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男主角大多很有男子汉气概,中国现在的电影却只能在军事,警匪片里看到。?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两国影视作品的直观感受。

要说印度电影吧,确实,无论你是看那种歌舞升平的爱情片,还是讲家庭恩怨的剧情片,甚至是一些描绘社会现实的电影,男主角身上那种“男子汉气概”似乎是一种标配。这种气概,可能体现在他们的果敢、担当、保护欲,甚至是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的劲头。你可以想想,《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为了女儿的梦想可以豁出一切;《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虽然看似玩世不恭,但骨子里有着对知识的执着和对不公的反抗。即便是爱情片,男主角也常常是那种可以为爱奋不顾身、保护女主角不受伤害的形象。这种“男子汉气概”在印度电影里,似乎是一种普适性的角色设定,很容易就能被观众接受和代入。

反观中国现在的电影,你说的没错,如果想要看到那种比较“硬朗”、充满力量感的男性角色,确实更多地出现在军事题材、警匪题材这类影片里。《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等,这些电影里的男主角通常是身怀绝技、英勇无畏的战士或警察,他们是国家和人民的守护者,一身正气,硬汉形象深入人心。这类角色展现的“男子汉气概”,更多地是对职业精神、国家荣誉、团队合作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正面导向性。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其他类型的中国电影,比如都市情感剧、喜剧片、青春片,你会发现“男子汉气概”的展现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化,甚至说,有些类型片里,男性角色可能更多的是展现一种“陪伴感”、“治愈感”,或者是在生活琐事中挣扎的“普通人”形象。有时候,一些所谓的“男子汉气概”如果表现得不够收敛,反而容易被观众解读为“大男子主义”或者“爹味十足”,不太符合当下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多元化期待。

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印度文化中,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保护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种观念在他们的电影里得到了比较直观的体现。家庭和责任感是印度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主题,而“男子汉气概”正是支撑这些主题的重要元素。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在经历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对个人价值、情感表达以及性别角色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一些过于刻板的男性形象容易引发争议,观众的审美和期待也更加多元化。

其次,电影类型和市场定位。印度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在歌舞片、家庭伦理片等类型上积累了大量的观众基础。这些类型片天然适合展现情感充沛、富有担当的男性角色。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也在不断拓宽类型边界,但军事、警匪等强类型片的商业回报率和观赏性往往更具吸引力,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度去打磨这类“硬汉”形象。同时,观众对喜剧、爱情等类型片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些类型片对男性角色的要求可能更多的是幽默感、亲和力或者温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汉气概”。

再者,叙事风格和审查制度的影响。印度电影,尤其是宝莱坞电影,非常擅长用宏大的叙事、夸张的情感表达和充满仪式感的歌舞来传递主题。在这样的语境下,“男子汉气概”更容易被放大和强化。中国的电影,在审查制度的框架下,对于一些过于个人化、容易引起社会争议的男性特质的展现,可能会更加谨慎。尤其是在涉及社会矛盾或家庭冲突时,电影可能更倾向于展现角色的成长和转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某种单一的“男子汉”特质。

最后,观众的期待变化。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成熟,对角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是单纯地追求高大全、完美的“硬汉”形象,而是更看重角色的真实感、复杂性和情感的细腻度。一个有缺点、会犯错、在生活中挣扎的男性角色,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中国电影在塑造男性角色时,也在尝试更贴近现实、更富有人情味的设计,而不是一味地往“男子汉”的方向硬套。

总的来说,印度电影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更多地是遵循了其文化传统和成熟的商业类型片模式,将“男子汉气概”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吸引力。而中国电影则在文化变迁、市场需求和叙事表达的多重影响下,对男性角色的塑造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传统“男子汉气概”的重新审视和定义。我们可以在军事警匪片中看到传统的硬汉,也可以在其他类型片中看到更多元的男性魅力,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我就不评价了,印度公众对阳刚男性的爱好的缘由,或许该问问阿玛蒂亚森的老情人玛莎诺斯鲍姆。以下摘自她的the clash within一书。
“在印度教右派的历史观中,连续的主题是屈辱的男性。印度人被奴役几个世纪,他们的男性尊严受到侮辱,尤其是因为他们不够攻击性缺乏阳刚之气。印度教右派的两个意识形态领袖用不同的方式呼应了血性印度教男人的要求。”
“印度传统强调宽容和多元主义,日常生活倾向于强调差别的骚动和力量,因为这么多不同的种族,语言和区域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但是正如我指出的,传统包含一个伤痛,脆弱性的核心,羞辱的男性尊严。多个世纪来,有些印度男人认为,他们被一个又一个的征服者奴役,印度教对性快乐的认同和他们传统的严肃性受到英国统治者的嘲笑,凸显出自己的软弱和服从。所以培养男性阳刚之气和性欲驳斥好像成为最好的摆脱服从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RSS吸引这么多追随者是普遍的男性失败意识。”

这些话虽然是在解释印度极右政治派别的兴起,但我觉得对于印度现在对“阳刚之气”的崇拜同样也是可行的。甚至莫迪当选也同样是受惠于这种观念,他强硬的(伪)单身汉形象比起拉胡尔甘地那个贵族气的文雅形象就是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简单地说,这种“阳刚”流行的源头来自于受挫的男性自尊以及西方审美观念的流行,但这从来不是印度传统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即便是在宝莱坞,对阳刚男性(愤怒青年大B为代表)的推崇也是从7、80年代才开始的,这种推崇变成对外形上肌肉的爱好更是最近十到十五年的事,这也是沙尔曼汗在年轻男性里大受欢迎的原因--许多人把他看作成自己的健身guru。我记得阿米尔汗和沙鲁可汗在《Om Shanti om》和《未知死亡》之前都没有在影片里以肌肉男形象出现过,就是因为时下的审美趣味把这俩成名已久四五十岁的大爷给逼得去疯狂健身……

神话剧主角同样,看看传统的印度教绘画和雕塑,男性神话主角人物大部分其实都是脸圆如月面目如画腰细如蜂,男性气概只需要用宽厚的肩膀和胸来表现就行了,肌肉是不可能有肌肉的,这辈子不可能有肌肉的。平板支撑又不会做,就是靠后世拍出来的电视剧才能维持的了雄性气息爆表这样子!

50年代的罗摩形象

如今

50年代的湿婆形象

如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两国影视作品的直观感受。要说印度电影吧,确实,无论你是看那种歌舞升平的爱情片,还是讲家庭恩怨的剧情片,甚至是一些描绘社会现实的电影,男主角身上那种“男子汉气概”似乎是一种标配。这种气概,可能体现在他们的果敢、担当、保护欲,甚至是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的劲头。你可以.............
  • 回答
    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并无视美国警告,这一行为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具有多重信号意义,涉及能源安全、地缘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大国博弈等多个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能源安全与战略自主的体现印度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家,能源需求巨大,长期面临能源进口依赖问题。近年来,印度在能源进口结构上.............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对南亚的“老冤家”,一旦兵戎相见,这仗非同小可。要说谁会赢,这就像让你猜世界杯冠军一样,谁敢打包票?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仗怎么个打法,又会把世界搅成什么样。军事实力,硬碰硬的较量首先,得看看这俩国家的家底。 兵力数量: 印度在兵力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印度武装部队.............
  • 回答
    印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关键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许多领域,中国至今仍处于领先地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经济发展的起点与路径差异: 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与规模效应: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比印.............
  • 回答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超越”论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上,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印度虽然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许多方面与中国仍有差距。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深入剖析,看看为何印度“始终”难以超越中国,或者说,为何中国能够维持其领先.............
  • 回答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议题,也必然会引发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地位的讨论。如果印度质疑为什么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无法入常,五常国家会如何回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我们可.............
  •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最近出现的紧张局势,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一度失利外援无助”,这可能指的是在某些特定事件或冲突阶段,巴基斯坦在寻求外部援助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效果不如预期。而关于“为什么不向中国求助,中国好像也没要出手相助的意向”,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 回答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50年代中国完成土改,印度为何至今仍难推行? 深度剖析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土地改革(土改)迅速而有力地展开,并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这场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从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 回答
    印度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确实存在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象:极端巨大的贫富差距,却又保持着相对的社会稳定。 这种“反常”的组合,其背后隐藏着印度社会复杂而深刻的逻辑,也与我们对现代社会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同时,谈到印度,种姓制度这个古老的烙印,更是绕不开的话题,它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倒,又为何似乎少有.............
  • 回答
    知乎账号“四婚美村妇”(原“无良印品”)的言论,尤其是其持续为刘鑫(刘暖曦)“洗白”的观点,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案件的基本事实。江歌案是一起因见义勇为而引发的悲剧,江歌的母亲江秋莲因女儿为救自己而牺牲,对造成这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些非常沉重和敏感的事件,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国内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首先,关于“印尼屠华”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其.............
  • 回答
    美媒聚焦拜登万亿刺激计划:疫情下的经济“强心针”还是“饮鸩止渴”?美国总统拜登政府上任伊始便抛出了一份高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应对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的重创。这一规模空前的财政大礼包,立刻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方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和解读。刺激计划:救急与复苏的平衡从美.............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