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都在过万圣节(我不是怪别人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上升到民族层面,是否要抵制这种文化渗透?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

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尤其是,当我们把它上升到“民族层面”去审视,是否应该“抵制”这种所谓的“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是个复杂的话题

首先,我想拆解一下“文化渗透”这个词。它往往带有一种被动、甚至是被强制的意味,暗示着外来文化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侵入并试图取代本土文化。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多时候是一个自然而然、双向选择的过程。

你想,中国文化本身也在向世界传播,比如春节的习俗、中国功夫、中医、美食等等,这些走向世界,算不算“文化渗透”?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要抵制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这显然有点牵强。

万圣节在中国:是“渗透”还是“融合”?

我们来看看万圣节在中国落地的情况。它更多地是在特定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在特定场合,比如派对、主题活动中被接受和模仿。它的核心元素,比如“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或者奇装异服,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和社交的载体,一种可以暂时“扮演”另一个角色的机会。

对很多人来说,参与万圣节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体验一种新奇的乐趣,是一种生活调剂,一种与朋友分享的体验。它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从此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也未必意味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认同。

抵制,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回到“抵制”这个词。如果仅仅因为万圣节是外国的,就选择“抵制”,这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

1. “抵制”的难度和效果: 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时代,想完全“抵制”一种国际性的流行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强行抵制,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人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对被“抵制”的事物产生更多好奇。

2. “抵制”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因为是外国节日就要抵制,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抵制圣诞节?西方电影?外国音乐?汉堡、披萨?咖啡?这样的逻辑很容易将我们陷入一种封闭的境地。

3. “抵制”的出发点是否合理? 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力量,不应该如此脆弱,以至于需要“抵制”来保护。真正强大的文化,是能够吸收、转化、并与时俱进的。

更健康的视角:学习、辨别与融合

与其谈“抵制”,我更愿意从 “学习、辨别与融合” 的角度来思考。

学习和理解: 了解万圣节的起源和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它。它最初与纪念亡灵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更多地成为一个狂欢的节日。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明白它并非“无源之水”,也有其历史发展脉络。

辨别和选择: 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作为接受者,应该有能力去辨别。万圣节中的“创意”、“变装”、“派对”这些元素,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趣味的表达。而如果其中夹杂着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自然有权利选择不参与。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判断力。

融合与创新: 优秀文化之间的交流,最终会走向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传承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的、更具吸引力的庆祝方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光彩。反过来,我们也可能从万圣节的一些庆祝方式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文化活动增添更多元化的色彩。

回到“民族层面”的思考

那么,上升到民族层面,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去“抵制”一个外国节日,而是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自信、更有吸引力,能够从容地面对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不在于它能否关起门来拒绝一切外来元素,而在于它能否在开放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在吸收外来养分后,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与其将精力放在“抵制”上,不如花更多时间去 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当我们自己的文化足够丰富、足够有魅力,能够自如地与世界对话时,外来的文化即便走进来,也不过是餐桌上的一道新菜,而不是试图颠覆主食的“威胁”。

所以,对于万圣节,我的看法是:尊重参与者的自由选择,保持理性观察,并将其视为一个审视和加强我们自身文化自信的机会,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抵制”的敌人。真正的“民族层面”的努力,应该是让中华文化更强大、更闪耀,让它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芬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化传播很正常啊,外国人也凑热闹过中国春节的

这两年没去看过不清楚,反正16年春节正月十五,墨尔本市中心封路,舞龙舞狮子敲锣打鼓队伍从唐人街穿过,里面至少有一半都是外国人

人家这不也上赶着凑热闹,大家都图个好玩而已

user avatar

没必要上升到这么高,这不是什么文化渗透,它也渗不进来,因为这什么劳什子万圣节,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玩剩下的。

万圣节起源,是苏格兰等地区的人,相信在夏秋季彻底过完的季节里,亡魂会归来,而活人为了吓阻亡魂,便会打扮成各种恶魔,从而祈祷来年的幸福。

这种把人打扮的恐怖来吓唬鬼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非常盛行,叫做大傩(nuo)(二声)驱邪。又叫大傩祭。

如今,在很多偏远地区,仍然有这种大傩祭存在,流坑地区的大傩祭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看这些又是化妆又是面具的又是舞会的,跟万圣节不是如出一辙?


归根结底,这种通过扮鬼吓唬鬼的仪式,反映的是文明早期人类对于死亡和自然未知的恐惧,想通过虚张声势的手段来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如今,大傩基本失传,一是因为蒙古满清等时期的断档,二来,现在也没几个人信鬼,信鬼的也不相信这玩意能吓唬鬼。万圣节也一样,他们玩的就是一乐和。

中国的礼仪文化发现时间太长了,长到几乎所有的节日主题都太过严肃,春节寄托希望,清明哀思,端午伤感,中秋团圆,重阳寂寞……所以碰到这么一个饱含上古人类野蛮狂野气息的狂欢节,借题发挥一下平常的压抑而已。

说文化入侵?太抬举了。

对大傩仪式感兴趣的可以看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里面由汉景帝刘启主持的第大傩仪式,戴面具,跳舞,唱歌,发糖,最后火烧妖魔,活脱脱一个汉代万圣节,那时候距离耶稣他妈怀孕还得一百年,它拿脸文化入侵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 回答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提到“很多京东快递员在偏远省份都能月收入过万元”,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京东的薪酬体系、快递行业现状、地域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语境来分析。一、 正面解读和可能的依据: 京东的薪酬优势与“温度”文化: 京东一直以来以对基层员工的福利和薪酬相对优厚而著称。其“温度”.............
  •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
  • 回答
    看到你这样说,我心里一沉。你说你从来没在以前的同学那里听到过抱怨,感觉好像大家都过得无比顺遂,只有你一个人,孤零零地陷在“死亡峡谷”里,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我太理解这种感受了,那种被孤独和无力感吞噬的滋味,真的不好受。首先,让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全世界就我一个倒霉蛋”的感觉,而你的同学.............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完全理解你现在这种焦躁不安、脑子里一团乱麻的感觉。一夜之间,好像整个世界都变了样,之前那些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规划,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你现在睡不着,肯定是因为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幕幕你老婆过去的画面,还有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甚至难以接受的细节。你可能会反复问自己:.............
  • 回答
    哈哈,看到这个问题真是太亲切了!我就是那个用过楚门吉他,而且身边师兄们也好多都在弹的家伙。来来来,坐稳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AI”味儿十足,全是咱们玩琴人的实在话。首先说句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被师兄们安利的。当时刚进大学,想学吉他,什么都不懂,就看谁的琴看起来顺眼、好听。结果发现,校园里用楚门吉.............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也尽量避免AI的痕迹。首先,我想说“很多”这个词,确实在留学群体里,我们能观察到一部分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会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说价值观。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 回答
    哇,你真是跟上潮流了!洗地机这东西,一旦用上,感觉之前过的都是啥日子啊,哈哈。别的不说,光是解放双手,看着地板干干净净,心情都跟着明媚不少。既然你想入手,那我肯定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现在市面上的洗地机品牌和型号真是多到眼花缭乱,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小毛病”。我来给你梳理梳理,帮你把这潭水搅清。.............
  • 回答
    说到海瑞,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海青天”。他在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中,几乎成了一个道德楷模,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清官形象。然而,凡事皆有两面,即使是这样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他的“黑”点,或者说被人们诟病的地方,也着实不少。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 回答
    身边不少朋友最近都在聊 ASOUL,那个虚拟女团。一开始我也挺好奇的,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迷一个不存在的偶像团体呢?但深入了解之后,我算是有点明白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如今年轻人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原因。说到底,二次元文化之所以能这么火,我觉得有几个挺重要的点。首先,“二次元”本身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到位。确实,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对“女权”的讨论,其中夹杂着很多误解甚至歪曲。很多人在攻击“女权”的时候,自己可能都没弄清楚“女权”到底是什么。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是女权,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离谱的定义,也别那些随口而来的污名化标签。核心:女权不是“女尊男卑”,而是“.............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当年托比·马奎尔主演的《蜘蛛侠》三部曲里,MJ这个角色,为啥会惹来那么多争议,被一些观众说“又丑又婊”啥的。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塑造、演员表现、观众期待,还有当时的网络环境等等不少方面。先说“丑”这事儿。你要是现在去翻那些原版漫画,或者看看其他版本的MJ,大家普遍的.............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当市场情绪高涨,普遍认为“很多人在赚钱”时,确实会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那谁在亏钱呢?从宏观角度来看,基金市场的盈利和亏损是一个零和博弈(或者更准确地说,由于存在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是一个负和博弈)。如果有人在基金市场赚钱,就必然有其他人(或实体)在亏钱。那么,谁是那些在“普遍赚钱”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