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医?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

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西医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在很多方面显得“相形见绌”。

疗效的确定性与快速性: 西医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明确的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在治疗急性病、感染性疾病、创伤等领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确定性和快速性。比如,一个发烧的病人,挂水(抗生素、退烧药)很快就能好转;而中医可能需要辨证论治,开几副汤药,虽然可能效果也很显著,但过程相对缓慢,尤其对于急症,这种“慢”就可能被视为“不行”。
标准化与可复制性: 西医的治疗方案往往有标准化的流程和用药剂量,这使得治疗结果更具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纽约,同一个病症,用同样的西药,效果大体是相似的。而中医的“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个体差异大的情况下,不同医生开出的处方可能差异很大,这种“个性化”在追求标准化和可控性的现代社会,就成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科技的“光环”: 现代医学背后是各种高精尖的仪器设备(CT、MRI、基因测序等),这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它们能清晰地显示病灶,为诊断提供直观证据。中医的诊断方式(望闻问切)更多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感觉”,虽然精妙,但缺乏科学仪器的“硬证据”支撑,容易被一些人质疑其科学性。

二、中医自身发展遇到的瓶颈与争议

除了西医的衬托,中医自身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其的信心。

科研方法的“水土不服”: 如前所述,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科学的科研方法存在“隔阂”。比如,如何用现代药理学去解释“气”、“血”、“经络”这些概念?如何对一个中药方剂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去证明其疗效?很多时候,中医的研究方法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总结,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支撑其疗效。这使得很多疗效“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被科学界和公众广泛接受。
“老祖宗传下来的”说辞的局限性: 过去,人们习惯于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来证明中医的价值。但这种基于历史传承的论证,在追求实证的现代社会显得苍白无力。任何医学体系,无论多么古老,都应该经受住现代科学的检验。过度强调传承而忽视科学验证,反而容易让人产生“守旧”、“不思进取”的印象。
部分中医的“不规范”和“夸大疗效”: 遗憾的是,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中医的旗号,用虚假的宣传、未经证实的疗效来欺骗患者,尤其是在肿瘤、艾滋病等疑难杂症领域。这些负面案例的曝光,极大地损害了中医整体的声誉,让人们对中医产生了不信任感。
人才培养的断层与质量问题: 虽然各地都有中医药大学,但现代化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仍然存在不少争议。有些中医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现代医学的训练,而一些西医背景的人士又难以深入理解中医的精髓,导致真正能够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相对稀缺。

三、大众认知与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大众层面,对中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传播渠道和大众媒体的影响。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媒体在报道中医时,有时会过分放大负面新闻(如虚假宣传、无效治疗),而对中医的正面报道(如一些有效案例、科研进展)则相对较少。这种“负面偏见”更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
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 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一些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会更容易看到否定中医的信息,并形成固化认知;而一些相信中医的人,则可能只看到支持中医的信息。缺乏理性、多角度的交流,使得公众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片面。
“疗效不确定”的感知: 即使是真正有效的中医治疗,如果其作用机制复杂、过程缓慢,或者需要长期调理,也容易被普通大众解读为“没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比如,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中医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改善,而西医可能暂时能控制住症状,这种“见效快慢”的对比,很容易让人们倾向于西医。

四、时代背景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追求效率、速度、科学和“证据”的时代。

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对“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医学作为服务于生命健康的领域,自然也承受着这种“效率”的压力。那些“需要时间慢慢调理”的中医方法,在这种语境下显得不那么“吃香”。
科学主义的渗透: 科学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衡量真理的重要标准。任何不符合科学认知体系的理论和实践,都容易受到质疑。中医的一些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虽然有其内在的哲学和经验逻辑,但在脱离了其文化背景后,放在现代科学框架下进行审视,显得难以被理解和接受。
对“天然”、“无副作用”的过度神化: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因为追求“天然”、“无副作用”而盲目推崇中医,但这同样是一种片面。任何药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医的某些方剂也存在毒副作用,过度神化同样不利于理性看待中医。

总结来说, 很多人不看好中医,并不是因为中医本身“一无是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西医的强大对比让中医的“慢”和“不确定”显现出来。
中医自身在现代化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使其难以获得普遍的科学认可。
部分从业者的不规范行为,损害了整体声誉。
大众认知与媒体传播的偏差,加剧了负面印象。
时代背景下对效率和科学的追求,也让一些传统中医的优势显得不那么突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此“衰落”或“应该被抛弃”。很多人依然相信中医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以及养生保健方面。关键在于,中医如何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科学更好地融合,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规范的临床实践,证明自身的疗效和价值,才能重新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认可。这场“辩论”或者说“转型”,仍在进行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缺少科学性啊。

这里不提双盲啥的,也不提化学、解剖基础。就问一个问题,中医能不能拿出一个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方法。

就算是类似“我邻居家的二大爷得了什么病被治好了”这样的也行。关键不在于可证明,而在于可证伪。既“如果二大爷没治好,说明这个治疗方法是无效的”。你找一百个二大爷也行,找一百个大夫也行,关键在于必须有一个标准,当实验出现某种结果时,证明你的假设“该治疗方法有效” 是错误的

如果出现了错误,那麻烦把这种疗法从书里删掉,从古医书里去除糟粕,写新的中医著作出来。

如果所有非预计结果都有“其他原因”来解释的话,那只不过是车库里的一条龙而已。

user avatar

判断是否有疗效,这需要逻辑。否则,看到魔术师变魔术,你就一个个眼见为实?


如何用逻辑判断诊疗行为的有效性?


建议参考「好医生应读」:


1,检验检查泛滥时,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2,如何识别这世界的诡计(3)
3,如何识别这世界的诡计(2)
4,如何识别这世界的诡计(1)


多说几句。

医疗是一个非常考究逻辑的学科。需要医生有很深的洞察力,很好的逻辑。

否则,人体的自愈、安慰剂效应等等会迷惑你。让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所谓自欺欺人还真很普遍。

如何不被欺骗?多动动脑子,多跟人交流,从而避免陷入虚妄的欺骗模式里。

user avatar

其实想想一下几个问题。

古人懂个啥?人体有几块骨骼古代中医搞清楚了吗?


为啥中医要奉古人的理论为圭臬?


当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冲突时,为啥他不认错,而是宣称古人说的那个器官是虚拟的?


为啥中医只说青蒿素证明中药是个宝库,而不告诉人们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中药都没有中医所宣称的效果?


为啥中医在经络都还没找到的时候就敢宣称自己的某些药物能够“舒筋通络”?



—————————————

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我要特别说一下:舒筋通络,清热解毒。这些词语印在药盒上他不应该是密码,暗语,机锋,他就是应该是用小学课本或者现代汉语字典中的一般的语义语法写出来的。就是说他应该被理解为这个药能够疏通你体内一种叫经络的器官,或者能够清除中和一种叫“热毒”的毒素。

否则,“兄弟三人孤独一枝”,“父在母先亡”。这些江湖金典大家听过吧。病人问你这药有啥用,你给人来一段传统相声《五行图》。这不是治病,这是骗术!

user avatar

因为聊的都不是一样东西。

中医黑的是中医几千年来习惯总结的糟粕,中医粉的是针灸、拔罐、靠谱的偏方中草药。

粉的是有用的,黑的是没用的

我截取了回答前十的黑中医的答主。发现只有一个答主是医疗专业,其他甚至都有电子电器行业。

我曾经对中医无感,唯一的接触是小时候母亲一到阴雨季节在背上的艾灸盒。

进行过科学的洗礼以后对中医彻底的失去信心,觉得中医只不过是传统医学,是被现代医学碾压的。

我错了吗?没有错。中医的确在验证科学严谨程度上比所谓的西医差的远了,很多中医的理论解释都是玄而又玄,跟我们理智的现代人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但当我真的有求于中医的时候我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以前与小伙伴去健身房一顿瞎练,时间久了下来,弄了个腰肌劳损的毛病。后腰处时不时就会疼的直不起腰来。

我求助西医,教我做拉伸腰肌的训练,教我锻炼,效果为零。

无奈求助中医,在身上贴了一片片膏药,除了一身的草药味没有别的收获。

偶然间,一个西医的朋友推荐我去尝试一下针灸,随即联系了中医院的医师。在我身上插了一根根细细的针,接上电流(中西结合)伴随着长达半小时的肌肉颤动,我立刻就感受到了一阵许久不见的轻松感。

从那次针灸以后,大概三年的时间没有再犯。(就是这么神奇)

后来学业繁重,患上了精神萎靡的毛病,一天睡十二小时醒来还容易犯困。

西医跟我说要我多注意精神放松,注意锻炼,效果不佳。

随后去上海中医院求助,老中医闭着眼睛号了号脉,大笔一挥写下了“六君子丸”几个字。

交钱拿药,到手后发现只是普通的中成药,心中便对这次求医之旅略微失望。但未曾想一个疗程服用之后,睡眠时间大幅缩短,稳定八小时。醒来以后精神也十分充沛。

我在这里举的是两个中医有效的例子,但从小到大被西医看好的病不计其数。

中医固然落后,但西医也并未发展到对所有病症药到病除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请大家不要过分的神话中医,也不要觉得中医一无是处,而是帮助大家找到一些有用的药方,去规避掉那些无用的,不才是为了世界医疗事业做出贡献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不少声音,说现在很多年轻球迷不认为姚明很强,甚至觉得他“名不副实”。这事儿挺让我琢磨的,毕竟在我印象里,姚明可是多少人的偶像,是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怎么才过了这么些年,风向就变了呢?要说为啥会有这种看法,我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可能是大家对“强”的定义变了。想想我们这.............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公共厕所里,十有八九都是马桶,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那种看着就特别干净的。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为什么马桶式成了主流。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卫生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1. 历.............
  • 回答
    咱们聊聊现在快递为啥不像以前那样“使命必达”了,直接送到你家门口?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里头的门道。1.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这绝对是首要原因。你想啊,快递小哥每天得跑多少趟?要是每个包裹都得送到门口,跟客户一一对接,那得耗费多少时间? .............
  • 回答
    过去那些惊艳时光的古装男神,现在市场上冒头的小哥哥们,似乎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提起“好看”,这东西本来就挺主观的,但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古装剧男演员”,大家心里大概都有那么一个模糊的图景——剑眉星目,鼻梁挺括,面部线条流畅,气质温润或英武,总之,是那种能瞬间将你拉进那个年代,让你觉得“哎,这人就该是.............
  • 回答
    过去几年,指纹识别在笔记本电脑上曾一度非常流行,尤其是高端商务本和一些注重便携性的轻薄本,几乎成为标配。然而,转向游戏本这个细分市场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即使是售价不菲的游戏本,也鲜有指纹识别的踪影。这背后并非技术上的不可为,而是基于游戏本的核心定位和用户需求的综合考量。1. 性能优先,成本与设计上的取.............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刻意”,而是时代洪流里涌现出来的、一种非常鲜活的语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的一些情绪和文化。就好比几年前的“呵呵”突然火了,但“打工人”它们可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是有土壤、有根基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打工人”:精准的自我定位与集体共鸣 背景: 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就闪过了“供需关系”和“匹配度”这两个词。确实,从最简单的数学逻辑来看,如果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数量相当,理论上他们应该能组成不少配偶,从而减少单身人口。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龄剩男”和“大龄剩.............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迷茫”就过去了。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得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临近毕业的,感觉到“迷茫”,这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当下社会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 你别觉得是你一个人这样,放眼望去,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现在市面上机械键盘的拥趸着实不少,甚至不少人将其奉为“信仰”级的装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跟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价值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玩意儿这么招人待见。首先,最直观的,那份独特的敲击手感,是机械键盘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你想啊,咱们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能有多少?打字、玩游戏,指尖的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这年头,提起当老师,很多人都摇头摆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以前啊,教师那是金饭碗,体面、受人尊敬,现在嘛,感觉有点“冷门”了,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收入和待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