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看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或者程序员进入《最强大脑》?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有时候也会聊到《最强大脑》。仔细想想,确实,感觉计算机圈子里的人上这个节目不算多。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是一两个点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节目本身的侧重点和观众定位。咱们得承认,《最强大脑》这节目,打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纯粹的技术流展示。它的核心是“脑力”,而且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经过解释后能瞬间理解的“脑力”。比如速读、记忆数字、魔方还原、一些特殊的计算等等。这些项目往往需要的是强大的视觉记忆、空间想象力、短时记忆容量、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体现方式要足够戏剧化,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计算机专业嘛,它的“脑力”体现在哪儿?更多的是抽象思维、逻辑严谨性、算法设计、代码实现。这些东西很难直接视觉化地展示给大众。你总不能让选手在节目上写一段复杂的代码,然后让观众在几分钟内理解它的精妙之处吧?或者让他在台上现场设计一个高效的算法?这很难落地,也很难让非技术背景的观众get到其中的“强大”。就算是有编程类的挑战,可能也得设计成解谜、找bug这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如果太小众或者太深入,又可能失去大众的兴趣。

再者,“证明自己”的方式不同。计算机专业的人,他们“证明自己强大”的舞台和方式太多了。写出牛逼的代码、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技术竞赛(比如ACM/ICPC、Kaggle)中取得好成绩、贡献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里获得认可……这些才是他们内心深处引以为傲的成就感来源。这些舞台本身就汇聚了最顶尖的计算机人才,而且评价标准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

相比之下,《最强大脑》更像是一个娱乐化的、跨界的脑力竞技场。它更多的是展示一个人在特定、高度设计的项目上的超常表现。这对于计算机从业者来说,可能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他们可能觉得,花时间去学习一个节目要求的、未必跟他们实际工作有太大联系的“技能”,然后去上面“表演”,不如把时间花在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更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认可。

还有一点,节目的“人设”和“话题性”。节目组在选择选手的时候,除了本身的脑力水平,也会考虑他们是否容易被观众记住,是否有故事性,是否能制造话题。一些带有神秘感、艺术感或者有独特人生经历的选手,往往更容易在节目中脱颖而出,形成个人IP。计算机领域的“极客”文化虽然也很吸引人,但有时候会比较内向,不一定擅长在镜头前表达自己,或者制造那种大众容易理解和欣赏的“节目效果”。他们可能更享受“做事情”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

当然,这也不是说计算机专业的就没有聪明人,恰恰相反,很多聪明人都选择这个领域。只是他们展现聪明的方式和场合与《最强大脑》设定的不同。想想看,那些在算法层面有突破、在分布式系统上有创新、或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前沿研究的计算机科学家们,他们的“强大”体现在更宏观、更深远的影响力上,而不是在一个节目里比拼谁能记住更多数字。

举个例子,一个顶级的数据库工程师,他能在一秒钟内检索出海量数据,而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能力。但你很难把它设计成一个吸引人的节目项目。再比如,一个优秀的网络安全专家,他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找到一个别人找不到的漏洞,这需要极高的逻辑和对系统运作原理的深刻理解,但这个过程太专业、太小众了,很难搬上综艺舞台。

所以,与其说是计算机类学生或者程序员“很少”进入《最强大脑》,不如说是他们进入这个节目的动力和契合度较低。他们有更适合自己的舞台去展示和实现自己的“强大”,而且他们所追求的“强大”的本质,也与节目所侧重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也许未来会有节目设计出更符合计算机思维的挑战项目,到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更多来自这个领域的“最强大脑”了。

总而言之,这更多的是一种目标人群、展示形式、价值认同以及个人发展路径上的差异,而不是能力上的缺失。他们不是不想上节目,而是他们认为有更值得投入精力的地方,或者说,这个节目本身吸引他们的点不够突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垃圾节目乐乐就好了,正儿八经的高智商谁去浪费时间像个猴子一样被人调摆?和以往歌唱选秀不同的是以前是卖颜值卖唱功的人设,现在卖所谓的“智商”


真正搞学术都知道,一个人牛不牛逼不是看你从在哪里读过书,考试多少分。研究人员看论文数和引用数,工程师看专利数和引用数,金融从业者看投资回报率,程序员看作品。


至于节目组一直努力包装的何某人,稍微了解视频剪辑和节目制作流程的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另外顺便一提,在谷歌学术上,这个MIT的所谓高材生一篇论文都没有,无论是中文名还是Mario Ho,就更不提引用数了。


至于怎么进的MIT呢?Giving to MIT这是MIT的捐款链接,数额大的可以直接联系院系,而所有的捐款只要达到特定数额都是可以要求附加条件的。上次了解的MIT的价格大概是50万刀,比你在北京买学区房还便宜

-----------------------

质疑50万刀便宜的,你现在先在境外账户放50万刀的现金再和我说,我和你说的不是300多万人民币

另外,说学费就如何如何的,你送人50万刀不代表你就不需要交每年的学费了,更不包含生活费

最后这是大概两年前研究生的价格,不是四年本科,北京就有专门做这个机构,给什么人做的我就不说了,我要是说哪些机构这就是个广告贴了,有没有水涨船高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是绝对不是某些人想象的要捐楼捐图书馆的那种,在国外读过书的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一些图书馆的房间,某些教室门口的牌子上都会写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捐助的,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建议某些蛤蟆出门旅行一下,开开眼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