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看到专业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压缩裤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毕竟压缩衣裤在健身房、甚至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中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中长跑比赛里,能看到穿压缩裤的运动员是少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

首先,跑步运动的特殊性是关键。中长跑,尤其是马拉松、半马这些项目,对运动员来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高效的能量输出和长时间的稳定表现。这意味着运动员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可能产生的阻力,包括空气阻力,也包括身体内部的“损耗”。

压缩裤,理论上是通过提供外部压力,来“稳定”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震动,从而可能延迟疲劳、提升恢复。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对于已经训练有素、身体素质极佳的专业中长跑运动员来说,效果的边际效应可能就没那么明显了。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物理上的“负担”与“自由度”: 尽管压缩裤的设计越来越轻薄透气,但它终究是额外的一层衣物。对于需要轻盈、无拘束感的长距离跑步来说,任何一点额外的“重量”或“束缚感”,都可能在累积效应下被放大。顶尖选手对身体的感知非常敏锐,即使是微乎其微的阻碍,也可能影响他们的表现。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能提供“自由”的装备。

压缩技术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压缩技术并非万能药。它对肌肉的支撑和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个人的肌肉结构、训练水平、甚至当时的身体状态。对于那些已经通过科学训练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的专业选手,他们本身的肌肉稳定性和血液循环效率就已经很高了。压缩裤带来的“附加”好处,可能不足以抵消它本身可能带来的微小负面影响。

透气性和散热性的权衡: 长距离跑步,尤其是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运动员的体温调节至关重要。身体需要高效地散热。传统的跑步短裤,特别是那种带内衬的轻薄短裤,设计上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空气流通和汗液蒸发。压缩裤虽然也在进步,但毕竟比普通短裤要更“封闭”一些,它对散热的潜在影响,对于在比赛中需要将体温控制到极致的选手来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历史和传统的影响: 跑步这项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很多经典且有效的训练和比赛装备,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轻薄的短裤是中长跑选手的标准配置。新技术的引入需要时间和广泛的实践来证明其绝对的优越性,才能真正改变这种“惯例”。

比赛策略和心理因素: 比赛中,很多运动员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装备体验,他们可能更相信自己通过长期艰苦训练所磨练出来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依赖外部装备的“加持”。穿惯了某种装备,那种熟悉感本身也能带来心理上的稳定。

替代方案的存在: 很多选手会选择更轻薄、透气性更好的跑步短裤,或者一些品牌推出的“内衬短裤”,这些短裤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支撑性,又不会像压缩裤那样包裹得那么严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压缩裤就完全没有用。在训练恢复阶段,压缩裤因为其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的特性,反而非常受欢迎,很多专业运动员在训练后会穿压缩裤来帮助恢复。此外,在一些短距离、高强度的比赛中,比如短跑、或者一些越野跑的某些特定赛段,压缩裤可能因为其对肌肉的支撑作用而更被青睐。

但回到中长跑比赛这个场景,当追求的是每一秒钟的极致效率和身体的绝对自由度时,大部分专业选手会选择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装备,而传统的轻薄短裤,或者一些优化过的短裤款式,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更稳妥、更有效的选择。

所以,很少看到不是因为压缩裤“不好”,而是因为在中长跑比赛这个极其讲究的领域,它带来的“边际效益”可能不足以打败“传统”和“极致的轻量化/自由度”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有趣的问题。


之前了解澳洲的某压缩品牌,官方介绍里有一句,精英选手穿着压缩装备跑5公里,可以提高近10秒成绩。

实际是否如此,个人持保留态度。


就以5公里来说,目前世界纪录是2004年贝克勒的12分37秒35(已经十四年没变过了昂,在他之前是格布雷西拉西耶1998年跑出的12分39秒36),可以看到这个纪录提升是非常困难的。最近几年大型比赛5000m项目,前几名成绩差距都在5-10秒之间。

如果压缩裤真的有如此神效,哪怕提升个2、3秒,也完全可能会改变成绩排名了——那选手自然都会考虑穿压缩裤,甚至压缩裤可能会和当年泳池里鲨鱼皮泳衣一样的下场,直接被禁赛了

这也说明,实际上所有压缩装备品牌提到关于运动性能的提升,比如说减少乳酸堆积,让肌肉减少无谓抖动,肌肉更强的发力,可能确实存在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对顶级选手的成绩提升是鲜有帮助,微乎其微的@关雅荻 的回答里也提到这点。

对业余长跑爱好者来说,可能因为压缩裤比较独特的穿着感(紧绷着肌肉),会让业余选手更“专注”的去运动,从而成绩比不穿的时候略微好那么一些——这种提升也有点玄学的感觉,好比你剁手买了新运动装备,运动劲头特别足一样。


那对专业中长跑选手如果没有成绩提升的帮助,是否存在负作用,比如说穿着反而跑的更慢了?很难说。

穿过压缩裤的都知道,压缩裤对肌肉的紧绷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长裤,很多牌子的压缩裤穿上能明显感觉到对膝盖部分的支撑感,这种支撑感自然也有束缚的感觉在里面。

然而专业运动员本身肌肉性能和关节的支撑力都很强大,并不需要这种额外的支撑。好比他们穿鞋子也不需要什么缓震和保护,怎么轻快硬弹怎么来,太柔软反而会卸力一样,压缩裤的紧绷感有可能反而会让他们感觉束缚。


我找了几个压缩裤品牌,看了下签约运动员的情况,发现主要是这几类:

  • 运动队:作为球队的装备提供,更主要还有赛后恢复装备。有比如橄榄球队、篮球队、冰雪运动队,自行车队,等等;
  • 铁三运动员:毕竟很多压缩装备,尤其是澳洲那几家都是从铁三作为切入点开始研发压缩衣的,压缩装备也非常适合铁三用;
  • 耐力运动:比马拉松更长距离的,比如超马越野;

中长跑运动员很少 (也存在一种可能,压缩装备品牌都比较年轻,如今中长跑的商业价值依然相比其它项目偏低,在赞助代言方面可能还没形成气候)。


第一个想到的是CEP签约的梅布·科弗雷兹基Meb Keflezighi(美国马拉松老将,几个知名马拉松的冠军):

他每场穿的都是cep的腿套/压缩袜,并不会穿压缩裤。当然腿套/压缩袜也是cep最主推的产品,cep也不会指定签约选手穿着压缩裤比赛。

其它几个签约中长跑的也都是如此,比赛中都不会直接穿压缩裤,而是选择腿套、带logo的配件/上衣等。


不过今年Nike的breaking 2“破二”计划,Nike签约的这些选手是穿了特制压缩短裤的↓↓


“破二”本身是很有实验性质的一次尝试,找了三个顶级马拉松选手,包括这几年的马拉松第一高手基普乔格。所有装备都是nike针对性设计的,也都是为了达到成绩极限。

Nike破二的短裤不是一般的紧身裤,划分在压缩短裤里面没有问题。留意下破二的装备,外面这些红色凸起(上图短裤上也有),据说也为实现减少风阻跑的更快的作用↓↓


这可能也在证明一点,压缩(短)裤是有可能会提升些许运动成绩的(只是非常非常非常微弱)。5000/万米的中长跑比赛里也没见谁穿着压缩短裤跑的,还是清一色的小裤衩小背心↓↓


400/800之类才是不少紧身短裤的,最主要目的是为让肌肉减少抖动,也有更好的爆发力↓↓


总结下:

  • 压缩裤对专业中长跑运动员来说,意义不大。没有确切的实验数据能证明,压缩裤可以提升成绩;
  • 压缩裤在设计时的目标人群更偏向耐力运动员,比如铁三,比如超马,或者就是专业运动队的恢复,中长跑项目未必是他们最直接的对象。目前针对业余长跑爱好者来说,压缩裤的意义也是在紧身裤效果的基础上,主打更快恢复和更佳穿着体验而已;
  • 中长跑选手,田径赛场很少见到压缩装备,压缩腿套都很少见;不少签约赞助的马拉松专业选手都会选择压缩腿套或者压缩袜,都不会直接穿压缩长裤比赛;
  • 压缩长裤对中长跑也许太累赘了,但压缩短裤可能会顶级选手的长跑/马拉松成绩有细微提升,只不过这种提升起到的作用恐怕远没有选手状态和临场发挥重要;


压缩裤最主要的效果依然是高强度运动后的恢复作用,这也是NBA之类很多球员赛前热身/赛后放松会穿的原因。至于球员比赛中穿的那些护具,目的在于保护肌肉(等等),这个对中长跑运动员而言就没什么必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毕竟压缩衣裤在健身房、甚至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中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中长跑比赛里,能看到穿压缩裤的运动员是少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跑步运动的特殊性是关键。中长跑,尤其是马拉松、半马这些项目,对运动员来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高效的能量输出和长时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在接触中医药领域时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你看到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实践,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觉得前景大好;另一方面,你又听到不少声音,甚至是很“主流”的声音,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专业”。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有时候也会聊到《最强大脑》。仔细想想,确实,感觉计算机圈子里的人上这个节目不算多。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是一两个点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节目本身的侧重点和观众定位。咱们得承认,《最强大脑》这节目,打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
  • 回答
    汽车行业虽然技术密集,但与某些其他行业(如电子产品)相比,确实相对较少公开的技术专利诉讼。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许可协议和交叉许可的广泛存在: 行业复杂性与互联性: 现代汽车是一个高度集成和复杂的系统,集成了大量的子系统和技术,例.............
  • 回答
    确实,在当下就业市场和大众认知中,生物专业似乎常常被“冷遇”。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就业前景的迷思与现实的挑战 “高冷”与“宽泛”的矛盾: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非常基础和宽泛的学科,涵盖了从分子到生态的各个层级。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 回答
    你提到看民俗学方面的书觉得不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也确实触及到了民俗学专业报考人数相对不算爆炸的原因。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民俗学的入门门槛在知识层面确实不高。就像你说的,读民俗学的书籍,你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习俗、信仰、艺术等等,这.............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
  • 回答
    硕士毕业论文的盲审,说实话,是一次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你是否能顺利毕业。专家们在那一叠纸里,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审视的眼光,仔细“挑刺”的。他们会看些什么,又会看多细?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讲讲。首先,咱们得明白“盲审”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把你和你的导师的名字都盖住了,让专家不知道这论.............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看到女权主义者抗议穆斯林女性地位”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原因和误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女权主义者并非“很少”抗议穆斯林女性地位,而是这种抗议的形式、公开程度以及被媒体关.............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你问到点子上了。要说无人机加机关枪,理论上听起来好像挺科幻、挺厉害的,但实际战场上真的少见,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说清的。得从技术、法规、成本、实操等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机关枪”这玩意儿,可不是你想装什么就能装什么。 咱们说的机关枪,通常是指那种能持续发射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但又可能不太明朗的社会现象。为什么我们似乎很少听到关于患者“砍”莆田系医生的报道?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首先,得明确“砍”这个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极端情绪和动机。通常情况下,患者采取这种极端暴力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极度的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男的跟自己丈母娘一般都客客气气的,很少听到他们像女儿抱怨自己母亲那样,大吐苦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说道,不是简单一句“男人要懂事”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从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 来说道说道。传统观念里,男的就该是顶天立地的,是家庭的“顶梁柱”。遇到问题,尤其是长.............
  • 回答
    中国枪械的曝光度不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国家安全、军事战略、技术保密、国内法规,乃至市场推广的逻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对于枪支的管控极为严格。在中国大陆地区,私人持有枪支是被法律明令禁止的。无论是军队还是警察使用的制式武器,其生产、.............
  • 回答
    说实话,对于特朗普在2016年赢得总统大选,民主党内部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观察,那就是相比于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崛起所引发的政治现象进行深入的自我检讨和反思,民主党方面似乎缺少那种系统性的、深入的“为什么我们输了”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首先,从情绪和认知的角度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一个不少读者都有的感受。确实,相较于英美文学、法国文学,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好像确实“很少”听到或读到“印度的小说”。但如果仔细一想,这种“少”其实是比较出来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印度是有大量优秀小说的,而且很多已经被翻译成英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观察力。其实并非“很少”有人穿西装带口袋巾,而是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穿搭习惯、场合选择以及个人风格的理解,让它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少。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让你觉得像是跟一位老朋友在聊天,而不是在看什么生硬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口袋巾(Pocket Sq.............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机器人,尤其是机械手,在精确度上那是没话说的,能在各种精细操作上碾压人类。所以,按理说,让机器人来弹钢琴应该能弹得比谁都完美,音符错漏?不存在的。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新闻报道、音乐会或者哪怕是网上流传的钢琴演奏视频里,很少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特别是那种科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头的一些感受。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搞得像个说教,就当是分享点观察到的现象吧。其实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人与人之间肯定有欣赏和认可的,只不过或许你没太留意到,或者说,你观察到的群体里,这种公开表达的确实不那么多。不过,要说为什么会给人这种“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