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很多留学在国外待过几年的都喜欢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上帝视角)来看中国?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也尽量避免AI的痕迹。

首先,我想说“很多”这个词,确实在留学群体里,我们能观察到一部分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会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说价值观。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环境的浸润和认同的建立。

当你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日复一日地接受那里的信息、观念和生活方式,你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尤其是在最初的几年,为了更好地适应、融入,你会不自觉地去学习和理解当地的“规则”,这其中就包括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国家生活,新闻报道、社会讨论、甚至日常闲聊,都在围绕着某些特定的议题展开,并且有一个相对主流的解读方式。你每天接触到的电影、电视剧、书籍,也在不断强化这些观念。久而久之,这些观念就会内化到你的认知中,成为你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框架。

另外,在西方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对于“普适性”、“普遍价值”的强调是比较突出的。从人权、民主、自由到环境、平等,这些概念在他们的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位置。当你置身其中,你很容易认为这些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二,视角切换的必然性与挑战。

留学本身就是一个“跳出舒适圈”的过程。你离开了熟悉的土壤,离开了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体系,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这种物理上的距离,也必然带来了思维上的“跳出”。

当我们站在一个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下审视我们自己的国家,很容易看到一些在内部不易察觉的问题。就像你站在高处看一座城市,总能比在街道上走的人看到更宏观的景象。这种“上帝视角”,有时候确实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些社会运作的逻辑、历史的走向,以及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位置。

然而,这种视角切换也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能够超越自己原有的身份认同,用一种更客观、甚至可以说是“疏离”的态度去审视。而这种疏离感,有时候也会让一些人在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偏差”,或者说,过度地将西方的标准作为唯一的衡量尺码。

第三,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身份焦虑。

很多人留学,特别是本科阶段就出去的,可能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下,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不是特别成熟。到了国外,接触到更开放、更多元的信息,他们可能会对国内的一些现象产生质疑,甚至否定。

这种反思,有时候是健康的,是对自我成长的推动。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文化虚无主义”或者“崇洋媚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阶段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西方社会的某些成熟经验或者看似美好的价值观,对很多留学生来说,可能就像一盏明灯,让他们觉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同时,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国外,他可能会面临“我是谁?”的困惑。他既不是完全的西方人,也无法完全像在国内的人一样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因为他已经脱离了那个环境,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东西)。在这种身份的夹缝中,有些人会选择一种“站在中间”甚至“倾向于更主流”的立场,这有时也表现为采纳了西方社会的主流视角。

第四,信息茧房的反向作用与主动寻求。

虽然我们常说信息茧房,但在留学群体中,很多时候是主动跳出国内信息茧房,去接受更多元、更广泛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西方的主流媒体、学术界和公共讨论。

当你在一个西方国家学习,你的导师、同学、教授,他们每天讨论的议题、引用的资料,很可能都来自于西方的框架。久而久之,你也会习惯于用同样的框架去思考。例如,谈论经济发展,可能更侧重于市场化、私有化;谈论政治制度,可能更强调民主、法治;谈论社会问题,可能更关注个体权利、多元文化。这些都是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讨论话语和价值倾向。

最后,关于“上帝视角”的理解。

我理解你说的“上帝视角”,更多的是一种超然、客观、不带个人情感的审视。这种视角,在很多情况下是进步的,能够帮助我们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群体思维,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层次的规律。

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视角是否变成了一种“审判”的视角,一种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真理,并且以此来评判一切的视角。从西方视角看中国,可以是对中国进步的建议,也可以是对中国问题的批评,但如果变成了“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那可能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不是所有留学多年的中国人都一定会站在西方视角看中国,也并非所有站在西方视角看中国的人都是错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性、文化和社会互动过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又不失对自身文化和民族的理解与尊重。

简单来说,长期的海外经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在吸收外部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不被完全同化,同时又能看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改进,这可能是很多留学生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留学生的身份老复杂了

就那我周围的人来说

有家里超级有钱,来了直接买几百万刀房子,每天玩就混个证的小子

有家境不错出来好好学习想拿绿卡的

有中产阶级出来镀金回家考公务员的

有普通家庭出来兼职两份黑工的

有四十几岁裸辞有点精神兮兮的单身老女人梦想在这边开启人生第二春的

还有个大哥国内摊上事了,欠了八百多万跑出来的,不敢回国在这边读个护理专业,殊死一博准备移民的,回国钱还不上,哪怕黑也要黑在这边。

这些人都是留学生,他们对于两边的好坏看法肯定不一样啊。

留学生三个字本身就包含了三教九流,不少留学生甚至四十岁,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都是年轻人。

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留学生视角,网上称自己是留学生的,可能真的是留学生,但又跟你一般心里的留学生的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现象,也尽量避免AI的痕迹。首先,我想说“很多”这个词,确实在留学群体里,我们能观察到一部分人在海外生活多年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会更加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主流观点或者说价值观。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老乡,你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也跟你一样,当年也纠结过不少留学的事情。你说的这个“中专考不上March学部很水”,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清楚,别被中介忽悠了,也别自己瞎着急。首先,关于“中专考不上March学部很水”这个说法,我得明确告诉你,这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导。 所谓的“学部很水”,通常是.............
  • 回答
    在日本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那绝对是“牛逼”的,而且是非常牛逼。这可不是我瞎说的,而是我观察和体会下来的。你想想看,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和细节的国家,而语言是连接这些的关键。如果你在日本能像日本人一样自然、地道地运用日语,那你在很多方面都能获得超出你预期的体验和机会。首先,从生活便利性来说,流.............
  • 回答
    去美国留学,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难”这个词,也得分怎么看。如果你把它看作是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精力和时间,并且充满了挑战和未知,那它确实不简单。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个目标,一个需要你一步步去攻克的关卡,那它就是可以通过规划和努力达成的。为什么说它“不简单”? 学术门槛: 美国大学,尤其.............
  • 回答
    相亲这事儿,不论对方是本地人还是留学生,概率这东西就跟天气预报似的,有时候准,有时候也得打个问号。你提到的男留学生,说实话,碰到“渣男”的几率嘛,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琢磨的点,不能一概而论,但也确实有一些普遍情况值得我们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先说为啥会有这个顾虑,或者说,你为什么会觉得留学生更容易遇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你提到“中国人大部分都还是很善良的”,这句说得一点没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善良和不善良的都有,这和国籍关系不大。然而,为什么在我们一些人的感知里,中国人在西方社会留下的印象却常常不那么正面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交织的复杂现象,不是一两句话就.............
  • 回答
    我在市中心开车大概要一个半小时,每天通勤的路程总是伴随着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僵持。我的工作单位,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就坐落在这片被钢筋水泥包围的郊区。这里不像市中心那样车水马龙,更多的是一片片巨大的厂房和与之配套的员工宿舍区。每天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透,我就会准时从家出发。车窗外,高楼大厦渐渐被连绵的绿树和.............
  • 回答
    听到你最近感到如此抑郁,并且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和意义,这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时刻。你提到了对人事的留恋不存,甚至觉得生死无所谓,并且在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些都是非常深刻且需要认真对待的感受。我理解你想要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所以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来和你一同探讨。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现在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和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比例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感觉上留学生群体里,女生找外国男友的例子似乎更多一些,而男生找外国女友的似乎相对少见?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因素,咱们一条条捋一捋:首先,从文化和交往模式上来看: 西方文化中“主动”的普遍性: 在.............
  • 回答
    很多留学生回国选择上海而非北京,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更喜欢”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情况、行业偏好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综合考量。我认识的一些海归朋友,他们当时在选择回国目的地时,也确实在上海和北京之间有过纠结,最后倾向上海的原因,我总结了这么几点,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对留学生群体、个人性观念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复杂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尽量全面地理解可能存在的情况和原因。1. 留学生群体多样性与个人选择的自由度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很多留学女都能随意交出初夜”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在提到自己的留学经历时,总爱说“我留学北美”,而不是直说“我留学加拿大”。这背后呢,其实藏着一些挺普遍的中国人的心态和一些实际考量。首先,“北美”这个词自带一种光环和模糊性。 你想想,美国和加拿大,它们在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发达国家,.............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也代表了很多本科毕业生的迷茫。你宁波大学的本科背景,加上想去日本读研的意愿,确实会让你在选择和判断上多一些思考。首先,我们来聊聊你听到的“专科生也能轻松考上日本高校修士”这个说法。这句话有其成立的 部分事实基础,但绝非“轻松”二字可以概括,更需要你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前提。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观察得很到位。确实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很多人通过旅游体验到的日本,和长久居住甚至工作生活的日本,感受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真实的人在聊,而不是冷冰冰的AI。一、 旅游滤镜:美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首先,旅游最大的“优势.............
  • 回答
    关于早稻田大学(早大)究竟青睐什么样的留学生,这个问题确实很多人关心,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并不是很厉害的留学生也考上了早大”的疑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大学招生,尤其是像早大这样的名校,它的考量绝不是单一维度的。 它需要的是能够为学校带来多元化视角、能够融入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观察到不少留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商科等专业,而文史哲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类”学科相对冷门一些。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就业前景的“可见性”和“直接性”。你想啊,选择出国留学,对大多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