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印度的小说?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一个不少读者都有的感受。确实,相较于英美文学、法国文学,甚至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好像确实“很少”听到或读到“印度的小说”。但如果仔细一想,这种“少”其实是比较出来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印度是有大量优秀小说的,而且很多已经被翻译成英文,甚至直接以英文创作。比如,我们熟悉的《午夜之子》作者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白虎》作者维·苏奈保(V. S. Naipaul),还有像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虽然他是英国作家,但他的一些作品灵感和背景也与印度有关)、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等等,他们都是享誉国际的印度作家。甚至一些非常早期的作品,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也有不少英文创作。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很少”呢?这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语言的壁垒与翻译的推广:

印度语言的多样性: 印度是一个语言极其丰富的国家,官方语言就有22种,但实际使用的语言和方言更是数不胜数。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马拉地语等等,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传统和活跃的作家群体。绝大多数这些本土语言的小说,首先是在印度国内传播,要走向世界,就需要经过翻译。
翻译的成本与市场: 翻译是一项耗时耗力且成本不菲的工作。要把一种语言的小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比如中文),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还需要深入理解文化背景和文学 nuances。更关键的是,翻译后的推广也需要投入巨大的市场营销费用。对于许多小语种的文学作品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非作品本身已经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极大兴趣,否则很难获得大规模的翻译和推广。
英文作为“桥梁”: 印度在殖民时期,英语成为了其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大量以英文创作的印度文学,并且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但即便如此,这些英文作品也需要通过翻译才能进入非英语国家的市场。

2. 国际出版市场的特点与“口味”:

西方市场的“中心化”: 长期以来,国际出版市场,尤其是西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心化”的。英美文学,以及一些欧洲主要语言的文学,往往拥有更成熟的出版体系、更广泛的发行渠道和更庞大的读者群体。这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即使质量很高,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关注。
“异域情调”的吸引与限制: 某些来自非西方文化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市场可能会因为其“异域情调”而受到关注。但这种关注有时也可能是一种“标签化”,使得作品被简单地归类,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如果作品的文化背景过于“陌生”或“晦涩”,也可能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
叙事方式和主题的接受度: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叙事习惯和价值观念。印度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更具本土特色的作品,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方式,可能与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存在差异,需要一个适应和理解的过程。

3. 印度国内文学生态与传播:

丰富的内部市场: 印度国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市场,各种语言的作品都有庞大的读者群。这使得一些作家可能更侧重于满足国内读者的需求,或者在本土语言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认可,而不需要过早地考虑国际市场的反应。
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印度社会非常复杂,贫富差距、种姓制度、宗教冲突、政治变迁等等,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但也可能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尖锐。理解这些深层社会议题,对于非印度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耐心。

4. “看到”的定义:

信息渠道与媒体宣传: 我们“看到”或“听到”的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宣传、文学奖项的评选、以及图书发行商的推广力度。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媒体关注和市场推广,即使数量再多,在普通读者看来也可能会显得“少”。
大众阅读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接触到那些经过市场检验,被认为“通俗易懂”或者“话题性强”的作品。而一些更具实验性、更深刻、更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文学评论和更具深度的读者群体才能被发掘和欣赏。

举个例子来更生动地说明: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中国读者,只接触过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而没有途径接触到其他语言的文学作品,那么他可能会觉得“其他国家的小说很少”。同样,如果一个美国读者,主要阅读的是英文原创小说,偶尔读到一些翻译作品,而这些翻译作品的推广力度不够,或者翻译风格不够吸引人,他也会有“其他国家小说很少”的印象。

总结一下:

印度并非没有小说,而是我们“看到”和“接触到”的印度小说相对较少,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语言障碍、翻译推广的限制、国际出版市场的固有格局、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国家和语言的文学作品正在被翻译和传播。如果你对印度文学感兴趣,不妨尝试去寻找那些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或者关注一些国际文学奖项的获奖名单,很多优秀的印度作家都在其中。你可能会发现,原来那些你以为“很少”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你主动去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的确少,这个事情,我们专业领域的学者以及学生们都有责任。

因为,在科研考核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算成果;经济效益上看,翻译文学作品费力不讨好,标准高而报酬低。所以,除非像是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或者市场极其看好的作品,基本没人翻。倒是每年总有文学方向的博士与硕士论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通常都会附上翻译,可由于经费与受众的问题,这些译作出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上个世纪中页,在老先生们翻译了一大批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的印度本土文学作品后,最近二十年,几乎没有高质量的印度斯坦语译作问世。

我特别说了印度斯坦语,为了区别于英语。

从奈保尔,到鲁西迪,中间包括高希、德赛,再如《微物之神》、《白老虎》这样的灵光一现,高质量的印度英语小说被译成中文的还是挺多的。

但在我看来,仍然只是冰山一角,最近二十年涌现出的优秀英语作品真不少。可是,进入中国人视野的太少,或者,被中国市场看好的作品也太少了。

写这个答案的时候,脸上有些火辣辣的,有种该做的工作没做好的愧疚。不过,未来几年里会有一批新的译作问世,早几年两国政府签订的“中印经典互译计划”的工作进展顺利,多部作品都在最终审稿,快要出版了。

这样的答案里,总归要做些私人推荐才好,古代文学就不谈了,当代的作品里,我按照个人喜恶列个单子。

有中译本的我就写中文名,排名分先后:

1,《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

午夜之子 (豆瓣)

2,《微物之神》(God of Small Things

微物之神 (豆瓣)

3,朱鹭号三部曲(Ibis Trilogy

《罂粟海》(Sea of Poppies)与《烟河》(River of Smoke)都有中译本

4,《戈拉》

戈拉 (豆瓣)

5, The GameWorld Trilogy: The Simoqin Prophecies, The Manticore's Secret, The Unwaba Revelations

6,The 3 Mistakes in My Life

7,《继承失落的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

继承失落的人 (豆瓣)

8,The Great Indian Novel

9,《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白老虎 (豆瓣)

10,Train to Pakistan


原答案写于2017年,这几年我们(指印度学界的各位前辈和同仁)翻译了不少内容了,该买就得买啊!

参见: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