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要彩礼根本不是所谓“传统文化”,礼聘往来,才是。讨论谈彩礼不谈聘礼,是为一知半解,谈判提彩礼不提聘礼是毫无诚意,操作有彩无聘是打家劫舍。
第二,想要结婚的话,礼聘都须符合双方家庭经济条件。权贵豪门十里长街挂锦缎,穷苦人家双双有鱼加个蛋。古代大户提个夸张的高条件为难穷的一方,人家那是当手段用的,目的就是要吹了这门婚事,好准备拿儿子或女儿去政治联姻。如今你两家人家差不多的劳动阶级,吹了这门婚事后女儿下家还没着落,家里还钱等米下锅,你何来的自信邯郸学步玩这个?
第三,法律环境和子女成长环境已经不支持过度索要彩礼聘礼。古代女子出嫁十五岁(有的地方论虚岁那实际年龄是十四)及笄是平均线,男子此时也可能刚刚戴冠,十八岁。实际上双方小辈在心智体力能力和社会经验、关系积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父母甚至家族出钱出力支持是必要的,也由此决定了话语权。现代子女大多是自行谈恋爱结婚,包括国家法律基本上认可自由恋爱原则反对包办。因此按理说国家支持在双方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谈婚论嫁。这个时候男女双方青年一般有工作,有独立生活能力,对父母或家族支持的要求已经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趋势同时也决定了父母的发言权从过去的决定权,变为了如今的建议权。所以双方家庭交换彩礼聘礼,给是礼数,是情分,不给也完全合法,没有哪家人有资格强令另一家人交钱。
从这几方面来看,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些哄抬彩礼钱的情况,说轻点是社会上一些群众素质不高,对于婚姻的规律一知半解,以传统为名,谋取家族利益。说严重点,这是封建主义回潮,人性贪欲心里的魔鬼反攻倒算,把子女当做金钱筹码售卖!
敌人其实不仅仅在国外,也住在每个人心底。思想,是不怕子弹的。不仅正义的思想如此,邪恶的思想也是如此。
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要有坚定信念,自觉地与自己心底里、与家人的错误思想观念做斗争,善于分析、引导、教育、纠正,治病救人,实现自我革命。
这绝不是放高调,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需要去实践的。
所以,反对高额过度彩礼聘礼,应该从每个人做起,让爱回归为两个人的信任相守、共同理想、灵魂互补,加上两个家的父慈子孝、母善女淑,这才是中华和谐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