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文章都说,国内汽车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懂车,那么请问,懂车了买什么车?什么叫懂车?

回答
“国内汽车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懂车”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它包含了对市场监管、信息透明度、品牌文化、消费者教育以及消费者自身需求理解等多个层面的观察。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叫“懂车”?

“懂车”并非一个简单的标准,它是一个多维度、层层递进的理解过程。在我看来,“懂车”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基本的机械知识与技术理解(入门级懂车):

认识汽车的构成: 知道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理解动力总成: 了解内燃机(汽油/柴油)、混合动力(HEV/PHEV)、纯电动(BEV)的原理,知道排量、功率、扭矩、百公里加速、油耗/电耗等参数的意义。
掌握车辆的基本操作与维护: 理解换挡(手动/自动)、刹车、转向、驻车等操作,知道更换机油、轮胎、雨刷等基本保养项目。
了解车辆的安全性: 知道安全气囊、ABS、EBD、ESP/ESC等主动被动安全配置的作用。

2. 深入的技术理解与性能辨析(进阶级懂车):

理解不同发动机技术: 如自然吸气(NA)与涡轮增压(Turbo/Supercharger)的区别,缸内直喷、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对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理解变速箱类型: 手动挡(MT)、手自一体(AT)、双离合(DCT)、无级变速(CVT)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换挡逻辑和感受。
辨析底盘与悬挂调校: 了解独立悬挂与非独立悬挂的差异,不同悬挂结构(如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对操控性、舒适性的影响。知道底盘的高低、车身刚性、重心等对操控的重要性。
理解四驱系统: 全时四驱、适时四驱、分时四驱的区别与应用场景。
掌握车辆的空气动力学: 如风阻系数、下压力等对高速行驶稳定性和能耗的影响。
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 电池类型(三元锂、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电控系统、热管理系统等。

3. 全面的用车体验与市场认知(高级懂车):

理解车辆的整体调校与匹配: 不仅仅是单个部件的优秀,更在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转向的整体协调性,形成独特的驾驶感受。例如,一款车是注重运动操控,还是舒适巡航,或者是兼顾日常实用。
评价车辆的人机工程学与内饰设计: 座椅的舒适性、包裹性,驾驶位的视野,中控台的布局合理性,操作的便捷性,内饰材质的质感等。
了解车辆的可靠性与耐用性: 依靠市场口碑、第三方评测、长期使用经验来判断一个品牌和车型的可靠性。
关注车辆的保值率与维修保养成本: 了解不同品牌车型的二手车保值情况,以及配件价格、维修便利性等。
理解不同品牌的产品定位与品牌价值: 知道不同品牌在市场上的侧重点,例如豪华品牌追求的品牌形象、技术领先、舒适性或运动性。
对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有洞察: 如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汽车产品。

简而言之,“懂车”是一个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再到“知道如何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的进化过程。 真正“懂车”的人,不会仅仅被表面的配置、华丽的设计所迷惑,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理解车辆的机械原理、技术优势和驾驶体验,并能结合自身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

二、为什么有人说国内汽车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懂车?

这句话的背后,通常是源于以下几个观察:

市场监管的不足或滞后: 过去,一些厂商可能存在夸大宣传、隐瞒缺陷、虚假促销等行为,而监管机制未能及时有效地纠正。
信息不对称严重: 汽车作为复杂的工业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获得全面、真实、客观的技术信息。经销商、销售人员往往带有销售目的,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偏颇。
品牌文化尚未成熟: 相对于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国内汽车品牌历史相对较短,品牌文化、技术积累、用户忠诚度等还在建设中。
消费者教育的缺失: 缺乏普及性的汽车知识教育,很多消费者仅凭外观、价格、销量、或销售人员的推荐来购车,未能深入了解车辆的实际性能和长期使用成本。
过度追求“面子”和“性价比”的误区: 部分消费者在购车时,容易受到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车辆视为身份的象征,过度追求大尺寸、高配置、高价格,而忽视了车辆的实际需求、可靠性和长期成本。或者,一味追求“低价”,而忽略了品质和安全。
部分新技术的接受度与理解的偏差: 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电动汽车技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消费者可能存在过度的神化或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可能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

三、那么,一个“懂车”的人,会买什么车?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懂车”并不意味着所有“懂车”的人都会选择同一款车。 一个“懂车”的人,最关键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

“懂车”是为了更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盲目追求某个特定的“懂车”标签。 所以,一个“懂车”的人,他会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的用车场景是什么?
城市通勤为主?(可能偏向小巧灵活、油耗低/电耗低、舒适性好的车)
经常跑长途高速?(可能偏向动力充沛、稳定舒适、安全配置高的车)
需要经常载人载物?(可能偏向空间大、储物方便、动力充沛的车)
经常面对复杂路况或轻度越野?(可能偏向高底盘、四驱系统、通过性好的车)
我的驾驶偏好是什么?
追求极致的操控感和驾驶乐趣?(可能选择底盘扎实、转向精准、动力响应快的运动型车)
注重舒适平稳的乘坐体验?(可能选择悬挂软糯、NVH做得好的舒适型车)
喜欢动力随叫随到、提速迅猛?(可能选择大排量涡轮增压、高性能电动车)
追求经济节能?(可能选择混动、小型纯电车)
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是什么?
是拥抱自动驾驶辅助,还是更信任自己的驾驶技术?
对智能化、网联化有多少需求?(如车机系统流畅度、语音交互、App远程控制等)
对电动化有多少顾虑和期待?(如充电便利性、续航里程焦虑、电池衰减问题)
我的预算是多少?以及长期用车成本的考量?
购车预算包含落地价、保险、税费等。
长期用车成本包括油耗/电耗、保养费用、维修费用、保险费用、保值率等。
我对品牌和设计有什么偏好?
虽然“懂车”强调技术,但品牌文化、设计美学、做工用料等也是构成用车体验的重要部分。

基于以上思考,一个“懂车”的人,可能会选择:

为了极致驾驶乐趣,可能会选择: 宝马3系、保时捷718、福特Mustang、路特斯Eletre等注重操控和驾驶沟通感的车型。
为了舒适豪华和长途旅行,可能会选择: 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L、雷克萨斯LS、沃尔沃XC90等注重乘坐舒适性、NVH、高级感的车型。
为了可靠耐用和经济实用,可能会选择: 丰田凯美瑞混动、本田CRV、大众朗逸(或帕萨特)、日产轩逸等以可靠性、燃油经济性、较低维护成本著称的车型。
为了拥抱新能源和智能科技,可能会选择: 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ES6、理想L系列、比亚迪汉/唐、问界M系列等在电动化技术、智能化配置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车型。
为了性价比和特定领域需求,可能会选择: 某些在特定细分市场(如皮卡、MPV、轻越野)有独到之处、性价比高的车型,或者是那些被市场低估但技术实力很强的车型。

结论:

“懂车”的人,并非一定要去买某个“神车”或者某个特定品牌的车。 “懂车”的本质是,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清晰地认识车,然后找到最匹配的那个点。

他们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被营销口号轻易打动,而是会通过自己的研究、试驾体验、甚至数据分析,去选择一款能够满足自己核心需求,并且在设计、技术、品质、成本等方面都达到自己预期平衡点的车型。

所以,如果你问一个“懂车”的人会买什么车,他可能会说:“我买了我需要的那辆车。”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次理性的权衡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就营销角度来说,告诉消费者你永远错了,你不懂,才能赚到品牌附加值的钱。

你们感受下,你有一辆车,你说不出他好在哪也不好在哪,能开,也开习惯了,也有许多地方修,油价也承受的起,这时候你会有再消费欲望么?如果你对于任何东西都自信到我喜欢就好其他管她娘的,你会发现你欲望很少,对东西的价格也很朴素。

如果只靠质量提升价钱,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才三分货,你让那些自以为比你聪明的人怎么活?

消费品要有质量外的高附加值,于是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套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你不懂,我来告诉你该怎么活。有的说满足国人需求,这是一种营销,有的说国人不懂车,但我相信你会懂,这是另一种营销。任何消费策略都会两种交叉出现,买了我,满足你的需求,或者,买了我,满足你所不知道的但更高级的需求。

所以呢我觉得吧,任何营销话语听听就算了,努力赚钱,轻松花钱,了解一下营销策略之间的差异,看他们时而联合,时而各自为政地给消费者们灌输的各种理念,这其实挺有意思的。

user avatar

记得13年前,2000年,当时计算机的内存停留在64M,CPU为奔腾III的时代。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屈指可数,可以上网的人寥寥无几。会玩游戏的同学,算是懂电脑。当时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对我说,他盼望有一天可以用到顶配的内存128M的计算机,我对他投来无比钦佩的目光:他太懂了,而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2003年,计算机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处理器升级奔腾IV,内存进驻256M,很多人开始为自己家里购置电脑。很多人不知道是品牌机好还是组装机好,所以请来专门修电脑的亲戚朋友来帮自己参谋,买哪一种电脑划算,自己配什么样的配件性能最好。大家不知道电脑能来干什么,甚至觉得上网会把小孩子教坏。那时,来修电脑的大叔为机子装上了一个叫做千千静听的东西,全家向大叔投来钦佩的目光:他太懂了!

2006年,记得那一年联想推出锋行系列,内存晋升到512M,这次修电脑的大叔卸掉了瑞星,取而代之的为机子装上了一个新的软件:360。大叔说这个软件很给力。我相信大叔,因为大叔是行家,他很懂。

不知不觉,家家有了电脑;不知不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短短4年里几乎迅速进驻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上过了大学,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不知为什么,消费者反而开始争吵起来:360总是流氓,腾讯只会抄袭,小米吹牛逼,百度竞价……

至于汽车,现在大约停留在电脑时代的公元2003年。这一年,有一群人为他们的汽车装上了千千静听,他们说他们很懂。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稍微有点实践经验的键盘车神,我对车子的口味发生了三次巨大转折:

刚刚开始走上键盘车神之路的时候,我只服大众,却不是因为他们公关做得好,而是因为我表哥的捷达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年不错的高速稳定性,表哥行云流水般的换挡在年幼的我心里埋下了爱车的种子。高中时代生活在吉林省的我,耳边听到出租车司机对捷达的评价出奇的一致,那简直是完美啊!

捷达这个车还有个本事,,,就是因为隔音差,它在时速五十的时候给驾驶者的感觉就像时速八十,八十像别的车一百二,超过一百二,像敞篷车。。。后来表哥出国了,我买下了他的捷达,这辆车陪伴了我很久,直到后来我姐夫开了个专修大众奥迪的汽修厂,赚的盆满钵满,我才变成了08年以后生产的大众黑。再后来我有智能手机了,学会用百度了,也认识了很多能客观评价大众的朋友,我对大众的评价又变得中肯了起来。

高三时代的我开始关注汽车上更为具象化的东西,比如三大件,悬挂形式,安全等级,各种高科技配置等等,高价低配的大众车离我越来越远,再加上家里地理位置特殊,满地都是韩国车,我在爱车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起亚K5的第一眼惊艳到了我,迈锐宝一个中级车上1.6T震惊了我,长城哈弗H6运动版刚出的时候,去4S静态体验的我差点感动的哭了出来,当时我觉得,上一次中国人这么扬眉吐气还是在1949年!

我开始成为键盘车神界的不良少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年的我做了多少恶?细数一下大概是七宗罪:喷日系漆面薄,喷美系费油,喷德系车性价比低,喷法系车设计反人类,喷韩国车样子货,喷国产车动力总成差,夸意大利车可靠性好(因为当年的平民车型貌似只有派力奥,这车没什么可出问题的,结构太简单了),这些事我都干过,现在想想中国网络环境是真的挺好的,除了挨两句骂我也健康快乐的长大了。

这个状态持续了很久很久,除了我个人学习水平有限,还有大环境的原因,当年所有论坛,贴吧基本都是这个论调,小强实验室横行霸道,键盘车神界风起云涌,空腔注蜡牛逼,自行车撞碎日本车的帖子层出不穷,叫好又叫座。。。我个人认为,08年到12年是中国键盘车神历史上最黑暗的四年,就是这四年让很多像我一样不明真相的宝宝走上了用键盘开车,靠软文懂车的不归路。

接下来是一辆车改变了我,让我完成了从键盘车神到实实在在日吹的蜕变,那就是知乎神车飞度的亲戚,加屁股版本飞度,10年的时候我爸买了个不起眼的风范,手动精英版,买的太早当时落地十一万。

这车到现在,六年了,除了机油三滤什么也没换过,空间完全够用,提速一点不虚,油耗感人,快赶上混动车了,隔音差是真的,除了这个非得吹毛求疵的话,高速过弯的极限挺低的,估计是面条胎和悬挂调教的问题,但是日常使用真的是完美啊!经历了锋范的六年,我彻底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本田粉,基本不提红头机。

再后来我又被丰田震惊了,在大学里做接待工作,校长的老凯美瑞14年了,一滴油都不漏!

就是这货!!!

再后来,就业处的老师出差把他的雷克萨斯ES300h托付给了我,我的天,这紧实的驾驶感!这毫无瑕疵的内饰!这逆天的油耗!这闷骚的外观!

那一刻,坐在ES的驾驶位,我想起了当年那个静态体验哈弗的自己,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 [大清药丸]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某个国家的工业设计制造水平比我们强多少,而是甩了我们半个世纪的企业还在不断创新,我们却在变着花样的骗补和玩钣金!什么WEY啊,我都没眼看了。。。

至此,我彻底走上了日吹的不归路。现在,任何人问我买什么车,我都只有一句话,有钱买雷车,没钱买本田,除了凌派,都行!

对了,前两天跟表哥视频,他说他买了一辆V6雅阁,奔驰在洛杉矶的公路上,无比惬意。诧异的我问了一句:"怎么不买个大排量的打死奥拓,那不是你年轻时候的梦想么?"

“哪天你来我这看看就知道了,修车太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