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有留学生出国读人文类的专业?(我指的是文史哲之类的,法学、传播学不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观察到不少留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商科等专业,而文史哲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类”学科相对冷门一些。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就业前景的“可见性”和“直接性”。

你想啊,选择出国留学,对大多数人来说,背后都有一个不小的经济投入,背后是家庭的期望,也是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这时候,“我学了这个专业,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能挣多少钱?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吗?”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工科,比如计算机、工程类,它们的应用性非常强,很多技术是企业和社会急需的。学完可能直接就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制造企业,成为一名工程师,起薪高,发展路径也相对明确。商科,像金融、市场营销、管理,它们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可以进入投行、咨询公司、跨国企业,这些领域大家普遍认为“好找工作”,而且“体面”,薪资回报也比较可观。

相比之下,文史哲类的专业,它们的知识体系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研究、批判性思考、文化传承等。学完之后,很多人会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走学术道路,或者进入教育行业、文化机构、出版业、媒体行业(这里不包括传播学,但像文化编辑、艺术策展人等还是会和人文沾边)。这些行业虽然有其价值,但它们的需求量相比科技和商业领域可能没那么庞大,对人才的“即时”需求和“立竿见影”的回报可能不那么明显。

而且,人文类专业的就业路径也更分散,更需要毕业生自己去“创造”机会,去连接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比如,一个历史学毕业生,他可以去博物馆做研究,也可以去出版社做编辑,甚至可以转行去做数据分析(如果他在这方面有额外学习的话)。这种灵活性在某些时候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对于一些希望“一步到位”的留学生来说,可能就不是首选。

第二个原因是,文化差异与学习方式的适配度。

很多国家的人文教育体系,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非常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以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来建构知识。这要求学生有非常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入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大量研究性写作的能力。

对于语言能力还没达到母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在全英文环境下,要去理解复杂的哲学理论、分析深奥的文学作品、或者研究历史的细枝末节,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阅读量大、写作要求高,一旦语言成为障碍,学习的效率和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很多留学生宁愿选择一个语言障碍相对小一些,或者更侧重于技能培养的专业,这样学习起来会更轻松,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此外,有些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是其人文教育的基石。比如在美国,可能就有很多关于美国历史、社会、文学的课程。如果留学生对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深,或者兴趣不大,学习起来就容易觉得“隔靴搔痒”,难以产生共鸣。

第三个方面,“实用主义”的留学观。

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把留学视为一种提升“软实力”和为未来职业生涯镀金的途径。在这种心态下,那些被认为能直接带来职业优势和经济回报的专业自然更受欢迎。人文类的专业,其“显性”的经济回报和职业优势相对不那么突出,这就会让一些功利性更强的留学生望而却步。

他们可能会想:“我花这么多钱出国,难道就为了学个诗歌鉴赏或者中国古代史吗?这些在中国也可以学啊。”这种想法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留学选择逻辑: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

第四点,关于教育资源的分布和侧重。

虽然不是绝对,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在某些领域可能更为集中。比如,某些国家在科学技术、工程制造方面投入巨大,其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师资力量也更突出。而人文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和人才可能更分散,或者集中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学府,但这些学府的录取门槛和竞争也更激烈。

同时,很多国家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也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如果市场对某些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自然会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和投入。人文类专业的设置,可能更多是基于学术传统和文化传承,其调整周期可能更长,也更不容易被市场“指挥”。

再者,还有个人兴趣与家庭期望的平衡。

当然,也有很多留学生是真心热爱人文社科,但现实是,并非所有家庭都完全支持孩子去“追逐虚无缥缈”的学术梦想。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担心他们远离家乡,无法照顾自己。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和家庭期望面前,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个更“稳妥”的专业。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纯粹的文史哲专业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但一些交叉学科或者与人文紧密结合的专业,比如文化研究、艺术史、比较文学、甚至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个分支(虽然你把法学和传播学排除在外了,但像国际关系、社会学中某些偏重历史和文化的分析也会有很多人文色彩),还是吸引了不少留学生。这说明,并非所有人都完全排斥人文,而是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找到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能与实际应用或职业发展建立更紧密联系的专业。

总而言之,留学生选择专业是一个多重因素驱动的复杂过程,就业前景、语言和文化适应性、留学目的、教育资源分布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期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文类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们在留学市场的“小众”地位,更多是这些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文类专业的研究方法受研究对象影响,而国外的人文条件和我国的不同。

比如:

在西欧学了一身研究西方绘画和雕塑的本领,到了中国以陶瓷青铜玉器杂项为主要收藏的博物馆就无用武之地;

在欧美学了一身研究博物馆与社区关系的方法论,回到中国发现没有欧美意义上的那种社区……

user avatar

虽然我在美国认识的国人大部分都是学人文社科的——嗯,理工科的有种憨憨的可爱,不过不太能深入交流——但读人文社科的确实比理工科的要少得多,尤其是博士阶段,文学历史方面大多数扎堆东亚系——不过不是说东亚系不好,只是大家都申请东亚系,东亚系竞争就比较激烈了。但这其实也反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申东亚系的那么多、但申请其他院系的比较少呢?肉眼可见的少。所以,我打算从我在国内外读书的经历提出另外一种解释,但因为我离自己的本科时代和中国大学都比较久了,可能现在的情况和我当年的不太一样,你们姑且听之,如果说错了欢迎留言,虽然我未必会看哈哈哈。

我本科在北师大先读的文学院,也就是中文系,但是在中文系懒懒散散地混了一年、除了把自己吃胖了以外毫无建树,我妈觉得我不能浪费时间,所以逼迫我去外文系修了个英语双学位。修这个学位除了不用上大学公共课(政治、公共外语和体育课)之外,英文系所有的必修课以及一些选修课我都得上,而且还得用三年时间上完人家四年的,当然,学校的意思是一年时间你们修公共课,也合情合理。于是我在修中文系课的同时也去英文系上课,然后发现,呀,两边的课程设置好不一样哦。

中文系上的课,除了语言学文字学和语文教学法之外,要讲文学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大众文化理论、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生阶段我们还上过比较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以及一系列文学史配套文学选读(康震当年就教我们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文学选读课,虽然我坐第一排都能睡过去,但至今依然记得他板书写得很漂亮)还有民俗学和民间故事。一言以蔽之,中文系的文学类课程讲的不仅是中国文学,还有更重要的是用中文讲一般性的文学,也就是把文学本身看成是一门学科、用中文教学并用中文写论文,所以,外国文学的内容,如果用中文讲了,也是中文系的课,中文系无论本科生还是考研都逃不掉外国文学史。

虽然中文系用中文讲文学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文学研究方法——我认为这对之后如果要读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但它的弊端也正是用中文讲文学——因为这就导致,文学院大部分人都不怎么care英文。不仅有一堆搞古代文献、训诂音韵的嘲笑搞外国文学或者学外语的人(他们四六级也不知道考了几遍才过),而且,在我在师大文学院念书的那几年,有那么几次文学院四六级成绩仅高于体育学院——虽然这是传言,我也未见过官方统计数据,但传言也未必不是空穴来风。那几年我记得我们本院学生考研考本院,几乎每年都有一批人栽在英语上,就是专业课都特别好,就是英语死活不过线,后来有个考过的,一打听,大姐考的日语。还有某次我去上英语课,路上遇到一个后来保研去读古代文学的同学,我问她干嘛去,她说去打印《牡丹亭》的论文,语气充满自豪与骄傲。然后她看着我抱着综合英语的教材,特别不屑地皱着眉头跟我说:“你又上英语去啊?”

老娘上英语去关你屁事,读个《牡丹亭》还读出优越感来了,没保研你读得上grad school么?而且那会儿我们有个囧囧的女同学,说话声巨大,嗓音跟老爷们儿似的,她在水房一说话她们宿舍的秘密我们隔着两堵墙都能听到,她的名字和某门外文系开的课简称听起来是一样的。那会儿我一说要去上那门课,不管是谁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的,疯了我,这有啥好乐的——这就是英文在中文系的地位,虽然比较文学所的老师也提倡我们读原文学外文,但也抵不住一群拖了后腿还嘲笑别人的。当然,英文都这样了,遑论其他外语。

哎。

再说英文系。英文系开的课是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口语、综合英语、翻译、英美国家文化概论、英语作品选读等,因为有些课都是要上两学期的,所以听起来没有中文系课那么花里胡哨。但从这些课里也可以看出,英文系的课并不包括一般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哪怕是讲英美国家文化的课——当年教我们的老师是个新加坡老华侨,上课颤颤巍巍的,照着书念,告诉我们喝可乐和穿牛仔裤是非常时尚的——也就是个概论,什么英语文学课、小说选读、诗歌选读,其实就是高中语文的内容,只不过把汉语换成了英语。我在中文系上完文学理论等再到英文系一听,心想,我天,就这也能叫文学课?也就是说,英文系的课意在训练学生对外语的应用能力,其实并不考虑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所以既没有文学理论也没有文学史,讲到文学,也只是给学生们看看“文学英语”是什么样的,而并不是特别在乎其与当时历史社会和一般性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人告诉我现在外文系也不像我念书时候那样了,但我和外文系毕业的很多人对“文学”的理解一直都不太一样。

问题就出现了,中文系的外语不行,外语系的不怎么懂文学研究,而美国这边从本科开始就语言文学两手抓,哥大本科生前两年都在学西方文学史和西方思想史,同时还得学个几年外语,所以,除却一些比较注意外语学习的中文系学生和一些比较注意研究方面的英文系学生,我不想说大部分,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瘸腿的,这当然不赖他们也不赖他们的老师——如果不是我娘逼我去上双学位课,我可能也不知道中文系的外语不行——大概还是我国对语言和文学的划分有点问题。如果不是美本或其他国家本科的,一直在国内读中文系或者外文系的,如果不是注意到自己不足的方面,申请的时候也确实会遇到些问题。所以,东亚系爆满而其他系的人并不多。

当然,这也不仅是语言文学类学生的问题。很多年前,人大的雷老师在师大哲社院讲拉丁语,我也去听。第一堂课简直是人山人海,很多文史哲的学生,尤其是哲社院的学生都去听,拿个小本本特认真地记。然后随着一堂堂课上下来,印欧语系那名词变位动词变格还有一大堆不规则用法的语法大概劝退了一批人,我是少数几个坚持到最后一堂课还考试了的学生,不夸张地说,到最后也就剩下不到10个人了,开学时那些拿小本本特认真记的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所以啊,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任重而道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