP已世界第二,没必要韬光养晦了”这一说法,在中国当前国际国内讨论中确实非常普遍。这是一种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韬光养晦”的背景与内涵首先,理解“韬光养晦”这句话的背景和原意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和分封制度的核心,也指出了一个潜在的结构性问题。简单来说,是的,如果每一任皇帝都按部就班地将所有兄弟封为王,并且代代相传,那么几代下来藩王数量的确会非常庞大,封地也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这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 为.............
  • 回答
    90后离职频率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分析: 90后离职频率高背后的多维度原因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价值观的转变1. 成长环境差异: 9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尤其是接近或超过 30 岁,确实会面临一个“35 岁失业危机”的普遍担忧。这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年轻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年龄歧视在就业市场都普遍存在。然而,博士毕业生的身份,恰恰赋予了你在应对这一危机时一些独特的优势,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挑战.............
  • 回答
    「电脑稍微买好一点,能多用几年」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这是一个基于技术发展、硬件耐用性以及用户体验的综合性判断。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其中的具体原因:核心原因:1. 更强的性能应对更长的软件需求: 软件和操作系统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网络暴力、同人创作的边界、个人隐私以及公众人物的责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肖战作为“受害者”的立场: 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到侵害: 被同人作品描绘成“妓子”,这无疑是对肖战个人名誉和人格尊严的严重损害。无论作品是出于.............
  • 回答
    “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关于它们是提升还是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 指的是那些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点,它们可.............
  • 回答
    “每天进步1%”和“每天退步1%”的例子,即 $1.01^{365}$ 和 $0.99^{365}$,确实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广为流传的论证方式,用来强调日积月累、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想化的比喻,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来理解个人进步。下面我们来.............
  • 回答
    是的,很多人认为 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在现代 C++ 开发中确实已经相对过时,尤其是在开发新的、跨平台、现代化 UI 应用方面。MFC 是一个相对古老的框架,它基于 COM 模型,并且与 Windows API 紧密耦合。虽然它在很多遗留 Windows.............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工人权益、社会公平以及对“文明”的定义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这些工人称为“文明社会的敌人”是过于片面和武断的。要理解他们的立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工人反对治理雾霾的根本原因:生存与生计的威胁 失业的恐惧: 治理雾霾往往意味着高污染企业的.............
  • 回答
    “很多人只知道一句的古诗(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很多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往往出自篇幅更长的诗词,但由于其本身的意境深远、情感浓烈或描绘生动,常常能脱离整体独立存在,甚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梗”或者代表性的意象。下面我将列举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出处以及为何这句流传最广.............
  • 回答
    是的,很多人确实会把“健身”和“健美”混淆,甚至将它们视为同一件事。虽然两者都与身体锻炼有关,但它们的目标、侧重点、方法和最终成果都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差异,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健身”与“健美”。 健身 (Fitness)“健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泛指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身体的.............
  • 回答
    “国外真的都比国内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期望和价值观,因此答案也会因人而异。与其说国外“好”或“不好”,不如说国外和国内在 不同方面 各有优劣,并且这些优劣的 感受 会因个体情况而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