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语言平实的文章而贬斥华丽的文章?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电脑里、各种APP里,每天都有海量的内容等着我们去消化。哪儿有那么多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长篇大论,或者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意思的“华丽”文章?大家更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核心的信息,所以,那些开门见山、逻辑清晰、语言直接的文章,自然就更容易被接受。就像你饿了,是想吃一道需要慢慢熬炖、精心摆盘的大菜,还是来个又香又脆、拎起来就能咬两口的炸鸡?多数人会选后者。

其次,阅读目的的转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过去,阅读可能更多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深度交流。但现在,很多人阅读更多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技能、了解新闻、获取知识、甚至是娱乐消遣。对于这种目的性强的阅读,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平实的语言能更高效地传递信息,让你快速掌握要点,而华丽的辞藻,如果不能直接帮助你理解内容,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想象一下,你在学习某个软件的操作,如果教程里充斥着古文典故和比喻,估计很多人直接就放弃了。

再者,“共情”和“亲近感”的需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体感受和真实表达的时代。大家更愿意相信那些看起来“真诚”、“接地气”的声音。华丽的辞藻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甚至有一种“装”的感觉,好像作者在刻意地展示自己的学识,而不是真正地与读者沟通。而平实的语言,就像是朋友在和你聊天,更容易拉近心理距离,让你觉得作者和你站在同一个层面,更容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很多内容都是以个人视角来呈现的,过于“官方”或“精英”的表达方式,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一点,就是时代审美的变迁。过去的文人雅士,可能更推崇那种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但现在,我们更崇尚“真实”、“直接”、“有力”。想想看,现在流行的影视剧、歌曲,很多都越来越贴近生活,甚至有些粗粝感。这种审美取向也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字的偏好。那些过于雕琢、脱离生活实际的表达,在今天看来,可能会显得有些做作和脱节。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华丽的文章就不好。很多时候,华丽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能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能够深化情感,也能够承载更丰富的意蕴。比如一些诗歌、散文,如果离开了那种精炼、优美的语言,可能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

但是,当“华丽”变成了一种“炫技”,变成了一种脱离内容、阻碍表达的方式时,它就很容易招人反感。尤其是在信息快速流动的当下,那种能够清晰、直接、高效地传达信息的平实语言,更符合大众的需求,也更容易获得传播。

总而言之,推崇语言平实的文章,贬斥华丽的文章,更多是信息时代下,阅读目的、阅读习惯、审美需求以及对真实和共情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选择,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对信息接收和情感连接的独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贬斥的是缺乏信息量的文章。

user avatar

不只是现在,中国古代大文豪都贬斥华而不实的文章,因为一直有文以载道这种观念和初衷。

刘勰《文心雕龙》里写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又说:“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传统追求就是不尚华丽,讲究简约,质朴。

汉末魏晋时期,骈文开始出现并盛行,非常讲究格式,有时候为了追求格式而可以填充一些无用的内容。到了唐宋时,文风旖旎华丽,却言之无物的文章诗词,一度成为潮流,所以才有了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像韩愈、欧阳修、苏轼这种大文人都贬斥这种过分追求辞藻、声律,并将以此为追求的文章视为下俗文章。

这里需要弄清楚,大家排斥的不是华丽的文章,而是华而不实的文章。

比如,屈原的文风就非常华丽,但言之有物,所以没人批驳。

而且,语言平实未必就不华丽,这两样不是完全对立的。

比如,李白和苏轼的语言其实很平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这些诗词所用的语言,都是大白话(有些在古代相当于大白话),并不能说有多华丽。但是!!这些诗词所营造出的意象和情感,以及诗人的想象力,表达的冲击力和张力却无与伦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实,这些诗在当时看来,语言都非常平实,也没用典,也没过于修饰,但并不影响作品传递的情感。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典型的宫体诗,修饰是够讲究了,可跟前面那些“语言平实”的诗能比么?

比如《白云谣》: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语言已经很平实了(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前两句写个景色,最后一句,“你要是不死,还能不能来?”

其实,西方也有很多文人崇尚语言平实的文章,因为越平实就越有力。

所以归根结底,题主你的问题有问题,大家不是贬斥华丽的文章,而是贬斥华而不实的文章。多数情况下,当你真的有话想说,而不是无病呻吟的时候,你写文章时的语言总是会不自觉地平实起来,这时,你的文章反而更动人。只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才会过度追求华丽,因为肚子里实际上没什么话要说。


个人愚见

欢迎关注绿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现在市面上机械键盘的拥趸着实不少,甚至不少人将其奉为“信仰”级的装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跟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价值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玩意儿这么招人待见。首先,最直观的,那份独特的敲击手感,是机械键盘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你想啊,咱们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能有多少?打字、玩游戏,指尖的触.............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这年头,提起当老师,很多人都摇头摆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以前啊,教师那是金饭碗,体面、受人尊敬,现在嘛,感觉有点“冷门”了,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收入和待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尤其是.............
  •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女拳”这个词,现在真是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无论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人挂在嘴边。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特定的女性,或者某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到底牵扯了多少复杂的东.............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现在感觉找对象这事儿,好像比以前容易多了,也好像…没那么郑重其事了。身边不少朋友,谈个对象,感觉就是顺水推舟,没啥大惊小怪的。这到底是为啥呢?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吧。首先,信息爆炸和社交圈的扩大,这绝对是个大头。以前吧,你找对象基本就在你身边,学校、单位、邻居,社交圈子就那么大。认识一个人,.............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朋友们,包括我自己身边的观察,好像现在的恋爱关系,尤其是刚开始那段,很容易就没了。以前可能觉得,谈个恋爱,起码得有个“磨合期”,现在呢,好多时候还没到磨合期,人就散了。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是一两点,而是很多方面叠加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大家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值被抬高了.............
  • 回答
    现在想移民的人之所以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又强大的人性需求在涌动,而且“什么样的移民都可以”这种想法,虽然在表面上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也折射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移民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而最核心的驱动力往往是对现状的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香港电影的“港味”,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切地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DNA。如果非要我来描绘一下,我觉得“港味”首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你想想那些老港片,无论是吴宇森的浪漫枪战,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