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都在过万圣节(我不是怪别人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上升到民族层面,是否要抵制这种文化渗透?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

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尤其是,当我们把它上升到“民族层面”去审视,是否应该“抵制”这种所谓的“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是个复杂的话题

首先,我想拆解一下“文化渗透”这个词。它往往带有一种被动、甚至是被强制的意味,暗示着外来文化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侵入并试图取代本土文化。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多时候是一个自然而然、双向选择的过程。

你想,中国文化本身也在向世界传播,比如春节的习俗、中国功夫、中医、美食等等,这些走向世界,算不算“文化渗透”?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要抵制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这显然有点牵强。

万圣节在中国:是“渗透”还是“融合”?

我们来看看万圣节在中国落地的情况。它更多地是在特定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在特定场合,比如派对、主题活动中被接受和模仿。它的核心元素,比如“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或者奇装异服,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和社交的载体,一种可以暂时“扮演”另一个角色的机会。

对很多人来说,参与万圣节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体验一种新奇的乐趣,是一种生活调剂,一种与朋友分享的体验。它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从此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也未必意味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认同。

抵制,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回到“抵制”这个词。如果仅仅因为万圣节是外国的,就选择“抵制”,这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

1. “抵制”的难度和效果: 在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时代,想完全“抵制”一种国际性的流行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强行抵制,反而可能引起一些人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对被“抵制”的事物产生更多好奇。

2. “抵制”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因为是外国节日就要抵制,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抵制圣诞节?西方电影?外国音乐?汉堡、披萨?咖啡?这样的逻辑很容易将我们陷入一种封闭的境地。

3. “抵制”的出发点是否合理? 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力量,不应该如此脆弱,以至于需要“抵制”来保护。真正强大的文化,是能够吸收、转化、并与时俱进的。

更健康的视角:学习、辨别与融合

与其谈“抵制”,我更愿意从 “学习、辨别与融合” 的角度来思考。

学习和理解: 了解万圣节的起源和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它。它最初与纪念亡灵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更多地成为一个狂欢的节日。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明白它并非“无源之水”,也有其历史发展脉络。

辨别和选择: 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作为接受者,应该有能力去辨别。万圣节中的“创意”、“变装”、“派对”这些元素,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趣味的表达。而如果其中夹杂着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自然有权利选择不参与。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判断力。

融合与创新: 优秀文化之间的交流,最终会走向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传承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的、更具吸引力的庆祝方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光彩。反过来,我们也可能从万圣节的一些庆祝方式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文化活动增添更多元化的色彩。

回到“民族层面”的思考

那么,上升到民族层面,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去“抵制”一个外国节日,而是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自信、更有吸引力,能够从容地面对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不在于它能否关起门来拒绝一切外来元素,而在于它能否在开放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在吸收外来养分后,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与其将精力放在“抵制”上,不如花更多时间去 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当我们自己的文化足够丰富、足够有魅力,能够自如地与世界对话时,外来的文化即便走进来,也不过是餐桌上的一道新菜,而不是试图颠覆主食的“威胁”。

所以,对于万圣节,我的看法是:尊重参与者的自由选择,保持理性观察,并将其视为一个审视和加强我们自身文化自信的机会,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抵制”的敌人。真正的“民族层面”的努力,应该是让中华文化更强大、更闪耀,让它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芬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化传播很正常啊,外国人也凑热闹过中国春节的

这两年没去看过不清楚,反正16年春节正月十五,墨尔本市中心封路,舞龙舞狮子敲锣打鼓队伍从唐人街穿过,里面至少有一半都是外国人

人家这不也上赶着凑热闹,大家都图个好玩而已

user avatar

没必要上升到这么高,这不是什么文化渗透,它也渗不进来,因为这什么劳什子万圣节,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玩剩下的。

万圣节起源,是苏格兰等地区的人,相信在夏秋季彻底过完的季节里,亡魂会归来,而活人为了吓阻亡魂,便会打扮成各种恶魔,从而祈祷来年的幸福。

这种把人打扮的恐怖来吓唬鬼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非常盛行,叫做大傩(nuo)(二声)驱邪。又叫大傩祭。

如今,在很多偏远地区,仍然有这种大傩祭存在,流坑地区的大傩祭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看这些又是化妆又是面具的又是舞会的,跟万圣节不是如出一辙?


归根结底,这种通过扮鬼吓唬鬼的仪式,反映的是文明早期人类对于死亡和自然未知的恐惧,想通过虚张声势的手段来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如今,大傩基本失传,一是因为蒙古满清等时期的断档,二来,现在也没几个人信鬼,信鬼的也不相信这玩意能吓唬鬼。万圣节也一样,他们玩的就是一乐和。

中国的礼仪文化发现时间太长了,长到几乎所有的节日主题都太过严肃,春节寄托希望,清明哀思,端午伤感,中秋团圆,重阳寂寞……所以碰到这么一个饱含上古人类野蛮狂野气息的狂欢节,借题发挥一下平常的压抑而已。

说文化入侵?太抬举了。

对大傩仪式感兴趣的可以看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里面由汉景帝刘启主持的第大傩仪式,戴面具,跳舞,唱歌,发糖,最后火烧妖魔,活脱脱一个汉代万圣节,那时候距离耶稣他妈怀孕还得一百年,它拿脸文化入侵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