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的问题?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

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的彩礼数字,动辄数万、十万,甚至几十万,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年轻人独立难: 很多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刚毕业或工作不久,积蓄不多。为了凑齐彩礼,他们不得不向父母伸手,或者背负沉重的债务。这不仅让他们在婚前就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可能影响他们婚后的生活质量,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经济基础是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投资”与“回本”: 有些家庭为了给女儿办一个“体面”的婚礼,或者希望女儿嫁过去后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会慷慨地给出彩礼。但更多时候,父母对彩礼的要求,也包含着一种“投资”和“回本”的心理。他们觉得,女儿辛辛苦苦养大,嫁过去,男方给出彩礼,是对女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女方家庭辛劳的一种补偿。然而,当这个“投资”的数额过大,就容易变成一种攀比,变成一种“价码”。
社会经济发展与价值观错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却可能被扭曲。彩礼似乎成了一种衡量新娘价值的标准,也成了一种展示男方经济实力的舞台。这种“面子工程”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婚姻的美好憧憬被现实的经济账本所绑架。

二、扭曲的婚姻观:交易而非情感

当彩礼金额不断攀升,婚姻的本质似乎也在悄然改变。

婚姻的“明码标价”: 过高的彩礼,让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交易”。似乎只要付得起足够的彩礼,就能“买到”一个妻子。这严重伤害了婚姻应有的情感基础——爱情、尊重和承诺。当一段关系被金钱明码标价,情感的纯粹性在哪里?
“爱情”的资本化: 很多人认为,过高的彩礼是对女性的“补偿”,是对过去付出的“回报”。但这种补偿如果过犹不及,就容易将女性的价值与物质挂钩,让女性在婚姻市场中被“商品化”。这不利于建立平等尊重的婚姻关系,也可能让一些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将物质条件置于情感之上。
“门当户对”的变异: 传统的“门当户对”更多是指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匹配。但如今,高额彩礼的出现,让“门当户对”更多地指向了经济能力的匹配,甚至是以经济能力作为首要条件。这使得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人,在婚姻选择上更加艰难。

三、社会风气与攀比心理

彩礼问题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与当下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

“面子”的绑架: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婚礼的排场和彩礼的多少,被视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有面子”的标准。别人家的彩礼给了多少,自家女儿嫁过去彩礼太少,就会被人说闲话,会被认为“没地位”。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逼迫着许多家庭不得不跟风,即使经济上难以承受,也硬着头皮去凑。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关于彩礼的新闻、故事、讨论更加容易传播和扩散。一些极端的彩礼案例被广泛报道,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彩礼过高的关注和不满。虽然这有助于引起社会重视,但也可能加剧了焦虑和偏见。
“抢婚”与“剩男剩女”现象: 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抢婚”现象,男方家庭为了能娶到媳妇,不惜花费重金。另一方面,“剩男剩女”现象的出现,也让一些家庭认为,自己的女儿是“稀缺资源”,可以借此“抬高身价”。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平衡,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彩礼的上涨。

四、对女性权益的伤害

很多人声讨彩礼过高,也是出于对女性权益的担忧。

女性被物化: 过高的彩礼,让女性的价值与金钱划等号,她们的婚姻被包装成一场“交易”,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物化和不尊重。
婚姻中的潜在风险: 如果婚姻的基础是高额彩礼,一旦婚姻出现问题,例如离婚,彩礼的返还问题往往会成为新的矛盾焦点,甚至可能让女性在离婚后依然背负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压力。
限制女性的自由选择: 当彩礼成为婚姻的重要考量因素,一些女性可能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心仪的伴侣,或者选择一个并不真正爱但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这无形中限制了她们的自由选择权。

五、官方与舆论的推动

近年来,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彩礼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提倡婚俗改革。媒体和公众舆论也持续关注和呼吁,这都进一步推高了对彩礼过高现象的声讨。

总而言之,声讨彩礼过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传统习俗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体现。它反映了年轻人经济压力、对婚姻情感的珍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以及对女性权益的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钱财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风气、婚姻观念、家庭伦理等诸多复杂层面的议题。如何回归健康的婚姻观,让彩礼回归其应有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成为阻碍幸福的绊脚石,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单要彩礼根本不是所谓“传统文化”,礼聘往来,才是。讨论谈彩礼不谈聘礼,是为一知半解,谈判提彩礼不提聘礼是毫无诚意,操作有彩无聘是打家劫舍。

第二,想要结婚的话,礼聘都须符合双方家庭经济条件。权贵豪门十里长街挂锦缎,穷苦人家双双有鱼加个蛋。古代大户提个夸张的高条件为难穷的一方,人家那是当手段用的,目的就是要吹了这门婚事,好准备拿儿子或女儿去政治联姻。如今你两家人家差不多的劳动阶级,吹了这门婚事后女儿下家还没着落,家里还钱等米下锅,你何来的自信邯郸学步玩这个?

第三,法律环境和子女成长环境已经不支持过度索要彩礼聘礼。古代女子出嫁十五岁(有的地方论虚岁那实际年龄是十四)及笄是平均线,男子此时也可能刚刚戴冠,十八岁。实际上双方小辈在心智体力能力和社会经验、关系积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父母甚至家族出钱出力支持是必要的,也由此决定了话语权。现代子女大多是自行谈恋爱结婚,包括国家法律基本上认可自由恋爱原则反对包办。因此按理说国家支持在双方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谈婚论嫁。这个时候男女双方青年一般有工作,有独立生活能力,对父母或家族支持的要求已经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趋势同时也决定了父母的发言权从过去的决定权,变为了如今的建议权。所以双方家庭交换彩礼聘礼,给是礼数,是情分,不给也完全合法,没有哪家人有资格强令另一家人交钱。

从这几方面来看,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些哄抬彩礼钱的情况,说轻点是社会上一些群众素质不高,对于婚姻的规律一知半解,以传统为名,谋取家族利益。说严重点,这是封建主义回潮,人性贪欲心里的魔鬼反攻倒算,把子女当做金钱筹码售卖!

敌人其实不仅仅在国外,也住在每个人心底。思想,是不怕子弹的。不仅正义的思想如此,邪恶的思想也是如此。

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要有坚定信念,自觉地与自己心底里、与家人的错误思想观念做斗争,善于分析、引导、教育、纠正,治病救人,实现自我革命。

这绝不是放高调,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需要去实践的。

所以,反对高额过度彩礼聘礼,应该从每个人做起,让爱回归为两个人的信任相守、共同理想、灵魂互补,加上两个家的父慈子孝、母善女淑,这才是中华和谐价值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有深度,触及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普遍现象和潜在的误区。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核心都在讲“男人靠不住”?这个问题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创作动机、市场需求、叙事策略以及现实社会因素来分析:1. 迎合观众情绪和痛点: 现实映射与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如今养一个孩子都觉得吃力,以前家里七八个孩子,父母却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这句话,相信不少经历过时代变迁的人都曾听到过,或者自己也曾这样感叹过。明明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更好了,为什么生育养育孩子这件事,反而成了让许多家庭“叫苦不迭”的难题?这其中的矛盾,恰恰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要深.............
  • 回答
    ACMICPC 的世界,犹如一个璀璨的星河,每年都诞生出无数闪耀的名字。那些曾经在屏幕前奋战,将复杂算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精妙代码的年轻学子们,如今早已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自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新篇章。他们之中,有人继续在计算机科学的学术殿堂里深耕,有人则将这份解题的热情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于解决现实世.............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迷茫”就过去了。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我得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临近毕业的,感觉到“迷茫”,这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当下社会环境的一个必然产物。 你别觉得是你一个人这样,放眼望去,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多.............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现在市面上机械键盘的拥趸着实不少,甚至不少人将其奉为“信仰”级的装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跟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价值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玩意儿这么招人待见。首先,最直观的,那份独特的敲击手感,是机械键盘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你想啊,咱们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能有多少?打字、玩游戏,指尖的触.............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现在许多人之所以会将“洪荒小说”里的内容视为“中国正统神话”,并非因为这些小说本身就是正统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逐渐改变了大众的认知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流行”的现象,但绝非“正统”。要详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这年头,提起当老师,很多人都摇头摆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以前啊,教师那是金饭碗,体面、受人尊敬,现在嘛,感觉有点“冷门”了,想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收入和待遇。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尤其是.............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