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洪荒小说当成中国正统神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

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什么是“洪荒小说”?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谈论的“洪荒小说”通常指的是以“洪荒流”为代表的一类网络小说。这类小说通常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蓝本,但进行了大量的原创、重构、加工和改编。

核心元素: 它们往往会描绘一个宏大、混乱、充满生机与杀戮的远古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洪荒”。在这个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分教,十二祖巫(后土、祝融、共工等)称霸,妖族(帝俊、东皇太一等)崛起,人族(伏羲、神农、轩辕黄帝等)挣扎求存。
情节与设定: 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先天法宝”、“功德”、“气运”、“修为”、“法力”、“道”、“法则”、“圣人”等概念。人物关系复杂,权力斗争激烈,情节跌宕起伏,通常以主角通过各种奇遇、修炼、争霸,最终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如圣人、道祖)为主要叙事线。
与传统神话的区别: 关键在于,洪荒小说并非对传统神话的忠实还原。它会加入大量的现代人的逻辑、价值观和娱乐需求。例如,很多小说会赋予神话人物更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会加入很多“升级打怪”的套路,甚至会为了情节需要而随意修改神话人物的出身、能力和结局。

二、 为什么会有人误认为这是“中国正统神话”?

这种误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共同促成:

1. 网络文学的兴盛与传播力量:
海量读者基础: 洪荒流小说诞生于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读者。这些读者在成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小说接触到中国古代神话的“故事框架”。
便捷获取与碎片化阅读: 网络平台让信息获取变得极其便捷。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而且网络小说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提供了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
“再创作”的病毒式传播: 好的洪荒小说会引发大量的讨论、二次创作(同人作品、解读文章、甚至衍生视频)。这些二次传播进一步巩固了小说中的设定和人物形象,使得其影响力远超原作。

2. 传统神话本身的“碎片化”与“非系统化”:
历史演变与地域差异: 中国神话并非像西方神话(如希腊神话)那样,有一个相对统一、系统的神话体系(如奥林匹斯十二神)。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信仰、传说、故事不断融合、演变、补充而形成的。
口头传播为主: 很多神话传说最初是通过口头形式流传,缺乏统一的文字记录和整理。即使有文字记载,也常常散见于《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楚辞》等各种古籍中,内容之间存在矛盾和差异。
缺乏“权威整理”: 相比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等相对系统化的文献,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一些神话整理的尝试,但都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包罗万象的“正统体系”。这给了后来的创作者巨大的“改编空间”。

3. 洪荒小说的“现代化”与“娱乐化”:
贴合现代审美品味: 洪荒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更强的“主角光环”,情节发展更符合现代读者的爽点和期待。弱肉强食、升级变强、拯救世界等主题,很容易引起共鸣。
逻辑自洽与体系构建: 尽管是虚构,但优秀的洪荒小说会努力构建一套自洽的“世界观”、“修炼体系”和“力量法则”,让读者感到“有道理”,愿意沉浸其中。这种“内部逻辑”往往比考据古代文献更为重要。
简化与重塑: 很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古代神话意象,在小说中被简化、具象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和情节。例如,一些复杂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辨,在小说里可能就变成了一场场斗法。

4. “我即是正统”的心理效应:
第一印象的决定性: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接触中国神话的“第一口粮”就是洪荒小说。当一个叙事版本足够流行,足够深入人心时,很多人就会将其视为“本源”。
“文化认同”的错觉: 很多读者在阅读洪荒小说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种情感上的代入,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小说中的内容,甚至去维护其“正统性”。
辨别能力不足: 很多读者并非专业的民俗学、神话学研究者,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小说内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差异,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的重要性,他们更关注的是故事好不好看。

5. “盗墓”与“玄幻”类小说的“土壤”: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吸引力: 类似“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成功,以及其他各种玄幻修仙小说的流行,都表明中国古代的神秘元素、陵墓文化、修炼体系等,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洪荒流的诞生提供了沃土。洪荒流只是将这种吸引力放大到宇宙级的神话层面。

三、 实际情况与正确认知:

洪荒小说是“二次创作”,不是“正统神话”。 它们是对传统神话元素的“再加工”和“再创作”,加入了现代人的想象和商业考量。
真正的中国神话是“史料”与“传说”的集合。 它散落在古籍、民间故事、地方志、碑刻、壁画等各种载体中,需要学术研究去梳理和还原。
接受洪荒小说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但不要将其等同于“学术正统”。 它们可以作为了解中国神话的“引子”,但绝不能替代专业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

总结一下, 为什么会有人将洪荒小说当成中国正统神话?核心原因在于,网络文学的强大传播力,与中国传统神话本身的碎片化、非系统化特点相互作用,再加上洪荒小说在内容上的现代化、娱乐化以及高度的 readerfriendly,使得它们在普通读者群体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成为了接触和理解中国神话的“主要入口”。当一种叙事方式足够流行,且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官方”或“学术”版本与之竞争时,这种流行版本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正统”。但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而非事实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神话体系非常特殊。

世界各国的神话都是作为民族的早期记忆在部族中流传,具有记录历史和聚合信仰的作用,例如希腊神话、日本神话、圣经故事、游牧民族传说都是如此,其出场人物都有现实原型。但中国由于过早地产生了历史自觉,又围绕礼乐产生了文化认同,导致的结果就是类似的传说故事以历史记载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例如三皇五帝,这些人物很少被囊括进后来的神话传说,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由于没有原生的神话体系,后来流行的神话故事便是从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宗教神话、文人笔记等各个地方到处刮一点。这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设定不断完善,情节越发丰富,开始形成一定的体系,最后在明代才藉由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些神话小说发展出了我们现在所通行的模式。

但这个模式归根结底是个缝合怪,是把道教人物、佛教人物、鬼神信仰、封建体制一锅乱炖搞出来的。例如天庭的四大天王来自佛教,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至高神成了玉皇大帝的臣子,掌管风调雨顺的四海龙王地位类似藩王,玉帝的妹妹通凡生下战神二郎神,还有地府、灵山、地仙、精怪等一堆乱七八糟的,和原型的差别已经大到妈都不认识。

外国的文艺作品里经常出现宙斯、雅典娜、八岐大蛇、须佐之男这样原生的神话人物,而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出现得最多的是孙悟空和哪吒这些本身来源于二次创作的神话人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最流行的神话体系本身就源于文学作品的再编排,不管你是拿出先秦诸子最原始的寓言故事,还是道教原典,都很难算得上是中国的正统神话,那不就是谁更出名大家认谁。

不然你试试直接用三皇五帝改造出中国的全套创世神话来,看看有没有人买账。

user avatar

你查一查学术界或者辞典对神话的定义。

=======================

2021年7月21日添加

正面说一下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神话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学术界一直在为此争执。

神话这个词,是个舶来词,据我所知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雄的传说与故事。

主张狭义神话观的学者如马克思、爱德华.泰勒、陈金文等,可能茅盾也算,他说:“一种流传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强调的是神话的原始性,这些学者多认为神话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主张广义神话观的如袁轲等,他们把神话的发展看做是动态的,因为我国是活体文明,有历史延续的特殊性和一些别的原因,这部分学者主张把后来的仙话和志怪、民间传说等也纳入神话的范围。


狭义的神话观影响也很大,如辞海、教科书里的一些定义,对神话概念的阐述多半基于狭义的神话观。这些定义,全面或片面地涉及到了神话的几个特性:原始性、想象性、叙事性、集体性、宗教性、综合性以及人格化等。


各有各的道理吧,但是个人觉得即使按照广义的神话观,在时间和传说种类方面可以放宽范围,但还是应在神话起源和流传的地域方面要小心考证,毕竟神话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财富。关于蚩尤的神话中韩皆有,关于女娲崇拜中越皆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等……后面我就不说了,懂的自然都懂。


我们再顺着来看看洪荒小说是否符合这些要求。按照狭义的神话观肯定不算,因为洪荒小说是现代的产物,没有宗教性,也谈不上人民互相传述,信以为真。

按照广义的神话观来看,如果洪荒小说的某些设定能够在民间一定范围内流传,形成特定的民俗、甚至宗教仪式,又或者作为万古流芳的神怪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那没准在若干时间后,真能进入"中国神话”的范畴。

但是很难。

user avatar

我认为的神话是人们自发崇拜的神灵。

盘古,女娲,共工祝融这些人算是一种生命起源的猜想。

炎黄,尧,禹王,舜王。这些以功封神的人

另外还有姜子牙孔子岳飞关羽等人。

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明,比如沿海的妈祖,华北的张果老,四川的李二郎,山区的人常拜山神,但山神却没有名字。

但随着这些文化在全国的普及,需要有人进行整合。所以提出一个天上的朝廷总管一切神仙,神仙们听令而动,护佑苍生。

为了让这些神仙体系更加统一,也为了塑造神话版的世界观,更为了吸引听众吃饭。各种说书人,小说家开始创作。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哗众取宠。造成天界职能紊乱,官员冗杂。

但这都能算是神话的发展,不然各地崇拜的神仙不一样,不就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了?

我家妈祖最强,

我家吕洞宾强,

你们是异教徒,杀呀!

不过中国的鬼神说从来不占主流位置,考试拜孔子,求子拜观音。中了自己牛,没中就骂娘。到基督教的语境里,不中是自己心不诚,是上帝的考验,得更加虔诚,中了是上帝恩德,也更加虔诚。这种情况下,你说个上帝是垃圾,人家能不打人吗?

user avatar

说白了这群人只看过网络小说。梦入神机是个非常 的作者,他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本本来牛马不相及的小说,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设定,创造了洪荒流小说。

但是这毕竟是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流派,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梦入神机自创,传统神话是没有的。一些人没看过封神没看过西游,看了洪荒小说就来讨论这两本书,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事实上西游记成书在封神演义之前,而且两书世界观大不相同,在洪荒流小说版块下讨论,还算适合,在传统文化版块下科普,只能说误人子弟。

也许几百年后洪荒小说也能融入神话传说,被人广为接受,但是肯定不是现在。

说白了,这些人肯定没看过封神演义,也没看过西游记,因为这些人说的,这两本书里根本就不存在。

user avatar

因为在有些人看来“隐秘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区别自身与他人的工具和象征,更是一种显露自己的“谈资”。

模因是有社群性的,社群会自发维护模因。

user avatar

所谓“正统”只是一种忽悠。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再造新神话。

观念是这样的:传统神话是古代人补充积累形成的故事体系,那么现代人亲自编写的神话故事能否在未来占据这个体系了?

我们想把解释神话的权柄由新生代抓住。


你以为我们真的把“洪荒小说”当成完整的中国神话?我们只是把打开新神话的钥匙植入给其他人,思考、创新、去芜存菁就是新神话故事的养分。


实在不满意,就认为神话位面在不同个体投射的信息量不同,对神话故事的描述能力不同。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正统神话?

《封神演义》是不是正统神话?但是这是本明代写手弄出来的中国民间神话大杂烩。

《西游记》是不是正统神话?也是本大杂烩,而且和前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内的元杂曲大相径庭。

《山海经》是不是正统神话?也许算是,不过更像是一本远古神话宇宙地理志。

黄帝、蚩尤、西王母、王母娘娘、太昊、玉皇大帝、东皇太一等等的不同朝代版本完全是不同的形象,长久以来就没形成一个“中国正统神话”。

直到现代袁珂所著《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出版可能才算是官方认可的“中国正统神话集”,不过这是一套学术专著,可以说也是一套经过学术考究的神话分类。

真正让中国神话大放异彩,获得年轻人认可的是什么呢?对,就是网络小说。

神话要广为流传需要传播力,传播力需要故事性,故事性最强的是小说和影视,成本最低的传播媒介还是小说,小说加上了互联网更是如虎添翼,所以不能用鄙视的态度来看待用网络小说和人争辩“中国神话正统”,因为他们在奋力的传播着中国神话元素,只要没有偏离神话的精神内核,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续写中国神话。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没有正统神话体系……

中国的神话源头非常多,本身就是杂糅的数个体系……

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第一个做……

要是别人第一个做,也许就换别人的东西被推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现在市面上机械键盘的拥趸着实不少,甚至不少人将其奉为“信仰”级的装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跟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价值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玩意儿这么招人待见。首先,最直观的,那份独特的敲击手感,是机械键盘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你想啊,咱们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能有多少?打字、玩游戏,指尖的触.............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 回答
    这年头,提起当老师,很多人都摇头摆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以前啊,教师那是金饭碗,体面、受人尊敬,现在嘛,感觉有点“冷门”了,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收入和待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尤其是.............
  •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女拳”这个词,现在真是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无论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人挂在嘴边。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特定的女性,或者某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到底牵扯了多少复杂的东.............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现在感觉找对象这事儿,好像比以前容易多了,也好像…没那么郑重其事了。身边不少朋友,谈个对象,感觉就是顺水推舟,没啥大惊小怪的。这到底是为啥呢?我想了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吧。首先,信息爆炸和社交圈的扩大,这绝对是个大头。以前吧,你找对象基本就在你身边,学校、单位、邻居,社交圈子就那么大。认识一个人,.............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朋友们,包括我自己身边的观察,好像现在的恋爱关系,尤其是刚开始那段,很容易就没了。以前可能觉得,谈个恋爱,起码得有个“磨合期”,现在呢,好多时候还没到磨合期,人就散了。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是一两点,而是很多方面叠加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大家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值被抬高了.............
  • 回答
    现在想移民的人之所以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又强大的人性需求在涌动,而且“什么样的移民都可以”这种想法,虽然在表面上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也折射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移民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而最核心的驱动力往往是对现状的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香港电影的“港味”,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切地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气质,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DNA。如果非要我来描绘一下,我觉得“港味”首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你想想那些老港片,无论是吴宇森的浪漫枪战,还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