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没有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
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家化肥公司(NFC)等国营企业主导。这种模式旨在保障粮食安全,但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管理僵化,导致产能难以快速扩张。
问题:国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更新和成本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案例:印度的氮肥(如尿素)产量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而国内生产效率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

2. 政策限制与审批流程
印度政府对化肥生产实施严格审批,要求企业需通过环保、安全、土地使用等多重审查,导致新厂建设周期长。
环保压力:化肥生产涉及大量污染(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印度的《清洁空气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排放标准苛刻,迫使企业投入高额环保成本。
土地与环境限制:化肥厂需占用大量土地,而印度农业用地紧张,且环保部门对项目选址有严格限制。



二、经济与资源约束
1. 能源成本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煤炭依赖:印度化肥厂主要依赖煤炭作为能源,但煤炭价格波动大,且印度煤炭质量差(含硫量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电力供应不稳定:印度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缺电问题,化肥厂需要稳定电力供应,但电力短缺导致生产中断频繁。

2. 原料供应不足
磷肥依赖进口:印度磷矿资源匮乏,磷肥(如磷酸二氢钾)90%依赖进口,而磷矿开采成本高且环保压力大,导致国内磷肥产能有限。
钾肥依赖国际市场:印度钾肥产量极低,主要依赖进口,且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国内供应稳定性。

3. 经济结构限制
投资回报周期长:化肥厂建设周期长(通常510年),而印度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替代农业技术兴起:印度推广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替代品,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导致需求增长放缓。



三、技术与基础设施短板
1. 技术落后,设备依赖进口
印度化肥厂设备多为进口(如尿素合成塔、磷肥反应器),技术更新缓慢,导致生产效率低。
国内缺乏高端化工技术人才,无法快速研发新技术。

2. 运输与储存设施不足
化肥需要大量运输(如尿素需通过铁路、公路运输),但印度铁路系统老化,运输效率低,导致化肥损耗率高。
储存设施不足,易造成化肥变质或浪费。



四、环境与社会压力
1. 环保法规严格
印度政府对化肥生产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企业安装脱硫、脱硝设备,增加生产成本。
2019年印度曾因化肥厂污染问题,暂停部分工厂运营,进一步限制产能扩张。

2. 社会抗议与公众反对
化肥厂建设常引发当地居民抗议,因污染、噪音等问题,导致项目被迫中止或延迟。



五、需求与市场供需平衡
1. 需求增速放缓
印度粮食产量已接近自给自足,化肥使用效率提高(如氮肥利用率从1980年的30%提升至2ed世纪的40%),导致需求增长放缓。
农民对化肥依赖度下降,转向有机肥或精准农业技术。

2. 进口替代策略
印度政府长期通过进口化肥维持农业产量,但进口依赖度高(2022年进口化肥占总需求的40%),导致国内生产动力不足。



六、国际竞争与贸易因素
1. 全球化肥价格波动
2010年代以来,国际化肥价格因环保政策(如欧盟碳税)和地缘政治(如俄乌冲突)波动剧烈,印度为控制成本,更倾向于进口而非自建工厂。

2. 技术合作与竞争
印度曾与美国、中国等国合作引进化肥技术,但合作项目多为短期合同,缺乏长期技术积累。



七、对比其他国家的教训
1. 中国化肥工业的快速扩张
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如“化肥厂建设专项”)、资本投入(如2010年后投资超500亿美元)和技术创新(如尿素生产技术),实现了化肥产能快速提升。
中国化肥产量占全球30%以上,而印度仅占10%左右。

2. 巴西的模式
巴西通过政府补贴和私有化改革,推动化肥厂建设,但印度未效仿,因国营体系僵化。



结论: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
印度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是政策僵化、资源约束、技术落后、环保压力、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印度农业人口众多,但化肥生产长期依赖国营体系,缺乏市场化竞争和技术创新动力,导致产能难以快速扩张。未来,印度需通过政策改革(如民营化)、技术引进、环保技术突破等途径,才能实现化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化肥产量和产能比大部分人了解到的要先进很多,去年写过一个印度的化肥报告,大伙交流一下吧。

印度已成为仅此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化肥生产和使用国家,具有较全面的化肥工业体系,国家对农业具有较大的扶持和管理力度。近年来,在良种、农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进步。

印度的农业和农资市场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点,在农业补贴、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资市场扫除中间商等领域近年具有很强的推广和整治力度。

印度具有较全面的化肥生产体系,但从产量和技术应用角度看也算是比较先进,但由于资源和产能限制,化肥产品很大一部分仍依赖于进口。例如:虽然氮肥能够达到80%的自给率,但由于磷钾资源的匮乏,70%以上的磷资源依赖于进口(比较有意思的事印度会进口较大量的磷酸,在国内生产磷肥,磷资源这个数据是包含磷肥和磷酸,含国际合作境内生产数量),钾肥则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

目前,印度国内具有57条大型化肥生产线和64条中小规模化肥生产线,能够生产尿素、磷铵、复肥、过磷酸钙等产品

先说说印度国内的生产情况:

上面左图是尿素、硫铵、碳铵和氯化铵等氮肥产地分布,右图是磷肥产地分布,产能还是比较大的,当然磷肥是一个严重的短板,但是看看国际磷肥主要产地,印度的磷肥供应链还是比较稳定的,也进一步的导致印度对于大量投产磷肥不是十分感冒。尤其是中东地区近年磷肥产量翻倍,供应形势更加乐观。

钾肥就不说了,主要来源加拿大、德国、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其实全世界的钾肥基本都是从这里来的。


政治方面不了解,但化肥目前真的不是印度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政府估计也不想大量投入资金发展化肥制造行业吧。另外,印度的化肥市场实行化肥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化肥价格相当便宜,这也是印度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定的。

印度人口最密集、农业产业相对最发达的北方邦位于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地区,较无冷高压南下影响,又是两河发源地,农业生产相对高效,除西部为沙漠干旱气候,全境受季风影响,农业的生产条件比中国好很多。


其他数据。。。。。有赞再说吧,嘿嘿

user avatar

--------

化肥使用量和Rfc是相关的(fertilizer to crop price ratio)

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相关的。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印度实际上也是化肥消耗,及生产大户(但仍需部分进口),也在猛建化肥厂。

India today is the third largest producer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in the world only behind China and USA. (印度现在是世界上第三大氮类肥生产国) At present, there are 30 large size units in the country producing urea (as on date 29 are functioning) 21 units produce DAP and complex fertilizers, 5 units produce low analysis straight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Besides, there are about 80 small and medium scale units in operation producing single super phosphate (SSP). The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fertilizer production, which was 119.60 LMT of nitrogen and 53.60 LMT of phosphate as on 31.03.2004, has marginally increased to 120.61 LMT of nitrogen and 56.59 LMT of phosphate as on 31.03.2011.”

------

fert.nic.in/page/produc

India produced a record 245 lakh tonne of urea in 2015-16 and is fast moving to become self-reliant on this front, Union minister Hansraj Gangaram Ahir

said here today. (正在快速实现自给,将不再依赖进口)

He said the country would start exporting the commonly used fertiliser in next two years on the back of such production.” (如果以现在的速度,两年后印度会成为肥料出口国)



印度在2013年是世界第二大尿素生产国。

印度在2020年左右的氮肥将达到中国42%的产量。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农业大国,美国的氮肥产量只是中国的23%,这说明猛建化肥厂并不是粮食增产的唯一出路,当前中国有着世界最低的肥料使用效率。

---------------------------------

施肥方式可以极大影响作物产量,提高效率对于我们这类发展中国家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增产肥料。

印度肥料使用效率是标准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施用量在持续增长之中,只是没中国这么夸张,预计15-20年内达到峰值。(这个又和之前提到的Rfc有关,rfc越低,这个峰值来的时间就越长)

化肥带来的增产是有限的,中国已经正式达到极限,如果不采用更先进的手段,现有的增施化肥方式已经无法带来增产,印度可以换条路。

中国在2020年达到峰值(如果农业部的计划能实现的话)

user avatar

粮食生产,要素很多,最关键的是土地和农民,然后才是种水肥法之类的东西。不过单就化肥来讲,印度化肥工业不行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化肥工业产量大,产值和盈利不高,主要靠走量,所以控制成本很重要。磷肥和钾肥是吃资源优势的,氮肥则是高技术、高资本、能源密集型,大型先进工艺的化肥装置产量惊人,然而投资规模也非常大,如果自己生产设备,则强烈依赖于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一般国家搞不定或者没啥竞争力;如果进口设备,外汇占用惊人,卖给农民也挣不回外汇;还有国际主流大化肥装置高度依赖于天然气——油头氮肥都是弱鸡了,只有中国煤头独大。印度国情是天然气资源不多,外汇常年逆差,收支平衡主要靠侨汇,装备制造业也不咋的,自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化肥主要靠进口。

印度不能像中国,实在是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磷肥资源优势,和摩洛哥、美国一起是磷肥三大资源国,这个印度没法比;钾肥是资源劣势,新世纪才有起色,这个不需要谈。而氮肥工业就复杂了。我国氮肥工业,主力是小氮肥起家,也就是煤头碳铵,后来七八十年代引进三十多套大化肥,小氮肥都还有半壁江山。小氮肥随着自己工业发展慢慢升级变成小尿素和中氮肥,当然也有破产完蛋,整体逐渐淡出;同时随着现代煤化工的逐渐成熟和装备工业发展,国内最终实现煤头大化肥的最终国产化。整个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曲折崎岖,可以说和中国现代史的每个细节都密切相关。如果哪个化工口文笔好,从永利的国仇家恨写起,建国初小化肥的摸索,文革三线混乱中的铺开,煤头化工痛苦的技术发展和其中的土法智慧,再到大氮肥的引进,加上80年代的进口尿素冲击和小化肥企业的艰难求生,再到现代煤化工发展之后的重生再造,科普可以写长文,技术史发展研讨可以写本大部头,写小说可以写成史诗式的N部曲。

user avatar

这是怎么回事,看完《水门桥》回来,居然有200多赞!

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化肥厂以及中国第一代石化人和《水门桥》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也是在眼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坚信方向正确,一步步摸索学习,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这种巨型项目都功亏一篑,更不用说在全国同时布局几十套这种巨型项目。

要让一个大国实现化肥自由第一条就是中央决心明确。

1973年立项的四三方案,而我们厂开始建设是1974年。

整个四三方案基本上是掏光了全国的外汇储备,而就我们这个厂,投资就是3亿,而当时全国一年的GDP也就1440亿,同时立项的几十个项目中,我们厂基本上算是最小的。

我至今都很崇拜教员团队的远见卓识和极高效率的行动力,看到到了机会真的就敢直接梭哈!

第二就是中下层不懈努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其实从我父母来看,建厂初期是出过很多问题的。当时为了省钱,加上国际卖家也没那么多,其实整套设备就是万国货,有的是二手甚至报废设备,各国工程师只解决自己的设备,剩下的都要我们自己解决。

而当时呢,不要说大学生,就是我爸妈这样的高中生也很少啊。更不用说这套设备根本没有先行者,哪里有什么职校大学去培养工人和工程师?

其实就算说高中生大多也是勉强,我妈掰着指头算满也就读了8年书,还在考试中占前排,经过一年多的培训,成为中心控制室的一员。

而我父亲,每当接到检修的指令,都是无条件的服从。为此,我在五岁那年,有一次紧急停车,父母都在一线奔忙,我一个人在学前班等到天黑才一个人穿过半个县城哭着走回家。

后来,父母都很自责,但是也没有办法,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把我接回厂里幼儿园,不让我继续去县里读学前班了。

要知道,整个工厂从建设,到整体设备调试,到生产制度完善,都是我爸妈这样一代老三届带着蹩脚的学历建立起来的,拼出来的。

即使如此,整个工厂运转了四十多年,最大的事故就是一辆消防车在厂区撞死了食堂送餐车的司机。

第三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站在科学全局考虑问题。

我们这个工厂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少盈利,大部分时间都是亏本销售,多次都进入了被关停的边缘。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尿素无论是质量还是成本都不如进口尿素有优势。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个厂早就关闭了。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小化肥甚至大化肥都消失掉了。

但是化肥自由就是粮食安全。尿素是粮食的粮食,一公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到5公斤,而如果依赖进口,无异于将粮食安全拱手让人。

无论是领导人读过张培刚先生早年的《农业国与工业化》这本奇书,还是自己从实践中总结,都认定了化肥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

今天干不好,不代表明天干不好,只要认准了目标,抓到了主要矛盾,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问题终究会解决的。

到了2006年,我们厂经历了煤气化改造,又经过好些年的摸索,把壳牌公司的实验室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如今,这个技术已经成为全国大化肥的标配,中国的尿素生产水平也从学生成长也了老师,而这个过程中,我的不少留厂同学也是其中浪花一朵。

这也许不像嫦娥飞天,原子弹爆炸那样惊天动地,但是时代洪流中,每一朵浪花都是值得纪念的。


一般中国人不懂四三方案的重要性,也没有经历过建设过程,所以总以为建设化肥厂似乎很容易。

正巧,我从小出生长大的工厂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化肥设备,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没问题的。

先说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简单说就是1973年,教员团队看到国际形势好转,判断这是工业技术大规模引进的大好时机,于是拿出国家积累多年的43亿美元外汇,进口了大量的化工设备进行工业升级。

这是苏联援建156套项目之后中国工业第二次技术大爆炸,其中我出生的工厂就是这其中十三套大化肥之一,而父母就是工厂最初的建设者。

其实总体来说,大化肥就是生产尿素,尿素的合成路径也很简单。

空分(得到氮气),裂解(得到氢气),合成(得到合成氨),造粒(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基本原理初中生就能懂。

这不是说在四三方案之前,中国人造不了化肥,而是说那时候国内工业水平达不到,只能生产小型的合成氨设备,小化肥设备合成氨年产量最多也就是十来万吨,安全性,能耗,成本都跟大化肥不可同日而语。

大化肥设备合成氨三十万吨起步,需要几千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开车运行任务(现在全部自动化了,也要几百人)。

光是设备安装,就是是三年多时间。

而同步的工人培训,也要一两年时间。

那时候,我妈是在合成车间,光是去全国各地培训就用了半年多,背仪表训练又是半年多,这样才成了中国大化肥设备第一代的女操作员。

而最可怕的是,当时由于国内没有人真的特别理解设备,各种小状况都可能填上人命。

有一次,厂里有个高压容器出了状况,由于抢修有风险,当时的厂长就直接把整个领导班子搬到现场,然后语重心长地嘱咐一线工人:没事,如果出了问题,我们整个班子给你撑腰。

这哪里是撑腰,纯粹就是陪葬!

后来还好抢修顺利,设备一直运转了几十年都没问题。

这种大化肥投资巨大,但是只要启动,产量就源源不绝。

只有检修的时候,设备才会停车。

这和电脑启动的原理差不多,但是却是我父亲最忙的时候。

很多设备管道都必须要人钻进去一点点检查,因为只要一点点小问题造成停车,就是几千万元的巨大损失。

我父亲从我记事起,每次检修就累得像熊一样,直到后来下岗。

后来,厂里的设备一再升级,每次投资都是十亿计。小时候我们厂里创了56万吨的历史记录,我们班还编了一台舞蹈庆祝,现在据说已经一两百万吨了。

这样说吧,大型化肥厂是集合制造业,管理制度,熟练工人和极强责任感才能拥有的国之重器。

绝对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80年代起,随着十三套大化肥的陆续投产,中国人再也没有饿过肚子。

还是纪念一下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吧,业内人士应该知道现在这套新设备的意义。

user avatar

三个字:不挣钱。

能在国际市场上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为什么要自己投入一大笔固定投资去造?国际市场基础化工品哪个不是白菜价?

真心不知道,合成氨这个1900年左右的开始大规模推广,连解放前旧中国都能搞个几套装置的一百20年前的工艺,有什么好吹牛的?

我是正儿八经化肥工业集团公司长大的,小时候规章制度不严格,父母带我去单位。各个车间来回窜,晚上去单位浴室蹭澡洗。什么合成氨,电化,三酸两碱原理和玩一样,厂里的安全规章制度是我的识字读本。

真不知道知乎上的人都是49年穿越来的吗?

我厂建于1958年,1962年合成氨厂建成,投产硫酸铵。建厂设备完全是全国产,主反应设备是从吉林,上海等机械加工厂订购的。那个时候这些吉林,上海等机械工厂设备放在今天,和作坊没有任何区别。任何一个具有最基本的机械加工企业都可以轻松完成。

对了,整个合成氨车间以及尿素车间,已经在三年前作为后产能被淘汰了。

今天的印度难道还不如1958年的中国?这句话说出来真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要吹比印度强的地方多的去了,什么印度斯坦航空,什么阿琼坦克,这些人家是真不行。拿个合成氨也好吹,知道现在中国的合成氨早已饱和了快15年了,造出来的也没人要,现在各地氮肥工业最大的问题是去产能么?

user avatar

氮肥啊,大家都小看了,十几层楼高的高科技行业啊,只不过自有国情在,瓷器国人自己觉得玩转了的技术都是土鳖技术。印度重工业本来就拉胯,又自负,又觉得瓷器国有我凭什么没有,不愿请瓷器国的工程公司去投标,又整不起美国、德国那套设备,就是如此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们所熟知的化肥是氮、磷、钾肥,能够显著的提高粮食亩产,绝对的国计民生,要用举国之力保护的那种。磷、钾主要靠矿,当然磷和钾中国很缺就是了,主要从加拿大、澳洲、非洲那嘎达去整。

但是氮肥,就是妥妥的高科技了,绝对高科技。

氮肥之王是尿素,合成尿素的原料是空气和煤。具体请参考《化学工艺学》等参考书,大白话过程如下:

首先是进行空气分离,利用大型空压机对空气先加压再经冷却,使之液化,在超低温和高压环境下进行精馏分离,得到~~纯氮气~~。大型空压机、高压精馏设备、超低温耐腐蚀材料等等,这就挡住了世界上除五常外绝大部分国家了。

然后是利用煤制气工艺,使用汽化炉将煤炭作为原料制备出水煤气,再把其中的氢气、一氧化碳进行分离,得到纯度极高的氢气,这里还是需要使用到压力容器、压缩机、高压精馏设备、深冷装置等等。

然后在合成氨塔中,在触媒作用下,高温、高压促使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再通过空分装置分离出氨,余气返回继续反应。注意这个触媒(催化剂),都是有专利保护的哦。

然后再将氨、二氧化碳通入尿素合成塔中,在触媒作用下生成尿素,还是高温、高压反应,压力容器、压缩机blabla。

最后将尿素干燥制粒。

这就完啦,不能够啊,这就亏啦,工厂倒闭啦。

要吃干榨净。一是由于反复加压、升温、降温能耗极高,需要使用热耦合技术,用高温物料给需要升温的物料加热,用低温物料给需要降温的物料冷却。二是各类余气用不完的用来生产甲醇、甲醛等产品。三是由于热耦合技术太成熟,tm的烧煤热量居然用不完了,只好发电。四是空分塔分完氮气用没了,氧气还可以作为产品出售。五是......反正各有高招就是了。

各种触媒、各类反应塔内构件甚至工艺流程都是有大量专利技术的,国内外有那么不多的几家工程公司有专门的队伍做合成氨、合成尿素EPC业务,例如中国寰球、中化工程提供整套工艺包,请各位自行度娘。只要你出费用,买块地,报发改委审批、工信部备案、做完环评、安评,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工程公司,包括设计、土建、设备制造、安装、自控程序、开车调试、各类标准操作规程、检维修流程、各类管理制度和记录,全部搞定,开车成功验收通过,没您的事情。庆功宴一完,您直接接管公司,请小姨子做财务,大舅哥管生产,夫人做采购,直接就躺赢了啊。

中国基本实现全套国产化可能有个85分,印度可能还差点,有一些关键设备还在从零到一,总体也就就差那么一点点吧。

去年中化工程中了个印度的煤气化净化、合成氨、尿素标段的标,累计合同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80亿元,老三开窍啦。希望中化工程收得到钱,那边也是自有国情在,多看西游记最后那人事一段。

这类做EPC工程公司与甲方的关系一言难尽啊,就像是带资进组的女配角和制片人,说女配角重要吧,是个配,但是闹掰了吧,还有的东西吊着你,真的撇开把,代价有点大,说代价很大吧,也就是吹灯拔蜡炉灶还在。

user avatar

建造化肥厂需要涉及合成氨工业。建造合成氨反应罐需要使用无缝钢管和耐压罐技术。无缝钢管和耐压罐技术有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建造合成氨反应罐。另外一个是建造常规潜艇。

因此上不能独立建造常规潜艇的国家,无法拥有现代化工,也就无法生产化肥。。

user avatar

张口就来系列,据说中国自己的化肥技术也是拿原子弹小型化和氢弹的技术跟胳肢窝晒黑了那位一揽子换的,针对性的弥补了156傻大笨粗的一些空缺,才有了后来的生活好转。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必要。

1.氮肥包括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等混合,其中:

硫酸氨:一般由钢厂焦炭厂废气加氨水或硫酸制备。工业用途广泛。

碳酸氢氨:需要煤炭充分燃烧后化学提取。

尿素:制作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氨气。

2.磷肥包括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

磷酸钙:主要需要磷矿石

3.钾肥包括硫酸钾,氯化钾等

硫酸钾:需要硫铁矿,硫磺,钾盐。

氯化钾:钾盐等

复合肥就是上述三种组合。


总结来看:

生产化肥需要二氧化碳,氨气,硫磺,磷矿,钾盐矿这5个大类。

其中工业制二氧化碳主要是燃烧天然气煤炭,工业制氨气一般用煤炭,焦炭,天然气,重油,原油等。

所以,印度要想建化肥厂,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煤,天然气,石油,焦炭,磷矿,钾盐,硫磺。

印度煤炭储量可以全球第五

天然气和石油都是进口国

钾盐储量前10名里中国排第8,占全球2%左右,前十名占全球98%以上,所以印度进不了前十你想想是个什么情况,全部靠进口。

硫磺方面印度今年7月进口量全球第二,你想吧。

磷矿印度基础储量约4600万吨,去年一年产量150万吨,挖不了几年。


总结

印度除了煤炭储量还行没有生产化肥的基础原料储备。

如果90%原材料都要进口,那么直接购买成品就比自己建厂划算的多。

尽管自主生产化肥的能力是重要的战备能力,毕竟化肥和炸药息息相关。但是印度国情不允许他完成这种系统性需要严谨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的行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进口。

user avatar

因为印度缺粮或是饥荒的原因不是因为生产不足,而是需求不够,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出来了国内也消化不掉,只能用于出口。

印度国内有大量的无地者,乞丐,僧侣等,这些人没有就业,也没有生产资料,更没有购买力。

中国在建国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开后,私人分包土地,虽然不多,但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正常年份满足自己吃喝应该还可以。

这种情况下,通过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粮食产量,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因为所有农民都有土地,提高的粮食产量都是自己的,所以化肥的使用可以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印度则不可以。

以上内容均为道听途说+脑补,欢迎批评。

user avatar

没办法

印度各个地方地区势力实在是太多了,各自有各自的利益。

这样下来铺设道路和物流很困难。

实际上就印度来说,香蕉都能养活很多人(香蕉有很多种,其实很多品种的香蕉的产能蛮厉害的,可以当主食)。

印度其实粮食产能基本是够的(要不然早完蛋了)。

但是问题在于,各个地区的地方势力十分强大,如果不卡住很多东西自己利益没办法最大化。所以说他们只会在粮食很缺乏的时候弄很多粮食过来喂饱老百姓,平时就饿着。


而且印度由于其经济也没有那么差,印度也有化肥厂,而且进口价格也非常的便宜。


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地方实力派不让老百姓吃饱啊。

有个回答说是票仓和小商贩的缘故,其实可能主要原因不是这样的(可能而已),因为印度低层在信息接收方面有很大的障碍,所以说可能不是靠什么“沃尔玛进来了”你就完蛋了,实际上印度贿选问题是很严重的,而且还不像中国乡镇贿选一样是发钱,而是靠高利贷延期。

印度地方政府和地方高利贷关系还可以,但是很多地区高利贷比政府权力还要大,类似于中国原来地主和国府的关系


其结果就是不得不选。

而这些搞贿选的人可能才是反沃尔玛和建路的主要获利者,同时他们也是反对大型金融公司小额贷款进入的主要推手。

小额贷款进来的时候,特别是妇女推荐会(我不知道怎么叫,印度的小额金融服务往往是妇女推动,因为他们平时只有家务),然后这些人就去干扰殴打强奸这些妇女。

不仅如此,现在这些人已经开始动起了小额贷款的歪心思,逼人或者骗人去贷款然后交给他们,结果整个小额贷款(专门扶贫创业的)状况非常不好,从一开始的效果显著变成了负面效果,反而是这些人拿钱还高利贷的旧债。


我这里只是猜测,就是印度最大的集权化反对者就是这些地方高利贷放贷者,而这些放贷者和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是一条裤子的,甚至很多基层地方政府本身就是高利贷。


ps:这似乎也说明了,虽然土鳖管理基层方面现在是有点退步(我更觉得是恢复正常的管理资源投入量),但是对于官员直接参与民间高利贷发放是管得很严的(判刑比一般受贿或者渎职重的多),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高利贷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味打击实际上反而会让高利贷破坏性更大,但是如果让高利贷掌握了暴力和信息垄断权,那么就会对整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谓的土地改革,本身实际上不是为了打破高利贷,而是打破向上信息传递的障碍。


关于印度基层方面,我建议看一看普拉哈德的研究,写的都很好,算是印度乃至世界扶贫的重要人物。


关于说土地改革,怎么说呢。这事儿有时代性,只有大家因为统一的原因集体不满开始反抗才可以,但是印度还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硬来土改的话(印度政府不是没做过),面对的就是地方实力派拉拢民众的对抗,而且的确可以对抗。

这也不是什么政府决心不决心的问题了,这不是靠决心能解决的。

至于什么办法好呢?不知道。

提出问题简单,但是解决很难。

我的看法是应该从能源供应角度入手,印度的话能源供应情况并不好,而且很多电厂都是私营化的,慢慢收回电厂其实是可行的,而且也不会遭到绝对的反对。

慢慢的通过电网控制来控制地方实力派,就好象改开之后中国中央通过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控制地方政府一样。

但是目前来看,印度的中央政府控制较好的地区能源供应尚且不安定,不能产生绝对的优势,不过倒是在加强。

所以我想印度在核心地区电网加强到电能开始过剩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更大规模的并网发电,这个时候就有余力慢慢解决问题了。


当然从很大程度来说,中国还是赶上了好时代,虽然说当年电力设备没那么好,但是能源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波动没那么大,而且煤矿资源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全中国控制),所以相对顺利的走过了能源供应这道坎。

印度在这方面困难很显然是要大一些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境外想限制印度发展,让印度保持“民主”以及和中国的对抗,只需要通过化石资源的控制即可。

怎么说呢,如果印度能够自主的强大起来,对中国长期来看并无坏处。


————————


别看我一直黑印度,但是我其实经常看印度有关的东西,很有借鉴意义。我觉得很多什么毛左也应该看一看,天天扯那些旧事儿是不行的,天天扯印度发展不起来更没什么毛用,而且他们的确是在发展。


实际上我对印度的发展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当然我是指目前印度国家政府邻近的地区——当然,我国以前也是这样。

user avatar

这不是个经济学或者技术问题,而是个统治策略问题。

根据中国和苏联的经验,贫民一旦满足了最为基本的主食温饱需求,接下来就会要求鱼肉蛋奶蔬菜水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进一步的,甚至会要求大量的使用少量甚至不用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不光是食品,当温饱基本满足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将会立刻涌现。这一矛盾能否被极速合理解决直接关系婆罗门的性命。苏联和中国解决这些问题只用了几十年,效果依然不理想,一个挂了,一个差点儿挂了。

国大党能不能解决贱民的温饱?我觉得这个难度真的不大。减少粮食出口,好好种地,停止氪金研发军备,世界第12大经济不至于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吧?

但是国大党和婆罗门应当清楚,鱼肉蛋奶与进一步工业化,这些问题他们一个都没法比中国更快解决。如果不能快速解决,一群酒足饭饱却长期失业游荡的年轻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阿拉伯之春就是前车之鉴。

贱民一旦被满足,只会变得更加贪得无厌,深知这一点的婆罗门,决不会喂饱贱民。

user avatar

李师师和燕青纠葛日久,听了好多梁山的事情,自以为找到了强兵的法门,便向徽宗皇帝邀功。

李师师说:“陛下,这强兵也非难事。”

徽宗醉眼朦胧的说了一声:“不难?”

李师师说:“不难,只要拿将士当兄弟,便可上下一心。”

徽宗应了一句:“好!”

李师师接着说:“上下一心便可将士用命。”

徽宗继续:“好!”

李师师很受鼓舞,继续说:“将士用命便可扫清天下贼寇。”

徽宗还是色眯眯的念着:“好!”

李师师却越说越兴奋:“扫清天下贼寇之后,便可以收复燕云还中原故土了!”

徽宗却在最后说了句实话:“他们怎么可能是朕的兄弟呢?朕是他们的主子!不过朕就喜欢你这单纯的性子,来来来,让朕疼疼你!”

user avatar

化肥是标准的重工业产物,三酸二碱缺一个都造不了化肥。

浓硫酸的生产线,氨气的生产线,你看化学课本上写的很简单,然而关键部件都是消耗品,高气密还要耐高温高压的金属管道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会做。

更何况三酸二碱是大规模生产高能炸药的基础,TNT 硝酸铵 火棉 硝化甘油 这四个质优价廉的炸药基本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火炮需求了。

化肥厂是什么,那是国之重器,我不知道世界上的重工业国家有木有化肥厂不扩散公约,但是,从1960年以后,世界上就TM没有过“支援一整套化肥生产线”这种鬼事情出现了。

印度的重工业,差的还是有点远啊。。

ps 1960什么的全是口胡,大家领会精神 领会精神。。。其实是想说直接给落后国家灌顶,建设/完善一套重工体系的事情已经好多年没发生过了吧。。然而根据评论区打脸的各位,我好像又拿衣服了。。。

user avatar

进口价格比自产还低,自己建生产线是赔本买卖。

对私营来说,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

那财政投资呢?

用公共财政建生产线又费钱又费时间,普选制度下,一般都搞集中采购提高福利,很少直接下场搞生产。

user avatar

粮食的问题并不仅仅涉及到生产问题,楼主提问一开始就错了。

一般人的思维是这样的:

印度人饿肚子-------需要多种粮食------粮食增产需要化肥----------印度需要增加化肥厂

其实没有这么简单。从地里种出的粮食不会直接塞到人们的肚子里面,它需要加工和分配,尤其是分配,海南香蕉几毛钱一斤的时候,武汉的香蕉还是两块多,那么海南多种香蕉会导致武汉香蕉价格下跌吗?并不会下降多少,因为成本在哪里一眼可见。而印度也是一样,

仓储和物流。

印度有大量的食物还没被消耗就腐败了。

印度并不是不能建造起完善的物流------即便是他自己真的不能,也可以借助国际资本来完成,实际上像沃尔玛之类的国际巨头早就对印度的零售业垂涎欲滴,沃尔玛曾经想和印度巴蒂集团开办20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店,向零售商、酒店和餐馆等其他行业批发货品。沃尔玛计划买下巴蒂持有的50%股份,两家公司在印度的业务将彼此独立运营。

早在2007年沃尔玛就推行过百家超市计划,其实不但是沃尔玛,很多的国际零售巨头都有野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这个仅次于中国人口的国家大展拳脚的干一翻,他们以为他们会获得和中国一样的待遇:廉价的土地供应,近乎免费的房租,政府的友好待遇以及不受限制的扩张计划。

结果他们所得到的是:断断续续的供电,一塌糊涂的交通以及政府的无能。

实际上印度零售业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改革,早在91年印度就宣布逐步开放外资限制,97年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全资限购自运制商场,可经营批发业务,可有100%的股权,2006年,允许外资单一零售品牌最多持有51%的股权。

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游说印度政府全面开放零售业,2011年,印度通过了向外资开放国内零售市场的议案,外资持股从51%上升到100%。很可惜,这一计划随着中小零售商的抵制被搁置。

那么印度的问题出在那呢?出在供应链,印度食品供应大量被中小零售商把持着,由于中小零售商无力进行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35%-40%的水果和蔬菜以及10%的粮食在流通过程中被浪费,食品的短缺和严重的浪费造成了食品价格的上涨,饿肚子的问题就随之而生。

所以多建化肥厂,多种粮食几乎是无济于事,因为你多生产的粮食已经超出了印度中小零售商的供应链能力。

实际上引进沃尔玛之类的零售巨头,对印度有诸多好处:

  1. 印度自己的零售商可以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加强自身的供应链建设,
  2. 国际资本看到了印度市场,会竭力扶持印度本地的零售商,加强印度的供应量建设,同时零售业也可以吸纳大量的印度剩余劳动力,
  3. 减少零售业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印度人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
  4. 由于零售业的需求,会带动基础建设,技能培训等产业,进一步吸纳印度劳动人口
  5. 开放的印度零售可以作为印度政府对外博弈的一个资本

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政策执行不下去了呢?为什么被搁置了呢?因为印度是民主国家,印度有5000万的中小零售商以及不计其数的中间商,尚若开放,这些中小零售商根本无力与沃尔玛之类的国际资本大鳄对抗,会使得他们的利益遭受剧烈冲击,这些人人口数字庞大,影响力巨大,印度政党根本不敢得罪他们。

另外一方面,沃尔玛等国际资本大鳄需要采购更低的产品---------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啦,印度政府想把这一部分堵住,即便是在2011年的印度零售业改革里面,也有外国零售商必须从本地的中小型企业购买30%的产品的规定。

表面上这招是保护了印度的制造业,其实并不是,因为印度的零售商并没有被要求遵从相同的规定,要求遵从的只有沃尔玛之类的外国资本,其实made in china依然充斥着印度的方方面面,从玩具,到工具机,从被人膜拜的象鼻神到装死人用的棺材,这项政策被沃尔玛解释为印度不欢迎国际资本来印度。

沃尔玛亚洲首席执行官贝思哲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我搞不懂,怎样才能落实从中小型企业购买30%产品的规定。”

但是,谁敢得罪票仓呢?

user avatar

化肥也是高科技好吗。

看看我们熟悉的这种化肥技术的待遇:

2020年8月才删除的哦。

感觉这个技术俗称农家肥、沼气池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